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印度莫臥兒王朝的艱辛創業史(上)

印度經過漫長的分裂時期後, 莫臥兒王朝結合新式火炮和騎兵技術終於再次統一了印度, 並且出現了一位身為外族人卻被印度本土所崇敬的統治者——阿克巴大帝。 阿克巴大帝採取民族寬容、宗教寬容等政策, 改革軍事采邑制度, 妥善處理周邊國家關係, 給印度和世界人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

16世紀崛起了兩個伊斯蘭火藥帝國, 一個是奧斯曼土耳其, 另一個是薩法維王朝, 這兩個國家130年的拉鋸戰深刻影響了中東的權力格局, 現在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分佈都是由於這130年的戰爭所影響的。 奧斯曼帝國首創野戰炮技術非常的厲害, 在1514年查爾迪蘭戰役中間重創薩法維王朝, 三年之後1517年他們再次使用同樣的戰術打敗了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

火藥帝國的興起極大的影響了中東, 這種新戰術的傳播也影響了南亞次大陸, 使得印度出現了歷史上第三次大一統局面, 這就是偉大的莫臥兒王朝。 莫臥兒王朝的創始人巴布林是中亞征服者帖木兒的後裔, 他母親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巴布林身上同時具有歐亞大陸兩大征服者的基因。 莫臥兒人是突厥化的蒙古人, 我們所說的突厥人其實不是專指某一個民族,

應該是所有說突厥語, 被突厥文化所同化的各個民族的一個整體稱之為突厥人。

巴布林的父親去世的很早, 他12歲就成為費爾幹納的國王, 費爾幹納在大宛那個地方, 但是帖木兒的子孫很多他們都在爭搶, 爭搶的重心就是撒馬爾罕,

那裡即使絲綢之路一個重要中轉站, 同時又是印度北上商路的一個交叉路口, 所以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後來烏茲別克人打過來之後把巴布林趕跑了, 趕到了興都庫什山脈以南的喀布爾現在阿富汗的首都, 他以喀布爾為基地開始形成一個勢力範圍, 往北打打不過烏茲別克人, 他轉而向南進行了南方征戰, 這就是他征服印度的開始。

不過他在征服印度之前, 由於跟烏茲別克人進行了常年的戰爭, 所以他從烏茲別克人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特別是烏茲別克人的一個殺手鐧, 騎兵兩翼包抄、側翼打擊這烏茲別克人的看家本領。 第二個殺手鐧是奧斯曼帝國打敗薩法維王朝所用的野炮戰技術, 高薪聘請奧斯曼土耳其的火炮軍官和制炮技師, 訓練出一支印度人前所未見的火器新軍。 巴布林的天賦在於他有效把這兩種技術整合在一起, 獨創出自己的一套絕門暗器騎兵加炮兵合成戰術。

正是這個戰術的誕生使他在印度創造了輝煌的戰績,其中最有名的一個戰例就是1526年,在印度德里附近所爆發的帕尼派特戰役,當時巴布林從阿富汗出發,一路橫掃旁遮普,殺向了印度當年的德里。在離德里不遠的地方遭遇到了德里大軍,巴布林手上只有萬把人規模很小,而德里大軍卻高達10萬人,兵力對比是1:10,同時印度軍隊中這邊還有大量的戰象,個頭大的戰象重達7、8噸,他們要是橫衝直撞起來好比現在的重型坦克,騎兵的戰馬經常被大象活活踩死,所以當騎兵面臨大象兵的時候是完全沒有優勢的。

這場戰爭似乎是沒有懸念,巴布林必輸,不過這個時候就是考驗統帥排兵佈陣的能力了,他把他的陣型一邊靠近帕尼派特,用城市來掩護側翼,另外一邊是一個乾涸的河道,在河道裡挖了很深的戰壕同時堆放了大量的樹枝,這些東西幫他保護部分側翼。他把隨軍所帶的700多輛戰車一字排開放到陣線最前方,每個戰車之間用的是牛皮緊緊牢固在一起,其中留下一些缺口防止騎兵作為反突擊,30多門大炮放在戰車之後,弓箭手和火槍兵都是藏匿在盾牌之下,這是典型的奧斯曼戰術。

