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費孝通,“志在富民”的民盟先賢

11月2日, 是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 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民主同盟領導人費孝通的誕辰日。

費孝通(1910.11.2-2005.4.24), 江蘇吳江(今蘇州市吳江區)人。 加入民盟投身民主活動後, 歷任民盟中央委員、常委、副主席。 1987年後任民盟中央主席、民盟中央名譽主席。

“鄉土重建”的力行者和思考者, 從左至右:梁漱溟、晏陽初、費孝通

1928年, 高中畢業後升入東吳大學攻醫預科;後受進步思想影響,

於1930年轉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習;畢業後受梁漱溟先生之邀, 到山東鄒平縣參加鄉村建設工作。

1933年考入清華大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系研究生, 畢業後師從俄國人類學家史祿國, 成為中國最早在本土獲得社會人類學碩士的青年學者。

1935年與王同惠結為伉儷, 同年, 在赴廣西實地調查時迷路失事, 妻子身亡,自己受傷返鄉休養考察。

1936年秋, 抵英留學, 師從布·馬林諾斯基完成博士學業, 根據其在吳江的調查結果寫出論文《江村經濟》, 該書後來成為國際人類學界的經典之作。

1938年, 歸國任教于雲南大學, 成立社會研究室開展調查工作, 並於次年與孟吟結婚。

1944年, 參加中國民主同盟, 投身愛國民主運動, 抨擊蔣介石的獨裁統治,

聲援和支持昆明學生的“反內戰, 爭民主”運動。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 費孝通先生在貴州

新中國成立後, 從事鄉村經濟社會研究、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研究, 曾任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學會會長等職務 。 1988年,

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同年費孝通獲《大英百科全書》獎。

為中國農民找一條出路, 是費孝通研述一生的大課題。 費老曾三訪溫州、三訪民權、四訪貴州、五上瑤山、六訪河南、七訪山東、八訪甘肅、27次回訪家鄉江村。 他關心中國農村和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 關心農產品流通和農民增收問題, 為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今天, 我們一起分享費老對中國農民生活的認識過程, 一起緬懷這位一生“志在富民”的民盟先賢。

求學時的鄉土情懷

從喜歡鄉土志到研究鄉土建設

1910年11月2日, 費孝通出生於江蘇省吳江縣城富家橋弄的一個知識份子家庭。 費孝通祖居是在吳江同裡鎮, 祖父和外祖父都是鎮上有名望的讀書人,

父親費璞安曾參加清末科舉並赴日本留學。 因在辛亥革命中參與吳江光復事件, 費璞安被選為縣議會議長, 後又任江蘇省教育廳視學。 費孝通的母親楊紉蘭畢業於上海務本女學, 創辦吳江縣第一個蒙養院, 這裡是費孝通獲得啟蒙的地方。

1916年到1920年, 費孝通在吳江初等小學讀書。 據他後來回憶, 他當時最喜歡聽的課程是鄉土志。 在他的理解中, “地方誌就是記載各地方地理、歷史、名勝、人物和風俗的書。 ”費孝通正是在他喜歡的地方誌裡浸濡了江南士人的心態。

1920年費家從吳江搬到蘇州, 費孝通也從小學進入了蘇州振華女校高小班就讀, 一直到1924年。 1924至1928年, 費孝通從振華女校附中轉到蘇州東吳附中念書。 他入學不滿一年即跳級升入初中三年級,並開始在雜誌上發表文章,多為短篇小說和文學評論。這段時期在哥哥費振東和費青影響下,他也參與一些學生運動。1930年,費孝通因參加反教會學潮被勒令轉學,於是北上北平轉入燕京大學讀書。

從1930年到1933年,費孝通在燕京大學社會學系開始了他正式的學術訓練。同一時期,晏陽初、陳翰笙、梁漱溟等名家主持的各類涉及平民和鄉村的運動已經開展,號召知識份子從城市走到鄉村,費孝通也投身其中。1933年,針對鄉村建設中的實際問題,費孝通寫作了“我們在農村建設事業中的經驗”和“社會變遷研究中都市和鄉村”等文章。也正因為這些突出表現,他在當年畢業後,即或推薦前往清華大學跟隨俄國學者史祿國學習人類學,成為當時在清華學習人類學的唯一學生。

第一段學術生命

從《江村經濟》到《鄉土中國》

25歲時,費孝通從清華大學研究院畢業,應史祿國建議到少數民族地區做調查。但因在前往廣西瑤山的途中遇險受傷,他的這次田野調查被迫中斷。

1936年夏,費孝通回家鄉江蘇吳江養傷,並準備赴英國留學。姐姐費達生建議他到開弦弓村(即江村)小住一段時間,休息、養傷之餘,順便瞭解村裡的絲廠情況。該村位於吳江境內,蘇州南部,太湖附近,是個水鄉。這裡是費孝通系統研究開始的地方。費孝通後來回憶,他在那兒住了一個多月,當時覺得很有意思,覺得姐姐的科學下鄉是改變農村生活的重大開始,就記下了很多的東西。

