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的事情 琅琊山不僅僅只有醉翁亭

有人說, 是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成就了琅琊山。

他被貶官至此, 心懷憂憤, 只想在這裡一醉方休。

他的不羈,

卻一不小心書寫了縱情山水, 與民同樂的樂觀精神。

在琅琊山, 他的作品都有了原生態的名字,

讓泉, 同樂園, 野芳園, 琅琊寺,

這裡, 他的名字, 他的姓, 都深深刻在了山石之上。

也使這裡的美景被天下人皆知。

琅琊山

古稱摩陀嶺, 唐大曆六年(771), 滁州刺史李幼卿搜奇探勝, 據東晉司馬睿任琅琊王時曾寓居於此而轉運稱帝的傳說, 稱其為琅琊山。 後因山川秀美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而名揚天下。 琅琊山總面積240平方公里, 主峰小豐山海拔317米, 有琅琊寺、醉翁亭、南天門等景點。 1988年8月, 經國務院批准, 確定琅琊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1年1月11日, 琅琊山森林公園成為全國首批獲得AAAA級旅遊風景名勝區。

琅琊山是皖東第一名勝, 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24大文化名山之一, 中華百座名山之一, 安徽省五大風景區之一。

野芳園

“野芳園”位於滁州琅琊山景區, 取意于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極具盛名的《醉翁亭記》中“野芳發而幽香”而得名, 是進入琅琊山風景區北大門的第一個景點。

因其建築和園區植被等格局極具“蘇州園林”風格, 滁州百姓習慣稱之為“盆景園”, 曾易名“琅琊墨苑”。 主要建築有賞心齋、盆景長廊、玻璃溫房、擁霞軒和晨曦堂等。

野芳園是進入風景區的第一個景點。 碑廊是集中收集、整理了與琅琊山、醉翁亭文化有關的珍貴詩文,

並徵集了名人書法墨寶兩百多篇, 鑲刻於此。 步入野芳園不僅可以欣賞琅琊園林美景, 更是遊人瞭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處。

在野芳園院外的公路旁, 還有醉翁石和“張飛賣肉處”兩個景點。

古梅亭

古梅, 挺立在影香亭與古梅亭之間,

相傳為歐陽修親插栽植。 《琅琊山志》載:歐公手植一株已枯, 此系後人重栽。 不管歐陽修手植是真是假, 梅樹的年齡已有數百年是真。 古梅高7米, 離地面六七十釐米便開始分成四枝。 四枝幹粗70多釐米, 蒼顏多瘢。

雖經幾百年風霜雨雪, 仍然枝茁葉茂, 老而不衰。 這株古梅品種稀有, 花期不搶臘梅之行, 也不與春梅爭豔, 獨伴杏花開放, 故名曰"杏梅"。 古梅北有古梅亭, 系明嘉靖年間滁州判官張明道特意為賞梅而建, 原名"梅瑞堂"。 圍繞古梅, 還有覽餘台、影香亭、怡亭, 都是賞梅的好所在, 並且由於角度不同, 而映入眼簾的梅姿也就各異。

讓 泉

讓泉,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北宋文學家歐陽修《題滁州醉翁亭》贊其:“聲如自空落,瀉向兩簷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響不亂人語,其清非管弦。豈不美絲竹?絲竹不勝繁。”

清康熙年間(1662—1722),知州王賜魁立碑泉側。泉水清澈寒例,甘醇可口,四季不竭。泉水“甘如醍醐,瑩如玻璃”,所以又被稱為“玻璃泉”。

醉翁亭

坐落在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並稱“中國四大名亭”。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簷淩空挑出。數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複建,終不為人所忘。

解放後,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多次整修。醉翁亭一帶的建築,佈局緊湊別致,具有江南園林特色。

洗心亭

洗心亭位於琅琊山醉翁亭醒園園門對面,中間隔著玻璃沼和琅琊古道。亭子小巧精美,上下內外都是磚瓦結構,不用一木。

亭子外形就象一隻展開羽翼的禽鳥,立于琅琊古道路邊。其四角坐地,一面背山,三面有門,門額為弧券形。進門環視,亭內為四方形。抬頭仰視,上頂為半球形穹窿,象一口倒扣的大鍋。人立亭內,只見上圓下方,頓生天圓地方之感。頭上青天,腳下大地,天地悠悠,萬物與我同在,一腔豪氣干雲。

