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南朝的不敗的神話

一、中年出陣, 大器晚成

陳慶之自幼就是梁武帝蕭衍的隨從, 從身份上來說屬於書童一類。 蕭衍是個棋迷, 常常喜歡通宵下棋, 其他的侍從都睡著了, 只有陳慶之隨叫隨到, 保持清醒, 並在棋局上有著一眼即能看穿對方破綻或疏漏的天賦, 於是蕭衍對這位少年侍從也就格外賞識。

西元501年, 蕭衍趁南齊政權皇族內亂、骨肉相殘的機會攻入建康(今南京), 殺掉南齊末代皇帝蕭寶卷, 自立為帝, 建立梁朝。 任命當時年僅十八歲的陳慶之為掌管文書的主書, 陳慶之在任上雖然盡職盡責, 但並不甘心在這個文職的位置上長守下去,

總是將自己所得的資財分給周圍將士, 期待著有一天能夠在疆場上為朝廷效力。 但他畢竟是個出身寒門的庶族, 在那個重視門第出身的時代, 想實現自己的願望並不容易, 但他始終沒有放棄, 一直在默默的努力。 二十幾年過去了, 機會終於降臨了。

西元525年正月, 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亂不成, 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投降梁朝, 並請求梁武帝派兵接應。 梁武帝以陳慶之為武威將軍, 與胡龍牙、成景俊率梁軍前去接應。 這是陳慶之生平第一次領軍, 已經是四十一歲了, 作為這位名將的初戰, 他順利完成了任務。 回軍後。 被提升為宣猛將軍、文德主帥, 並率兩千人護送豫章王蕭綜進入已經收歸梁朝的彭城駐守。

北魏方面不甘心就此而罷手。 五月, 派出安豐王元延明、臨淮王元或率兵兩萬, 阻止前來接收彭城的梁軍。 元延明派手下將領丘大千構築營壘, 以圖切斷梁軍的進兵路線。 可是這個營壘在陳慶之的攻擊下很快就覆沒了, 史書上對這一段記載很簡略, 說陳慶之帶兵來到陣前, 只一通戰鼓便將敵人完全擊演了。 大軍順利進抵彭城。

但這時候卻出了問題。 因為豫章王蕭綜一直覺得自己是南齊末代皇帝蕭寶卷的兒子, 雖然梁武帝蕭衍封他為王, 但心裡總是不對勁。 現在來到了兩國邊境, 眼下離北魏軍隊那麼近, 蕭寶卷的弟弟蕭寶寅又在那邊為官, 自己乾脆也去投奔算了。 於是, 在一天晚上扔下軍隊自個兒投到北魏去了。

到第二天早晨。 梁軍遍尋蕭綜不見, 卻聽見魏軍在城外喊:“你們的豫章王昨夜已經投奔過來了, 現在我們的軍中, 你們快投降吧!”主帥投敵, 沒人主事, 軍中自然大亂, 軍士全都潰散而逃。 魏軍隨後緊追, 梁軍損失十之七八, 只有陳慶之所部安然退回。

526年, 梁朝的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 讓陳慶之假節(就是最高代理的意思), 並且負責全部軍事行動。 北魏的豫州刺史(管轄壽縣及周圍地區的主官)李憲派他的兒子李長鈞築城兩座(這種臨時築起來的城類似於要塞或堡壘, 作為防守據點效果非常好), 來抵禦梁軍的攻擊。 陳慶之率部到達後便展開了進攻, 兩座城很快便被攻下。 梁軍繼續進逼, 最後迫使豫州刺史李憲不得不舉白旗投降,

陳慶之隨即佔領了壽春城。 這一系列戰鬥, 梁朝總共得到了壽春地區大約五十二個城鎮, 豫州大部分歸入南朝的統治區, 陳慶之也因此被進封為關中侯。 至此, 陳慶之以中年出陣, 一系列戰鬥使他完成了由一般將領向名將的過渡, 接下來更要大展身手了。

