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導引

導引篇

赤松子坐引法

長跪, 兩手向前。 各分開, 以指向外。 次長跪, 兩手叉腰。 次複長跪, 右手曳後去, 左手叉腹前。 次複緩形長跪, 左右手更曳向前,

更從叉腰。 次複長跪, 伸兩手著背後。 次複平坐, 以膝相張, 兩足向外, 兩手叉腰。 能常為此法, 令人耳目聰明, 延年益壽, 百病不生。 為此法訖, 當立以手摩身令遍, 勿大寒、大熱、風燥、醉飽時作之。

《養生要集》曰:《導引經》雲:清日一未起, 先啄齒二七, 閉目握固, 漱津唾, 一咽氣, 尋閉息, 極乃徐徐。 頓踵三, 還上狀, 叉手頓項上, 左右自引捩, 不息複三, 伸兩足, 返手前卻, 自極複三, 皆當朝暮為之, 能數尤善。

又清旦初起, 以兩手叉兩耳, 極上下之二七, 令人耳不聾。

次縮鼻閉氣, 右手從頭上引左耳二七止。 次複以左手從頭上引右二七。 次引兩鬢舉之。 令人血氣流通, 頭不白。

又摩手令熱以摩面, 從上下二七止, 去邪氣, 令面有光。

又摩手令熱以摩身體,

從上至下, 名乾浴。 令人勝風寒時熱, 頭痛疾病並皆除也。

婆羅門導引法

第一, 龍引:以兩手向上拓, 兼似挽弓勢, 右左同。 又叉手相捉頭上過。

第二, 龜引:峻坐, 兩足如八字, 以手拓膝, 行搖動, 又左顧右顧。

第三, 麟盤:側外, 屈手承頭, 將近將腳, 屈向上, 傍髒展上, 腳向前拗。 左右同。

第四, 虎視:兩手據狀, 拔身向背後視。 左右同。

第五, 鶴舉:起立, 徐徐返拗引頸, 左右挽。

第六, 鸞趨:起立, 以腳徐徐前踏, 又握固, 以手前後策。

第七, 鴛翔:以手向背上相捉, 低身, 徐徐宛轉。

第八, 熊奮:迅以兩手相叉, 翻覆向胸臆, 抱膝頭上, 宛轉。

第九, 寒松空雪:大坐, 手據膝, 漸低頭, 左右搖動, 徐徐回轉。

第十, 冬柏淩風:兩手據將, 或低或舉, 左右引, 細拔迴旋。

第十一, 仙人排天:大坐, 斜身偏倚,

兩手據林, 如排天。 左右同。

第十二, 鳳凰鼓翅:兩手交捶膊井連臂, 返捶背上連腰腳, 各三數度。 為之細拔迴旋, 但取使快為上, 不得過度, 更至疲頓。

調氣篇

吐納煉氣法

夫天地萬物皆因氣以成形。 故知氣在人中, 人在氣中。 氣聚即生, 氣亡則死。 善行氣者, 內以養身,

外以卻患, 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 故善加調攝, 必銷眾疾, 苟有壅滯, 便即生療。 養生者當先存此道矣。

仙經雲:服氣者神明而壽。 雖能服食而不知調氣, 效乃運。 若專調氣而療疾者, 效速於緘石矣。 人能常存之, 不死之道也。

抱樸子曰:一人之身, 一國之象也。 神猶君也, 血猶臣也, 氣猶百姓也。 能理民則能理國, 能理氣則能理身。 民散則國亡, 氣竭則身死。 死者不可以生也, 亡者不可以存也。 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 治未病之疾, 醫之於無事之前, 不可於既逝之後。 人難養而易危, 氣難清而易濁。

故審德所以保社稷, 割嗜欲所以固血氣, 然後眾害卻焉, 壽命長焉。

每清朝初起, 面向午展兩手於膝上, 心眼觀氣入項, 下達湧泉。 朝朝如此, 名日送氣。

常以鼻引氣, 口吐氣, 常欲出氣少, 入氣多。 每欲食, 先須送氣入腹, 令與食為主。

仙經雲:食有十二時, 氣從夜半始。 自九九至八八、七七、六六、五五, 以心受之。 四季引鎮星黃氣, 以脾受之。 秋引太白, 白氣以肺受之。 冬引辰星, 黑氣以腎受之。

又有食六戊之精, 亦有大效。 假令甲子旬有戊辰, 則竟其旬常向辰地而吞氣, 後則到甲複向其旬之戊也。

凡此諸法, 備在仙經, 恐非流俗所能行用, 好道君子安可忘?

