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張作霖未留遺囑 東北軍所選繼承人非張學良

核心提示:對於繼位者, 張作霖生前未留任何遺囑。 圍繞這個寶座的歸屬, 東北軍政內部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小諸葛”楊宇霆主持會議, 公佈了所謂的“遺囑”, 但“東北軍總司令”卻不是張學良。 名單上的人選究竟是誰, 張學良又是如何最終上位的?

本文摘自《正面抗日戰場》, 作者:關河五十州, 出版社:武漢出版社

對於繼位者, 張作霖生前未留任何遺囑。 圍繞這個寶座的歸屬, 東北軍政內部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小諸葛”楊宇霆主持會議, 公佈了所謂的“遺囑”, 但“東北軍總司令”卻不是張學良。 名單上的人選究竟是誰, 張學良又是如何最終上位的?

東北的平靜絕非偶然, 它緣自于一位新人已掛上帥印。

張學良, 字漢卿, 一般人稱他為“小六子”, 其實是喊他的乳名, 並非指他排行老六。

老張除了在外面英雄一世外, 在家裡的業績也堪稱優良, 共有八子六女, 十四個孩子。

張學良是長子。

小張十九歲入東北講武堂炮兵科訓練, 第二年即畢業入伍。 作為東北第一公子, 當然不可能屈尊去當兵, 而是直接擔任了老張衛隊的上校旅長。 在乃父光輝的照耀下, 小張肩上的牌牌是以火箭速度更換的, 短短幾年, 就升為了東北第三混成旅旅長, 授少將銜。

在從軍到接班的很長一段時間裡, 小張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當然旁邊也少不了有人輔佐, 或者說是貴人相助。

張學良人生中的第一個大貴人自然非郭松齡莫屬。 郭是東北講武學堂的教官, 長得人高馬大, 得了個外號“郭鬼子”。 一個老師, 一個學生, 師生情誼十分深厚。 後來郭鬼子被張作霖抓住要殺頭的時候, 張學良還曾想方設法要通過送老師出國的辦法予以搭救。

人都說小張敬師如父, 有情有義, 孰不知除師生情之外, 小張實際對郭老師也依賴甚深。

郭松齡不僅是位優秀的軍事教育工作者, 真實戰場上也一樣不含糊。 他能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軍校教官, 一躍成為奉軍中的主要將領, 雖不排除小張在老子耳邊經常吹風說好話的因素, 其自身才能突出也是主要原因。

當時奉軍中的大小軍官多為鬍子出身的老派人物, 打仗就知道拼命往前沖, 根本不知道什麼練兵方法、指揮藝術, 屬於一幫典型的不懂科學的大老粗。

郭松齡不一樣, 他訓練得法, 自成體系, 經其一手帶出來的部隊不僅技戰術動作嫺熟, 而且紀律嚴明, 成績冠于全軍。

槍打出頭鳥, 這個規律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樣的。

郭老師一走紅, 便引來紅眼病無數。 周圍閒言碎語不斷, 說郭某人的部隊, 軍紀當然是好, 可是好看並不一定中用, 真打起仗未必能行。 (“異口同音, 謂公所練之軍隊, 紀律雖佳, 未必善戰。 ”)

很快, 郭老師就用戰場實績說話了。 在直奉歷次戰爭中, 郭松齡的第八旅戰鬥力之強, 不僅令老派人馬瞪目結舌, 就連同為新派的“士官系”也刮目相看。

老師照應學生是理所應當的。 張學良當時帶的第三旅, 經常和第八旅一起作戰, 甚至被混在一起, 統稱為“三八”旅。

“三八”旅打了勝仗, 大家心裡都明白郭松齡功勞很大, 但就是沒人肯說郭老師好, 都誇張公子用兵有方。

理由非常簡單:嫉妒加拍馬屁――嫉妒郭松齡, 拍張家父子的馬屁。

“三八”旅打得好, 長官就升得快。 張學良不久就因功而由少將晉升為中將, 成為第三軍團軍團長。

不管別人怎麼吹捧, 小張自己還是拎得清的。 他對郭老師十分器重, 有時甚至到了縱容的地步。

民國十一年(1922年), 奉軍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中敗北。 老張當時很鬱悶, 不知如何才能走出困境。 這時, 張學良及時獻上了“整軍經武”方案, 即重新改良和整頓軍隊一攬子計畫。

