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人生逆襲一次已難得,這一家族卻有兩人發生逆襲奇跡!

西元前180年7月, 劉邦老婆——權傾一時的呂後病逝。 經過一番驚險刺激的宮廷鬥爭, 在周勃與陳平主導下, 忠於漢室的大臣們成功地鬥跨呂氏集團, 將漢文帝扶上了皇帝寶座。

漢文帝

漢文帝能當上皇帝, 其中曲折離奇, 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 甚至包括漢文帝自己。 可是, 比起漢文帝, 當時還有另一人的經歷更加令人拍案驚奇——這就是漢文帝的眾多老婆之一——竇皇后。

竇皇后出身其實並不好, 原本不過是劉邦“黃臉婆”呂太后身邊的侍女。 呂太后在世時, 看著身邊侍女逐漸長大, 決定做件好事, 把她們放出宮去, 賜給諸王。 竇皇后原本是趙國清河人, 因為趙國離家近, 她就偷偷買通負責分配的宮廷宦官, 希望把她放入去趙國的名單中。 當著竇皇后的面, 宦官滿口答應了。 但過後, 這位宦官人多事雜, 一不小心就忘了這事。 結果, 在正式分配眾多宮女們工作時,

宦官居然把竇皇后放入了去代國的名單之中!竇皇后得知自己將被送往代國, 如同五雷轟頂, 對那位宦官恨得是咬牙切齒, 哭著鬧著想拒絕“服從分配”。 但胳膊最終擰不過大腿, 無奈皇室嚴令, 竇皇后還是不得不滿懷怨恨地離開皇城, 前往代國去了。

人生就是這麼充滿戲劇性。

雖然代國不是竇太后的第一志願, 但是她這次卻是“上錯花轎嫁對了郎”。 到了代國後, 也不知是中了什麼邪, 代王劉恒對其她宮女都看不上眼, 唯獨喜歡上了竇太后, 只寵信她一人。 雖然工作分配時, 竇太后沒能分到第一志願, 卻意外地得到了新主子的寵信, 也算是一個意外驚喜。

幸運還不僅僅是如此。

沒過幾年, 呂後為了鞏固呂家政治地位,

無情地清理劉家勢力。 竇太后的“第一志願”趙王, 因為和老婆呂氏爭風吃醋, 被老婆告到呂後面前。 呂後聽聞侄女被趙王欺負, 大怒, 馬上命人將趙王府邸團團圍住, 禁止任何人送食物入趙王府。 這一圍就圍了好幾個月, 把趙王活活給餓死在府中!

好險!如果竇太后“第一志願”真被錄取, 說不定這次就隨著趙王一塊把命給丟了!

大難不死, 必有後福。

幾年後, 呂後病死, 呂家靠山也倒了。 諸位漢室大臣趁機大舉反攻, 徹底剿滅呂氏勢力, 將代王劉恒送上了皇帝寶座, 成為漢文帝。 代王原來就有王后, 舊王后還為代王生下了四個兒子。 可就是這麼巧, 不但代王的“前任”死得早, “前任”所生下的四個兒子也在劉恒當上皇帝之前先後夭亡。

漢文帝登基數月, 公卿大夫集體請求他預立太子。 按照“立嫡立長”的規矩一查, 剛好是竇皇后所生兒子年紀最大, 就合理合法地被眾人推舉立作太子。 春秋時傳下來的規矩, “子以母貴, 母以子貴”。 兒子既然都已經正式被確立為“國家繼承人”, 竇皇后身份也就尊貴起來, 正式成為母儀天下的大漢皇后!

竇皇后

如此機緣巧合的神奇經歷, 一萬年都難得碰上一次。 還是曹雪芹同志的評語說得妙:偶因一著錯, 便為人上人!

