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華嚴經:座上好好修行,座下也用心,學佛變得很容易

《華嚴經·淨行品》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 那就是——當願眾生。 其實, 這就是在提醒我們, 不要在做每一件事、說每一句話的時候, 只想到自己,

而應該把心打開, 緣所有的眾生。 《華嚴經》所表述的心量非常廣闊, 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麼狹窄, 因此, 在行持《淨行品》中提到的每一個觀想時, 不僅僅要考慮自己, 而是要想到成千上萬的生命與自己一起學佛、走路、進入高堂廟宇時要怎樣。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樂園學習《華嚴經·淨行品》第二部分內容。

自歸於佛, 當願眾生:

紹隆佛種, 發無上意。

自皈依佛, 應當發願, 希望眾生能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續佛慧命、繼承佛種、弘揚佛法。

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皈依佛法, 應當發願, 希望眾生能深入含藏甚深意理的佛經, 智慧如大海一般深廣。

自歸於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皈依僧眾, 應當發願, 希望眾生能夠帶領大家團結和合,

行持一切善法都無有阻礙, 獲得沒有掛礙的境界。

受學戒時, 當願眾生:

善學於戒, 不作眾惡。

受學戒律的時候, 應當發願, 希望眾生好好行持, 並且受學戒律, 不造作眾多惡業。

受闍梨教, 當願眾生:

具足威儀, 所行真實。

聽到阿闍梨為我們傳講律儀和威儀時, 應當發願, 希望眾生的行住坐臥、舉手投足都能具足威儀, 形象莊嚴, 讓別人對三寶能夠生起信心, 走真實道。

受和尚教, 當願眾生:

入無生智, 到無依處。

當和尚為我們講解般若等經典時, 當願眾生, 生出無生的智慧, 獲得無依無掛礙的境界。 現在很多人會覺得自己有錢、有家就好, 這就是他們的依處。

學佛以後, 我們認為有師父、有佛法就好了。 我們習慣於抓住一個東西,

當我們能把所有的一切都放下時, 那就是無依處。 阿闍梨一般是講威儀、律儀的, 所以聽了阿闍梨的教化, 就能知道一舉一動都該如何去做;和尚一般是講法的, 所以, 聽了和尚的教育, 就能生出智慧。

受具足戒, 當願眾生:

具諸方便, 得最勝法。

受比丘戒這樣最高級的戒律時, 應當發願, 希望眾生具足一切方便善巧, 通過戒律的方便法門, 最終能夠由戒生定, 由定生慧, 獲得最殊勝的妙法。

具足戒其實就是比丘戒, 戒和方便聯繫在一起, 因為通過戒能夠調伏身和語, 我們的心也會因為身語的如理如法而得到調伏。

有很多人認為戒律沒有存在的必要, 其實, 如果一個人的言行舉止非常隨便, 內心很難如如不動,

當然, 修行到了一定的境界, 可以去捨棄戒律, 表面看起來很無所謂, 但是內心不論應對任何外境都可以如如不動, 但這是中期的行為, 從早期來說, 我們還是應該通過行持身語方面的戒律, 以調伏自己的內心, 所以這是一種方便。

若入堂宇, 當願眾生:

升無上堂, 安住不動。

如果進入高堂屋宇, 應當發願, 希望眾生在修行、智慧等各方面都能更上一層樓, 最終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安住其中, 如如不動。

以前堂屋都是房子裡比較高的地方, 進堂屋一般都會有階梯, 實際就是讓自己的內心更上一層樓, 無上堂就是說這個堂屋是最高的, 意為, 從見解、智慧各方面來說都能得到最頂級的。

若敷床座, 當願眾生:

開敷善法, 見真實相。

如果鋪設床鋪、座椅, 應當發願, 希望眾生能夠開演善法, 傳講、教授, 讓眾生對佛陀所講之法一目了然, 得見萬法實相。

以前《淨行品》被我們束之高閣, 從沒有打開看過, 今天, 我們把它翻出來, 一句句地看都講了些什麼,

正身端坐, 當願眾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

正身端坐的時候, 應當發願, 希望眾生坐上菩提寶座, 摧毀一切煩惱魔軍, 心有覺悟, 無有掛礙執著。

結跏趺坐, 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

跏趺坐是一種非常穩固的坐姿。 結金剛跏趺坐時, 應當發願, 希望眾生善根堅固不退轉, 得八地菩薩(不動地)的果位, 無論怎樣都不會動搖踐行菩薩道的心。

如果我們的內心可以通過一步一步行善, 到最後得到不退轉的信根, 並通過不斷修行, 最後,內心的煩惱魔,和外在違緣的障礙魔,都無法摧毀我們自己的善根與信根,這時我們也就得到了一種不動的果位。

修行於定,當願眾生:

以定伏心,究竟無餘。

以禪定而修行的時候,應當發願,希望眾生,以禪定調伏自心,消除所有煩惱,究竟獲得無餘涅槃。

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因為有了智慧,貪嗔癡都不會再存在於心,我們的內心也就得到了調伏,並最終到達究竟的,像無餘涅槃這樣的境地。

