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寶寶,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跟誰更親啊?

在生活中, 很多成年人包括父母親平時逗孩子玩時, 都會這樣問:

你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

你是和媽媽親還是和爸爸親呀?

你是更喜歡奶奶啊, 還是更喜歡媽媽?

如果這話是外人問, 大都是帶著戲謔之意, 把孩子調侃的手足無措, 自己在一旁看笑話, 專等孩子回答完等著補刀——比如, “你姑姑對你那麼好, 還要排在你舅舅後面, 真是白疼你了!”

這真的是在為姑姑伸張正義麼?不是。 孩子怎麼回答都是錯的。

如果是當事人問, 大都是披著一層假裝玩笑的外衣, 實則想彰顯自己的“地位”——看我在孩子面前的地位多高?比她媽還親!或是借此貶低別人的“地位”——看, 姥姥對他再好, 也沒奶奶親。

但是, 肯定一人就會否定一人, 無論是哪方“得寵”, 可否想過所謂的“失寵方”的感受, 即便是童言無忌, 哪個人就樂意隨意在另一人面前被貶低呢?

雖然只是開個玩笑, 又不是真的要一較高低,

至於那麼矯情嗎?你都不是真的在乎結果, 那還問出這樣的問題, 是不是吃飽了撐的?所以, 孩子到底和誰親、更喜歡誰這個問題, 沒有絕對答案, 問這類問題也沒有任何意義。

為什麼不建議問孩子跟誰更親?

首先, 孩子在剛剛出生的時候,

只能發展出一個依戀物件, 一般這個人是媽媽。 等到 2~3 歲的時候才會發展第二個依戀物件, 就是爸爸了。

其次, 誰帶和誰親:對寶寶而言, 那個每天數次給他餵奶、更換尿布、再小屁股上抹防紅藥膏的人最親;那個時常親吻、撫摸、擁抱自己的人最親;那個時常花時間陪伴自己, 露出微笑, 用好聽聲音講故事的人最親。

再者, 跟誰睡親誰:當寶寶有了日夜之分, 那個陪伴他度過每一天黑暗時光的人, 將成為他安全的守護神。 寶寶的嗅覺比成人強很多, 他會通過嗅覺感受自己是否身處安全地帶。 如果你讓寶寶每天在你的氣息中進入夢鄉, 你在他心中的地位就會明顯升高。

另外, 對於孩子來說, 當面讓他回答這種問題, 知道孩子會怎麼想麼?他會有負罪感,

滿足一個, 就意味著辜負另一個。 生活已百般不易, 何須在幼兒時就逼他學會察言觀色?家庭是一個人的港灣, 我們依戀港灣, 是因為它自由自在、令人放鬆。 整天被詢問更愛誰的問題, 只會讓孩子更緊張, 說愛媽媽, 奶奶不高興, 說愛奶奶, 媽媽又不高興。 長此以往, 孩子或者會變得膽小甚微, 生怕得罪人而不敢說話, 從此懦弱怕事;或者會變得陽奉陰違, 見人說人話, 見鬼說鬼話, 從此巧言令色。 一個優秀的家長不會去計較孩子更愛誰, 一次傾情的親子陪伴也決不會是為了家庭排位。

而且, 絕大多數情況下, 孩子跟你不親, 不是孩子的錯, 而是你做的暫時還不夠。 就算是我們大人, 對不同的人, 都會有不同的態度,

更何況是孩子。

但如果總是問孩子「和誰親」, 家長本意是開玩笑, 但孩子容易當真, 換咱們家長自己, 也是不願意回答這類問題的。

另外, 家長本身在孩子面前的角色都是不同的, 比如溫柔的媽媽, 堅強的爸爸, 互不可替代, 親疏不同也是正常的。

孩子和自己不親怎麼辦?

1. 不斷給孩子好的刺激源,提供高陪伴的品質

不論你是否重視培養,一般來說,孩子都能學會說話、發展出抽象思維等。但是,如果你能正確關注,不斷給他一些新的刺激,讓他接觸到不同的事物,孩子就能發展地更快、更好、更健全,從而擁有更豐富的生活。

注意,陪伴從來都不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更多是情感共鳴的效率問題。比如你和兒子在一起,兩人就各玩各的 iPad,這種陪伴就沒什麼意義。

2. 主動積極地回應孩子

你是孩子最重要的回饋源,沒有之一。當他在外面被表揚了,當然是來找你報喜,在這種時候,就應該真誠地誇一下孩子。

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副教授謝莉. 蓋博爾(Shelly. Gable)指出,高效的回饋,是對於孩子的積極事件,比如考得好、被表揚、成功登臺演出,家長要主動而肯定地回應。

3. 孩子跟誰親,只能引導不能強制分配

在跟誰親這件事上,孩子有主動權,他的依戀並不是一個可以簡單分成兩半的蘋果,想讓孩子和你親,就要想辦法去拉近彼此的關係,總跟孩子抱怨「你為什麼不愛我」,一點用都沒有。

孩子和自己不親怎麼辦?

1. 不斷給孩子好的刺激源,提供高陪伴的品質

不論你是否重視培養,一般來說,孩子都能學會說話、發展出抽象思維等。但是,如果你能正確關注,不斷給他一些新的刺激,讓他接觸到不同的事物,孩子就能發展地更快、更好、更健全,從而擁有更豐富的生活。

注意,陪伴從來都不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更多是情感共鳴的效率問題。比如你和兒子在一起,兩人就各玩各的 iPad,這種陪伴就沒什麼意義。

2. 主動積極地回應孩子

你是孩子最重要的回饋源,沒有之一。當他在外面被表揚了,當然是來找你報喜,在這種時候,就應該真誠地誇一下孩子。

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副教授謝莉. 蓋博爾(Shelly. Gable)指出,高效的回饋,是對於孩子的積極事件,比如考得好、被表揚、成功登臺演出,家長要主動而肯定地回應。

3. 孩子跟誰親,只能引導不能強制分配

在跟誰親這件事上,孩子有主動權,他的依戀並不是一個可以簡單分成兩半的蘋果,想讓孩子和你親,就要想辦法去拉近彼此的關係,總跟孩子抱怨「你為什麼不愛我」,一點用都沒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