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一國曾吊打秦國,卻為何最終衰落?

點擊上方音訊收聽

文 | 蕭玉南 · 主播 | 讀書君 · 編輯 | 卿年

戰國時期, 最強盛的國家是誰?秦國?不是的, 曾經有一個國家, 長期稱霸中原, 吊打秦國, 大有滅亡秦國之勢頭, 這個國家是誰呢?它就是曾稱霸中原長達百年之久的魏國。 強盛一時的魏國, 為何最終走向衰落?秦盛魏衰的背後, 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呢?

商鞅變法, 奠定了秦國強大的根基, 然而, 很少有人知道, 開啟變法圖強之先河的, 其實是魏國, 商鞅變法, 並非摸著石頭過河, 而是一場魏國的模仿秀, 不過更徹底深入, 效果更顯著, 影響更深遠。 在以成敗論英雄的史學傳統之中,

獲得了更多的關注。

魏文侯 魏斯

魏之強盛, 始自文侯魏斯, 自三家分晉, 魏國獨立上市場, 走上了國際政治的舞臺, 此時的魏國, 西有秦韓, 南有楚, 北有趙, 東有齊, 地處中央, 易攻難守。 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他用李悝、翟璜為相, 改革弊政;用樂羊、吳起等為將, 攻掠中山國、秦國、楚國;以李悝教授法經, 依法治國, 改革政治, 獎勵耕戰, 興修水利, 發展封建經濟, 任用西門豹、子夏、魏成等人, 富國強兵, 開拓大片疆土, 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軍事上, 魏國施行武卒制度, 考核、訓練極為嚴格, 待遇極為優厚, 全家免除賦稅, 戰場殺敵立功, 獎勵田宅房產。 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

創下了“大戰七十二, 全勝六十四, 其餘均解(不分勝負)”, 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裡土地, 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在魏國淩厲的攻勢面前, 年輕的秦孝公, 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刺激, 不得不屈身侍魏, 韜光養晦, 變法圖強。

形勢逆轉在於一個人, 商鞅。 商鞅本來在魏國, 想為魏國效力的啊, 為何最終去了秦國呢?年輕的孝公, 頒佈了一項影響深遠的政策——《求賢令》, 客能出奇計而強秦者, 吾與之分!在魏國長期鬱鬱不得志、淒淒慘慘戚戚的商鞅, 於是, 帶著對魏國的失望, 秦國的希望, 攜帶李悝的《法經》來到了秦國, 沒想到, 一下子, 就得到重用了。

類似商鞅這樣的頂級人才, 失去一個都是重大損失。 然而, 魏國, 吳起、商鞅、李斯、范雎、孫臏、尉繚, 這類叱吒風雲的人物, 魏國卻是接二連三地丟失, 而他們, 大部分都去了秦國。 再看看那位曾提出“固幹削枝”、“遠交近攻”被李斯譽為使秦成帝業的範雎。 同樣的際遇, 還有範雎, 這位提出“固幹削枝”、“遠交近攻”之策, 李斯贊使秦成帝業的不世奇才。

如商鞅一般, 也曾想侍奉魏王, 結果, 卻因為家貧, 無錢通魏王左右, 只好先暫居魏大夫須賈門下, 一次, 須賈奉命出使齊國, 因魏國參與“五國攻齊”一事, 責備得啞口無言, 範雎挺身而出, “齊泯王驕暴無行, 五國同仇, 豈獨魏哉?今大王光武蓋世, 當思重齊恒公、齊威望之餘烈, 若斤斤計較泯王時期的的恩恩怨怨, 但知責人, 不知自責, 只怕又要重蹈齊泯王的覆轍了!”一番話, 連齊襄王都暗自驚歎。 希望他留齊效力, 範雎拒絕了。 回到魏國, 結果, 魏之諸臣, 非但沒有表彰范雎的行為, 反懷疑范雎向齊國洩密, 鞭笞範雎, 近乎致死, 甚至往他身上撒尿, 最後, 卻是秦國的使臣救了範雎, 帶他到了秦國, 後來範雎得到了秦王的重用,
試想一下, 他對秦對魏, 會是什麼樣的感情呢?

