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原子彈下無冤魂,日本民眾在侵略戰爭之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導語:美軍于二戰末期向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 炸死了日本二十多萬人, 迫使日本人儘早向盟軍無條件投降。 而美國之所以採用投放原子彈的方式,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日本人的頑固不化, 他們寧願拿全民族的性命來賭, 也不願意投降。 而如今, 雖然核武器的硝煙早就消散, 但是仍有日本人在聲討美軍投放核彈的罪行。 對此, 美國卻只有一個態度, 原子彈下沒有一個冤魂。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日本民眾在侵略戰爭之中到底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上世紀30年代, 法西斯思想席捲了整個日本, 男女老少全都進入了對戰爭狂熱的狀態。 特別是"九一八"事變日軍成功攻陷瀋陽之後, 日本民眾在如此的勝利刺激之下, 產生了更大的"愛國熱情"。

這時候的日本男性將自己的"愛國情懷"落實到行動上——從軍, 去"征服滿蒙"。 無數的日本男性向徵兵站湧去, 他們大喊著, 希望加入皇軍。 這些人若是被選中了, 便是去戰場上廝殺。 而那些沒有選中的人, 也不是老老實實地回家, 而是選擇用刀將自己的手指砍斷, 甚至還有人剖腹自殺。 這些日本男性的行為受到了民眾的好評, 被視作"愛國"英雄。 還有一些人雖然被選中了,

但是卻因為沒有被選派到中國而自殺。

而日本女性也沒有閑著, 她們對戰爭的狂熱可是絲毫不遜於男性。 在一位步兵的夫人自殺以鼓勵丈夫出征之後, 眾多日本女性紛紛自殺, 只為不讓出征的丈夫留有顧慮。 當然, 也有部分日本女性給出征的士兵寫下情書,

為其生孩子。

就連當時的孩子也被這種狂熱所渲染。 比如, 當時就有不少孩子或是和家人一起, 或是自己跑到陸軍部, 拿出自己的錢捐給日軍。 日本的學校裡, 老師也組織孩子向關東軍捐款捐物。 這些行動無疑證明了日本孩童也受到了戰爭的思想毒害。

如此說來, 日本的罪行不能只怪罪于日本的軍閥、財閥, 日本的民眾也對戰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他們將這種狂熱情緒發揮到了極致, 積極支持日本對別國的侵略行動。 不僅如此, 他們既推動或參與了侵略戰爭, 也受到了戰爭的好處。日本民眾通過日本的侵略,享用著東北的大米、朝鮮的煤等物品,沒有絲毫的不安與愧疚。

因而道,原子彈下沒有一個冤魂。

也受到了戰爭的好處。日本民眾通過日本的侵略,享用著東北的大米、朝鮮的煤等物品,沒有絲毫的不安與愧疚。

因而道,原子彈下沒有一個冤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