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渡河兵敗,石達開捨命以全三軍,入清營時為何要帶五歲幼子同去

大渡河兵敗, 石達開捨命以全三軍, 入清營時為何要帶五歲幼子同去

大家都知道, 南京乃是四大古都之一, 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譽。

既然曾多次被定為都城, 說明“風水”非同小可。

民間, 也一直對南京有“鐘阜龍盤, 石城虎踞”的說法。

關於南京有“王氣”的傳說, 最著名的有兩則。

一、楚威王熊商知南京有“王氣”, 於是埋金南京下關獅子山北的江邊, 以鎮“王氣”。 “金陵”一名由此而來。

二、秦始皇南巡發現南京上空“王氣”蒸騰, 因此鑿秦淮以泄之, 於是世間多了一條“秦淮河”。

又說, 諸葛亮曾到秣陵(即今南京), 看到紫金山山勢險峻, 恍若盤龍環繞著, 石頭城威武雄壯, 形如老虎蹲踞, 禁不住讚歎道:“鐘山龍盤, 石頭虎踞, 此乃帝王之宅也!”

虎踞龍盤, 又兼有長江天險, 可不是固若金湯的建都寶地?!

但是, “千尋鐵索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頭。 ”

諸葛亮死後短短幾十年, 西晉大將羊祜督軍荊州,

苦思伐吳之策。

吳地流傳有童謠, 雲:“阿童複阿童, 銜刀浮渡江, 不畏岸上獸, 但畏水中龍。 ”

受這首童謠傳啟發, 羊祜意識到要伐吳成功, 必須在水上用兵。 建康(即南京)地處長江下游, 晉國卻擁有長江上游, 一旦從上游順流而下, 長江天險為兩軍共有, 克吳之舉, 即可一擊而定。

因此, 就有了“王濬樓船下益州, 金陵王氣黯然收”的情節。

王濬自益州取金陵, 也開創歷史上攻取南京的範例。

後世攻取南京, 莫不首選順江直下。

東晉桓溫滅成漢, 就是要除了去盤踞上游的割據勢力。

宋金之戰、宋蒙大戰, 金兵、蒙古兵屢屢對四川用兵, 也是要從四川順江直下滅宋。

朱元璋取南京、洪秀全取南京, 也是順江而下。

洪秀全得南京, 改名天京,

不思進取, 做起了帝王千萬年的清秋大夢。

1856年, 天京事變”爆發, 死於這場變故中的有兩多萬人, 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及燕王秦日綱先後被殺, 高層受損, 精銳盡喪, 太平天國事業迅速由盛轉衰。

金田首義六王轉瞬已去其四, 天王洪秀全對僅剩下翼王石達開又心存猜忌,

百般鉗制, 暗有加害之意。

這種情況下, 石達開被迫離京避禍, 從1857年到1859年, 先後入浙、入閩、入贛、入湘, 擬另辟根據地, 要把太平天國事業繼續做大。

奈何洪秀全視石達開如叛逆, 不斷搞小動作, 從背後拆臺, 公開孤立石達開。

石達開遲遲未能打開新局面, 1859年春, 在駐軍江西南安期間, 作出了攻略四川的“南安決策”。

四川地處長江上游, 一旦據而有之, 正好與下游天京遙相呼應, 全國局面將大不相同。

最主要的是, 四川號稱“天府之國”, 太平軍主要活動地區在長江中下游, 太平軍佔領了南京, 兩江、兩湖之地戰火連天, 清政府財政三分之一已經丟失, 清朝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 只好把富庶的四川定為協濟省, 儘量利用四川的人力物力財力接濟戰區各省。

可以想像, 石達開如果拿下四川, 清王朝將趨於崩盤。

最妙的是, 四川偏偏又是清朝統治區中軍政勢力比較弱的省份, 咸豐朝, 四川總督平均每年一換, 其中有多位未到任, 而由成都將軍臨時代理。 最高軍政長官經常空缺, 川,滇南,黔,陝等地反清力量空前壯大,其中李藍義軍入四川後迅速膨脹到幾十萬人,席捲半省,川軍“疲玩已久,毫不足恃”。若石達開部能在這時入川,則奪取整個四川絕非癡人說夢。

“南安決策”後,石達開鏖兵寶慶,一則是想從寶慶入川,二則也是想以寶慶為據點,取上游之勢,回師湖北,與江西、安徽的太平軍兩線夾擊,收復武漢三鎮。

可惜,石達開在強攻寶慶期間,一直得不到洪秀全方面的策應,最終功敗垂成,撤返廣西。

必須澄清的一個事實是,廣西民風剽悍,又是太平天國發肇之所,當然是石達開汲取兵源的最佳基地,但廣西民窮地困,不宜開展王圖大業,石達開也從未想過在廣西發展。

石達駐留廣西達兩年之久,光在慶遠,就駐紮了八個月,所做的事是“築連營二百里”,“逐日操練士卒”,並沒經歷太大的戰事

慶遠遭遇天災,軍糧供應不上,部隊分散就食。1860年10月,石達開軍中宰製曾廣依率領一支偏師,由泗城走西村、西隆一帶,偷渡紅水江,從廣西進入貴州興義府,轉入四川綦江縣。