再看看孫臏, 他最初也是在魏國入仕的, 想為魏王效的, 結果如何呢?無端被陷害, 膝蓋骨都被剔除了, 後來還是裝瘋, 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 來到了齊國。 那麼, 他對魏國將是什麼感情呢?於是, 原本已經十分接近現實的三晉合一的目標, 在孫臏的謀劃之下, 不但趙國沒有攻下, 甚至, 最後連韓國也丟了, 還被秦國、楚國“趁你病, 要你命”一頓亂捶之下, “東折于齊, 南辱于楚, 西喪秦地七百里, 國之根本, 竟為之俘!”魏國也從此走向了衰落。

魏國出產眾多的人才, 有幾個因素決定, 魏處中原腹地, 天下四戰之地, 文侯禮賢下士, 眾多學術流派, 諸如西河學派、鬼谷學派, 刑名之學, 均在魏深深紮根。 然而,能培養人才,相對于秦國、齊國各方招攬賢才,魏國重視程度很顯然不夠,範雎想侍奉于魏王,卻僅因為家貧,無法賄賂魏王左右,竟連魏王的面都見不著,為國立功竟還遭誣陷,差點被打死。再看看秦國,推薦賢才的,于賢能之人同賞,秦國出使六國的使臣,都想方設法尋訪賢能之人,甚至捨命搭救,看看百里奚、看看範雎。

再看一件事情,韓國派遣水利專家鄭國,建議秦國修建一條管道,貫通關中平原,實際上是想秦國動用大批人力物力,最終疲憊不堪。結果渠修了一半,間諜一事洩漏,鄭國說,此事對秦國也有利,於是秦國讓鄭國安心修渠,一如既往信任,甚至新修的管道,還就叫做鄭國渠,鄭國感念用人之觀,更加盡力。

齊魏曾在徐州相王,魏王問道:“大王也有寶物嗎?”威王說:“沒有。”魏王說:“像寡人的國家這樣小,也還有能照亮前後各十二輛車的直徑一寸的夜明珠十顆,齊國竟然沒有?”威王說:“我當作的寶物與大王的夜明珠不同。我有個叫檀子的大臣,派他鎮守南城,楚國人就不敢向東方侵犯掠奪,泗水之濱的十二諸侯都來朝拜我。我有個叫朌子的大臣,派他鎮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到東邊的黃河裡捕魚。我有個叫黔夫的官吏,派他鎮守徐州,燕國人就到北門祭祀,趙國人就到西門來祭祀,以求神靈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隨黔夫的人有七千多家。我有個叫種首的大臣,派他戒備盜賊,路上就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用他們能光照千里,難道只是十二輛車嗎!”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魏國的思維格局,明顯低於齊國。

在看看秦國,商鞅、張儀、范雎、李斯、尉繚,這些決定天下運勢的人物,竟然四個都來自魏國。自己悉心培養出來的人才,幾乎全部去了自己的戰略對手之國,這個國家還會有希望嗎?看看楚漢紛爭,劉邦認為自己能獲勝,全倚靠受手下人才。韓信、張良、蕭何、陳平。然而,再想一想,韓信、陳平最初想為誰效力呢?結果,什麼樣的遭遇呢?項羽給予他們的,只有羞辱,甚至見一面都難,然而,劉邦給予他們的,除了榮耀,更有施展抱負的機會。他們從項羽這邊過來,對項羽更瞭解,韓信就告訴劉邦,項羽優柔寡斷、婦人之仁不懂得籠絡人心。就像商鞅、範雎等人從魏國來到秦國,魏國還會有啥秘密能瞞得住嗎?

毛遂在魏,幾乎也是湮沒無聞。再看看,曾在趙國立下赫赫戰功,威震列國,卻因為遭小人陷害的廉頗,曾逃亡魏國。結果,在魏國,非但得不到重用,反而又遭遇陷害,只好再次出奔,來到了楚國。這與曾經在魏國效力的吳起,經歷何其的相似。

自己的人才留不住,外來的人才用不了!廟堂之上,朽木為官,遍殿之間,勾心鬥角,大臣們竟然依靠別人給賄賂才引薦,魏國的人才選拔機制,上升管道,近乎都被龐大的官僚集團把持,好不容易冒出來一兩個,那些人又怕別人搶了他們的位置,慘遭陷害,范雎、孫臏可以說都是如此,國家還看得到希望嗎?