老張雖然是鬍子出身, 卻閱歷豐富, 非等閒之輩, 馬上大加稱讚並予以採納。

經過“整軍經武”, 奉軍力量大大增強, 成為其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得以取勝的一個重要因素。

事實上, “整軍經武”的很大一部分智慧都來自於奉軍中的高手――郭松齡和楊宇霆。

對於郭松齡來說, “整軍經武”是奠定他地位和實力的一個新起點。師徒倆從東北講武學堂中提拔和重用了一大批年青軍官,形成了在奉軍中有一定影響力的“講武系”。

這個門派掛的是小張的牌子,實際掌門人卻是已由郭老師轉變而來的郭將軍。

兒子有進步,老子看在眼裡,喜在心裡。

生子當如孫仲謀。自己再英雄一世也有盡頭,只有接班人長能耐了,自己以後睡覺才能睡得踏實安穩。

可惜張學良的過分縱容與信任反而害了自己的老師,郭鬼子翅膀硬了,他要取代自己的老闆,由自己來當主角唱大戲,結果被更會唱戲的張老闆把性命都給開掉了。

對郭松齡,張作霖可謂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因為他認為,自己除了老婆之外,什麼都給了對方,連今後將要繼位的兒子都託付給他,實際居於太師之位,而郭卻迫不及待,恩將仇報,竟然要取自己“主公”的性命,那還了得。

少了郭松齡這個生命中的貴人兼導師,張學良從此就難了。

以後不管遇到什麼難以搞定的困境(包括“九一八”),他都會喃喃自語:要是郭松齡在,就好了……

皇姑屯事件發生後,大帥府內對於張作霖的去世一直密而不宣。

有時候一個人活著與否,並不是他一個人的私事,而是關係無數人升沉禍福的公事。

人們從大帥府的公告中瞭解到,“大帥”只是在爆炸中受了點輕傷,現在安然無恙。不僅能吃能喝能聽小曲,隔三岔五還要應小報的要求,在八卦新聞版登張生活照什麼的。

輕鬆和假像只能用於表面維持,大帥府的人其實早已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他們在等待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仍留在關內的張學良。

五雷轟頂,萬箭穿心,心如刀割,這些都能用來描述當時小張的心情。

但我覺得,在巨大的悲痛和震驚過後,留在小張腦海裡的,更多的恐怕還是一種茫然和無所適從。

畢竟事件太突然了,完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不管怎樣,還是回去再說吧。

治安惡化到這個地步,不化裝是不行了。

想來想去,現在只有當兵的最安全,而當兵的裡面,又只有伙夫最不引人注意。於是小張乘著天色昏暗,剃了頭(只有長官才留長髮),帶上飯勺,扛著大鍋,在幾名得力衛士的保護下,混在撤退士兵中間,坐上悶罐車就回了奉天。

在那裡,他將接受一場嚴峻的考驗,並迎來他人生中的第二位貴人。

小諸葛楊宇霆

家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大帥走後,必須有人主持大局。

在此背景下,東三省議會聯合會召開了。

會議主持人是一直擔任奉軍總參議(相當於總參謀長)的楊宇霆。

如果說郭松齡是奉軍中不可多得的軍事幹才,那麼這位楊先生就是奉軍中首屈一指的軍政兩用人才。

人送楊宇霆綽號:小諸葛。

請千萬不要小看了這麼一個名號。雖然平時我們給別人起外號往往是件不禮貌且不受歡迎的事,但“小諸葛”絕對是個例外。

根據歷史記載,真實的諸葛孔明其實未必如《三國演義》和傳說中那樣英明神武。但經過人們幾千年來的演繹和想像,這個形象已被大大神化,成了上知天文地理,下懂雞毛蒜皮的世紀完人和超級偶像。

能被人冠以諸葛稱謂(哪怕是小諸葛),就表明這個人本身也有點接近神人了。我只知道,要論有影響的人物,在此之前,湖南的左宗棠算一個,在此之後,只有廣西的白崇禧獲得過這一光榮稱號。