休養結束後,清華大學送費孝通到英國念書,跟馬林諾夫斯基這位老師學習人類學。兩年時間裡,費孝通把他在江村看到的材料整理出來,寫了一本叫《江村經濟》(初版叫《開弦弓---中國農民的生活》)的論文。

費孝通敏銳地記錄開弦弓村民生活因機器下鄉發生的變化。馬林諾夫斯基敏銳地察覺到費孝通的調查素材蘊含的學科發展活力。師徒之緣,釀出人類學史上又一次歷史性轉折。

馬林諾夫斯基把這一轉折的意義寫進費孝通博士論文出版序文。他說:“我敢於預言,費孝通博士的《江村經濟》一書將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

在英國畢業後,費孝通回到沒有被日本佔領的西南,在昆明的西南聯大任教,並成立了一個主要研究鄉村的研究中心。後來,他和幾位同事調查了三個村子,編寫成一本名為《雲南三村》的書。 這時,他已具體地提出了鄉鎮企業的概念。日本投降之後他又寫成了兩本書叫《鄉土中國》和《鄉土重建》,主要是記述他的鄉土調查體會。

可以說從1930年在燕京大學就讀起,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費孝通一直在摸索著中國農民生活進步的路子。他也將這段時間成為自己的第一段學術生命。

第二段學術生命

從學科重建到實地考察

從“反右”到“文革”結束,費孝通的學術工作中斷了二十多年。1980年6月,費孝通被錯劃“右派”的問題得到平反。但在他看來,這23年的生活也很有意思,與社會的接觸被限制,反而使他對於社會學的理解深了一層。也正是由此,他從1980年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學術生命,主要任務是“行行重行行”。費孝通曾解釋,就是一次一次地出去跑。

1979年受中共中央委託,費孝通開始主持社會學學科重建工作,任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其間,他出訪美國、加拿大,廣泛瞭解國外社會學發展現狀,大力培養國內社會學師資,組織編寫教材,籌建專業教育和研究機構,並重新開始社會實地調查活動。

1985年,費孝通創建了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1987年,他又創辦了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他主張,當代的中國社會學應該是結合中國社會實際和民族特點的社會學,必須立足於中國社會的實際生活,從科學的社會調查研究入手。

費孝通積極宣導實地調查的風氣,注重把學術研究和培養人才結合在一起。這期間,借由“行行重行行”的成果,他陸續發表了《小城鎮大問題》、《三訪江村》等多篇著名文章。1992年他彙集近10年的研究成果,出版了《行行重行行——鄉鎮發展論述》,該著作1994年獲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社會學一等獎、1999年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榮譽獎。

費孝通將當時全國鄉鎮企業分為三個主要模式。一是以公社社隊工業為基礎的“蘇南模式”,二是搞“小商品,大市場”的家庭工業起家的“溫州模式”,三是珠江三角洲興起的“三來一補”的鄉鎮企業。這幾乎為全國各地鄉鎮企業的繁榮,劃出了樣本。

費孝通還通過實地調研和思考,不斷提出事關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思想與理論,1987年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1990年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社會和諧觀點,1995年提出“文化自覺”的思想,強調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自覺、文化對話與文化包容。

作者 _ 煌言

本期編輯 _ 翟明浩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注明出處。

近期熱點文章回顧

【重磅】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的“統戰新語”

【重磅】習近平向黨外人士提出3點希望

【重磅】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 徵求對中共十九大報告的意見

【深度劇透】關於《大道》,你想瞭解的這裡都有(附Get方式)

【黨派人事·9月】蘇輝任臺盟中央常務副主席,又一民革黨員任省高院副院長

【資料】全國民主黨派微信公眾號2017年9月排行榜 (黨派中央及省級組織篇)

【資料】全國民主黨派微信公眾號2017年9月排行榜 (市級組織篇)

扒一扒,民主黨派的英文名兒(再不知道就out了)

中共能否走出“歷史週期律”?從中國民主新路說起

請遠離!這些民主黨派的假稱謂

【高清組圖】傳說中的民革中央小院兒,竟是這樣子!

他入學不滿一年即跳級升入初中三年級,並開始在雜誌上發表文章,多為短篇小說和文學評論。這段時期在哥哥費振東和費青影響下,他也參與一些學生運動。1930年,費孝通因參加反教會學潮被勒令轉學,於是北上北平轉入燕京大學讀書。

從1930年到1933年,費孝通在燕京大學社會學系開始了他正式的學術訓練。同一時期,晏陽初、陳翰笙、梁漱溟等名家主持的各類涉及平民和鄉村的運動已經開展,號召知識份子從城市走到鄉村,費孝通也投身其中。1933年,針對鄉村建設中的實際問題,費孝通寫作了“我們在農村建設事業中的經驗”和“社會變遷研究中都市和鄉村”等文章。也正因為這些突出表現,他在當年畢業後,即或推薦前往清華大學跟隨俄國學者史祿國學習人類學,成為當時在清華學習人類學的唯一學生。