秦國歷代均堅持了《求賢令》,國中之人,都在想方設法為國家搜羅人才,人才興盛,猶如抽水機一樣,不斷抽取六國人才,特別是魏國的,強弱之勢,能不迅速易位嗎?

然而,能培養人才,相對于秦國、齊國各方招攬賢才,魏國重視程度很顯然不夠,範雎想侍奉于魏王,卻僅因為家貧,無法賄賂魏王左右,竟連魏王的面都見不著,為國立功竟還遭誣陷,差點被打死。再看看秦國,推薦賢才的,于賢能之人同賞,秦國出使六國的使臣,都想方設法尋訪賢能之人,甚至捨命搭救,看看百里奚、看看範雎。

再看一件事情,韓國派遣水利專家鄭國,建議秦國修建一條管道,貫通關中平原,實際上是想秦國動用大批人力物力,最終疲憊不堪。結果渠修了一半,間諜一事洩漏,鄭國說,此事對秦國也有利,於是秦國讓鄭國安心修渠,一如既往信任,甚至新修的管道,還就叫做鄭國渠,鄭國感念用人之觀,更加盡力。

齊魏曾在徐州相王,魏王問道:“大王也有寶物嗎?”威王說:“沒有。”魏王說:“像寡人的國家這樣小,也還有能照亮前後各十二輛車的直徑一寸的夜明珠十顆,齊國竟然沒有?”威王說:“我當作的寶物與大王的夜明珠不同。我有個叫檀子的大臣,派他鎮守南城,楚國人就不敢向東方侵犯掠奪,泗水之濱的十二諸侯都來朝拜我。我有個叫朌子的大臣,派他鎮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到東邊的黃河裡捕魚。我有個叫黔夫的官吏,派他鎮守徐州,燕國人就到北門祭祀,趙國人就到西門來祭祀,以求神靈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隨黔夫的人有七千多家。我有個叫種首的大臣,派他戒備盜賊,路上就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用他們能光照千里,難道只是十二輛車嗎!”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魏國的思維格局,明顯低於齊國。

在看看秦國,商鞅、張儀、范雎、李斯、尉繚,這些決定天下運勢的人物,竟然四個都來自魏國。自己悉心培養出來的人才,幾乎全部去了自己的戰略對手之國,這個國家還會有希望嗎?看看楚漢紛爭,劉邦認為自己能獲勝,全倚靠受手下人才。韓信、張良、蕭何、陳平。然而,再想一想,韓信、陳平最初想為誰效力呢?結果,什麼樣的遭遇呢?項羽給予他們的,只有羞辱,甚至見一面都難,然而,劉邦給予他們的,除了榮耀,更有施展抱負的機會。他們從項羽這邊過來,對項羽更瞭解,韓信就告訴劉邦,項羽優柔寡斷、婦人之仁不懂得籠絡人心。就像商鞅、範雎等人從魏國來到秦國,魏國還會有啥秘密能瞞得住嗎?

毛遂在魏,幾乎也是湮沒無聞。再看看,曾在趙國立下赫赫戰功,威震列國,卻因為遭小人陷害的廉頗,曾逃亡魏國。結果,在魏國,非但得不到重用,反而又遭遇陷害,只好再次出奔,來到了楚國。這與曾經在魏國效力的吳起,經歷何其的相似。

自己的人才留不住,外來的人才用不了!廟堂之上,朽木為官,遍殿之間,勾心鬥角,大臣們竟然依靠別人給賄賂才引薦,魏國的人才選拔機制,上升管道,近乎都被龐大的官僚集團把持,好不容易冒出來一兩個,那些人又怕別人搶了他們的位置,慘遭陷害,范雎、孫臏可以說都是如此,國家還看得到希望嗎?

秦國歷代均堅持了《求賢令》,國中之人,都在想方設法為國家搜羅人才,人才興盛,猶如抽水機一樣,不斷抽取六國人才,特別是魏國的,強弱之勢,能不迅速易位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