楊宇霆,少年時即有過目成誦之才,十六歲考中秀才,廢科舉後,入日本士官學校留學,是奉系高層中絕無少有的高級知識份子,“士官系”的代表人物。

此人有宰相之才,善於軍事政治兩手抓,是老帥張作霖生前最為器重和仰仗的“大管家”。張作霖時代,台前是老張在指點江山,幕後卻是他楊先生在出謀劃策。

在任期間,大管家忙著幫老闆搞裝修,創家俱,可謂勞苦功高,成績突出。簡單收集一下,至少包括以下“四大件”:制定田賦制度、修築戰備公路、督辦兵工廠、創建東北海軍。

定田賦,錢有了;修公路,路有了;辦工廠,槍有了;建海軍,水路優勢也有了。

所謂高手一亮招,便知有沒有。四件不多,但件件抓到了點子,捏住了要害,遠慮近憂,一網打盡。

若論治軍理政和戰略眼光,其人超出郭松齡遠甚,可算是名副其實的東北第一人!

老張在選賢任能方面是從來不差的。

但是楊先生也有缺點,而這個缺點後來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

那就是與處理軍政方面的能力相比,他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似乎要差一點。

往好了說叫做對人嚴厲,往壞裡講就叫心胸狹窄,總之人緣很不好。當然這也與奉軍內部派系太多,關係太複雜有關。

奉軍裡面,隨著歷史的沿革,粗粗一分就可以分成兩派:老派和新派。

以跟隨老張打江山出來的老兄弟為一派,稱為老派,代表人物是張作相、吳俊升、張景惠、湯玉麟這些人。他們大多屬於草莽英雄,早年打打遊擊劫劫糧草還湊合,下了山后打正規戰就不那麼靈光了。

除了老派,就是新派。但新派內同樣還能分出三六九等。

一派稱為“士官系”,軍官大多為留學日本士官學校的高材生,代表人物為楊宇霆、韓麟春、薑登選等。一派稱為“講武系”,彙集了東北講武學堂的精英,代表人物就是郭松齡,其背後實際支持者為張學良。

楊先生的做事原則是對事不對人,除了老帥,哪門哪派都敢招呼。

這是一個牛人:我是孔明,我怕誰?

作為新派的楊宇霆曾利用“整軍經武”的機會,大膽樹立新派,把老派人物都排擠在外。毫無疑問,老派人可都不是吃乾飯的,這梁子算結下了。

同是軍校出來的,作為海龜的“士官系”與土鼈“講武系”素來明爭暗鬥,隔閡很深,到“講武系”的郭松齡搞叛亂被捕後,“士官系”的盟主楊宇霆又以總參議的身份下達了對他的處決令(其實就是他不下,老闆張作霖也會逼著他下),這可就把“講武系”全給得罪光了。

就連“士官系”內部也有一些人對他不滿意,認為他性情高傲,喜歡高高在上,頤指氣使。

怪來怪去,什麼都不怪,就怪奉軍裡山頭太多,廟不算挺大神仙卻不少。要想在這個蜘蛛網裡做老好人,除非什麼都不幹,做個真正的和稀泥的老油條。

偏偏楊宇霆不是這樣的人,所以換老闆的時候,大家也很想把這個過於嚴厲的管家一併換下去。

可是現在局面如此詭異,遍觀東北軍政各界,除了他楊某人,沒人能壓得住陣腳。於是,人們只好又把他推到台前,由他來主持這個對於東北命運來說極其重要的會議。

明爭暗鬥

東三省議會聯合會的核心是出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的人選名單。

此前,這個保安總司令的頭銜是屬於張作霖的。也就是說,誰當了這個總司令,誰就真正繼承了老帥的衣缽。

事實上,在會議前,各派經過明爭暗鬥、相互妥協後,已基本內定了總司令人選。

會議只是走個過場而已。只有不明真相的少數人需要猜謎。

不過謎底很快就要揭開。

我可以告訴諸位的是:這個人絕不是張學良。

因為皇姑屯事件是個猝發事件,張作霖中招後在大部分時間裡都處於昏迷狀態,幾乎什麼都沒交待。他身前也未指定任何人接班。畢竟帝制早已廢除,共和也已實行多年,雖然子繼父業趨勢十分明顯,但不到那一步,誰也不好意思把話說得過於明白。