當年低三下四的卑賤宮女, 突然間飛上枝頭變成鳳凰, 這立刻成為轟動天下的大新聞。 一時間, 長安城內沸沸揚揚, 人人都在議論這件麻雀變鳳凰的稀罕事。 竇皇后隨即成為西漢王國的“網紅”, 天下到處都議論紛紛, 把她的姓名、屬相、籍貫、星座、愛好、喜歡吃什麼、喜歡玩什麼、祖宗十八代等等都扒得清清楚楚。

因為竇皇后成為“網紅”, 又引發出另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竇皇后家裡有兩位兄弟, 其中小弟竇廣國在竇太后離開家入宮之時才四五歲。 因為家裡窮, 廣國不幸被“人口販子”拐走,賣身為奴。西漢“公安機關”破案技術手段有限,沒辦法即時找到這位人口販子,所以家裡也一直不知道他的下落。輾轉被賣過十幾家,廣國最後被賣到了宜陽,替主人燒炭。這也是家“黑炭窯”,工作條件異常艱苦。工人們不但平時吃得少,睡覺都是百多號人擠在山崖下的簡陋工棚裡,十分擁擠。為降低成本,“黑炭窯”在奴隸工的安保方面投入極少。某日夜晚,奴隸工熬過了一天艱辛的勞作,紛紛陷入了沉沉的睡夢中。就在半夜,災難突然降臨:也許是連日暴雨頻發,山體經過洪水猛烈沖刷和浸泡,土質疏鬆了不少,奴隸工住宿工棚旁的山崖轟然崩塌,把整個工棚都衝垮!百多號“黑磚窯”奴隸還在睡夢中,就被活活壓死,再也無法看到早晨的陽光。

竇廣國

就在這場九死一生的大災難中,有一人卻幸運地逃過一劫,這人恰恰就是竇皇后的親弟弟——竇廣國。

廣國當然稱得上是“大難不死”!但誰也想不到,廣國的“後福”會來得如此之快、如此洶湧澎湃!

幾天後,僥倖逃脫死神索命的廣國跟隨主人來到長安。

這時的長安,大街小巷處處都正在傳誦著竇皇后的故事,恰好被廣國給聽到了。雖然廣國被拐賣時年紀幼小,但兒時的記憶卻還在。他聽說新皇后姓竇,又是觀津(今河北清河東南)人,立刻就想到她是自己親姐姐。他二話不說,立刻上書,激動萬分地跑到皇宮裡去認親。

一位毫不起眼的小奴隸,居然敢到皇宮來與皇后認親——這可是天下奇聞!可不管你信不信,這份認親書還真的傳到了竇皇后手裡。竇皇后馬上把這事告訴丈夫漢文帝,讓人把廣國招入宮中,當面盤問。雖然是親姐弟,但這麼多年沒見,形貌變化太大,親眼看到廣國後,竇皇后也不敢貿然認親。她仔細地盤問廣國兒時生活的許多細節,廣國都一一答了出來,確實相符。可竇皇后仍然在猶豫,繼續問他還有什麼憑證,廣國回答:“姐姐離開我西去時,與我在驛館中告別,討來米湯為我洗頭,又討來飯食喂我,然後才離開。”這番話,立刻喚起了竇皇后埋藏心底最深遠的回憶,她立刻跑上前去,抱住廣國就哭了起來,涕淚縱橫而下。旁觀的宮女太監,無一不被感動得泣聲連連。

人生逆襲,一家裡發生一次已是難得,但竇皇后家族卻接連發生了兩次,這簡直就是人間奇跡!

然而,“網紅”皇后與失蹤弟弟輾轉重逢的故事,雖然曲折離奇、感人肺腑,有些人卻是看在眼裡,煩惱在心裡。

呂氏家族禍害天下的日子過去還沒多久,這下突然又整出竇皇后的一般兄弟來。而且,竇氏兄弟從小就缺乏教養,沒讀過什麼書,將來要是驕橫起來,還不知道會是什麼樣!所以,平定呂氏之亂的功臣們眼見如此,私下裡互相串聯,慢慢就商量開了:“我們這些人如果一時死不了,性命就將把握在這兩個人(竇皇后的兩兄弟)手中。這兩人出身低微,必須得替他們選擇好的師傅和賓客,不然,又會步呂氏後塵。”於是,大臣們到處為竇氏兄弟選擇老師和賓客,來教導竇氏兩兄弟。

這一招果然有效。

竇氏兄弟雖然從小缺乏教養,但卻被老師們引導得規規矩矩,成為謙謙君子,不敢仗勢欺人。對比其他歷代漢皇室的諸多外戚,竇氏兄弟簡直就是為人處事的萬世表率!

