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馬元義之死考證

眾所周知, 按範書《皇甫嵩傳》載:未及作亂, 而張角弟子濟南唐周上書告之, 於是車裂(馬)元義于雒陽。

馬元義遊戲形象

《三國演義》及近現代寫三國史的諸位前輩也都是採納《皇甫嵩傳》的內容,

於是幾乎所有的人都願意相信:馬元義死在黃巾起義發動之前。

但是這條記載很可能是錯誤的, 想必有很多人都難以置信。 下麵請看我的考據。

第一個明確馬元義不是死在二月份的史料出自袁紀, 原文為:五月乙卯(11日), 黃巾馬元義等於京都謀反, 皆伏誅。

現代人周天遊做注曰:諸載各有異, 俟考。

——周天遊沒有做考據, 留下疑問繞道而行。

袁紀把馬元義被殺時間確定在五月份, 而且“馬元義”後有“等”字, 說明這些人應該是範書中提到的“內應”——中常侍封諝、徐奉, 他們和馬元義一同在五月十一日被處死。

當史料是一比一時, 我們就要去找其他史料線索來證明, 看看哪種說法更可信。

首先, 我們來看《太平御覽卷645》引《續漢書》:張角別党馬元義為山陽所捕得, 鎖送京師, 車裂於市。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二月份, 唐周上書告發之後, 原本活動在雒陽的馬元義可是逃出雒陽, 之後才在山陽邑(山陽邑屬司隸河內郡。 此“山陽”不為兗州山陽郡, 因馬元義為五月伏法, 按範書《靈帝紀》, 皇甫嵩平兗州黃巾時為十月。 )被捕送回雒陽處死的。

這條史料雖然不能確定馬元義死於何時, 但可以破除大多數人認為“唐周告發後, 馬元義是在雒陽立即被捕處死”的印象。

我們再去看范書《何進傳》, 原文是先介紹何進為大將軍, 整頓軍務, 然後因為辦理馬元義案, 因功封慎侯。

何進畫像

這裡有個先後順序, 按範書《靈帝紀》, 我們知道:何進是三月初三封的大將軍。 而封侯還在其後, 可見:何進封侯不是二月份的事。

當然有人也可以說:三月何進封侯也可能是追封之前的功勞。 但這條史料可以從側面反映:馬元義之死或許是在三月之後。

我們看最後一條史料。 範書《宦者列傳》這樣寫道:禦史承(張)讓等旨,

遂誣奏(張)鈞學黃巾道, 收掠死獄中。 而讓等實多與張角交通。 後, 中常侍封諝、徐奉事獨發覺坐誅。

按範書《靈帝紀》可知:張鈞之死是在四月。 於是, 從原文的“後”字, 我們完全可以推出:馬元義案就是在五月份。 與袁紀的“五月乙卯”契合。

這是最關鍵的史料。

綜合這幾條史料考慮:袁紀所載馬元義之死確定了日期, 再以《續漢書》、《何進傳》、《宦者列傳》為參考史料, 足以證明範書《皇甫嵩傳》這條孤證描述有誤。

最後, 我把“馬元義之死”事件本末重新描繪一下。

二月, 唐周告發張角欲作亂, 劉宏下令查辦雒陽太平道。 張角起事, 馬元義逃離雒陽城, 但仍在司隸活動;

三月, 河南尹何進任大將軍, 負責整頓軍務, 在雒陽周邊佈防。

四月, 張鈞及向栩被張讓等人誣陷為太平道同黨, 入獄被誅。

五月, 馬元義在河內郡山陽邑被捕, 送至雒陽, 處以車裂, 何進因此功封侯。 因此案牽連到中常侍封諝、徐奉, 故靈帝對張讓等人責難:“汝曹常言黨人欲為不軌, 皆令禁錮, 或有伏誅(指張鈞、向栩)。 今党人更為國用, 汝曹反與張角通, 為可斬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