若修於觀,當願眾生:

見如實理,永無乖諍。

以勝觀而修行時,應當發願,希望眾生,見到萬法真相,內心也就永遠不會再有錯謬和爭論。我們在修行的時候,都是寂止和勝觀雙運,觀是我們的見解。

很多人在證悟以後,再也不可能誹謗三寶,也不可能誹謗因果和輪回,就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實相的本來面目,我們才會有乖諍之相。

舍跏趺坐,當願眾生:

觀諸行法,悉歸散滅。

如果要捨棄跏趺坐,準備出座時,應當發願,希望眾生,觀察世界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有聚有散,最終都會散滅。

下足住時,當願眾生:

心得解脫,安住不動。

下地行走,腳接觸地面時,應當發願,希望眾生的心得到解脫,安住其中如如不動。

若舉於足,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具眾善法。

將要邁步的時候,應當發願,希望眾生能夠離開生死苦海,具足一切善法,每一步都是走向解脫、離開輪回。

01

學佛不要浪費時間

不論是領導還是家屬,任何一個人都只能管住我們的身,卻管不住我們的心,所以,只要按照《淨行品》中所說的方法去做,或者在生活中舉一反三,把自己的心用起來,無論何時,我們的心都能與正法相應,自始至終都在正知正念當中,時間也根本不會被浪費。

有很多修行人在面對世間瑣事,包括一些發心工作的時候,都不願意去做那些事情,覺得耽擱了自己修行的時間。但問題是,有幾個人能夠保證自己在座上如如不動,兩三個鐘頭都能安住在空性當中?如果有人說自己可以做到,那平臺君心甘情願一日三餐照顧他。但如果只是在座上裝神,心裡妄念紛飛,還口口聲聲說,工作、家務,以及發心工作會耽擱自己修行,那平臺君就只能呵呵了。

為什麼以前在寺院裡,往往火頭軍和掃地僧的證悟率更高?反而在經堂裡面端身正坐的真正是個什麼情況說不清楚。因為那些看起來在幹粗活的人,其實已經能把佛法真正地用起來。

如果我們能把佛法融入生活,我們就可以變為默默無聞證悟的火頭軍,到死的那一天出現各種奇異殊勝的驗相,還能讓別人對佛法生起信心。有可能那些在樂園從來都是,其他乖乖在打坐,她在煮飯飯,其他乖乖在上課,她在煮飯飯的廚娘,反而虹身成就了。

02

學得好不好,生活中見分曉

現在有很多師兄在修行的過程中,老覺得時間不夠用,做家務瑣事都會覺得煩。但如果真的把擦灰、抹地都當成一種修行,比如,與此同時修金剛薩埵,那打掃的時候不但沒有怨言,相反的,就怕有什麼小渣滓沒有清掃乾淨。

如果是做飯摘菜,比如,扯四季豆莖的時候,就想把貪嗔癡的煩惱全部扯掉,讓眾生都證得無餘涅槃,洗菜時就修金剛薩埵,炒菜時想著把菜炒得漂漂亮亮的,一定要堆一個好看的曼茶羅,如果能夠這樣去做,最終出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哪怕不好吃,心也是快樂的。

像平時的穿衣、走路,表面上和其他人做的都是同一件事,但因為有了竅訣,所有的行為都有了不同的意義。並且做任何事都不會生煩惱,因為有辦法去應對一切外境,調伏自己的心。

03

修量≠修行

有師兄分享,他在學佛初期的某一個階段,特別執著于修行的數量,好像除了與修量無關的事都不是佛法,內心也會非常糾結。當我們很自私地追求自己的修量,其他事情都不管,捨棄了走心修行,以及長處卑位、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這種意願,量雖然完成了,但心卻沒有進步,甚至還可能會產生傲慢心,認為自己是求解脫的,其他人都是世間的俗人,理所應該做家務。

修量固然重要,但是在求數量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時刻觀察品質有沒有過關,內心有沒有發生好的改變。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的功德而修行,忽略了大乘法最重要的菩提心,或是把修行與生活徹底割裂開,座上是菩薩,座下卻比任何一個普通人的煩惱還要重,那這個佛,可能就學偏了。

不過,想要立馬就能保證座上和座下一樣,是很困難的,所以師兄之間在一起的時候可以相互提醒,不管在做任何事,只要讓我們的心保持在正知正念的狀態下,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

比如,今天中午,平臺君一起去吃了一頓火鍋,動筷之前先發個願:“吃火鍋時,希望所有眾生遠離火燒油烹的煩惱煎熬之苦,希望眾生度化眾生的事業紅紅火火。”

中間喝酸梅湯清熱止咳,還要發願:“希望眾生都能喝到正法甘露,消除毛焦火辣的煩惱,獲得清涼智慧。”

最後,內心的煩惱魔,和外在違緣的障礙魔,都無法摧毀我們自己的善根與信根,這時我們也就得到了一種不動的果位。

修行於定,當願眾生:

以定伏心,究竟無餘。

以禪定而修行的時候,應當發願,希望眾生,以禪定調伏自心,消除所有煩惱,究竟獲得無餘涅槃。

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因為有了智慧,貪嗔癡都不會再存在於心,我們的內心也就得到了調伏,並最終到達究竟的,像無餘涅槃這樣的境地。

若修於觀,當願眾生:

見如實理,永無乖諍。

以勝觀而修行時,應當發願,希望眾生,見到萬法真相,內心也就永遠不會再有錯謬和爭論。我們在修行的時候,都是寂止和勝觀雙運,觀是我們的見解。

很多人在證悟以後,再也不可能誹謗三寶,也不可能誹謗因果和輪回,就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實相的本來面目,我們才會有乖諍之相。

舍跏趺坐,當願眾生:

觀諸行法,悉歸散滅。

如果要捨棄跏趺坐,準備出座時,應當發願,希望眾生,觀察世界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有聚有散,最終都會散滅。

下足住時,當願眾生:

心得解脫,安住不動。

下地行走,腳接觸地面時,應當發願,希望眾生的心得到解脫,安住其中如如不動。

若舉於足,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具眾善法。

將要邁步的時候,應當發願,希望眾生能夠離開生死苦海,具足一切善法,每一步都是走向解脫、離開輪回。

01

學佛不要浪費時間

不論是領導還是家屬,任何一個人都只能管住我們的身,卻管不住我們的心,所以,只要按照《淨行品》中所說的方法去做,或者在生活中舉一反三,把自己的心用起來,無論何時,我們的心都能與正法相應,自始至終都在正知正念當中,時間也根本不會被浪費。

有很多修行人在面對世間瑣事,包括一些發心工作的時候,都不願意去做那些事情,覺得耽擱了自己修行的時間。但問題是,有幾個人能夠保證自己在座上如如不動,兩三個鐘頭都能安住在空性當中?如果有人說自己可以做到,那平臺君心甘情願一日三餐照顧他。但如果只是在座上裝神,心裡妄念紛飛,還口口聲聲說,工作、家務,以及發心工作會耽擱自己修行,那平臺君就只能呵呵了。

為什麼以前在寺院裡,往往火頭軍和掃地僧的證悟率更高?反而在經堂裡面端身正坐的真正是個什麼情況說不清楚。因為那些看起來在幹粗活的人,其實已經能把佛法真正地用起來。

如果我們能把佛法融入生活,我們就可以變為默默無聞證悟的火頭軍,到死的那一天出現各種奇異殊勝的驗相,還能讓別人對佛法生起信心。有可能那些在樂園從來都是,其他乖乖在打坐,她在煮飯飯,其他乖乖在上課,她在煮飯飯的廚娘,反而虹身成就了。

02

學得好不好,生活中見分曉

現在有很多師兄在修行的過程中,老覺得時間不夠用,做家務瑣事都會覺得煩。但如果真的把擦灰、抹地都當成一種修行,比如,與此同時修金剛薩埵,那打掃的時候不但沒有怨言,相反的,就怕有什麼小渣滓沒有清掃乾淨。

如果是做飯摘菜,比如,扯四季豆莖的時候,就想把貪嗔癡的煩惱全部扯掉,讓眾生都證得無餘涅槃,洗菜時就修金剛薩埵,炒菜時想著把菜炒得漂漂亮亮的,一定要堆一個好看的曼茶羅,如果能夠這樣去做,最終出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哪怕不好吃,心也是快樂的。

像平時的穿衣、走路,表面上和其他人做的都是同一件事,但因為有了竅訣,所有的行為都有了不同的意義。並且做任何事都不會生煩惱,因為有辦法去應對一切外境,調伏自己的心。

03

修量≠修行

有師兄分享,他在學佛初期的某一個階段,特別執著于修行的數量,好像除了與修量無關的事都不是佛法,內心也會非常糾結。當我們很自私地追求自己的修量,其他事情都不管,捨棄了走心修行,以及長處卑位、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這種意願,量雖然完成了,但心卻沒有進步,甚至還可能會產生傲慢心,認為自己是求解脫的,其他人都是世間的俗人,理所應該做家務。

修量固然重要,但是在求數量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時刻觀察品質有沒有過關,內心有沒有發生好的改變。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的功德而修行,忽略了大乘法最重要的菩提心,或是把修行與生活徹底割裂開,座上是菩薩,座下卻比任何一個普通人的煩惱還要重,那這個佛,可能就學偏了。

不過,想要立馬就能保證座上和座下一樣,是很困難的,所以師兄之間在一起的時候可以相互提醒,不管在做任何事,只要讓我們的心保持在正知正念的狀態下,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

比如,今天中午,平臺君一起去吃了一頓火鍋,動筷之前先發個願:“吃火鍋時,希望所有眾生遠離火燒油烹的煩惱煎熬之苦,希望眾生度化眾生的事業紅紅火火。”

中間喝酸梅湯清熱止咳,還要發願:“希望眾生都能喝到正法甘露,消除毛焦火辣的煩惱,獲得清涼智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