沒錯巴布林正是從奧斯曼學來了大量作戰的技巧,當然他沒有奧斯曼帝國那麼龐大,他的地盤很小所以軍隊人數很少,火炮也很少只有30多門火炮再加上1000條火槍,所以他的軍隊作戰力量是比奧斯曼帝國差很多。在他看來取勝的關鍵主要是騎兵的力量,所以他把騎兵放到兩翼,除了攻擊性的騎兵之外,他還預留了一些防禦性的騎兵,把幾百名騎兵放到車陣的豁口附近作為反突擊用,這樣的排兵佈陣方式是完全融合了烏茲別克和奧斯曼帝國兩大帝國的優勢。

他的對手德里蘇丹國10萬人浩浩蕩蕩一路殺過來,一看巴布林那麼少人,他們沒有進行充分的考慮倉促之間發進攻,但是大象兵沖到火炮射程之內,幾十門大炮同時開火,火炮的聲音震耳欲聾,而且印度人以前是沒有跟火器帝國交過手的,一下就被炸懵了,尤其那些戰象由於受不了火炮的強烈聲音的刺激,全部受驚了不往前沖,全部倒回來一下就把進攻隊形徹底打亂了,把自己的軍隊踩得稀裡嘩啦,剩下的人再往前沖就面臨這巴布林火槍齊射成片的掃倒,最後只有少數人能夠沖到陣前,這個時候又遭遇到預先埋伏的騎兵反突擊。

這個時候德里蘇丹就傻眼了,沒想到戰局發生那麼大的變化,如果要重新發動進攻還要收攏部隊,重新調整隊形,還是先撤退,正在猶豫的時候。巴布林作為軍事統帥反應非常快,對戰機瞬息萬變這種捕捉的能力是超級強大的,一看對方攻擊陷入停滯,立刻下令他的兩翼騎兵迅速出擊,騎兵包抄側翼從後面圍上來,任何一支軍隊兩翼永遠是最薄弱的,背後基本上就沒有防護,這樣兩邊騎兵包抄再從背後沖上來,陣形來不及調整對方騎兵已經殺到了,人都像瘋了一樣像中間擠去逃命。

騎兵的踐踏是非常厲害的,這樣軍隊隊形就陷入混亂了,越擠越沒法施展隊形,最後擠到弓箭手拉不開弓,長矛手不能揮動長矛,把德里的軍隊擠成一坨,戰爭史上那個軍隊陷入這個狀態只有任人宰割了,這個情況就非常像當年漢尼拔在坎尼戰役中用3萬人絞殺8萬人羅馬軍團。當他越擠越緊的時候,巴布林的火炮、火槍兵、弓箭手鋪天蓋地就射向了擠成一團的幾萬大軍,短短半天時間10萬大軍當場就被殺死了4到5萬人,剩下的人四散奔逃,這是印度歷史上非常經典的戰役,巴布林經此一戰奠定了北印度的霸權。

巴布林作為一個軍事統帥打仗是不錯的,但是他作為一個統治者運氣不太好,剛剛佔領印度沒幾年,他就過早的去世了,他這麼一死,手下的王子、大將們各路人馬開始反叛,最後他的繼承人胡馬雍守不住被趕跑了。胡馬雍跑到了波斯薩法維王朝,他為什麼跑到薩法維呢?這是因為他的父親跟波斯人有一段淵源的,早年巴布林為了收復撒馬爾罕,跑到波斯求救兵,波斯人就說:我們是信仰什葉派的,而你是信仰遜尼派,想要幫助你得改信什葉派。巴布林當時走投無路,就同意了改宗了,雖然在波斯的幫助下打下了撒馬爾罕,但是當地人都是信仰遜尼派的,當地人不支持他,當烏茲別克反攻的時候巴布林守不住了被趕到阿富汗,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淵源,胡馬雍才到薩法維王朝去避難,再一次去求救兵。

