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七十七天》|致敬每一個堅持初心而活的生命,無論剛強,還是柔弱

“人生能有多少天, 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活著?”這個追問, 一直貫穿了《七十七天》影片的始終, 這是楊柳松內心的自問, 也是留給每個觀眾的問題。

或許每個人, 對《七十七天》都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筆者, 在影片開始其實並不明白楊柳松立志穿越羌塘的原因和意義。 在這場以生命為賭注的冒險旅程中, 那些“追尋自由”、“證明自己真正地活著”的理由並不足以說服被現實洪流裹挾的我們,

這樣的理由太矯情, 也難有共鳴。 但從寬容的角度來想, 或許有些時候, 是我們太執著于意義本身, 而忘了冒險的意義, 往往在冒險之外。

也罷, 且讓我們拋開偏見, 好好看戲。

向追尋自由的“瘋子”致敬

《七十七天》號稱國內首部華語極地探險電影, 以探險作家楊柳松77天孤身穿越羌塘無人區的真實事蹟為藍本創作, 影片的主角也叫“楊柳松”, 最大的夢想是穿越中國最大的無人區——羌塘, 不為別的, 只為證明自己活著, 真正地活著。

對於楊柳松而言, 孤身探險是自我療愈的一劑良方。 每一次, 那些自以為捱不過的孤獨、如鯁在喉的憂傷、理想遙不可及的苦悶, 都在探險的旅程中, 一點一滴地消融在自然的遼闊中, 化為塵埃, 落入山河。

或許是因為, 面對它們, 清晰了個人的渺小。 在高寒缺氧、人煙罕至的羌塘裡, 個人的命運如同螻蟻, 隨時可能被碾碎。 要想活命, 只能以雙手為利斧, 硬生生地辟出一條路來。

被藏犛牛追趕

被黃沙吞噬

被洪流卷挾

從龍捲風下逃出生天……

在《七十七天》裡, 自然的考驗何其多, 又何其壯美?這種殘酷的美麗, 不斷挑戰著楊柳松體力和心力的極限, 也超越了我們貧瘠的想像力。

觀影過程中, 我的耳畔不時掠過驚歎聲。 “太美了!”“壯觀極了!”是的, 就是這種感覺。 無論是黃沙漫捲風蕭蕭兮的沙塵暴, 亦或是大漠孤煙直掛雲帆的龍捲風,

還是海天一色波光粼粼的鹽湖……

所謂“絕美的風景, 總在絕境之中”, 不適宜人類居住的羌塘, 美得令人心生喟歎。

但這種美, 是有代價的。 這是渺小人類在追尋未知世界的過程中, 必須肩負的代價, 甚至是生命的代價。 《七十七天》的導演並不刻意回避人類面對自然考驗時的渺小和脆弱, 他還把鏡頭對準了荒漠中那些遺棄的帳篷、落單的裝備、被風沙掩埋的枯骨,以此向那些探尋未知世界、追尋自由精神的“瘋子”致敬。

楊柳松,當然也是“瘋子”。每當在生死線上徘徊時,他總會想起藍天,一個笑容如向日葵般溫暖的輪椅女孩,一個身體雖不自由、靈魂卻一樣灑脫的探險家。

從自己的圍城中突圍

和楊柳松一樣,我被“藍天”這個女孩打動了。她的美不扁平化,而是豐富、立體、富有層次感的那一種美。江一燕將“藍天”的倔強、樂觀、善良、堅強,與她內心深處的脆弱、無助、掙扎、絕望演繹得很生動,形成了一種融合中反差的感覺,讓人心動,更讓人心疼。

她最早的出場,是從匍匐在汽車底下換輪胎開始的。一身污泥、滿臉狼狽,嬌小的身軀被笨重的車輪壓在底下,幾乎喘不過氣來。即便如此,當路過的楊柳松提出要幫助她時,她的回答乾脆俐落:“不用,我自己可以的。”倔強的性格,呼之欲出。

