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小學運動會紀錄為何難打破?

時下, 許多中小學秋季校運會正相繼舉行。 在熱鬧的場面之外, 是寂寞的運動會紀錄。

湘聲報記者走訪多所學校以及相關部門瞭解到,

很多中小學運動會的眾多紀錄已保持多年, 十多年甚至二三十年未曾打破的紀錄不在少數。

為何生活水準越來越高, 運動環境越來越好, 體育紀錄卻越難打破呢?運動會紀錄難破, 是否與中小學生體質下降有關?

校運會紀錄保持多年

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自2005 年起舉辦的一年一度縣級運動會上,

高中男子組100 米、1500 米、3000 米、標槍、高中女子組400 米、800 米、跳遠、跳高, 均保持2005 年第一次縣運會的紀錄未變, 12 年未曾被打破;初中男子組100 米、跳遠仍是2007 年的紀錄;

長沙市某中學女子100 米紀錄創造於1983 年, 男子200 米、女子200 米的紀錄還分別是在1986 年、1983 年產生的, 3000 米紀錄仍保留在1999 年, 鉛球男子組最好紀錄是在1986 年;

隆回縣職業中專的400 米、標槍紀錄是1993 年創造的, 300 米、500米、800 米紀錄創造於1994 年, 1500米以及鐵餅仍保持1995 年的紀錄。

“ 平時本來就鍛煉不多, 跑完800 米好久都緩不過來。 ”長沙高二學生李勤(化名)坦言, 有時候即便對某個運動會項目比較擅長, 現在學生們一般也不願意報名參加。 運動會多數項目其實並不受學生們歡迎,

尤其是800 米、1500 米等長跑項目更是讓人敬而遠之。

隆回縣桃花坪中學體育教學組組長李柏青告訴湘聲報記者, 由於學校場地有限, 學校已經多年沒有舉辦校運會了。 體育課就帶著孩子們跳繩、跑步, 練習中考要考的體育項目。

湘聲報記者瞭解到, 有些學校體育課表面化現象嚴重。 在許多老師和學生看來, 體育課就等同於變相的休息時間, 真正用來運動和鍛煉的時間通常占不到課時的三分之一。 同時, 體育課教學過於保守, 通常打打球、跳跳繩了事, 在體育測試來臨時, 再進行“突擊訓練”。 進入高三後, 學校會選擇放棄體育課來增加文化課的學習時間。

紀錄難破說明體質變差?

長沙市民唐溫怡告訴湘聲報記者, 自己對高二那年舉辦的校運會至今印象深刻。

“倒不是因為我們班成績有多好。 ”唐溫怡笑著解釋, 那次運動會中, 班級800 米方陣跑中, 幾個班級的方陣在跑了一圈半時, 多名女生體力不支, 最後由老師和同學駕著、拖著堅持跑完全程。

如今唐溫怡已為人母, 提起校運會的經歷, 更多了一份對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擔憂。

中小學運動會紀錄難以打破, 難道真是學生身體素質變差了嗎?不少體育老師表示, 這個看法有失偏頗, 不能這樣簡單比較。

“不能以競技體育個體成績去衡量學生整體體質水準, 因為一個人的身體素質應從力量、耐力、速度、柔韌等多方面考量, 單純依靠能否打破運動會紀錄來評定學生身體素質還不夠全面。

”省政協常委、長沙市政協副主席、市體育局局長李平認為。

身為體育教學組長的李柏青認為, 最高體育成績僅代表優秀個體的成績, 並不能代表全體學生的身體素質。 而且, 以前的成績多是體育特長生創造的, 而現在體育特招生比以前少了, 所以一些紀錄很難打破。 再譬如跳馬、單杠等有一定運動風險的項目在如今很難開展,所以也逐漸在學校運動會上消失,紀錄也就再無打破的可能。

業內人士說,短跑專案紀錄之所以難以超越,也是有其特殊性的,一是因為紀錄創造者真的很出色,其創造的成績卓越,難以超越;二是因為短跑人才不僅需要具有一定的天賦,而且還要靠後天的專門培養,好苗子不是年年都有的。

不過,現在的學生對於體育運動的熱情減弱也是不爭的事實。在採訪的過程中,多名體育教師就表示,過去,如果孩子具有某方面的運動天賦,家長通常會著重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利用業餘時間加以訓練。但現在,家長考慮的升學因素會更多,中小學生的生活方式總體上也更“宅”。

