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介之推的寒食節,他曾割股食君伴晉文公流亡19年

晉文公,姬姓, 名重耳, 晉獻公之子。 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 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22任君主。

重耳文治武功高,

擅長結交有才能的人, 開創晉國百年霸業。

還是公子時, 由於晉獻公寵愛驪姬, 想廢掉太子申生, 立驪姬的兒奚齊為太子, 驪姬之亂時爆發。

太子申生被害死了, 重耳為避難, 開始了長達19年的逃亡之路。

當時跟隨他逃亡的人有, :狐偃、趙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

逃亡之路, 開始要躲避晉獻公的追殺, 後來又躲避晉惠公的追殺, 風餐露宿, 饑寒交迫, 時常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有回重耳餓得前心貼後背, 就說, 要是能吃上一碗肉該多好啊。 介子推不聲不響給重耳端來一碗肉。

等他吃完了才知道這肉是介子推自己從腿上割下來的。

重耳就發誓, 以後如果能當上國君, 一定要 好好報答介之推。

逃亡終結之後, 重耳真的登上國君之位, 變成了晉文公, 正好周室內亂, 晉文公國事繁忙就把重賞介之推的事給忘了, 但是介之推也沒有象壺叔那樣主動去討要封賞。

介之推卻認為忠君侍君是為人臣子的本份沒有必要掛 在心上。 功名利祿終會成空, 人世間惟有真情更可貴。 象狐偃、壺叔那樣過度追逐名利, 只會在名利中迷失了自己。

而和遠離名利場, 遠離的爭鬥, 和母親一起隱居于綿山, 做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後來別人提醒晉文公, 晉文公才想起自己當初曾許下的諾言, 並為自己不能厚待功臣失信于功臣而難過。

介之推拒絕受賞。 晉文公親率人馬去綿山尋訪, 奈何不見介之推蹤跡, 他一心想找到介之推, 竟然放火三面燒山, 想留一條下的路給介之推。 大火在山上連燒了三天。

可是, 介之推和他的母親相抱著燒死在一棵柳樹下。 晉文公傷心極了, 痛哭拜祭一番, 為了兌現承諾, 他將綿山改名為介山。 他在柳樹的樹洞裡發現了介之推的一片衣襟, 衣襟上有一首小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 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 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 勤政清明複清明。

他用這種方式來“以志吾過, 且旌善人。”

介之推忠君的氣節萬古流芳,他有功而淡泊名利,從不求君主賞賜,這樣的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效仿,後人就用“寒食節”來紀念他,家家戶戶插柳枝,燒紙錢、不生明火,吃冷的食物。

晉文公之所以成為春秋霸主之一,也緣于他能信守承諾。

大家好,本號文章皆原創,歡迎訂閱、收藏、轉發。謝謝。

且旌善人。”

介之推忠君的氣節萬古流芳,他有功而淡泊名利,從不求君主賞賜,這樣的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效仿,後人就用“寒食節”來紀念他,家家戶戶插柳枝,燒紙錢、不生明火,吃冷的食物。

晉文公之所以成為春秋霸主之一,也緣于他能信守承諾。

大家好,本號文章皆原創,歡迎訂閱、收藏、轉發。謝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