諸《服氣經》雲: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 日中至夜半為死氣, 常以生氣時正僵#1外瞑目, 握固, 閉氣不息, 於心中數至二百, 乃口吐氣出之。 日增息如此, 則身神具, 五臟安。 能閉氣至二百五十, 華蓋明, 耳.目聰, 舉身無病, 邪不幹人矣。

寶氣一名煉氣, 一名行氣, 一名長息。其法,正僵外,徐漱醴泉而咽之。因行氣,口但吐氣,鼻但納氣,徐縮鼻引之,莫太極者,難還入。五息已息,自可吐也。一息數之至九十息,若然可頻伸。頻伸訖,複為之,滿四九。四九三百六十息為一竟。咽之者每吐氣,欲止輒一咽之。乃鼻納氣也,不爾或令人嗽。

凡氣納則氣上升,吐氣則氣下流,自覺周身也。

凡行氣常以月一日,念令氣從手十指出,以十六日盡。月晦念令氣從足十指出,久久自覺氣從手足通,即能閉氣不息,便長生矣。靈龜所以千歲不食者,能不興鼻息故也。太清行門戶之道,《九都經》謂之天壯地壯。天地壯,氣通即能輕舉矣。手為天門,足為地戶;手為天壯,足為地壯者也。

凡行氣當髻實為之,常以鸚嗚生氣時正僵外,握固,兩足問相去五寸,兩臂去體相去亦各五寸,去枕,微息,四九三百六十息,身如委衣,骨節皆解。初為勢至三百六十息,轉覺藏雲行體中,經營周身,湍潤形體,澆灌皮膚,五臟六腑皆悉充滿,舊疾稍去矣。

凡初行氣,先安穩其身,而和其氣,無與意爭。若不安和,即且止,和乃為之,常守勿倦也。少行即少得之,大行即大得之。氣至即形安,形安則鼻息和調,鼻息和調財精氣來至,精氣來至則自覺形熱,形熱即頗汗出,汗出且勿便起,安安養之,務欲其久。當即去忿怒憂愁,能去忿怒憂愁即氣不亂,氣不亂即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即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即多唾,而鼻息微長即五臟安而氣和,其理自然百病去,飲食美,三氣調,形輕而老壽矣。

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引之名曰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有一者,謂吸也。吐氣有六者,謂吹、呼、嘻、呵、虛、咽,皆出氣也。

凡人之息,一呼一吸,無有此數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時溫可吸,委曲療病,吹以去熱,嘻以去風,呵以去煩,又以下氣虛者則多噓咽。道家行氣,卒不欲噓咽者,長息之忌也。此男女俱可行此法。出《仿仙經》。閉氣法:亦以鼻納氣,便閉之於內,為可久極乃開口微吐之,口小吐之,鼻複小納,如此再三,乃長吐之,亦如上吐、呼、嘻、呵之法。閉氣致至千五百,複當但入不出者,但從鼻入通手足,不復從口出也。欲自通之於口,乃從口出耳。譬如水流,前水過去後水續處,不復往反,長生之道央於斯矣。

煉氣法:正偃臥,徐漱醴泉咽之,莫閉口因行氣,口但得吐氣,鼻但得納氣,不欲惡氣入也。徐縮鼻,莫太極滿,太極滿難還入,五息可吐,莫至極。自一數之十息,屈指至九十息數,可頻伸,四九三百六十息,意腦中黃氣大如鸚子,常念之。意中疲倦,當先陳#2三七二百一十息,煉氣還氣,令肝滿,氣不大,令出,閉氣七十息一咽,含不足複滿七十息,莫致大頓,擊擊之氣當隨發上出,及流四肢,自熱#3下至足腳,徐調氣還至胃管,喉咽,使下臍一二三四即還管矣。

凡煉氣法,外為之,日瞳嚨便當坐為。如前頭臥煉氣法,至七十息四五通。

凡初行氣小不調,久行易耳。行氣還至胃中,咽氣自覺至胃中矣。便纏著臍,心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纏已,不欲大噓咽也。卻亦當轉氣下去氣,終不上氣,小經屈氣經上去欲令轉下,壯事實氣,已複小噓,再三吸,便自下。治頭眩、耳聾,欲還氣五臟問,至不過十日愈。