老張在世,小張承繼大統自然毫無懸念。但現在老張不在了,大家都得繼續端碗吃飯,誰能保證自己這碗飯繼續吃香吃好,就得好好惦量惦量了。

別怪世態炎涼,只能說人性本來如此。

楊宇霆認為,小張肩膀尚顯稚嫩,恐怕暫時很難勝任老張留下的這副擔子。

不是他一個人這樣想,相當多的人都作如是觀,特別是在平定郭松齡一役之後。

接著,楊先生又把自己給排除了。他有自知之明,既然是“小諸葛”,角色定位就是輔佐型的能臣,在心理上就沒有“登大寶”的準備和打算。

更何況,他也知道這麼多年來,自己在朝野上下樹敵頗多,即使有這想法,成功的可能性也不會很大。

他需要提出一個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名單。

在宣佈這一名單之前,這位大管家也充分考慮到了小主人的情緒和心理承受力。

因此,會場上“適時”地出現了一份《大元帥遺囑》:

我在回來的路上不幸挨了炸,現在快不行了(“今病勢已駕,殆朝暮人間矣”)。我成人當兵後就發誓要以生命報效國家,所以早就不怕死了,現在我已經五十四歲了,死了倒也沒什麼,就是還沒完成我的救國志向(“惟是救國之志未遂”),太遺憾了。現在我把守衛治理奉天的重任,交給我兒子張學良,你們要幫我多料理他。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這絕不是張老爺子的語調,倒是很像孫老爺子(孫中山)的絕筆。如果老張當時還能撐著立下斷氣遺囑,絕不至於這麼假文酸醋,他只會說:媽拉巴子是免票,後腦勺子是護照,老子今天是過不了這一關了,弟兄們帶著小六子好好幹吧……

楊參議到底做過秀才,愣是無中生有地把老張打扮成了個文化人。

“假遺囑”的前段部分明顯是在應付差事,任何一個當過兵的人死翹了以後都可以加以套用(只需修改一下死亡時的歲數)。

實質體現在後面那句話:守衛治理奉天。

擺明這是個地方官,沒有誰做了省長還兼國家主席的道理,所以這就意味著小六子的東三省總司令肯定是當不成了。

這就是楊宇霆和會議參加者們準備留給張學良的面子。

有人說,這份《大元帥遺囑》是楊宇霆之流違背張學良意願偷偷炮製出來的。

違背張學良意願,這可能是事實。因為他並沒有明確主動地表示過不想繼任掌門。但“偷偷”就談不上了。畢竟事關重大,大帥沒來得及留遺囑這件事在內部知情人中早已不是什麼秘密,如果這份假遺囑不是得到了與會的大多數人(包括張學良)同意,誰敢再重新捏造一份出來並當眾宣讀?

就像任何一次頒獎一樣,安慰獎總是放在最前面的。

大家都把期待的眼神投向了楊宇霆,等著他宣佈那個特等大獎的獲得者。

謎底隨即揭開,果然是他!

會議主持人隨後提出表決,一切毫無懸念,因為贊成的人遠遠超過半數。

但是人們發現,偏偏這個人沒有到場。立刻有未舉手的人提出,鑒於被選舉人本人不在場,這樣推舉有欠妥當,不合規矩。

楊參議不愧是官場老手,回答從容不迫:本人不在而推舉甚多,說明眾望歸一。

再沒有任何異議。

主持人當場宣佈:選舉結果有效。

命運大逆轉

此時,張學良的心一定已經悲涼到了極點,但他只能選擇被動接受,此外沒有其它任何辦法。

東三省最高軍政長官就要新鮮出爐了,這個人卻不是他。

就在這時,歷史的天秤又一次發生了驚人的逆轉,一個人忽然出現在會場門口,並引起了一片驚呼聲。

此人身著孝袍,腰系麻繩,腳蹬麻鞋,不像是開會來的,倒像是奔喪來的。

張學良人生中第二個貴人來了!

張作相,時任吉林省督軍兼省長,老派代表人物之一,曾擔任奉軍第二軍軍長,是張學良的頂頭上司。

聽名字,你可能會認為他與張作霖有什麼親戚關係。其實不是,兩人同姓純屬巧合。儘管不是血緣上的親戚,但這兩人絕對有過命的交情。歷史上,張作霖兩次結盟,張作相均榜上有名。

張作相之所以能“眾望歸一”,說得直白一點,是因為只有他才是當時各派均能接受的人物。

郭鬼子造反,十萬精銳直逼奉天,形勢危如累卵,幸虧他和吳俊升兩人拼死護主,才轉危為安。此事不僅使老張感慨系之,認為關鍵時候還是幾個老兄弟最忠心,而且為他自己在老派中贏得了信任。