這支隊伍入川前不過數千人,攻克黔江之後,就猛增到了三萬餘人。

獲悉這一消息,石達開遂於1861年10月親率本軍五六萬余人進軍湖南,長襲四川,軍行急如風雨。

曾廣依則全軍撤離黔江,進入湖北省境,克咸豐,來鳳等縣,恭迎石達開大軍。

補一句,石達開離京後一直都把自己的行動和計畫以奏章的形式上報天王,而自洪仁玕奉命主政,石達開就請他代轉。即石達開進取四川事,天京方面是完全知曉的。1860年6月,五位蘇州傳教士在蘇州訪問時,就從忠王部將的口中得知石達開正在準備攻打四川的事。

1862年1月31日,石達開、曾廣依兩軍在來鳳城會師。

兩軍合兵,人數超過十萬。石達開率領這支浩蕩雄師穿越宣恩,繞出黑洞卡,避開敵人的堵截,直趨利川。

1862年2月17日,大軍勝利進入四川省境。

石達開踔厲風發、揚鞭躍馬,劍指川邊的第一座城——石砫廳。

石達開並不知道,這時的四川,局勢已經有了很大變化。

兩年前,四川兵力空虛,主政地方官員昏庸無能,但1861年曾廣依部的入川行動,打草驚蛇,清廷急調駱秉章入川佈防,並調湘軍入援。駱秉章到任,剿撫相濟,恩威並施,很快就擊敗了李藍起義軍主力,沿長江北岸佈防,嚴陣以待石達開的到來。