俗話所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竇家姐弟的人生逆襲奇跡,平常人眼中不過是個長盛不衰的談資;但暴風驟雨中闖蕩多年的漢高祖大臣們,敏感地意識到了政治風險,所以早早地行動起來,確保能防微杜漸。

廣國不幸被“人口販子”拐走,賣身為奴。西漢“公安機關”破案技術手段有限,沒辦法即時找到這位人口販子,所以家裡也一直不知道他的下落。輾轉被賣過十幾家,廣國最後被賣到了宜陽,替主人燒炭。這也是家“黑炭窯”,工作條件異常艱苦。工人們不但平時吃得少,睡覺都是百多號人擠在山崖下的簡陋工棚裡,十分擁擠。為降低成本,“黑炭窯”在奴隸工的安保方面投入極少。某日夜晚,奴隸工熬過了一天艱辛的勞作,紛紛陷入了沉沉的睡夢中。就在半夜,災難突然降臨:也許是連日暴雨頻發,山體經過洪水猛烈沖刷和浸泡,土質疏鬆了不少,奴隸工住宿工棚旁的山崖轟然崩塌,把整個工棚都衝垮!百多號“黑磚窯”奴隸還在睡夢中,就被活活壓死,再也無法看到早晨的陽光。

竇廣國

就在這場九死一生的大災難中,有一人卻幸運地逃過一劫,這人恰恰就是竇皇后的親弟弟——竇廣國。

廣國當然稱得上是“大難不死”!但誰也想不到,廣國的“後福”會來得如此之快、如此洶湧澎湃!

幾天後,僥倖逃脫死神索命的廣國跟隨主人來到長安。

這時的長安,大街小巷處處都正在傳誦著竇皇后的故事,恰好被廣國給聽到了。雖然廣國被拐賣時年紀幼小,但兒時的記憶卻還在。他聽說新皇后姓竇,又是觀津(今河北清河東南)人,立刻就想到她是自己親姐姐。他二話不說,立刻上書,激動萬分地跑到皇宮裡去認親。

一位毫不起眼的小奴隸,居然敢到皇宮來與皇后認親——這可是天下奇聞!可不管你信不信,這份認親書還真的傳到了竇皇后手裡。竇皇后馬上把這事告訴丈夫漢文帝,讓人把廣國招入宮中,當面盤問。雖然是親姐弟,但這麼多年沒見,形貌變化太大,親眼看到廣國後,竇皇后也不敢貿然認親。她仔細地盤問廣國兒時生活的許多細節,廣國都一一答了出來,確實相符。可竇皇后仍然在猶豫,繼續問他還有什麼憑證,廣國回答:“姐姐離開我西去時,與我在驛館中告別,討來米湯為我洗頭,又討來飯食喂我,然後才離開。”這番話,立刻喚起了竇皇后埋藏心底最深遠的回憶,她立刻跑上前去,抱住廣國就哭了起來,涕淚縱橫而下。旁觀的宮女太監,無一不被感動得泣聲連連。

人生逆襲,一家裡發生一次已是難得,但竇皇后家族卻接連發生了兩次,這簡直就是人間奇跡!

然而,“網紅”皇后與失蹤弟弟輾轉重逢的故事,雖然曲折離奇、感人肺腑,有些人卻是看在眼裡,煩惱在心裡。

呂氏家族禍害天下的日子過去還沒多久,這下突然又整出竇皇后的一般兄弟來。而且,竇氏兄弟從小就缺乏教養,沒讀過什麼書,將來要是驕橫起來,還不知道會是什麼樣!所以,平定呂氏之亂的功臣們眼見如此,私下裡互相串聯,慢慢就商量開了:“我們這些人如果一時死不了,性命就將把握在這兩個人(竇皇后的兩兄弟)手中。這兩人出身低微,必須得替他們選擇好的師傅和賓客,不然,又會步呂氏後塵。”於是,大臣們到處為竇氏兄弟選擇老師和賓客,來教導竇氏兩兄弟。

這一招果然有效。

竇氏兄弟雖然從小缺乏教養,但卻被老師們引導得規規矩矩,成為謙謙君子,不敢仗勢欺人。對比其他歷代漢皇室的諸多外戚,竇氏兄弟簡直就是為人處事的萬世表率!

俗話所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竇家姐弟的人生逆襲奇跡,平常人眼中不過是個長盛不衰的談資;但暴風驟雨中闖蕩多年的漢高祖大臣們,敏感地意識到了政治風險,所以早早地行動起來,確保能防微杜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