郭部兵敗,除處決郭鬼子外,老張氣惱之下,還準備將叛亂將領一律處死。幸虧張作相以平叛功臣之身再三苦諫,才保住了他們的性命。

郭老師鬧事,小張同學自然不能免責,用老張的話說,自己兒子“信任郭鬼子已經勝過信任他老子”了。按照老張的性格,死罪雖可免(總要有人接班),活罪卻難逃,也是張作相充分發揮好人做到底精神,使盡渾身解數,做工作,說好話,總算讓小張得以全身而退。

無論老派還是新派,對張作相只有兩個字的評價:厚道,三個字的評價:真厚道。

既有與老帥八拜結交的資歷,又有平叛立功的業績,還不會為難兄弟們,這樣的人,不選他,選誰?

在會議召開前,已經有人把總司令軍服送到了張作相府上。

但是張作相用實際行動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進入會場後,他手捧那套保安總司令的軍服,把它放在了張學良面前。

誰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人人面面相覷。小張本人也手足無措,連忙站起來表示自己太年輕,各方面經驗不足,還是敦請老叔(張學良對張作相以叔伯輩相稱)統管東三省軍政大權為好。

當著眾人的面,張作相聲淚俱下,動了真感情:老帥在世時,經常要我關照漢卿,我如就任此職,無顏面對九泉之下的老帥。漢卿年輕有為,子承父業名正言順,大敵當前不能再拖了。

這些話入情入理,真是說到小張心坎裡去了,一時間既感動又激動。

對會議的選舉結果和任命,張作相表示實難從命,理由是要趕回錦州給母親辦喪事(“作相不孝,家母歸天,作相隨即赴錦治母喪”)。

一個多星期後,即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東三省省議會聯合會推翻舉手表決的方法,改用選票推舉,結果張學良順利當選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實踐出真知,誰說二者不可得兼的。

毫無疑問,在時年二十七歲的少帥走上紅地毯的那一刻,他心裡一定充滿了對那個被他稱為老叔的人的無限感激之情。

大家沒有看錯,這確實是一個天底下少見的忠實厚道之人。

當東北王的桂冠向他招手時,他毅然選擇了放棄,只為了一句承諾:老帥在世時,我答應老帥要關照漢卿!

“整軍經武”是奠定他地位和實力的一個新起點。師徒倆從東北講武學堂中提拔和重用了一大批年青軍官,形成了在奉軍中有一定影響力的“講武系”。

這個門派掛的是小張的牌子,實際掌門人卻是已由郭老師轉變而來的郭將軍。

兒子有進步,老子看在眼裡,喜在心裡。

生子當如孫仲謀。自己再英雄一世也有盡頭,只有接班人長能耐了,自己以後睡覺才能睡得踏實安穩。

可惜張學良的過分縱容與信任反而害了自己的老師,郭鬼子翅膀硬了,他要取代自己的老闆,由自己來當主角唱大戲,結果被更會唱戲的張老闆把性命都給開掉了。

對郭松齡,張作霖可謂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因為他認為,自己除了老婆之外,什麼都給了對方,連今後將要繼位的兒子都託付給他,實際居於太師之位,而郭卻迫不及待,恩將仇報,竟然要取自己“主公”的性命,那還了得。

少了郭松齡這個生命中的貴人兼導師,張學良從此就難了。

以後不管遇到什麼難以搞定的困境(包括“九一八”),他都會喃喃自語:要是郭松齡在,就好了……

皇姑屯事件發生後,大帥府內對於張作霖的去世一直密而不宣。

有時候一個人活著與否,並不是他一個人的私事,而是關係無數人升沉禍福的公事。

人們從大帥府的公告中瞭解到,“大帥”只是在爆炸中受了點輕傷,現在安然無恙。不僅能吃能喝能聽小曲,隔三岔五還要應小報的要求,在八卦新聞版登張生活照什麼的。

輕鬆和假像只能用於表面維持,大帥府的人其實早已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他們在等待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仍留在關內的張學良。