委氣,四九三百六十息,正僵外,握固,先調和,口中含唾莫咽,九息一輾轉,令足間相去五寸挽之,微還氣時身如委衣,骨節俱解。徐九十息止,當違一指不開。初為當熱,至三百六十息複為,至三九但系意不欲使思散,欲還自坐為,男子左邊,婦人右邊。七十息一咽。此煉氣男女俱仙之法也。

凡行氣閉氣雖是治身之要,然要先達解其理。空又宜虛,不可飽滿。若氣有結滯,不得宣流,或致發瘡,譬如泉源不可壅遏。若食生菜服肉,及喜怒憂患不除,而以行氣,令人發上氣。凡欲修此,皆當以漸。

又別法雲:調氣者,平明面向午,展兩手於膝上,徐徐按捺支節,口吐濁氣,鼻引清氣,所謂吐故納新者也。每引氣訖,閉氣良久,徐徐吐之。仍以手左拓,上拓,下拓,前拓,後拓。取氣之時,意想氣入毛際,流於五臟四肢,皆受其潤,如山之納雲,如地之納澤。若氣通即覺腹中汨汨熱轉動,若得十通已上,則身體潤澤而光今,耳目聰明,令人能食有力,百病不生矣。

又有內調氣之法與前法略同雲。漸習至千息,即老者更少,日還一日,自然不食矣。

調氣之法亦無定數,唯多益善。大約夜半後二十四調之,鸚嗚時一十八調之,平明一十二調之,日中後一十二調之。若能多調,每時加三十四十回亦得。

《仙經》雲:若大霧、大雨、大風之日,不得行氣,但閉而勿調。

凡將調氣者,先除鼻中毛,所謂通神之路也。

凡欲行氣,欲除百病,隨病所在念之。頭病念頭,足病念足,和氣往攻之,從時至時,便自消矣。時氣中玲可閉氣以取汗,輒周身則解矣。

療病法:一準調氣坐外,若卒患寒熱及癱腫等,當日調之,不愈,一兩日必差。

若心中玲病吹而出之,熱病呵而出之,肝病噓而出之,肺病咽而出之,脾病嘻而出之,腎病吹而出之。每作皆三十六遍,仍須行導引之法。

又熱病用大吹五十遍,細吹十遍。心悶者用大噓三十遍,細噓十遍。肝病者,用大呵三十遍,細呵十遍。心病者,用大噓三十遍,細噓十遍。腎病,用大咽五十遍,細咽十三遍。若能用心行之,無有不差。

何以知五臟之病?體有冷熱,多夢赤衣人持赤刀仗者,心之病也。胸膈脹滿,四肢煩問,夢見美女婦人及父母妻子者,肺病也。憂愁不樂,頭眼時痛,夢青衣人或持青刀或獅子蟲狼來怖人,肝病也體上游風習習,體悶疼痛,夢見小兒擊腋或如旋風繞人者,脾病也。體玲陰衰,或夢黑衣人持黑刀怖人者,腎病也。推此以定之,無不驗矣。

又樂先生調氣法:大約與前法略同。雲於爭室內施狀枕,與身平布,展手,去身,各三四寸,兩足相去亦然。當先念:法性平等,死生不妄,拘魂制魄。嗚天鼓三十二通,漱玉泉三五咽,以鼻吸入腹,數多為良,勿使耳聞氣入聲。氣初入時有得三十、二十息即悶,可閉氣勿令鼻中卻出,開口輕輕放,微出多少,覺體熱微汗是氣行之驗。服氣,夜取子時至丑時可了,晝可取巳時至午時可了。服訖,可堅兩膝,用氣抽上腸,吐向下,頓掣三五十度,此謂煉氣。腹中及四肢中病皆得除愈。取氣之數,具之於後。

凡服氣,先取北黑氣,謂之玄牙。思北方七星勝事,以安為度,或五或五十或五百,補腎,傳氣於肝,比北方水藏主腎故也。次取東方青牙,思東方中華道藏第二十三冊

七星勝事,以補肝,其數九或九十或九百,傳氣於心,以束方木藏主肝故也。次取南方丹牙,思南方七星勝事,其數三或三十或三百,補心,傳氣於脾,以南方火藏主心故也。次取中宮黃牙,思中宮七星勝事,其數一或一十或一百,補脾,傳氣於肺,以中宮土藏主脾故也。次取西方素牙,思西方七星勝事,其數七或七十或七百,以補肺,傳氣於腎,以西方金藏主肺故也。

