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互聯網汽車也非淨土!貸款陷阱多,資訊不透明

新能源汽車和互聯網技術給傳統汽車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 特別是以電商為代表的新的商業模式給汽車消費增加了多種可能。 但是新事物也往往伴隨著新風險。 不少消費者在接觸這些新技術、新產品和新運營模式的時候也遭遇了維權困境。 小編特別梳理了“五大新症”, 希望能夠幫助各位少走彎路。

車貸陷阱

隨著年輕一族成為購車主力, 貸款買車的比例也在國內逐年上升。 但由於國內消費者大多初次接觸汽車金融, 加之資訊 不對稱等因素, 隨之產生的汽車金融類投訴也開始增多。

與幾年前相比, 目前國內開展汽車金融業務的主體越來越複雜, 主要包括銀行、汽車金融公司、信託公司、信託聯盟等機構。 其中銀行利息相對低一些, 但風險控制嚴格, 不容易獲批, 金融公司利息高, 但風控相對松一些。 由於消費者對幾大主體的業務特點和區別並不瞭解,

這也為4S店推銷與其掛鉤的金融公司產品, 以及制定充滿“陷阱”的車貸霸王條款提供了機會。

對此, 中消協提醒消費者, 在購車時一定要仔細閱讀具體條款後再簽訂合同, 對一些不理解、有歧義、不合理的條款要和經營者落實清楚。

二手車造假

隨著我國二手車保有量的增加, 二手車市場日益被業內看好, 並被預測為具有萬億級規模的市場。 作為非標產品, 每款二手車的價格均不相同, 加之進入二手車流通領域的車輛過往資訊並不透明, 二手車流通領域的造假也成為消費者投訴的焦點。

根據中消協發佈的《汽車互聯網廣告真實性專題維權報告》顯示, 二手車市場利用網路平臺進行虛假宣傳的占比較大,

且呈上升趨勢。 其中, 在互聯網汽車廣告投訴案件中, 關於二手車已行駛里程或過戶等資訊與網路宣傳不符占9.5%。 統計還顯示, 二手車投訴主要集中於隱瞞車輛真實資訊, 如事故車佯裝零事故、修改車輛里程等消費陷阱。

借助資訊不透明進行低買高賣的不僅有傳統二手車商販, 甚至一些承諾價格透明、沒有中間差價的二手車電商也在進行類似交易。 央視315報導中曝光了二手車線上交易平臺——車易拍通過“一款車兩種競拍價格”的競價貓膩, 存在嚴重欺騙消費者的行為, 一時輿論譁然。 “不誠信”、“造假”依然是阻礙二手車行業發展的痼疾。 如今, 在美國等國家絕大部分汽車從生產到報廢中的所有鏈條, 包括維修保養、二手交易、保險、事故、盜搶等各類資訊都是可以公開查詢的。

但國內目前僅有個別公司可以協助查詢汽車維修保養記錄和保險記錄, 而且還必須繳納一定的費用或憑藉關係。 有業內人士呼籲, 二手車過往資訊透明, 才可以促進二手車行業的健康流通。

網約車失信

“互聯網約車出行”是近年來最火的熱詞之一。 搭上共用經濟這輪熱潮, 網約車的確為消費者出行提供了便利並節省了出行成本。 但隨著網約車隊伍迅速壯大, 互聯網約車行業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尤其在各項服務標準不完善和相關監管缺失的情況下, 關於互聯網約車的消費糾紛正在成為城市管理的新疾。

從定價機制不透明到司機惡意繞路,

從高峰時期肆意漲價到“幽靈車”頻現, 乃至無資質駕駛員上路的事情不斷發生。 僅在12345市民服務熱線這一平臺, 2016年接收涉及網約車的投訴就超過1800件。