因此,石砫廳一戰,石達開未能攻克,遂經悅來場、魚池壩等地抵長江南岸,沿江而上,準備搶涪州(今涪陵)為渡江基地。

道員章源率湘軍軍千餘人守涪州,沿江有水師炮船數十艘,協助佈防。駱秉章又增調皋司劉嶽昭之湘軍,副將唐友耕、知府唐炯之川軍增援。

石達開圍攻涪州十多日,自覺急切難以攻下,果斷下令撤圍,全軍西進,入巴縣縣境,另覓渡口。

既入巴縣縣境,本可進取重慶,但湘軍劉嶽昭部已入重慶駐防,石達開於是棄而不攻,沿著長江南岸向上游進軍。

4月25日,大軍到達綦江。

石達開決定強攻綦江縣城,一旦得手,便徵用綦河的船隻,順流而下,回攻重慶。

但在綦江,石達開遇到了唐炯川軍的強有力抵抗,屢攻不下。

也在這時,石達開先後收到了在敘府八角寨活動的李藍義軍、在江安一帶活動的南溪地方起義張正洲部的合作邀請信。

石達開於是率全軍南下,經貴州仁懷廳(今赤水縣)的山間小道,於5月20日到達敘永,與張正洲部順利相會。

石達開與張正洲相商,準備合兵進取長寧。

長寧距長江只有五十裡,完全充當渡江根據地。

6月12日,石達開軍以火藥炸開城垣,佔據長寧。

可以說,渡江有望,大軍已經看到了攻佔四川的曙光。

但是,長江中下游各地戰場的太平軍處處失利:安慶已失,天京被困,英王陳玉成已經敗亡。

清軍開始抽調出更多兵力前來對付即將渡江的石達開。

為了堵截石達開於長江南岸,駱秉章調集了四川境內所有的湘軍和諸部川軍合力圍攻長寧。

這其中,除了從涪州尾隨而來的湘軍劉嶽昭部,川軍唐友耕部,唐炯部,又調來了湘軍道員增傳理部,川軍總兵熊煥章部,連日狂攻,至死不退。

長寧不過一彈丸之地,一下子雲集了這麼多清軍,渡江已然無望,石達開只好於7月12日主動放棄長寧,經敘永向川黔邊界轉移,另覓渡口。

但從這個時候開始,自合江以下,重慶以上,清軍處處設防,已無渡口可過江。

活人不能讓尿給憋死,石達開繞道黔滇,向敘府以上的金沙江,即長江上游尋覓渡口。

石達開認為,長江上游山高水深,人煙稀少,清軍定然防不勝防。

1862年10月27日,達開全軍進入雲南鎮雄縣境,11月15日,由鎮雄分兵數路入川。

11月下28日,石達開擊敗駐守川南的湘軍,佔領了橫江鎮以及附近的雙龍場,玉皇樓等地,夾橫江兩岸為營,縱橫數十裡,旌旗相望,金鼓相聞。

橫江乃是金沙江南岸的一條支流,如果從橫江駕船而下,到注入金沙江處,可以利用流水的衝力一直沖到北岸,即使敵人有炮船相拒,也無法阻攔。

惜乎冬季水淺,水流量不夠,石達開決定屯聚橫江,等來年春季漲水,“誓必渡此金河”。

駱秉章當然不會讓石達開靜候渡江良機,再次調集了四川境內一切可以調動的隊伍來和石達開決戰。

從1863年1月8日起,橫江上空殺聲震天,戰無虛日。

雙方你來我往地激戰了二十餘日,1月30日止,石達開軍陣腳鬆動,不得不由燕子灘渡過橫江,退入雲南境內。

進入了雲南,石達開主要活動於永善,鎮雄,昭通,東川一帶。

5月初,準備由米糧壩渡過金沙江,趨往四川寧遠地區。

行動前,石達開多了個心眼,將軍隊一分為二,命令李福猷率領三萬餘人打著自己的旗號向貴州進軍,經威甯,水城,平遠,大定,遵義,仁懷,桐梓,綏陽等地,作出回攻川東和東趨湖南的姿勢,以引開敵人,自己則率主力四萬多人偷渡金沙江。

計雖拙,卻收到奇效,敵人中招,傻乎乎地尾隨李福猷而去。

石達開長籲一口氣,神龍擺尾,擺脫了敵人的糾纏,輕鬆突破一年多來苦掙不破的長江防線,電閃雷擊,攻克寧遠所屬的河西重鎮,駐軍樟木箐,準備奔襲成都。

在樟木箐,有當地居民賴由誠前來獻策,說要北上成都,必須先渡過大渡河。此去大渡河的官路雖然好走,但沿途清軍與彝兵處處防備,惡戰必多;而經冕寧、大橋、拖烏、鐵宰宰到大渡河邊紫打地的小路雖險,卻近,且清軍尚未設防。

石達開聽取了賴由誠的意見,大軍徑走小路,以儘快抵達成都。

石達開萬萬想不到,紫打地,竟然成了他的滑鐵盧!

大渡河是岷江最大支流,古稱涐江,又稱銀河,發源于青海,為高山峽谷型河流,地勢險峻,水流洶湧,自古有“大渡天險”之說。

5月14日清晨,石達開軍順利到達大渡河南岸紫打地。

紫打地是番族(即今藏族)土司王應元的管轄區,北瀕大渡河,西瀕松林小河,東南兩方都是崇山峻嶺,是個絕地。

當日,大渡河對岸並無清軍的影子,石達開雖見河中亂石磋峨,波濤翻滾,但並不是很擔心,下令大軍在馬鞍山結營,同時派兵製造、並徵集當地木船,爭取在次日渡河。

哪料,當天夜裡,“俄而陰雲四合,日夜滂沱大雨,河水陡漲不得渡”。

第二天早晨,大雨不息,石達開帶著賴由誠等嚮導多人,冒雨來到河邊觀察水情,但見白浪滔天,河水較之昨日已上漲數丈!

西行十裡,松林小河同樣也波濤翻滾,難以成渡。

由此,石達開深已為慮。

不過,賴由誠說,此時並非漲水季節,只是偶爾山洪爆發,一兩天自然退去。大渡河真正的漲水,尚在一個月後。

石達開這才稍稍放心,鑒於長途行軍,人馬疲乏,乾脆下令全軍休息三天,等水勢平穩再行渡河。

兩天之後,即5月17日,天氣放晴,水勢稍穩。

石達開下令水手將船筏拉到河邊,整軍待發。

可是,這時北岸已出現了清兵旗幟。

刻不容緩,必須搶渡!

當日,石達開派精銳千人,分駕船筏,沿河搶渡。

的確,大渡河的漲水給駱秉章贏得了時間,他檄調重慶總兵唐友耕馳防大渡河北岸安靖壩,雅州知府蔡步鐘率領兵勇晉駐大渡河北岸富林,楊泗營總兵蕭慶高,何勝必率中右兩軍馳至增防。另外命番族土司王應元帶番漢兵勇扼守西面松林小河,截斷太平軍前往瀘定的道路。並以雲南提督胡中和駐節化林坪,阜和協副將謝國泰督本標兵進駐磨西猛虎崗,作為王應元的後援。派南字營都司王松林率兵由冕寧直趨簫箕灣、擦羅一帶,切斷石達開向南退往甯遠的道路;再派越巂同知周歧源、參將楊應剛、都司慶吉以及土司嶺承恩與彝漢兵勇等扼竹馬石門檻一帶,石達開太平軍東進之路。

這時候,出現在北岸的正是重慶總兵唐友耕部。

唐友耕部初來乍到,不明情況,遠遠看到石達開軍搶渡,並不敢逼近,只是胡亂施放槍炮。

也就是說,此時的唐友耕部根本不足以阻擋石達開軍的渡河,阻擋石達開軍渡河的,還是過於湍急的河水,眾船筏到了河心,無力控制,一下子就沖到下游,遇上亂石,船翻人亡。

天意難違,為了避免無謂損失,石達開只好下令收兵,靜等水勢小了再行渡河。

又過了四日,5月21日,大渡河水位已經明顯下落,石達開激勵將士,爭取在這一天內完成渡河。

與此前情況相同,唐友耕部清軍的槍炮根本不能阻擋太平軍渡河,但是,眼見渡河就要成功之時,河水突然無來由地暴漲,河水高高卷起,像一頭頭怪獸,咆哮著,怒吼著,滾滾而下,將木船打翻,將竹筏沖散,太平軍競渡的五千人精銳,全部喪生河底,無一生還。

