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東南無兩湖必亡!《隆中對》的缺陷 武聖背鍋

劉玄德臥龍風雲際會, 諸葛亮在向劉備論述天下形勢時, 進行一番分析後, 在《隆中對》中為劉備量身定做了一個戰略構思, 提出“若跨有荊、益, 保其岩阻, 西和諸戎, 南撫夷越, 外結好孫權, 內修政理”。 即取荊州益州為根本, 用山川天險保全自己, 完善文事, 修繕武備, 對外結好孫權, 虎視中原。 (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接著提到了中原有隙可乘時, 便作出軍事反應, “天下有變,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 則霸業可成, 漢室可興矣”。 就是中原有事則從益州、荊州兵分二路北上, 形成鉗形攻勢進攻曹方。

這一方案也多為後人微詞, 認為“千里之遙而二分其兵”, 從互相呼應各方面都無法配合做好。 (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整篇策對, 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陷, 其中提到對孫權“只可為援”和“外結好”, 但卻要劉備據有荊州(荊州約包括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 四川, 江西一部)。 這兩者本身高度矛盾!眾所周知, 荊州對江南來說是“咽喉”之地, 東吳的天險不能沒有荊州:孫吳政權賴長江天險保護, 而荊州處長江中上游, 不能擁有荊州, 長江很難發揮屏障作用。

後來的西晉王濬攻吳, 宋蒙的襄陽攻防戰, 都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

後人還根據歷史而整理出一些定論, 如南北對峙“守江必守淮, 守淮必守淮外”和“東南無江淮必弱, 東南無兩湖必亡, 四川對東南可有可無”等鐵律。 所以, 孫吳對於荊州志在必得不可不取,

而《隆中對》要劉備捏著盟友的脖子荊州, 卻奢求孫權同心同德配合, 本身就嚴重脫離現實。 (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針對這一矛盾的回應, 據史載並沒有看到諸葛亮包括蜀漢方具體的解決辦法, 僅僅聯盟之義是無法消除孫吳被捏住咽喉的感覺的,

事實上孫劉兩家也在此問題上摩擦不斷, 多輪談判至湘水劃界都只是緩解問題而已, 尖銳矛盾伴隨始終, 直到後來守將人選的選擇不當等(也很難選)原因, 導致提前激發矛盾, 孫權偷襲荊州, 蜀吳破盟交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