二、率兵北伐, 創造戰爭神話

西元527年十月, 陳慶之與領軍將軍曹仲宗聯合進攻北魏渦陽(今安徽蒙城), 北魏派遣征南將軍常山王元昭等率馬步軍十五萬來援, 其先鋒部隊到達距城四十裡的駝澗。 陳慶之意欲前往迎戰, 當時作為曹仲宗副手的參軍韋放認為北魏的前鋒部隊必定是精銳的騎兵部隊, 如果戰勝了, 不足以為功, 若失利,

則會影響整個軍隊的士氣, 他還引用了一通兵法上所謂的以逸待勞的道理, 勸陳慶之不要出擊。

但陳慶之卻不這樣認為, 他非常自信的說道:“北魏的軍隊遠道而來, 都已經非常疲憊了, 離開我們的距離又比較遠, 肯定不會想到我們會主動去攻擊他們, 他們沒有防備肯定會被我們擊敗。 大軍沒有完成集結便已敗給我們, 也必會挫傷他們的銳氣。 而且我聽說北魏軍隊駐紮之處, 林木豐盛, 他們夜裡必定不敢出來巡視。 如果你們再有疑惑的話, 那麼我一個人率軍去攻擊他們。 ”

話雖是這樣說, 但曹仲宗和韋放還是覺得冒險。 於是陳慶之便獨自率靡下輕騎二百多人長途奔襲, 連夜一舉擊破北魏的先鋒部隊, 使得當時北魏援軍士氣大跌, 人人震恐,援軍部隊停滯不前。值此良機,陳慶之回到營寨馬上和大部隊一起連夜將部隊開至渦陽城下,與北魏軍對峙。但畢竟魏軍的實力雄厚,這場圍攻渦陽的戰役竟由春至冬,打成了消耗戰。期間大大小小打了數百仗,雙方軍隊的士氣都已經衰竭了,而北魏的援軍一再在梁軍的後方築起營壘,不斷威脅著梁軍的補給線。有仲宗和韋放等唯恐腹背受敵,於是計畫撤軍.

陳慶之得知後拿著梁武帝賜給他的節仗(即假節身份的象徵,這種節杖在外可代表皇帝本人),在軍門前大聲說:“我們大家當初一起來到這個地方,經歷了一年時光,耗費了國家大量的物資和金錢。但現在大部分軍隊卻沒有了鬥志,只是在謀劃退縮以求保全,這何以報效國家呢?兵法上說,置之死地而後生,我們大家應該同心協力,共同對敵,可你們卻在商議班師退卻,我手上有皇上的密旨,今日如果有誰敢違反教令,我就依照密旨上的吩咐來行事。”曹仲宗等人被他這種氣勢所震懾,也被這種精神所感染,再也不提退兵的事,依從陳慶之的計畫,由他全權指揮作戰。

交戰期間,北魏的部隊為便於防守,築起了十三座營壘。一天晚上,陳慶之在夜色掩護下,出動騎兵突襲魏軍,連克四座營壘。渦陽城的守將王緯為陳慶之的勇毅所折服,請求歸降。而剩下的九座營壘仍然兵力雄厚,防衛森嚴。陳慶之在投降的魏軍中挑選三十多人予以釋放,讓他們回去,到魏軍各營壘報告渦陽陷落的消息,以瓦解敵方士氣,接著,又派軍隊擂鼓呐喊攻擊。在梁軍的淩厲攻勢下,魏軍剩下的九座營壘也先後潰敗。梁軍乘勢追擊,大敗魏軍,俘斬甚眾,渦水為之斷流。渦陽一戰,魏軍全軍覆沒,從此,北魏日漸衰落。梁武帝蕭衍對陳慶之的這次指揮大加讚賞,親自寫了詔書稱他是:“不是名將的後代,也不是豪族的門下,但是在這次戰役中,深思熟慮,建立了白己的勳業,寒門變為朱門,使自己的勇名傳諸史冊,這正是大丈夫的本色!”