正所謂,時來天地齊努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時也,命也。

老天不肯作美,還處處作對,石達開的敗亡,已成必然。

大渡河水作怪暴漲,石達開還不肯放棄努力,毅然轉移進攻方向,搶渡松林小河,準備沿大渡河南岸向瀘定進軍。

番族土司王應元已奉駱秉章之命,調集各族兵勇二千餘人,在河西岸三十裡處處設防。

松林河和大渡河一樣,河水大漲,水石相激,浪花翻滾,既不能涉淺,又不能行船。

石達開想了一個辦法,讓將士們手握長竹竿聯結在一起,互相支持,共同涉水。

可是,河心深溝處,水急如箭,人足踏下,便被沖走,撞上亂石,瞬間粉身碎骨。

因此,搶渡將士,十之七八喪生河腹,剩下的涉到對岸,卻也筋疲力盡,被敵人輕易刺倒。

石達開看得目眥盡裂,心如刀絞,只得另謀他策。

5月23日,石達開移兵至河口以上十裡的磨坊溝搶渡。

這裡河床雖深,河面卻窄,又無亂石險灘,可以泅渡。

但是,這裡的河水卻是高山雪水匯入,冰寒徹骨,士兵游不多時,便手腳麻木,身體僵硬,被河水沖走。有身體強健的,雖然泅過對岸,但也全身哆嗦,連兵器都握不住,眼睜睜地看著敵人的刀槍刺入自己的身體。

泅渡不是辦法,石達開於是命人趕制大船,於夜間放入河道,首尾用鐵環扣住,以充當浮橋。

但河道崎嶇,船隻上下顛簸,鐵環沒幾下就被沖斷,浮橋之想隨之破滅。

最慘的是,石達開在紫打地全力搶渡大小兩河時,土司嶺承恩領兵偷襲擊石達開修建在馬鞍山大營,四處放火,營中軍糧輜重被燒成飛灰。

石達開軍從此陷入困境,將士宰殺戰馬,煮食樹皮、草根,甚至連鞍轡也煮食一空。

石達開悲憤莫名,激勵將士說“吾起兵以來十四年矣,跋險阻,濟江湖,如履平地……重煩諸君,血戰出險,毋徒束手受縛,為天下笑。”

6月3日夜,大軍分三路,兩路搶渡大渡河,一路搶渡松林小河,船筏盡出,火把齊明,殺聲震天。

但是,河水湍急不改,搶渡了一夜,除了在河水中、河岸邊留下更多太平軍的屍體外,戰事沒有任何進展。

至此,石達開已生必死之心,揮毫題詩曰:“大軍乏食乞誰糴,縱死峨江定不降”。

宰輔曾仕和卻認為,土司貪財,事情或者還有挽回餘地,力勸石達開寫信給王應元、嶺承恩,以鉅資買路、買糧。

石達開依計而行,卻遭到了王應元、嶺承恩的拒絕。

紫打地北面是大渡河,西瀕松林河,南面是高山,沒辦法,只有向東突圍了。

6月9日午,石達開率領剩下的六千余人向東突圍,於10日晚到達利濟堡。

但在達利濟堡,石達開看到了足令全身血液僵冷的一幕:一條名叫老鴉漩的大河攔在面前,而且老鴉漩也在漲水,一片汪洋!

汪洋!汪洋!四面八方都是汪洋!

絕望之念,掠上心頭。

此時、此地、此景,還能作何想?!

石達開悲憤宣佈:“妖來背水一戰,幸而勝則圖前進,不勝則主臣赴彼清流,斷不受斧鉞辱!”既然抱定了必死之心,6月10日晚,曾仕和向石達開提出了詐降的建議:由利濟堡南行十裡即可到涼橋,過橋便是洗馬姑場,可向該處清兵詐降,伺機搶佔洗馬姑,但得洗馬姑存糧,或能重振軍威,如果失敗,也不過一死而已。

詐降,雖然有汙名節,但有使將士轉危為安的可能,石達開接受了該建議,6月11日晨,下令全軍折南而行。

清四川總督駱秉章、布政使劉蓉等人也正想通過招降以誘擒石達開,不斷向下級官兵傳達招降石達開的命令。

這樣,石達開還沒有派人去聯繫清軍,清越巂參將楊應剛、南字營都司王松林已經親自前來面見石達開,勸他為了保全部下而歸順朝廷。

雙方經過反復談判,最後的結果是:遣散石達開部下六千人中的四千,留下兩千,不繳軍器,移駐大樹堡,等駱秉章回文再作處理。

楊應剛等人約定第二日在洗馬姑設宴招待太平軍將士,於6月11日夕離去。

接下來必是一場惡戰,為了不拖累隊伍,當晚,石達開的幾位王娘馬氏、吳氏、潘氏、胡氏,攜帶著石達開的兩位幼子,還有眾多患病受傷不能力戰的將士,紛紛赴水自盡,哭聲響徹山谷。

賴執中在《翼王石達開紫大地蒙難紀實(碑文)》中大歎:“至是戰守俱窮,進退失據,糧盡而食及草根,草盡食及戰馬。兼之瘧痢流行,死亡枕籍,閱時一月,而軍心屹然不動,其得士心如此。嗚呼!此豈田橫之客所可同日而語者哉!”