網約車市場競爭激烈、發展無序使得網約車服務中定價機制不透明、返現承諾等消費陷井時有發生, 甚至有部分網約車平臺設置不公平的訂單取消條款, 消費者權益急需被保護。

事實上, 網約車產生的問題, 根本原因在於網約車平臺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相關監管的缺失。 目前, 由交通運輸部等七部委共同推出的《網路預約計程車經營管理暫行辦法》設定了駕駛員和車輛准入條件, 且需按照規定取得相應資質。 但是對於部分網約車平臺而言, 在對司機定期進行相關培訓、嚴格執行獎懲制度方面做得並不到位, 相關企業仍須提高駕駛員的准入門檻。

對此,國家工商總局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局長楊紅燦表示,網約車企業可以建立網約車平臺公司和駕駛員的信用記錄,納入國家信用資訊共用平臺。相關企業及時處理好消費者投訴,不可踢皮球,建議建立先行賠付機制。此外要競爭規範,不搞惡性競爭。

對於監管部門而言,如何對網約車平臺改善監管制度並引導相關從業人員更好提供服務,依然值得思考。

電池故障

在電池技術尚不成熟的情況下,電動汽車推廣中遭遇的最大品質問題,便是來自於電池。

在中國汽車消費網的統計201去年十大投訴車型中,去年銷售2.21萬輛的比亞迪秦光榮“上榜”,被投訴的主要原因就是電池衰減,達不到廠家標示的指標。其實不僅是比亞迪,北汽新能源、江淮、眾泰等企業的新能源汽車,都有類似問題。

電池衰減導致續航里程變短,官方說可以跑300公里實際只能跑200公里,或者官方說能跑200公里實際只能跑100公里。續航里程短是普遍問題,但畢竟車輛還能跑,消費者雖然有怨言但不至於完全對電動車喪失信心。

但正常行駛過程中突然失去動力這樣的故障,則讓電動車消費者遭遇驚魂一刻,喪失對電動汽車的信任。“新車買了兩個月,遭遇三次斷電,其中一次失去動力”;“充滿了電出門,在電量顯示還有70%的情況下,車輛突然失去動力”;“新車買了半年,五次行駛途中失去動力”;“購車不到兩個月上高速就出現100km時速的狀態突然失去動力差點出事故,後由4S店維修折騰數次,後續使用期間依然出現失去動力的狀況”……網路上,關於電動車失去動力的投訴案例並不少見。

從網上消費者投訴資訊看,不僅比亞迪、北汽、江淮、眾泰等國內企業的新能源汽車會有這樣的問題,連高端品牌寶馬i3,也有這樣的尷尬,在美國市場還遭遇消費者起訴。

作為消費者,積極回應國家的環保政策,花比傳統燃油車更高的錢買一輛新能源汽車,要遭遇安裝充電樁難題、忍受續駛里程嚴重縮水的普遍問題,偶爾還會遭遇電池無法充進去電的問題,承擔著3-5年後電動車嚴重貶值的風險,在邁過這麼多溝溝坎坎後,如果再遭遇一次正在馬路上行駛時突然失去動力的驚魂一刻,如果是在高速上很可能會遭遇嚴重交通事故,這種讓人冒冷汗的經歷,絕對會成為壓垮電動車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消費者的投訴案例看,出現這樣的問題,大多都是在車輛的質保期內,甚至是剛買幾個月的新車。有此經歷的消費者往往會要求換車或者退車。

此時,消費者和廠家、經銷商便會產生衝突。廠家與經銷商的態度一般是能修就修,實在不能修了就更換電池組或者整個電池包,換車、退車那是不太可能的。新能源汽車畢竟是新生事物,需要大家多理解;但這種解決方法往往不能撫慰消費者受傷的心,他們對新能源汽車的信心和對廠商的信任,已經在馬路驚魂、不斷維修和扯皮中消失殆盡。

 電商資訊不透明

短短三五年間,汽車電商在資本的推動下就經歷了興起、繁榮、遇冷三個階段。時下新車電商風頭不再,汽車之家等一些汽車電商先驅企業已計畫停止自營電商模式謀求轉型;二手車電商則不斷陷入“資料造假”醜聞,且多是同行之間的“互相傷害”。