作為一個輪椅上的女孩,表面上的她樂觀、明媚、堅強,可以把輪椅使得虎虎生風,也能用吉他彈出特別溫暖的曲子。

但人群背後的她,也孤獨、也彷徨、也絕望,甚至多次萌生死志。當她拿著白酒含淚飲盡,道出一句“你應該成全我死的願望,而不是完成我未了的心願”時,我的心中陡然一驚,原來明媚的背後並不一定是明媚,也可能是更深更烈的疼痛,一撕扯就會疼得流淚。

印象最深的是,藍天重回岡仁波齊的那一幕。曾經,她在那裡摔傷後高位截癱,從此餘生在輪椅上度過。如今,當她再回岡仁波齊時,便情不自禁地張開手臂、逆風飛翔,閉上眼睛微笑,但一顆淚卻悄然劃過嘴角。是的,她在那裡曾遇見了最美的星空,也在星空中看到了不同的自己。那個用鏡頭拍下滿天星斗的文藝女青年是她,那個把輪椅生活過得有聲有色的勵志女神是她,那個哭訴“活得好累”的嬌弱姑娘是她,那個一生都在追尋自由精神的探險家,還是她……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活法,只是有些人一直在重複自己,另一些人不斷地從自己的圍城中突圍,找到生命的多個維度和無限可能。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楊柳松和藍天其實是同一類人,他們不甘心迷失在現實的叢林中,轉而在冒險的旅行中追問自由和遠方。

他人或許不理解,也許會質疑,但這又有什麼關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套用一句老話來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他還把鏡頭對準了荒漠中那些遺棄的帳篷、落單的裝備、被風沙掩埋的枯骨,以此向那些探尋未知世界、追尋自由精神的“瘋子”致敬。

楊柳松,當然也是“瘋子”。每當在生死線上徘徊時,他總會想起藍天,一個笑容如向日葵般溫暖的輪椅女孩,一個身體雖不自由、靈魂卻一樣灑脫的探險家。

從自己的圍城中突圍

和楊柳松一樣,我被“藍天”這個女孩打動了。她的美不扁平化,而是豐富、立體、富有層次感的那一種美。江一燕將“藍天”的倔強、樂觀、善良、堅強,與她內心深處的脆弱、無助、掙扎、絕望演繹得很生動,形成了一種融合中反差的感覺,讓人心動,更讓人心疼。

她最早的出場,是從匍匐在汽車底下換輪胎開始的。一身污泥、滿臉狼狽,嬌小的身軀被笨重的車輪壓在底下,幾乎喘不過氣來。即便如此,當路過的楊柳松提出要幫助她時,她的回答乾脆俐落:“不用,我自己可以的。”倔強的性格,呼之欲出。

作為一個輪椅上的女孩,表面上的她樂觀、明媚、堅強,可以把輪椅使得虎虎生風,也能用吉他彈出特別溫暖的曲子。

但人群背後的她,也孤獨、也彷徨、也絕望,甚至多次萌生死志。當她拿著白酒含淚飲盡,道出一句“你應該成全我死的願望,而不是完成我未了的心願”時,我的心中陡然一驚,原來明媚的背後並不一定是明媚,也可能是更深更烈的疼痛,一撕扯就會疼得流淚。

印象最深的是,藍天重回岡仁波齊的那一幕。曾經,她在那裡摔傷後高位截癱,從此餘生在輪椅上度過。如今,當她再回岡仁波齊時,便情不自禁地張開手臂、逆風飛翔,閉上眼睛微笑,但一顆淚卻悄然劃過嘴角。是的,她在那裡曾遇見了最美的星空,也在星空中看到了不同的自己。那個用鏡頭拍下滿天星斗的文藝女青年是她,那個把輪椅生活過得有聲有色的勵志女神是她,那個哭訴“活得好累”的嬌弱姑娘是她,那個一生都在追尋自由精神的探險家,還是她……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活法,只是有些人一直在重複自己,另一些人不斷地從自己的圍城中突圍,找到生命的多個維度和無限可能。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楊柳松和藍天其實是同一類人,他們不甘心迷失在現實的叢林中,轉而在冒險的旅行中追問自由和遠方。

他人或許不理解,也許會質疑,但這又有什麼關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套用一句老話來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