石達開五歲兒子石定忠本來已被王娘抱住要一起沉河自溺,石達開為能詐降成功、取信於敵,將之救了下來。

次日,石達開攜石定忠和宰輔曾仕和、黃再忠、韋普成等入洗馬姑清營。過涼橋時,部屬數百人放聲大哭,手執鋼刀狂砍崖石——至今涼橋東邊山崖處尚有斑斑刀痕。

原本,石達開可以在當晚發動襲擊的,但考慮到將士連日饑餓勞累,體力太差,於是把行動推後。

由此,最後的機會失去了。

6月12日,預定遣散的四千人被一一遣散。

6月13日早上,留下的兩千人由石達開部下周宰輔指揮,作為前隊先行,向大樹堡進發。

人馬行進中,駐守在大渡河北岸的唐友耕部隊突然殺到,劫持了石達開和其子石定忠,部將曾仕和,黃再忠,韋普成。

石達開與及其部下脫離,詐降計畫落空。

雅州知府蔡步鐘則按照唐友耕的佈置,伏兵於大樹堡,將石達開的二千太平軍斬殺殆盡。

6月27日,石達開和曾仕和、黃再忠、韋普成在成都受剮刑身死,五歲的石定忠口鼻被堵石灰悶死。

川,滇南,黔,陝等地反清力量空前壯大,其中李藍義軍入四川後迅速膨脹到幾十萬人,席捲半省,川軍“疲玩已久,毫不足恃”。若石達開部能在這時入川,則奪取整個四川絕非癡人說夢。

“南安決策”後,石達開鏖兵寶慶,一則是想從寶慶入川,二則也是想以寶慶為據點,取上游之勢,回師湖北,與江西、安徽的太平軍兩線夾擊,收復武漢三鎮。

可惜,石達開在強攻寶慶期間,一直得不到洪秀全方面的策應,最終功敗垂成,撤返廣西。

必須澄清的一個事實是,廣西民風剽悍,又是太平天國發肇之所,當然是石達開汲取兵源的最佳基地,但廣西民窮地困,不宜開展王圖大業,石達開也從未想過在廣西發展。

石達駐留廣西達兩年之久,光在慶遠,就駐紮了八個月,所做的事是“築連營二百里”,“逐日操練士卒”,並沒經歷太大的戰事

慶遠遭遇天災,軍糧供應不上,部隊分散就食。1860年10月,石達開軍中宰製曾廣依率領一支偏師,由泗城走西村、西隆一帶,偷渡紅水江,從廣西進入貴州興義府,轉入四川綦江縣。

這支隊伍入川前不過數千人,攻克黔江之後,就猛增到了三萬餘人。

獲悉這一消息,石達開遂於1861年10月親率本軍五六萬余人進軍湖南,長襲四川,軍行急如風雨。

曾廣依則全軍撤離黔江,進入湖北省境,克咸豐,來鳳等縣,恭迎石達開大軍。

補一句,石達開離京後一直都把自己的行動和計畫以奏章的形式上報天王,而自洪仁玕奉命主政,石達開就請他代轉。即石達開進取四川事,天京方面是完全知曉的。1860年6月,五位蘇州傳教士在蘇州訪問時,就從忠王部將的口中得知石達開正在準備攻打四川的事。

1862年1月31日,石達開、曾廣依兩軍在來鳳城會師。

兩軍合兵,人數超過十萬。石達開率領這支浩蕩雄師穿越宣恩,繞出黑洞卡,避開敵人的堵截,直趨利川。

1862年2月17日,大軍勝利進入四川省境。

石達開踔厲風發、揚鞭躍馬,劍指川邊的第一座城——石砫廳。

石達開並不知道,這時的四川,局勢已經有了很大變化。

兩年前,四川兵力空虛,主政地方官員昏庸無能,但1861年曾廣依部的入川行動,打草驚蛇,清廷急調駱秉章入川佈防,並調湘軍入援。駱秉章到任,剿撫相濟,恩威並施,很快就擊敗了李藍起義軍主力,沿長江北岸佈防,嚴陣以待石達開的到來。