又有吐氣療一切病,亦與服氣相須,如氣滿不行亦可吐氣出。吐之法:呵一,呼二,噓三,嘻四,咽五,吹六。

凡呵而出肺氣者,以金主太白,成肺不受客氣。客,火也。客壯傷主,是以呵而出之。凡吹出心氣者,以火主熒惑,成心不受客氣。客,水也。客壯傷主,是以吹而出之。凡咽出肝氣者,以木主歲星,成肝不受客氣。客,金也。客壯傷主,是以咽而出之。凡噓出脾氣者,以土主鎮星,成脾不受客氣。客,木也。客壯傷主,是以噓而泌之。凡呼出腎氣者,以水主辰星,成腎不受客氣。客,土也。客壯傷主,是以呼而出之。凡嘻出膀胱氣者,三焦水谷宮,傷玲則痢,傷熱則悶,悶則病在小腸,痢則病在大腸,嘻而出之則和矣。

凡人肝藏魂,肺藏魄,脾藏志,心藏神,腎藏精。若六腑不和,則五藏傷客氣。膽一,大腸二,小腸三,三焦通為六腑。凡三焦在膀胱,有其處無其形,是為六腑。六腑不和,則五藏不通,五藏不通,則五氣不傳,而五六皆病。若能消而息之,可以無病矣。

胎食胎息法

常須閉其心,去其思,微其息。息以鼻,無以口,使氣常有儲,名之日胎息。漱其舌下泉咽之,數十息之問一相繼,名之日胎食。為二者不息,可以不饑,可以不病。

食日月精法

取日初出時、日中時、日入時,正立向日,展兩手,閉氣九遍,仰天喻日光而咽之,九度,益精氣,令人強壯不六八。

老。又以月初出時、月正中時、月入時,正立向月,展兩手,閉氣九遍,仰天嗡月光咽之,令人陰氣盛。婦人有子。

經名:攝生慕錄。不著撰人。一卷。《新唐志》著錄有『王仲止《攝生慕錄》一卷』,疑即此書。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眾衍類。

大家好,這是我的頭條號,每日分享道 佛文化精髓。歡迎志同道合者關注我的頭條號。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和朋友一起分享,謝謝!

一名長息。其法,正僵外,徐漱醴泉而咽之。因行氣,口但吐氣,鼻但納氣,徐縮鼻引之,莫太極者,難還入。五息已息,自可吐也。一息數之至九十息,若然可頻伸。頻伸訖,複為之,滿四九。四九三百六十息為一竟。咽之者每吐氣,欲止輒一咽之。乃鼻納氣也,不爾或令人嗽。

凡氣納則氣上升,吐氣則氣下流,自覺周身也。

凡行氣常以月一日,念令氣從手十指出,以十六日盡。月晦念令氣從足十指出,久久自覺氣從手足通,即能閉氣不息,便長生矣。靈龜所以千歲不食者,能不興鼻息故也。太清行門戶之道,《九都經》謂之天壯地壯。天地壯,氣通即能輕舉矣。手為天門,足為地戶;手為天壯,足為地壯者也。

凡行氣當髻實為之,常以鸚嗚生氣時正僵外,握固,兩足問相去五寸,兩臂去體相去亦各五寸,去枕,微息,四九三百六十息,身如委衣,骨節皆解。初為勢至三百六十息,轉覺藏雲行體中,經營周身,湍潤形體,澆灌皮膚,五臟六腑皆悉充滿,舊疾稍去矣。

凡初行氣,先安穩其身,而和其氣,無與意爭。若不安和,即且止,和乃為之,常守勿倦也。少行即少得之,大行即大得之。氣至即形安,形安則鼻息和調,鼻息和調財精氣來至,精氣來至則自覺形熱,形熱即頗汗出,汗出且勿便起,安安養之,務欲其久。當即去忿怒憂愁,能去忿怒憂愁即氣不亂,氣不亂即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即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即多唾,而鼻息微長即五臟安而氣和,其理自然百病去,飲食美,三氣調,形輕而老壽矣。