不過這時候波斯人正在跟奧斯曼進行混戰,所以這個時候他們也沒有兵力去支持他複國,胡馬雍只能等,一等就是7年,等到他在北印度的主要競爭對手死掉了,北印度再次陷入混戰,這個時候條件成熟了,波斯人願意幫助胡馬雍恢復北印度的霸權,當然波斯不是白幫忙,無論胡馬雍是否複國成功,他們一定要佔領坎達哈,為什麼一定要佔領坎達哈呢?它是在興都庫什山的南山腳是一個關鍵的貿易通道,從印度到波斯的所有貿易不管是從開伯爾山口,還是從波倫山口出來最後都要經過坎達哈,然後才能到伊斯法罕,這條路線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胡馬雍最後也同意了,不過後來的莫臥兒人巧妙的奪取了坎達哈,波斯跟莫臥兒因為坎達哈鬥爭了幾十年,這是後話了。胡馬雍回到印度後很快又平定了印度,胡馬雍跟他爹一樣都是打仗的好手,但是統治國家運氣不太好,他有一天從圖書館的樓梯上不小心滑了一跤摔下來,把頭給摔著了,所以一命嗚呼了。莫臥兒王朝前兩位君主巴布林和胡馬雍統治的時間都很短,而他們第三代莫臥兒王朝終於出了一個非常長壽的君主,這就是著名的阿巴克大帝,關於他的文治武功下次見。

正是這個戰術的誕生使他在印度創造了輝煌的戰績,其中最有名的一個戰例就是1526年,在印度德里附近所爆發的帕尼派特戰役,當時巴布林從阿富汗出發,一路橫掃旁遮普,殺向了印度當年的德里。在離德里不遠的地方遭遇到了德里大軍,巴布林手上只有萬把人規模很小,而德里大軍卻高達10萬人,兵力對比是1:10,同時印度軍隊中這邊還有大量的戰象,個頭大的戰象重達7、8噸,他們要是橫衝直撞起來好比現在的重型坦克,騎兵的戰馬經常被大象活活踩死,所以當騎兵面臨大象兵的時候是完全沒有優勢的。

這場戰爭似乎是沒有懸念,巴布林必輸,不過這個時候就是考驗統帥排兵佈陣的能力了,他把他的陣型一邊靠近帕尼派特,用城市來掩護側翼,另外一邊是一個乾涸的河道,在河道裡挖了很深的戰壕同時堆放了大量的樹枝,這些東西幫他保護部分側翼。他把隨軍所帶的700多輛戰車一字排開放到陣線最前方,每個戰車之間用的是牛皮緊緊牢固在一起,其中留下一些缺口防止騎兵作為反突擊,30多門大炮放在戰車之後,弓箭手和火槍兵都是藏匿在盾牌之下,這是典型的奧斯曼戰術。

沒錯巴布林正是從奧斯曼學來了大量作戰的技巧,當然他沒有奧斯曼帝國那麼龐大,他的地盤很小所以軍隊人數很少,火炮也很少只有30多門火炮再加上1000條火槍,所以他的軍隊作戰力量是比奧斯曼帝國差很多。在他看來取勝的關鍵主要是騎兵的力量,所以他把騎兵放到兩翼,除了攻擊性的騎兵之外,他還預留了一些防禦性的騎兵,把幾百名騎兵放到車陣的豁口附近作為反突擊用,這樣的排兵佈陣方式是完全融合了烏茲別克和奧斯曼帝國兩大帝國的優勢。

他的對手德里蘇丹國10萬人浩浩蕩蕩一路殺過來,一看巴布林那麼少人,他們沒有進行充分的考慮倉促之間發進攻,但是大象兵沖到火炮射程之內,幾十門大炮同時開火,火炮的聲音震耳欲聾,而且印度人以前是沒有跟火器帝國交過手的,一下就被炸懵了,尤其那些戰象由於受不了火炮的強烈聲音的刺激,全部受驚了不往前沖,全部倒回來一下就把進攻隊形徹底打亂了,把自己的軍隊踩得稀裡嘩啦,剩下的人再往前沖就面臨這巴布林火槍齊射成片的掃倒,最後只有少數人能夠沖到陣前,這個時候又遭遇到預先埋伏的騎兵反突擊。