五雷轟頂,萬箭穿心,心如刀割,這些都能用來描述當時小張的心情。

但我覺得,在巨大的悲痛和震驚過後,留在小張腦海裡的,更多的恐怕還是一種茫然和無所適從。

畢竟事件太突然了,完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

不管怎樣,還是回去再說吧。

治安惡化到這個地步,不化裝是不行了。

想來想去,現在只有當兵的最安全,而當兵的裡面,又只有伙夫最不引人注意。於是小張乘著天色昏暗,剃了頭(只有長官才留長髮),帶上飯勺,扛著大鍋,在幾名得力衛士的保護下,混在撤退士兵中間,坐上悶罐車就回了奉天。

在那裡,他將接受一場嚴峻的考驗,並迎來他人生中的第二位貴人。

小諸葛楊宇霆

家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大帥走後,必須有人主持大局。

在此背景下,東三省議會聯合會召開了。

會議主持人是一直擔任奉軍總參議(相當於總參謀長)的楊宇霆。

如果說郭松齡是奉軍中不可多得的軍事幹才,那麼這位楊先生就是奉軍中首屈一指的軍政兩用人才。

人送楊宇霆綽號:小諸葛。

請千萬不要小看了這麼一個名號。雖然平時我們給別人起外號往往是件不禮貌且不受歡迎的事,但“小諸葛”絕對是個例外。

根據歷史記載,真實的諸葛孔明其實未必如《三國演義》和傳說中那樣英明神武。但經過人們幾千年來的演繹和想像,這個形象已被大大神化,成了上知天文地理,下懂雞毛蒜皮的世紀完人和超級偶像。

能被人冠以諸葛稱謂(哪怕是小諸葛),就表明這個人本身也有點接近神人了。我只知道,要論有影響的人物,在此之前,湖南的左宗棠算一個,在此之後,只有廣西的白崇禧獲得過這一光榮稱號。

楊宇霆,少年時即有過目成誦之才,十六歲考中秀才,廢科舉後,入日本士官學校留學,是奉系高層中絕無少有的高級知識份子,“士官系”的代表人物。

此人有宰相之才,善於軍事政治兩手抓,是老帥張作霖生前最為器重和仰仗的“大管家”。張作霖時代,台前是老張在指點江山,幕後卻是他楊先生在出謀劃策。

在任期間,大管家忙著幫老闆搞裝修,創家俱,可謂勞苦功高,成績突出。簡單收集一下,至少包括以下“四大件”:制定田賦制度、修築戰備公路、督辦兵工廠、創建東北海軍。

定田賦,錢有了;修公路,路有了;辦工廠,槍有了;建海軍,水路優勢也有了。

所謂高手一亮招,便知有沒有。四件不多,但件件抓到了點子,捏住了要害,遠慮近憂,一網打盡。

若論治軍理政和戰略眼光,其人超出郭松齡遠甚,可算是名副其實的東北第一人!

老張在選賢任能方面是從來不差的。

但是楊先生也有缺點,而這個缺點後來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

那就是與處理軍政方面的能力相比,他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似乎要差一點。

往好了說叫做對人嚴厲,往壞裡講就叫心胸狹窄,總之人緣很不好。當然這也與奉軍內部派系太多,關係太複雜有關。

奉軍裡面,隨著歷史的沿革,粗粗一分就可以分成兩派:老派和新派。

以跟隨老張打江山出來的老兄弟為一派,稱為老派,代表人物是張作相、吳俊升、張景惠、湯玉麟這些人。他們大多屬於草莽英雄,早年打打遊擊劫劫糧草還湊合,下了山后打正規戰就不那麼靈光了。

除了老派,就是新派。但新派內同樣還能分出三六九等。

一派稱為“士官系”,軍官大多為留學日本士官學校的高材生,代表人物為楊宇霆、韓麟春、薑登選等。一派稱為“講武系”,彙集了東北講武學堂的精英,代表人物就是郭松齡,其背後實際支持者為張學良。

楊先生的做事原則是對事不對人,除了老帥,哪門哪派都敢招呼。

這是一個牛人:我是孔明,我怕誰?