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引之名曰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有一者,謂吸也。吐氣有六者,謂吹、呼、嘻、呵、虛、咽,皆出氣也。

凡人之息,一呼一吸,無有此數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時溫可吸,委曲療病,吹以去熱,嘻以去風,呵以去煩,又以下氣虛者則多噓咽。道家行氣,卒不欲噓咽者,長息之忌也。此男女俱可行此法。出《仿仙經》。閉氣法:亦以鼻納氣,便閉之於內,為可久極乃開口微吐之,口小吐之,鼻複小納,如此再三,乃長吐之,亦如上吐、呼、嘻、呵之法。閉氣致至千五百,複當但入不出者,但從鼻入通手足,不復從口出也。欲自通之於口,乃從口出耳。譬如水流,前水過去後水續處,不復往反,長生之道央於斯矣。

煉氣法:正偃臥,徐漱醴泉咽之,莫閉口因行氣,口但得吐氣,鼻但得納氣,不欲惡氣入也。徐縮鼻,莫太極滿,太極滿難還入,五息可吐,莫至極。自一數之十息,屈指至九十息數,可頻伸,四九三百六十息,意腦中黃氣大如鸚子,常念之。意中疲倦,當先陳#2三七二百一十息,煉氣還氣,令肝滿,氣不大,令出,閉氣七十息一咽,含不足複滿七十息,莫致大頓,擊擊之氣當隨發上出,及流四肢,自熱#3下至足腳,徐調氣還至胃管,喉咽,使下臍一二三四即還管矣。

凡煉氣法,外為之,日瞳嚨便當坐為。如前頭臥煉氣法,至七十息四五通。

凡初行氣小不調,久行易耳。行氣還至胃中,咽氣自覺至胃中矣。便纏著臍,心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纏已,不欲大噓咽也。卻亦當轉氣下去氣,終不上氣,小經屈氣經上去欲令轉下,壯事實氣,已複小噓,再三吸,便自下。治頭眩、耳聾,欲還氣五臟問,至不過十日愈。

委氣,四九三百六十息,正僵外,握固,先調和,口中含唾莫咽,九息一輾轉,令足間相去五寸挽之,微還氣時身如委衣,骨節俱解。徐九十息止,當違一指不開。初為當熱,至三百六十息複為,至三九但系意不欲使思散,欲還自坐為,男子左邊,婦人右邊。七十息一咽。此煉氣男女俱仙之法也。

凡行氣閉氣雖是治身之要,然要先達解其理。空又宜虛,不可飽滿。若氣有結滯,不得宣流,或致發瘡,譬如泉源不可壅遏。若食生菜服肉,及喜怒憂患不除,而以行氣,令人發上氣。凡欲修此,皆當以漸。

又別法雲:調氣者,平明面向午,展兩手於膝上,徐徐按捺支節,口吐濁氣,鼻引清氣,所謂吐故納新者也。每引氣訖,閉氣良久,徐徐吐之。仍以手左拓,上拓,下拓,前拓,後拓。取氣之時,意想氣入毛際,流於五臟四肢,皆受其潤,如山之納雲,如地之納澤。若氣通即覺腹中汨汨熱轉動,若得十通已上,則身體潤澤而光今,耳目聰明,令人能食有力,百病不生矣。

又有內調氣之法與前法略同雲。漸習至千息,即老者更少,日還一日,自然不食矣。

調氣之法亦無定數,唯多益善。大約夜半後二十四調之,鸚嗚時一十八調之,平明一十二調之,日中後一十二調之。若能多調,每時加三十四十回亦得。

《仙經》雲:若大霧、大雨、大風之日,不得行氣,但閉而勿調。

凡將調氣者,先除鼻中毛,所謂通神之路也。

凡欲行氣,欲除百病,隨病所在念之。頭病念頭,足病念足,和氣往攻之,從時至時,便自消矣。時氣中玲可閉氣以取汗,輒周身則解矣。

療病法:一準調氣坐外,若卒患寒熱及癱腫等,當日調之,不愈,一兩日必差。

若心中玲病吹而出之,熱病呵而出之,肝病噓而出之,肺病咽而出之,脾病嘻而出之,腎病吹而出之。每作皆三十六遍,仍須行導引之法。

又熱病用大吹五十遍,細吹十遍。心悶者用大噓三十遍,細噓十遍。肝病者,用大呵三十遍,細呵十遍。心病者,用大噓三十遍,細噓十遍。腎病,用大咽五十遍,細咽十三遍。若能用心行之,無有不差。