這個時候德里蘇丹就傻眼了,沒想到戰局發生那麼大的變化,如果要重新發動進攻還要收攏部隊,重新調整隊形,還是先撤退,正在猶豫的時候。巴布林作為軍事統帥反應非常快,對戰機瞬息萬變這種捕捉的能力是超級強大的,一看對方攻擊陷入停滯,立刻下令他的兩翼騎兵迅速出擊,騎兵包抄側翼從後面圍上來,任何一支軍隊兩翼永遠是最薄弱的,背後基本上就沒有防護,這樣兩邊騎兵包抄再從背後沖上來,陣形來不及調整對方騎兵已經殺到了,人都像瘋了一樣像中間擠去逃命。

騎兵的踐踏是非常厲害的,這樣軍隊隊形就陷入混亂了,越擠越沒法施展隊形,最後擠到弓箭手拉不開弓,長矛手不能揮動長矛,把德里的軍隊擠成一坨,戰爭史上那個軍隊陷入這個狀態只有任人宰割了,這個情況就非常像當年漢尼拔在坎尼戰役中用3萬人絞殺8萬人羅馬軍團。當他越擠越緊的時候,巴布林的火炮、火槍兵、弓箭手鋪天蓋地就射向了擠成一團的幾萬大軍,短短半天時間10萬大軍當場就被殺死了4到5萬人,剩下的人四散奔逃,這是印度歷史上非常經典的戰役,巴布林經此一戰奠定了北印度的霸權。

巴布林作為一個軍事統帥打仗是不錯的,但是他作為一個統治者運氣不太好,剛剛佔領印度沒幾年,他就過早的去世了,他這麼一死,手下的王子、大將們各路人馬開始反叛,最後他的繼承人胡馬雍守不住被趕跑了。胡馬雍跑到了波斯薩法維王朝,他為什麼跑到薩法維呢?這是因為他的父親跟波斯人有一段淵源的,早年巴布林為了收復撒馬爾罕,跑到波斯求救兵,波斯人就說:我們是信仰什葉派的,而你是信仰遜尼派,想要幫助你得改信什葉派。巴布林當時走投無路,就同意了改宗了,雖然在波斯的幫助下打下了撒馬爾罕,但是當地人都是信仰遜尼派的,當地人不支持他,當烏茲別克反攻的時候巴布林守不住了被趕到阿富汗,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淵源,胡馬雍才到薩法維王朝去避難,再一次去求救兵。

不過這時候波斯人正在跟奧斯曼進行混戰,所以這個時候他們也沒有兵力去支持他複國,胡馬雍只能等,一等就是7年,等到他在北印度的主要競爭對手死掉了,北印度再次陷入混戰,這個時候條件成熟了,波斯人願意幫助胡馬雍恢復北印度的霸權,當然波斯不是白幫忙,無論胡馬雍是否複國成功,他們一定要佔領坎達哈,為什麼一定要佔領坎達哈呢?它是在興都庫什山的南山腳是一個關鍵的貿易通道,從印度到波斯的所有貿易不管是從開伯爾山口,還是從波倫山口出來最後都要經過坎達哈,然後才能到伊斯法罕,這條路線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胡馬雍最後也同意了,不過後來的莫臥兒人巧妙的奪取了坎達哈,波斯跟莫臥兒因為坎達哈鬥爭了幾十年,這是後話了。胡馬雍回到印度後很快又平定了印度,胡馬雍跟他爹一樣都是打仗的好手,但是統治國家運氣不太好,他有一天從圖書館的樓梯上不小心滑了一跤摔下來,把頭給摔著了,所以一命嗚呼了。莫臥兒王朝前兩位君主巴布林和胡馬雍統治的時間都很短,而他們第三代莫臥兒王朝終於出了一個非常長壽的君主,這就是著名的阿巴克大帝,關於他的文治武功下次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