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止渴生津,帶你Get荸薺的養生食用法

荸薺, 別名烏芋、藉姑、地栗、馬蹄、紅慈姑等, 均在歷代古籍文獻中出現過。 為沙草科水生植物, 多栽在稻田邊或專辟的淺水泥土中。 荸薺質嫩脆, 味甜, 是人們十分喜愛的食材, 自古即有“地下雪梨”之美譽。

荸薺可生食, 亦可通過焯、炒、燒、煨、炸等法, 成為美味的熟食菜肴, 尚可製成荸薺粉沖調食用, 多種食療本草和藥物學著作中均有收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醫別錄》中載, 荸薺“主治消渴、痹熱、熱中”, 並能“益氣”;《本草綱目》謂, “主血痢、下血、血崩、辟蠱毒”, “益氣而消食, 除熱以生津”;《醫林纂要》說, “益氣軟堅, 除熱解毒, 蕩胃熱, 止消渴。 能爛銅鐵”, 故有歌訣“荸薺則毀銅如神”之句。

古方“五汁飲”, 即以荸薺搗汁, 與梨汁、鮮蘆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甘蔗汁成方, 臨時酌量用之, 和勻冷服, 或稍燉溫服, 用治高熱病, 口渴較甚者, 其效良好。

古有地方性藥物著作中載:以荸薺打碎, 煎湯代茶飲,

每次200克, 對濕熱黃疸、小便不利有較好效果;治咽喉腫痛, 1次用160克~200克鮮荸薺, 絞汁冷服有效。

治小兒積滯腹痛, 可用荸薺1000克, 飴糖800克, 共入砂鍋內, 加水少許, 煮至熟, 取出分次食之, 有效。

治痔瘡出血, 可以鮮荸薺500克、紅糖150克, 加適量水煮1小時, 分次服用, 連用3天, 有一定輔助治療效果。

近現代認為, 荸薺味甘、性寒, 主入脾、胃經。 功能清熱化痰、生津止渴、開胃消食, 可用於痰熱咳嗽、熱病口渴、咽喉腫痛、食積痢疾、黃疸、小便短少熱痛、目赤腫痛、便血、崩漏等症。

時下正值荸薺上市之際, 故以之為薦。 但食用時請注意以下事項:

1.荸薺出於稻田水泥之中, 外皮可能吸附有薑片蟲的囊蚴, 生吃有可能感染薑片蟲病, 建議生吃前應先去皮, 用水清洗, 或用開水稍燙後再食用。

2.荸薺性偏寒涼, 脾胃虛寒者應慎食或少食。

3.虛勞咳嗽者不宜食, 血虛寒凝者亦不宜食。

文/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教授 劉紹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