何以知五臟之病?體有冷熱,多夢赤衣人持赤刀仗者,心之病也。胸膈脹滿,四肢煩問,夢見美女婦人及父母妻子者,肺病也。憂愁不樂,頭眼時痛,夢青衣人或持青刀或獅子蟲狼來怖人,肝病也體上游風習習,體悶疼痛,夢見小兒擊腋或如旋風繞人者,脾病也。體玲陰衰,或夢黑衣人持黑刀怖人者,腎病也。推此以定之,無不驗矣。

又樂先生調氣法:大約與前法略同。雲於爭室內施狀枕,與身平布,展手,去身,各三四寸,兩足相去亦然。當先念:法性平等,死生不妄,拘魂制魄。嗚天鼓三十二通,漱玉泉三五咽,以鼻吸入腹,數多為良,勿使耳聞氣入聲。氣初入時有得三十、二十息即悶,可閉氣勿令鼻中卻出,開口輕輕放,微出多少,覺體熱微汗是氣行之驗。服氣,夜取子時至丑時可了,晝可取巳時至午時可了。服訖,可堅兩膝,用氣抽上腸,吐向下,頓掣三五十度,此謂煉氣。腹中及四肢中病皆得除愈。取氣之數,具之於後。

凡服氣,先取北黑氣,謂之玄牙。思北方七星勝事,以安為度,或五或五十或五百,補腎,傳氣於肝,比北方水藏主腎故也。次取東方青牙,思東方中華道藏第二十三冊

七星勝事,以補肝,其數九或九十或九百,傳氣於心,以束方木藏主肝故也。次取南方丹牙,思南方七星勝事,其數三或三十或三百,補心,傳氣於脾,以南方火藏主心故也。次取中宮黃牙,思中宮七星勝事,其數一或一十或一百,補脾,傳氣於肺,以中宮土藏主脾故也。次取西方素牙,思西方七星勝事,其數七或七十或七百,以補肺,傳氣於腎,以西方金藏主肺故也。

又有吐氣療一切病,亦與服氣相須,如氣滿不行亦可吐氣出。吐之法:呵一,呼二,噓三,嘻四,咽五,吹六。

凡呵而出肺氣者,以金主太白,成肺不受客氣。客,火也。客壯傷主,是以呵而出之。凡吹出心氣者,以火主熒惑,成心不受客氣。客,水也。客壯傷主,是以吹而出之。凡咽出肝氣者,以木主歲星,成肝不受客氣。客,金也。客壯傷主,是以咽而出之。凡噓出脾氣者,以土主鎮星,成脾不受客氣。客,木也。客壯傷主,是以噓而泌之。凡呼出腎氣者,以水主辰星,成腎不受客氣。客,土也。客壯傷主,是以呼而出之。凡嘻出膀胱氣者,三焦水谷宮,傷玲則痢,傷熱則悶,悶則病在小腸,痢則病在大腸,嘻而出之則和矣。

凡人肝藏魂,肺藏魄,脾藏志,心藏神,腎藏精。若六腑不和,則五藏傷客氣。膽一,大腸二,小腸三,三焦通為六腑。凡三焦在膀胱,有其處無其形,是為六腑。六腑不和,則五藏不通,五藏不通,則五氣不傳,而五六皆病。若能消而息之,可以無病矣。

胎食胎息法

常須閉其心,去其思,微其息。息以鼻,無以口,使氣常有儲,名之日胎息。漱其舌下泉咽之,數十息之問一相繼,名之日胎食。為二者不息,可以不饑,可以不病。

食日月精法

取日初出時、日中時、日入時,正立向日,展兩手,閉氣九遍,仰天喻日光而咽之,九度,益精氣,令人強壯不六八。

老。又以月初出時、月正中時、月入時,正立向月,展兩手,閉氣九遍,仰天嗡月光咽之,令人陰氣盛。婦人有子。

經名:攝生慕錄。不著撰人。一卷。《新唐志》著錄有『王仲止《攝生慕錄》一卷』,疑即此書。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眾衍類。

大家好,這是我的頭條號,每日分享道 佛文化精髓。歡迎志同道合者關注我的頭條號。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到朋友圈和朋友一起分享,謝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