家長和學生都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學習和對升學有幫助的事情上,除了那些鐵定要考體育專業的學生之外,大多數學生都不會再發掘自身的體育特長,並加以培養。這也是紀錄難破的原因之一。

體育運動觀念需改變

作為家長,唐溫怡說,正是由於對高中運動會的深刻印象,她深感學生運動能力問題已不容小覷。因此她特別重視女兒的體育運動,每週都會帶她去游泳、跑步、打球。她說,運動一定要從娃娃抓起,趁著孩子年紀小,多接觸各類型的體育項目,培養孩子的體育興趣,形成運動觀念,養成運動習慣。

與唐溫怡一樣,也有許多家長不“唯成績論”,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沒有生病,孩子就是體質好”的觀念正逐漸消失,體育運動成了孩子的“必修課程”。

“政府、社會對於青少年健康體質的關注一直在加強。”李平說,“陽光體育”“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等政策陸續出臺,“健康第一”的思想越來越深入人心。教育部門也會經常舉辦體育競賽等項目,引導青少年瞭解體育知識、自主鍛煉。近些年,學生體質總體上不能算薄弱,而且一直在往積極方向發展。

長沙市體育局辦公室主任李強認為,身體健康是一切潛能充分發揮的基礎,從小培養孩子們一兩個體育興趣,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在運動中,不僅能夠培養健康的體魄和文明的精神,還能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耐力和抗挫敗能力。同時,運動中體現的團隊協作精神、尊重對手的精神、在失敗中學會總結的能力,對青少年的未來大有裨益。

“青少年的體質教育,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共同努力、共同支持、共同參與。”李強呼籲,從學生時代起就為青少年營造一個“終身體育”的氛圍。

END

文|湘聲報見習記者黃惠子

圖|來源於網路

責編|李 戎

美編|張春梅

再譬如跳馬、單杠等有一定運動風險的項目在如今很難開展,所以也逐漸在學校運動會上消失,紀錄也就再無打破的可能。

業內人士說,短跑專案紀錄之所以難以超越,也是有其特殊性的,一是因為紀錄創造者真的很出色,其創造的成績卓越,難以超越;二是因為短跑人才不僅需要具有一定的天賦,而且還要靠後天的專門培養,好苗子不是年年都有的。

不過,現在的學生對於體育運動的熱情減弱也是不爭的事實。在採訪的過程中,多名體育教師就表示,過去,如果孩子具有某方面的運動天賦,家長通常會著重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利用業餘時間加以訓練。但現在,家長考慮的升學因素會更多,中小學生的生活方式總體上也更“宅”。

家長和學生都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學習和對升學有幫助的事情上,除了那些鐵定要考體育專業的學生之外,大多數學生都不會再發掘自身的體育特長,並加以培養。這也是紀錄難破的原因之一。

體育運動觀念需改變

作為家長,唐溫怡說,正是由於對高中運動會的深刻印象,她深感學生運動能力問題已不容小覷。因此她特別重視女兒的體育運動,每週都會帶她去游泳、跑步、打球。她說,運動一定要從娃娃抓起,趁著孩子年紀小,多接觸各類型的體育項目,培養孩子的體育興趣,形成運動觀念,養成運動習慣。

與唐溫怡一樣,也有許多家長不“唯成績論”,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沒有生病,孩子就是體質好”的觀念正逐漸消失,體育運動成了孩子的“必修課程”。

“政府、社會對於青少年健康體質的關注一直在加強。”李平說,“陽光體育”“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等政策陸續出臺,“健康第一”的思想越來越深入人心。教育部門也會經常舉辦體育競賽等項目,引導青少年瞭解體育知識、自主鍛煉。近些年,學生體質總體上不能算薄弱,而且一直在往積極方向發展。

長沙市體育局辦公室主任李強認為,身體健康是一切潛能充分發揮的基礎,從小培養孩子們一兩個體育興趣,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在運動中,不僅能夠培養健康的體魄和文明的精神,還能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耐力和抗挫敗能力。同時,運動中體現的團隊協作精神、尊重對手的精神、在失敗中學會總結的能力,對青少年的未來大有裨益。

“青少年的體質教育,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共同努力、共同支持、共同參與。”李強呼籲,從學生時代起就為青少年營造一個“終身體育”的氛圍。

END

文|湘聲報見習記者黃惠子

圖|來源於網路

責編|李 戎

美編|張春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