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把胡琴的訴說

我本姓並非“二胡”, 原名曰“胡琴”。

我本姓並非“二胡”, 原名曰“胡琴”。 生於唐、長於宋、成于中華、繁於當下。 我歷經時代洗禮, 集歲月之精華, 毅不忘初心, 處之泰然 , 音色至純, 音韻至廣, 成其然也。

立於當下, 回首依稀, 我曾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最鼎盛的時期——唐朝, 那時, 我名曰“奚琴”。 從此爾始, 我便融入了這個傳統的文明古國。 人們喜愛我, 並樂於裝扮我, 遂呈現各式:秦腔中的主要伴奏樂器——板胡;閩粵地區流傳甚廣的高胡;京腔京韻的京胡......然而, 更多的人仍喜歡我“胡琴”的純真本色。

我以最本真的“胡琴”面目,

於此紮根、生長, 在中華遼闊的土地上不斷逐夢。 依稀記得, 那時的人們極為內斂、含蓄, 因此, 人們賦予了我傳遞情感的重要使命。 無論在歡慶的時候、憂傷的時候、或是思念的時候, 人們總會想起我, 寄以情思。

時光不會停留, 而我, 卻擁有著愈來愈多的思緒, 逝去的、到來的。 就這樣一直地走下去···20世紀初, 迎來偉大的時刻, 有一位先生, 其名劉天華, 引我入大堂;貴人阿炳, 於我一首心曲, 走遍了大江南北......從此, 更多的人聆聽到我獨特的憂傷和美妙的歌喉, 我漸漸意識到, 胡琴的時代即將到來。

時光飛逝, 一千年過去了, 兩千年過去了, 我與這裡已經有了深深的羈絆, 因此我希望竭盡所能, 全身心的與這個社會的人們世代相伴。

然而,

事與願違, 在我兩千多年的生命裡很難看到的變化, 讓曾在五十、六十年代一路輝煌的我難以適應。 西方流行音樂思潮開始不斷向我身邊的人們湧了過來, 人們開始著迷於鋼琴、提琴家族等, 漸漸疏遠、忽視了我。 我也加入了“空巢老人”大軍, 被邊緣化, 不再是這個社會裡必不可少的成員。 我的心裡充滿孤寂、落寞。

但我知道, 其實在這個世上, 依然有執著並摯愛著我的人, 希望我能重新適應這個新時代、與現代時尚再次融合。

儘管, 近代流行音樂浪潮曾幾乎一度吞噬了我, 但我仍然堅持至今, 我相信有伏亦有起, 因為有一群人正在努力的幫助我再創輝煌!

他們用多年時間一直在推廣自己最初的理想。 這群人、甚至是幾代人義無反顧、始終堅守著的唯一理想,

就是希望我能夠不斷跟隨時代的變遷, 用最傳統的樂器奏響時代的聲音, 喚起最初的夢想!

如今, “2015金胡琴獎胡琴小型作品展演”於京城王府再次拉開序幕。 又會有更多的目光彙集於我身, 不禁擔憂, 我是否能夠重新擁有曾經的輝煌?聞悉, 各行各界文人志士, 無論專業與否, 都開始深入瞭解我。 我相信, 人們會變得更加懂我, 隨我一同逐夢。

於我而言, 我只有二弦, 卻勿輕視與我。 於音色而言, 我的歌喉時而高亢、時而低沉、時而婉轉。 於舞臺之中, 我既可獨挑大樑, 亦可與其它夥伴共同演繹。 與思緒感化而言, 我既能演奏傳統之韻律, 亦能描繪出異域之風情、五湖之篇章。 此次大典, 不僅德高望重的作曲家們親臨指點,

還湧現出了許多90後青年作曲者駐足瞭望, 他們用高胡、板胡、中胡、京胡、錫胡等各種胡琴展現出全新的創作曲風, 讓我甚是欣慰, 從而意氣風發、熱血沸騰, 感慨萬千。

儘管我已經是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了, 但是當我看到仍有人們, 用一生的時間專注一件事、做好一件事, 不逐名利, 將我胡琴當作一生的公益事業來做, 我的內心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感動與絲絲湧動的溫暖。 在此, 我也相信, 隨著這樣一群人、加上更多人的守候與堅持, 我依然會再度回歸到國人的生活中, 並磨礪成為一把光芒閃耀的“金胡琴”, 在喜怒哀樂之間, 讓人們再次聆聽到我美妙、獨特、跨越千年的回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