528年十月。北魏的朝廷因爭奪帝位產生了內江,皇族之一的北海王元顧因此投奔到梁朝。梁武帝蕭衍出於戰略考慮決定出手援助北海王,命直合將軍陳慶之(已是高級將領了)護衛北海王回到洛陽繼承帝位。529年四月,陳慶之率兵乘北魏征討邢杲起義軍之際,攻佔滎城(今河南商丘東),進逼梁國(今河南商丘),魏將丘大千率眾七萬分築九城(營壘),以抵禦梁軍。

陳慶之率軍進攻,一日攻佔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元穎遂于雎陽(今河南商丘南)城南稱帝。授予陳慶之使節、任命他為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但當時陳慶之手下只有七千騎,當時魏境內兵力約有近百萬之眾,以七千對百萬,但陳慶之毫無畏懼。他帶著他的七千騎兵,從梁魏邊境開始.在魏的領土內進擊一百四十天,其間激戰四十七次,水、陸、山地、城市攻堅作戰全部都獲得勝利,共攻陷了三十二座城池,擊滅十萬多兵力,擊敗擊退約三十萬兵力。對都城洛陽造成了極大的震撼,北魏朝廷不得不放棄洛陽,退至山西,洛陽就這樣變成了一個空城。更讓人吃驚的是陳慶之在佔領洛陽後所率的七千騎幾乎沒有損傷。於是洛陽便有童謠說:“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因為當時陳慶之的部隊都穿白衣,給敵方在心理上造成一種震撼,見到白袍就已經無心戀戰了。

陳慶之佔領洛陽達六十五天,後來由於孤軍深入、元預掣肘、魏軍開始大規模反撲等原因,只好向南撤退。北魏大將爾朱榮親領三十萬大軍追擊,但三天內打了十一仗,都被陳慶之擊退。回撤到河南登封境內,在率部渡河時,突遇山洪暴發,陳慶之那身經百戰的軍隊一下子死散無數。

陳慶之因為親自負責殿后,沒有被洪水沖走,在當地僧人的幫助下剃度裝扮成僧人,輾轉逃回建康。這次攻魏作戰雖以失敗結束,但他以七千之眾北伐,連克魏軍,以少勝多,並進佔洛陽等三十多城,創造了戰爭史上的神話。所以梁武帝在陳慶之回到建康後,仍封他為右衛將軍,永興侯。

陳慶之為人謹慎,每次奉詔,都要洗沐之後才拜受;生活儉樸,只穿素衣,而且不好絲竹;雖然身居要職,但愛護士卒,這也是他的部隊戰鬥力強的原因所在。

陳慶之的戰爭神話到底有這麼厲害嗎?我們很難去說,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武功、領兵本領依舊是一個讓人瞻仰的高度。

人人震恐,援軍部隊停滯不前。值此良機,陳慶之回到營寨馬上和大部隊一起連夜將部隊開至渦陽城下,與北魏軍對峙。但畢竟魏軍的實力雄厚,這場圍攻渦陽的戰役竟由春至冬,打成了消耗戰。期間大大小小打了數百仗,雙方軍隊的士氣都已經衰竭了,而北魏的援軍一再在梁軍的後方築起營壘,不斷威脅著梁軍的補給線。有仲宗和韋放等唯恐腹背受敵,於是計畫撤軍.

陳慶之得知後拿著梁武帝賜給他的節仗(即假節身份的象徵,這種節杖在外可代表皇帝本人),在軍門前大聲說:“我們大家當初一起來到這個地方,經歷了一年時光,耗費了國家大量的物資和金錢。但現在大部分軍隊卻沒有了鬥志,只是在謀劃退縮以求保全,這何以報效國家呢?兵法上說,置之死地而後生,我們大家應該同心協力,共同對敵,可你們卻在商議班師退卻,我手上有皇上的密旨,今日如果有誰敢違反教令,我就依照密旨上的吩咐來行事。”曹仲宗等人被他這種氣勢所震懾,也被這種精神所感染,再也不提退兵的事,依從陳慶之的計畫,由他全權指揮作戰。