第一段學術生命

從《江村經濟》到《鄉土中國》

25歲時,費孝通從清華大學研究院畢業,應史祿國建議到少數民族地區做調查。但因在前往廣西瑤山的途中遇險受傷,他的這次田野調查被迫中斷。

1936年夏,費孝通回家鄉江蘇吳江養傷,並準備赴英國留學。姐姐費達生建議他到開弦弓村(即江村)小住一段時間,休息、養傷之餘,順便瞭解村裡的絲廠情況。該村位於吳江境內,蘇州南部,太湖附近,是個水鄉。這裡是費孝通系統研究開始的地方。費孝通後來回憶,他在那兒住了一個多月,當時覺得很有意思,覺得姐姐的科學下鄉是改變農村生活的重大開始,就記下了很多的東西。

休養結束後,清華大學送費孝通到英國念書,跟馬林諾夫斯基這位老師學習人類學。兩年時間裡,費孝通把他在江村看到的材料整理出來,寫了一本叫《江村經濟》(初版叫《開弦弓---中國農民的生活》)的論文。

費孝通敏銳地記錄開弦弓村民生活因機器下鄉發生的變化。馬林諾夫斯基敏銳地察覺到費孝通的調查素材蘊含的學科發展活力。師徒之緣,釀出人類學史上又一次歷史性轉折。

馬林諾夫斯基把這一轉折的意義寫進費孝通博士論文出版序文。他說:“我敢於預言,費孝通博士的《江村經濟》一書將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

在英國畢業後,費孝通回到沒有被日本佔領的西南,在昆明的西南聯大任教,並成立了一個主要研究鄉村的研究中心。後來,他和幾位同事調查了三個村子,編寫成一本名為《雲南三村》的書。 這時,他已具體地提出了鄉鎮企業的概念。日本投降之後他又寫成了兩本書叫《鄉土中國》和《鄉土重建》,主要是記述他的鄉土調查體會。

可以說從1930年在燕京大學就讀起,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費孝通一直在摸索著中國農民生活進步的路子。他也將這段時間成為自己的第一段學術生命。

第二段學術生命

從學科重建到實地考察

從“反右”到“文革”結束,費孝通的學術工作中斷了二十多年。1980年6月,費孝通被錯劃“右派”的問題得到平反。但在他看來,這23年的生活也很有意思,與社會的接觸被限制,反而使他對於社會學的理解深了一層。也正是由此,他從1980年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學術生命,主要任務是“行行重行行”。費孝通曾解釋,就是一次一次地出去跑。

1979年受中共中央委託,費孝通開始主持社會學學科重建工作,任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其間,他出訪美國、加拿大,廣泛瞭解國外社會學發展現狀,大力培養國內社會學師資,組織編寫教材,籌建專業教育和研究機構,並重新開始社會實地調查活動。

1985年,費孝通創建了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1987年,他又創辦了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他主張,當代的中國社會學應該是結合中國社會實際和民族特點的社會學,必須立足於中國社會的實際生活,從科學的社會調查研究入手。

費孝通積極宣導實地調查的風氣,注重把學術研究和培養人才結合在一起。這期間,借由“行行重行行”的成果,他陸續發表了《小城鎮大問題》、《三訪江村》等多篇著名文章。1992年他彙集近10年的研究成果,出版了《行行重行行——鄉鎮發展論述》,該著作1994年獲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社會學一等獎、1999年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榮譽獎。

費孝通將當時全國鄉鎮企業分為三個主要模式。一是以公社社隊工業為基礎的“蘇南模式”,二是搞“小商品,大市場”的家庭工業起家的“溫州模式”,三是珠江三角洲興起的“三來一補”的鄉鎮企業。這幾乎為全國各地鄉鎮企業的繁榮,劃出了樣本。

費孝通還通過實地調研和思考,不斷提出事關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思想與理論,1987年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1990年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社會和諧觀點,1995年提出“文化自覺”的思想,強調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自覺、文化對話與文化包容。

作者 _ 煌言

本期編輯 _ 翟明浩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注明出處。

近期熱點文章回顧

【重磅】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的“統戰新語”

【重磅】習近平向黨外人士提出3點希望

【重磅】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 徵求對中共十九大報告的意見

【深度劇透】關於《大道》,你想瞭解的這裡都有(附Get方式)

【黨派人事·9月】蘇輝任臺盟中央常務副主席,又一民革黨員任省高院副院長

【資料】全國民主黨派微信公眾號2017年9月排行榜 (黨派中央及省級組織篇)

【資料】全國民主黨派微信公眾號2017年9月排行榜 (市級組織篇)

扒一扒,民主黨派的英文名兒(再不知道就out了)

中共能否走出“歷史週期律”?從中國民主新路說起

請遠離!這些民主黨派的假稱謂

【高清組圖】傳說中的民革中央小院兒,竟是這樣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