作為新派的楊宇霆曾利用“整軍經武”的機會,大膽樹立新派,把老派人物都排擠在外。毫無疑問,老派人可都不是吃乾飯的,這梁子算結下了。

同是軍校出來的,作為海龜的“士官系”與土鼈“講武系”素來明爭暗鬥,隔閡很深,到“講武系”的郭松齡搞叛亂被捕後,“士官系”的盟主楊宇霆又以總參議的身份下達了對他的處決令(其實就是他不下,老闆張作霖也會逼著他下),這可就把“講武系”全給得罪光了。

就連“士官系”內部也有一些人對他不滿意,認為他性情高傲,喜歡高高在上,頤指氣使。

怪來怪去,什麼都不怪,就怪奉軍裡山頭太多,廟不算挺大神仙卻不少。要想在這個蜘蛛網裡做老好人,除非什麼都不幹,做個真正的和稀泥的老油條。

偏偏楊宇霆不是這樣的人,所以換老闆的時候,大家也很想把這個過於嚴厲的管家一併換下去。

可是現在局面如此詭異,遍觀東北軍政各界,除了他楊某人,沒人能壓得住陣腳。於是,人們只好又把他推到台前,由他來主持這個對於東北命運來說極其重要的會議。

明爭暗鬥

東三省議會聯合會的核心是出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的人選名單。

此前,這個保安總司令的頭銜是屬於張作霖的。也就是說,誰當了這個總司令,誰就真正繼承了老帥的衣缽。

事實上,在會議前,各派經過明爭暗鬥、相互妥協後,已基本內定了總司令人選。

會議只是走個過場而已。只有不明真相的少數人需要猜謎。

不過謎底很快就要揭開。

我可以告訴諸位的是:這個人絕不是張學良。

因為皇姑屯事件是個猝發事件,張作霖中招後在大部分時間裡都處於昏迷狀態,幾乎什麼都沒交待。他身前也未指定任何人接班。畢竟帝制早已廢除,共和也已實行多年,雖然子繼父業趨勢十分明顯,但不到那一步,誰也不好意思把話說得過於明白。

老張在世,小張承繼大統自然毫無懸念。但現在老張不在了,大家都得繼續端碗吃飯,誰能保證自己這碗飯繼續吃香吃好,就得好好惦量惦量了。

別怪世態炎涼,只能說人性本來如此。

楊宇霆認為,小張肩膀尚顯稚嫩,恐怕暫時很難勝任老張留下的這副擔子。

不是他一個人這樣想,相當多的人都作如是觀,特別是在平定郭松齡一役之後。

接著,楊先生又把自己給排除了。他有自知之明,既然是“小諸葛”,角色定位就是輔佐型的能臣,在心理上就沒有“登大寶”的準備和打算。

更何況,他也知道這麼多年來,自己在朝野上下樹敵頗多,即使有這想法,成功的可能性也不會很大。

他需要提出一個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名單。

在宣佈這一名單之前,這位大管家也充分考慮到了小主人的情緒和心理承受力。

因此,會場上“適時”地出現了一份《大元帥遺囑》:

我在回來的路上不幸挨了炸,現在快不行了(“今病勢已駕,殆朝暮人間矣”)。我成人當兵後就發誓要以生命報效國家,所以早就不怕死了,現在我已經五十四歲了,死了倒也沒什麼,就是還沒完成我的救國志向(“惟是救國之志未遂”),太遺憾了。現在我把守衛治理奉天的重任,交給我兒子張學良,你們要幫我多料理他。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這絕不是張老爺子的語調,倒是很像孫老爺子(孫中山)的絕筆。如果老張當時還能撐著立下斷氣遺囑,絕不至於這麼假文酸醋,他只會說:媽拉巴子是免票,後腦勺子是護照,老子今天是過不了這一關了,弟兄們帶著小六子好好幹吧……

楊參議到底做過秀才,愣是無中生有地把老張打扮成了個文化人。

“假遺囑”的前段部分明顯是在應付差事,任何一個當過兵的人死翹了以後都可以加以套用(只需修改一下死亡時的歲數)。

實質體現在後面那句話:守衛治理奉天。

擺明這是個地方官,沒有誰做了省長還兼國家主席的道理,所以這就意味著小六子的東三省總司令肯定是當不成了。

這就是楊宇霆和會議參加者們準備留給張學良的面子。

有人說,這份《大元帥遺囑》是楊宇霆之流違背張學良意願偷偷炮製出來的。

違背張學良意願,這可能是事實。因為他並沒有明確主動地表示過不想繼任掌門。但“偷偷”就談不上了。畢竟事關重大,大帥沒來得及留遺囑這件事在內部知情人中早已不是什麼秘密,如果這份假遺囑不是得到了與會的大多數人(包括張學良)同意,誰敢再重新捏造一份出來並當眾宣讀?