這些現象表明,汽車電商並沒有真正發展起來,反而存在著諸多問題。究其原因,在於汽車消費本身為低頻行為、汽車銷售的重資產模式根深蒂固、車源牢牢控制在傳統車商手中、交易閉環無法形成,從而導致汽車電商無法完成當初“顛覆”的夢想。就汽車電商本身而言,線上銷售線索為實際銷售的轉化率低、資料資訊不透明更是汽車電商不被接受的直接原因。

相對新車電商而言,二手車電商更受資本青睞,目前還處於“繁榮”階段,B2B、B2C、C2C等不同模式的二手車電商相繼出現,但二手車電商也經常醜聞纏身,車況資訊、車源資訊、車輛價格等都成為被引爆的資訊點。

就車況資訊而言,目前每家二手車電商都有一套自己的檢測評估標準,與二手車密切相關的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也建立了一套標準體系,標準的多樣性導致消費者對車況難以真正把握,一輛二手車車究竟值多少錢成了謎。

對十分注重價格的消費者而言,價格不透明是二手車電商最被詬病的一點。2015年央視3?15點名二手車交易平臺車易拍,它號稱交易“快速、透明、無差價”,但實際上針對買家和賣家建立了兩套價格體系,通過“欺騙”手段來賺差價。不過,業內廣泛認為車易拍存在的問題反映的是整個二手車電商平臺的共同問題。

在車源數量、差價等方面,瓜子二手車和優信二手車之間的糾紛最能說明問題。近日業內爆出優信為了吸引投資、美化業績進行“車源數量造假”,其180萬輛車源中只有8萬輛是真實車源,其餘皆為重複和已售車源。優信二手車則指責這是競爭對手瓜子二手車所為,並向後者發起法律訴訟。

事實上,不管是車況資訊、車源資訊還是價格資訊,背後反映的還是汽車電商本身存在的邏輯難題,即上述資訊都不掌握在平臺手中,而是依然掌握在傳統經銷商手中。

電商賣車到底是空中樓閣還是免費午餐,還需要監管方多多規範~

相關企業仍須提高駕駛員的准入門檻。

對此,國家工商總局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局長楊紅燦表示,網約車企業可以建立網約車平臺公司和駕駛員的信用記錄,納入國家信用資訊共用平臺。相關企業及時處理好消費者投訴,不可踢皮球,建議建立先行賠付機制。此外要競爭規範,不搞惡性競爭。

對於監管部門而言,如何對網約車平臺改善監管制度並引導相關從業人員更好提供服務,依然值得思考。

電池故障

在電池技術尚不成熟的情況下,電動汽車推廣中遭遇的最大品質問題,便是來自於電池。

在中國汽車消費網的統計201去年十大投訴車型中,去年銷售2.21萬輛的比亞迪秦光榮“上榜”,被投訴的主要原因就是電池衰減,達不到廠家標示的指標。其實不僅是比亞迪,北汽新能源、江淮、眾泰等企業的新能源汽車,都有類似問題。

電池衰減導致續航里程變短,官方說可以跑300公里實際只能跑200公里,或者官方說能跑200公里實際只能跑100公里。續航里程短是普遍問題,但畢竟車輛還能跑,消費者雖然有怨言但不至於完全對電動車喪失信心。

但正常行駛過程中突然失去動力這樣的故障,則讓電動車消費者遭遇驚魂一刻,喪失對電動汽車的信任。“新車買了兩個月,遭遇三次斷電,其中一次失去動力”;“充滿了電出門,在電量顯示還有70%的情況下,車輛突然失去動力”;“新車買了半年,五次行駛途中失去動力”;“購車不到兩個月上高速就出現100km時速的狀態突然失去動力差點出事故,後由4S店維修折騰數次,後續使用期間依然出現失去動力的狀況”……網路上,關於電動車失去動力的投訴案例並不少見。