因此,石砫廳一戰,石達開未能攻克,遂經悅來場、魚池壩等地抵長江南岸,沿江而上,準備搶涪州(今涪陵)為渡江基地。

道員章源率湘軍軍千餘人守涪州,沿江有水師炮船數十艘,協助佈防。駱秉章又增調皋司劉嶽昭之湘軍,副將唐友耕、知府唐炯之川軍增援。

石達開圍攻涪州十多日,自覺急切難以攻下,果斷下令撤圍,全軍西進,入巴縣縣境,另覓渡口。

既入巴縣縣境,本可進取重慶,但湘軍劉嶽昭部已入重慶駐防,石達開於是棄而不攻,沿著長江南岸向上游進軍。

4月25日,大軍到達綦江。

石達開決定強攻綦江縣城,一旦得手,便徵用綦河的船隻,順流而下,回攻重慶。

但在綦江,石達開遇到了唐炯川軍的強有力抵抗,屢攻不下。

也在這時,石達開先後收到了在敘府八角寨活動的李藍義軍、在江安一帶活動的南溪地方起義張正洲部的合作邀請信。

石達開於是率全軍南下,經貴州仁懷廳(今赤水縣)的山間小道,於5月20日到達敘永,與張正洲部順利相會。

石達開與張正洲相商,準備合兵進取長寧。

長寧距長江只有五十裡,完全充當渡江根據地。

6月12日,石達開軍以火藥炸開城垣,佔據長寧。

可以說,渡江有望,大軍已經看到了攻佔四川的曙光。

但是,長江中下游各地戰場的太平軍處處失利:安慶已失,天京被困,英王陳玉成已經敗亡。

清軍開始抽調出更多兵力前來對付即將渡江的石達開。

為了堵截石達開於長江南岸,駱秉章調集了四川境內所有的湘軍和諸部川軍合力圍攻長寧。

這其中,除了從涪州尾隨而來的湘軍劉嶽昭部,川軍唐友耕部,唐炯部,又調來了湘軍道員增傳理部,川軍總兵熊煥章部,連日狂攻,至死不退。

長寧不過一彈丸之地,一下子雲集了這麼多清軍,渡江已然無望,石達開只好於7月12日主動放棄長寧,經敘永向川黔邊界轉移,另覓渡口。

但從這個時候開始,自合江以下,重慶以上,清軍處處設防,已無渡口可過江。

活人不能讓尿給憋死,石達開繞道黔滇,向敘府以上的金沙江,即長江上游尋覓渡口。

石達開認為,長江上游山高水深,人煙稀少,清軍定然防不勝防。

1862年10月27日,達開全軍進入雲南鎮雄縣境,11月15日,由鎮雄分兵數路入川。

11月下28日,石達開擊敗駐守川南的湘軍,佔領了橫江鎮以及附近的雙龍場,玉皇樓等地,夾橫江兩岸為營,縱橫數十裡,旌旗相望,金鼓相聞。

橫江乃是金沙江南岸的一條支流,如果從橫江駕船而下,到注入金沙江處,可以利用流水的衝力一直沖到北岸,即使敵人有炮船相拒,也無法阻攔。

惜乎冬季水淺,水流量不夠,石達開決定屯聚橫江,等來年春季漲水,“誓必渡此金河”。

駱秉章當然不會讓石達開靜候渡江良機,再次調集了四川境內一切可以調動的隊伍來和石達開決戰。

從1863年1月8日起,橫江上空殺聲震天,戰無虛日。

雙方你來我往地激戰了二十餘日,1月30日止,石達開軍陣腳鬆動,不得不由燕子灘渡過橫江,退入雲南境內。

進入了雲南,石達開主要活動於永善,鎮雄,昭通,東川一帶。

5月初,準備由米糧壩渡過金沙江,趨往四川寧遠地區。

行動前,石達開多了個心眼,將軍隊一分為二,命令李福猷率領三萬餘人打著自己的旗號向貴州進軍,經威甯,水城,平遠,大定,遵義,仁懷,桐梓,綏陽等地,作出回攻川東和東趨湖南的姿勢,以引開敵人,自己則率主力四萬多人偷渡金沙江。

計雖拙,卻收到奇效,敵人中招,傻乎乎地尾隨李福猷而去。

石達開長籲一口氣,神龍擺尾,擺脫了敵人的糾纏,輕鬆突破一年多來苦掙不破的長江防線,電閃雷擊,攻克寧遠所屬的河西重鎮,駐軍樟木箐,準備奔襲成都。

在樟木箐,有當地居民賴由誠前來獻策,說要北上成都,必須先渡過大渡河。此去大渡河的官路雖然好走,但沿途清軍與彝兵處處防備,惡戰必多;而經冕寧、大橋、拖烏、鐵宰宰到大渡河邊紫打地的小路雖險,卻近,且清軍尚未設防。

石達開聽取了賴由誠的意見,大軍徑走小路,以儘快抵達成都。

石達開萬萬想不到,紫打地,竟然成了他的滑鐵盧!