就像任何一次頒獎一樣,安慰獎總是放在最前面的。

大家都把期待的眼神投向了楊宇霆,等著他宣佈那個特等大獎的獲得者。

謎底隨即揭開,果然是他!

會議主持人隨後提出表決,一切毫無懸念,因為贊成的人遠遠超過半數。

但是人們發現,偏偏這個人沒有到場。立刻有未舉手的人提出,鑒於被選舉人本人不在場,這樣推舉有欠妥當,不合規矩。

楊參議不愧是官場老手,回答從容不迫:本人不在而推舉甚多,說明眾望歸一。

再沒有任何異議。

主持人當場宣佈:選舉結果有效。

命運大逆轉

此時,張學良的心一定已經悲涼到了極點,但他只能選擇被動接受,此外沒有其它任何辦法。

東三省最高軍政長官就要新鮮出爐了,這個人卻不是他。

就在這時,歷史的天秤又一次發生了驚人的逆轉,一個人忽然出現在會場門口,並引起了一片驚呼聲。

此人身著孝袍,腰系麻繩,腳蹬麻鞋,不像是開會來的,倒像是奔喪來的。

張學良人生中第二個貴人來了!

張作相,時任吉林省督軍兼省長,老派代表人物之一,曾擔任奉軍第二軍軍長,是張學良的頂頭上司。

聽名字,你可能會認為他與張作霖有什麼親戚關係。其實不是,兩人同姓純屬巧合。儘管不是血緣上的親戚,但這兩人絕對有過命的交情。歷史上,張作霖兩次結盟,張作相均榜上有名。

張作相之所以能“眾望歸一”,說得直白一點,是因為只有他才是當時各派均能接受的人物。

郭鬼子造反,十萬精銳直逼奉天,形勢危如累卵,幸虧他和吳俊升兩人拼死護主,才轉危為安。此事不僅使老張感慨系之,認為關鍵時候還是幾個老兄弟最忠心,而且為他自己在老派中贏得了信任。

郭部兵敗,除處決郭鬼子外,老張氣惱之下,還準備將叛亂將領一律處死。幸虧張作相以平叛功臣之身再三苦諫,才保住了他們的性命。

郭老師鬧事,小張同學自然不能免責,用老張的話說,自己兒子“信任郭鬼子已經勝過信任他老子”了。按照老張的性格,死罪雖可免(總要有人接班),活罪卻難逃,也是張作相充分發揮好人做到底精神,使盡渾身解數,做工作,說好話,總算讓小張得以全身而退。

無論老派還是新派,對張作相只有兩個字的評價:厚道,三個字的評價:真厚道。

既有與老帥八拜結交的資歷,又有平叛立功的業績,還不會為難兄弟們,這樣的人,不選他,選誰?

在會議召開前,已經有人把總司令軍服送到了張作相府上。

但是張作相用實際行動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進入會場後,他手捧那套保安總司令的軍服,把它放在了張學良面前。

誰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人人面面相覷。小張本人也手足無措,連忙站起來表示自己太年輕,各方面經驗不足,還是敦請老叔(張學良對張作相以叔伯輩相稱)統管東三省軍政大權為好。

當著眾人的面,張作相聲淚俱下,動了真感情:老帥在世時,經常要我關照漢卿,我如就任此職,無顏面對九泉之下的老帥。漢卿年輕有為,子承父業名正言順,大敵當前不能再拖了。

這些話入情入理,真是說到小張心坎裡去了,一時間既感動又激動。

對會議的選舉結果和任命,張作相表示實難從命,理由是要趕回錦州給母親辦喪事(“作相不孝,家母歸天,作相隨即赴錦治母喪”)。

一個多星期後,即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東三省省議會聯合會推翻舉手表決的方法,改用選票推舉,結果張學良順利當選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實踐出真知,誰說二者不可得兼的。

毫無疑問,在時年二十七歲的少帥走上紅地毯的那一刻,他心裡一定充滿了對那個被他稱為老叔的人的無限感激之情。

大家沒有看錯,這確實是一個天底下少見的忠實厚道之人。

當東北王的桂冠向他招手時,他毅然選擇了放棄,只為了一句承諾:老帥在世時,我答應老帥要關照漢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