從網上消費者投訴資訊看,不僅比亞迪、北汽、江淮、眾泰等國內企業的新能源汽車會有這樣的問題,連高端品牌寶馬i3,也有這樣的尷尬,在美國市場還遭遇消費者起訴。

作為消費者,積極回應國家的環保政策,花比傳統燃油車更高的錢買一輛新能源汽車,要遭遇安裝充電樁難題、忍受續駛里程嚴重縮水的普遍問題,偶爾還會遭遇電池無法充進去電的問題,承擔著3-5年後電動車嚴重貶值的風險,在邁過這麼多溝溝坎坎後,如果再遭遇一次正在馬路上行駛時突然失去動力的驚魂一刻,如果是在高速上很可能會遭遇嚴重交通事故,這種讓人冒冷汗的經歷,絕對會成為壓垮電動車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消費者的投訴案例看,出現這樣的問題,大多都是在車輛的質保期內,甚至是剛買幾個月的新車。有此經歷的消費者往往會要求換車或者退車。

此時,消費者和廠家、經銷商便會產生衝突。廠家與經銷商的態度一般是能修就修,實在不能修了就更換電池組或者整個電池包,換車、退車那是不太可能的。新能源汽車畢竟是新生事物,需要大家多理解;但這種解決方法往往不能撫慰消費者受傷的心,他們對新能源汽車的信心和對廠商的信任,已經在馬路驚魂、不斷維修和扯皮中消失殆盡。

 電商資訊不透明

短短三五年間,汽車電商在資本的推動下就經歷了興起、繁榮、遇冷三個階段。時下新車電商風頭不再,汽車之家等一些汽車電商先驅企業已計畫停止自營電商模式謀求轉型;二手車電商則不斷陷入“資料造假”醜聞,且多是同行之間的“互相傷害”。

這些現象表明,汽車電商並沒有真正發展起來,反而存在著諸多問題。究其原因,在於汽車消費本身為低頻行為、汽車銷售的重資產模式根深蒂固、車源牢牢控制在傳統車商手中、交易閉環無法形成,從而導致汽車電商無法完成當初“顛覆”的夢想。就汽車電商本身而言,線上銷售線索為實際銷售的轉化率低、資料資訊不透明更是汽車電商不被接受的直接原因。

相對新車電商而言,二手車電商更受資本青睞,目前還處於“繁榮”階段,B2B、B2C、C2C等不同模式的二手車電商相繼出現,但二手車電商也經常醜聞纏身,車況資訊、車源資訊、車輛價格等都成為被引爆的資訊點。

就車況資訊而言,目前每家二手車電商都有一套自己的檢測評估標準,與二手車密切相關的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也建立了一套標準體系,標準的多樣性導致消費者對車況難以真正把握,一輛二手車車究竟值多少錢成了謎。

對十分注重價格的消費者而言,價格不透明是二手車電商最被詬病的一點。2015年央視3?15點名二手車交易平臺車易拍,它號稱交易“快速、透明、無差價”,但實際上針對買家和賣家建立了兩套價格體系,通過“欺騙”手段來賺差價。不過,業內廣泛認為車易拍存在的問題反映的是整個二手車電商平臺的共同問題。

在車源數量、差價等方面,瓜子二手車和優信二手車之間的糾紛最能說明問題。近日業內爆出優信為了吸引投資、美化業績進行“車源數量造假”,其180萬輛車源中只有8萬輛是真實車源,其餘皆為重複和已售車源。優信二手車則指責這是競爭對手瓜子二手車所為,並向後者發起法律訴訟。

事實上,不管是車況資訊、車源資訊還是價格資訊,背後反映的還是汽車電商本身存在的邏輯難題,即上述資訊都不掌握在平臺手中,而是依然掌握在傳統經銷商手中。

電商賣車到底是空中樓閣還是免費午餐,還需要監管方多多規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