大渡河是岷江最大支流,古稱涐江,又稱銀河,發源于青海,為高山峽谷型河流,地勢險峻,水流洶湧,自古有“大渡天險”之說。

5月14日清晨,石達開軍順利到達大渡河南岸紫打地。

紫打地是番族(即今藏族)土司王應元的管轄區,北瀕大渡河,西瀕松林小河,東南兩方都是崇山峻嶺,是個絕地。

當日,大渡河對岸並無清軍的影子,石達開雖見河中亂石磋峨,波濤翻滾,但並不是很擔心,下令大軍在馬鞍山結營,同時派兵製造、並徵集當地木船,爭取在次日渡河。

哪料,當天夜裡,“俄而陰雲四合,日夜滂沱大雨,河水陡漲不得渡”。

第二天早晨,大雨不息,石達開帶著賴由誠等嚮導多人,冒雨來到河邊觀察水情,但見白浪滔天,河水較之昨日已上漲數丈!

西行十裡,松林小河同樣也波濤翻滾,難以成渡。

由此,石達開深已為慮。

不過,賴由誠說,此時並非漲水季節,只是偶爾山洪爆發,一兩天自然退去。大渡河真正的漲水,尚在一個月後。

石達開這才稍稍放心,鑒於長途行軍,人馬疲乏,乾脆下令全軍休息三天,等水勢平穩再行渡河。

兩天之後,即5月17日,天氣放晴,水勢稍穩。

石達開下令水手將船筏拉到河邊,整軍待發。

可是,這時北岸已出現了清兵旗幟。

刻不容緩,必須搶渡!

當日,石達開派精銳千人,分駕船筏,沿河搶渡。

的確,大渡河的漲水給駱秉章贏得了時間,他檄調重慶總兵唐友耕馳防大渡河北岸安靖壩,雅州知府蔡步鐘率領兵勇晉駐大渡河北岸富林,楊泗營總兵蕭慶高,何勝必率中右兩軍馳至增防。另外命番族土司王應元帶番漢兵勇扼守西面松林小河,截斷太平軍前往瀘定的道路。並以雲南提督胡中和駐節化林坪,阜和協副將謝國泰督本標兵進駐磨西猛虎崗,作為王應元的後援。派南字營都司王松林率兵由冕寧直趨簫箕灣、擦羅一帶,切斷石達開向南退往甯遠的道路;再派越巂同知周歧源、參將楊應剛、都司慶吉以及土司嶺承恩與彝漢兵勇等扼竹馬石門檻一帶,石達開太平軍東進之路。

這時候,出現在北岸的正是重慶總兵唐友耕部。

唐友耕部初來乍到,不明情況,遠遠看到石達開軍搶渡,並不敢逼近,只是胡亂施放槍炮。

也就是說,此時的唐友耕部根本不足以阻擋石達開軍的渡河,阻擋石達開軍渡河的,還是過於湍急的河水,眾船筏到了河心,無力控制,一下子就沖到下游,遇上亂石,船翻人亡。

天意難違,為了避免無謂損失,石達開只好下令收兵,靜等水勢小了再行渡河。

又過了四日,5月21日,大渡河水位已經明顯下落,石達開激勵將士,爭取在這一天內完成渡河。

與此前情況相同,唐友耕部清軍的槍炮根本不能阻擋太平軍渡河,但是,眼見渡河就要成功之時,河水突然無來由地暴漲,河水高高卷起,像一頭頭怪獸,咆哮著,怒吼著,滾滾而下,將木船打翻,將竹筏沖散,太平軍競渡的五千人精銳,全部喪生河底,無一生還。

正所謂,時來天地齊努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時也,命也。

老天不肯作美,還處處作對,石達開的敗亡,已成必然。

大渡河水作怪暴漲,石達開還不肯放棄努力,毅然轉移進攻方向,搶渡松林小河,準備沿大渡河南岸向瀘定進軍。

番族土司王應元已奉駱秉章之命,調集各族兵勇二千餘人,在河西岸三十裡處處設防。

松林河和大渡河一樣,河水大漲,水石相激,浪花翻滾,既不能涉淺,又不能行船。

石達開想了一個辦法,讓將士們手握長竹竿聯結在一起,互相支持,共同涉水。

可是,河心深溝處,水急如箭,人足踏下,便被沖走,撞上亂石,瞬間粉身碎骨。

因此,搶渡將士,十之七八喪生河腹,剩下的涉到對岸,卻也筋疲力盡,被敵人輕易刺倒。

石達開看得目眥盡裂,心如刀絞,只得另謀他策。

5月23日,石達開移兵至河口以上十裡的磨坊溝搶渡。

這裡河床雖深,河面卻窄,又無亂石險灘,可以泅渡。

但是,這裡的河水卻是高山雪水匯入,冰寒徹骨,士兵游不多時,便手腳麻木,身體僵硬,被河水沖走。有身體強健的,雖然泅過對岸,但也全身哆嗦,連兵器都握不住,眼睜睜地看著敵人的刀槍刺入自己的身體。