交戰期間,北魏的部隊為便於防守,築起了十三座營壘。一天晚上,陳慶之在夜色掩護下,出動騎兵突襲魏軍,連克四座營壘。渦陽城的守將王緯為陳慶之的勇毅所折服,請求歸降。而剩下的九座營壘仍然兵力雄厚,防衛森嚴。陳慶之在投降的魏軍中挑選三十多人予以釋放,讓他們回去,到魏軍各營壘報告渦陽陷落的消息,以瓦解敵方士氣,接著,又派軍隊擂鼓呐喊攻擊。在梁軍的淩厲攻勢下,魏軍剩下的九座營壘也先後潰敗。梁軍乘勢追擊,大敗魏軍,俘斬甚眾,渦水為之斷流。渦陽一戰,魏軍全軍覆沒,從此,北魏日漸衰落。梁武帝蕭衍對陳慶之的這次指揮大加讚賞,親自寫了詔書稱他是:“不是名將的後代,也不是豪族的門下,但是在這次戰役中,深思熟慮,建立了白己的勳業,寒門變為朱門,使自己的勇名傳諸史冊,這正是大丈夫的本色!”

528年十月。北魏的朝廷因爭奪帝位產生了內江,皇族之一的北海王元顧因此投奔到梁朝。梁武帝蕭衍出於戰略考慮決定出手援助北海王,命直合將軍陳慶之(已是高級將領了)護衛北海王回到洛陽繼承帝位。529年四月,陳慶之率兵乘北魏征討邢杲起義軍之際,攻佔滎城(今河南商丘東),進逼梁國(今河南商丘),魏將丘大千率眾七萬分築九城(營壘),以抵禦梁軍。

陳慶之率軍進攻,一日攻佔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元穎遂于雎陽(今河南商丘南)城南稱帝。授予陳慶之使節、任命他為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但當時陳慶之手下只有七千騎,當時魏境內兵力約有近百萬之眾,以七千對百萬,但陳慶之毫無畏懼。他帶著他的七千騎兵,從梁魏邊境開始.在魏的領土內進擊一百四十天,其間激戰四十七次,水、陸、山地、城市攻堅作戰全部都獲得勝利,共攻陷了三十二座城池,擊滅十萬多兵力,擊敗擊退約三十萬兵力。對都城洛陽造成了極大的震撼,北魏朝廷不得不放棄洛陽,退至山西,洛陽就這樣變成了一個空城。更讓人吃驚的是陳慶之在佔領洛陽後所率的七千騎幾乎沒有損傷。於是洛陽便有童謠說:“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因為當時陳慶之的部隊都穿白衣,給敵方在心理上造成一種震撼,見到白袍就已經無心戀戰了。

陳慶之佔領洛陽達六十五天,後來由於孤軍深入、元預掣肘、魏軍開始大規模反撲等原因,只好向南撤退。北魏大將爾朱榮親領三十萬大軍追擊,但三天內打了十一仗,都被陳慶之擊退。回撤到河南登封境內,在率部渡河時,突遇山洪暴發,陳慶之那身經百戰的軍隊一下子死散無數。

陳慶之因為親自負責殿后,沒有被洪水沖走,在當地僧人的幫助下剃度裝扮成僧人,輾轉逃回建康。這次攻魏作戰雖以失敗結束,但他以七千之眾北伐,連克魏軍,以少勝多,並進佔洛陽等三十多城,創造了戰爭史上的神話。所以梁武帝在陳慶之回到建康後,仍封他為右衛將軍,永興侯。

陳慶之為人謹慎,每次奉詔,都要洗沐之後才拜受;生活儉樸,只穿素衣,而且不好絲竹;雖然身居要職,但愛護士卒,這也是他的部隊戰鬥力強的原因所在。

陳慶之的戰爭神話到底有這麼厲害嗎?我們很難去說,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武功、領兵本領依舊是一個讓人瞻仰的高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