泅渡不是辦法,石達開於是命人趕制大船,於夜間放入河道,首尾用鐵環扣住,以充當浮橋。

但河道崎嶇,船隻上下顛簸,鐵環沒幾下就被沖斷,浮橋之想隨之破滅。

最慘的是,石達開在紫打地全力搶渡大小兩河時,土司嶺承恩領兵偷襲擊石達開修建在馬鞍山大營,四處放火,營中軍糧輜重被燒成飛灰。

石達開軍從此陷入困境,將士宰殺戰馬,煮食樹皮、草根,甚至連鞍轡也煮食一空。

石達開悲憤莫名,激勵將士說“吾起兵以來十四年矣,跋險阻,濟江湖,如履平地……重煩諸君,血戰出險,毋徒束手受縛,為天下笑。”

6月3日夜,大軍分三路,兩路搶渡大渡河,一路搶渡松林小河,船筏盡出,火把齊明,殺聲震天。

但是,河水湍急不改,搶渡了一夜,除了在河水中、河岸邊留下更多太平軍的屍體外,戰事沒有任何進展。

至此,石達開已生必死之心,揮毫題詩曰:“大軍乏食乞誰糴,縱死峨江定不降”。

宰輔曾仕和卻認為,土司貪財,事情或者還有挽回餘地,力勸石達開寫信給王應元、嶺承恩,以鉅資買路、買糧。

石達開依計而行,卻遭到了王應元、嶺承恩的拒絕。

紫打地北面是大渡河,西瀕松林河,南面是高山,沒辦法,只有向東突圍了。

6月9日午,石達開率領剩下的六千余人向東突圍,於10日晚到達利濟堡。

但在達利濟堡,石達開看到了足令全身血液僵冷的一幕:一條名叫老鴉漩的大河攔在面前,而且老鴉漩也在漲水,一片汪洋!

汪洋!汪洋!四面八方都是汪洋!

絕望之念,掠上心頭。

此時、此地、此景,還能作何想?!

石達開悲憤宣佈:“妖來背水一戰,幸而勝則圖前進,不勝則主臣赴彼清流,斷不受斧鉞辱!”既然抱定了必死之心,6月10日晚,曾仕和向石達開提出了詐降的建議:由利濟堡南行十裡即可到涼橋,過橋便是洗馬姑場,可向該處清兵詐降,伺機搶佔洗馬姑,但得洗馬姑存糧,或能重振軍威,如果失敗,也不過一死而已。

詐降,雖然有汙名節,但有使將士轉危為安的可能,石達開接受了該建議,6月11日晨,下令全軍折南而行。

清四川總督駱秉章、布政使劉蓉等人也正想通過招降以誘擒石達開,不斷向下級官兵傳達招降石達開的命令。

這樣,石達開還沒有派人去聯繫清軍,清越巂參將楊應剛、南字營都司王松林已經親自前來面見石達開,勸他為了保全部下而歸順朝廷。

雙方經過反復談判,最後的結果是:遣散石達開部下六千人中的四千,留下兩千,不繳軍器,移駐大樹堡,等駱秉章回文再作處理。

楊應剛等人約定第二日在洗馬姑設宴招待太平軍將士,於6月11日夕離去。

接下來必是一場惡戰,為了不拖累隊伍,當晚,石達開的幾位王娘馬氏、吳氏、潘氏、胡氏,攜帶著石達開的兩位幼子,還有眾多患病受傷不能力戰的將士,紛紛赴水自盡,哭聲響徹山谷。

賴執中在《翼王石達開紫大地蒙難紀實(碑文)》中大歎:“至是戰守俱窮,進退失據,糧盡而食及草根,草盡食及戰馬。兼之瘧痢流行,死亡枕籍,閱時一月,而軍心屹然不動,其得士心如此。嗚呼!此豈田橫之客所可同日而語者哉!”

石達開五歲兒子石定忠本來已被王娘抱住要一起沉河自溺,石達開為能詐降成功、取信於敵,將之救了下來。

次日,石達開攜石定忠和宰輔曾仕和、黃再忠、韋普成等入洗馬姑清營。過涼橋時,部屬數百人放聲大哭,手執鋼刀狂砍崖石——至今涼橋東邊山崖處尚有斑斑刀痕。

原本,石達開可以在當晚發動襲擊的,但考慮到將士連日饑餓勞累,體力太差,於是把行動推後。

由此,最後的機會失去了。

6月12日,預定遣散的四千人被一一遣散。

6月13日早上,留下的兩千人由石達開部下周宰輔指揮,作為前隊先行,向大樹堡進發。

人馬行進中,駐守在大渡河北岸的唐友耕部隊突然殺到,劫持了石達開和其子石定忠,部將曾仕和,黃再忠,韋普成。

石達開與及其部下脫離,詐降計畫落空。

雅州知府蔡步鐘則按照唐友耕的佈置,伏兵於大樹堡,將石達開的二千太平軍斬殺殆盡。

6月27日,石達開和曾仕和、黃再忠、韋普成在成都受剮刑身死,五歲的石定忠口鼻被堵石灰悶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