洗心,即悔過自新之意。遊人從城裡“山行六七裡”走來,在此稍停片刻,擦擦汗、歇歇氣、定定心,然後就可以精神飽滿地登山遊覽了。

對於進山來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香客居士,從城裡走來,不僅身染塵埃,而且心蒙俗垢,常被“利欲權名”迷住了心竅。那麼,順便在這路邊的小亭裡坐憩片刻,一杯清茶,安心養神,擦一擦心頭“明鏡”上的塵垢,然後就可以懷著一顆真誠純潔的心願,一念恭敬地去朝山拜佛了。

琅琊古道

走出洗心亭,便踏上了琅琊古道。踏石而行,滿目蒼翠,貫耳鳥語。

琅琊古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長約500米,條石鋪成,蜿蜓於山腰,由低漸高,平坦而幽深。古道兩旁樹木參天,枝葉茂盛,形成天然棚蓋,晴天可以遮陽,雨天可以擋雨,遊人至此,常常流連忘返。

琅琊寺

觀罷深秀湖的山光水色,繼續前行至山腰,只見蔥蘢玉秀的古樹之中,一片樓臺殿宇,“廊腰曼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鬥角。”這便是古琅琊寺。月洞形山門上書“琅琊勝境”四字。

琅琊寺原名寶應寺,為唐代大歷年間淮南路刺史李幼卿與法琛和尚所創建。據說,李幼卿與法琛和尚在造寺之前,曾先繪圖呈送唐代宗。恰巧代宗皇帝頭天夜裡夢見在一片山林深處有一座寺院,其形狀、規模和那張圖上畫的頗為相似。代宗十分高興,特賜名“寶應”。後又易名為“開化禪寺”、“開化律寺”,因其坐落在琅琊山中,人們便同稱為琅琊寺。

據《琅琊山志》載,琅琊寺的極盛時期是唐宋兩代,樓殿規模宏大,和尚最多時達800多人。古寺內外,曾有亭台20與作:無梁殿右側有清風亭,亭側又有洗筆亭;殿左有春亭;東面有茶仙亭,悟經台旁有洗心亭;右側有曉光亭;琅琊山左山頭有東峰亭;南天門古碧霞元君殿南有會峰亭;雪鴻洞上有梅亭;念佛樓右側有琴台,琴台南有寂樂亭等。

由於世事的變遷,琅琊寺及其周圍建築幾興幾毀,很多亭台早已不復見了。現在的建築,大部分是民國初年由達修主持重新修建起來的。建築保持了古代原有的格局和式樣。許多碑刻、石刻、古磚依然可見,所以琅琊寺正門內有一幅對聯說:“古寺猶存明季石,山門尚有建康磚。”

除了部分明代建築外,還有唐碑、宋刻,都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琅琊古寺正以新的姿態迎接八方遊人。

讓泉,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北宋文學家歐陽修《題滁州醉翁亭》贊其:“聲如自空落,瀉向兩簷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響不亂人語,其清非管弦。豈不美絲竹?絲竹不勝繁。”

清康熙年間(1662—1722),知州王賜魁立碑泉側。泉水清澈寒例,甘醇可口,四季不竭。泉水“甘如醍醐,瑩如玻璃”,所以又被稱為“玻璃泉”。

醉翁亭

坐落在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並稱“中國四大名亭”。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簷淩空挑出。數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複建,終不為人所忘。

解放後,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多次整修。醉翁亭一帶的建築,佈局緊湊別致,具有江南園林特色。

洗心亭

洗心亭位於琅琊山醉翁亭醒園園門對面,中間隔著玻璃沼和琅琊古道。亭子小巧精美,上下內外都是磚瓦結構,不用一木。

亭子外形就象一隻展開羽翼的禽鳥,立于琅琊古道路邊。其四角坐地,一面背山,三面有門,門額為弧券形。進門環視,亭內為四方形。抬頭仰視,上頂為半球形穹窿,象一口倒扣的大鍋。人立亭內,只見上圓下方,頓生天圓地方之感。頭上青天,腳下大地,天地悠悠,萬物與我同在,一腔豪氣干雲。

洗心,即悔過自新之意。遊人從城裡“山行六七裡”走來,在此稍停片刻,擦擦汗、歇歇氣、定定心,然後就可以精神飽滿地登山遊覽了。

對於進山來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香客居士,從城裡走來,不僅身染塵埃,而且心蒙俗垢,常被“利欲權名”迷住了心竅。那麼,順便在這路邊的小亭裡坐憩片刻,一杯清茶,安心養神,擦一擦心頭“明鏡”上的塵垢,然後就可以懷著一顆真誠純潔的心願,一念恭敬地去朝山拜佛了。

琅琊古道

走出洗心亭,便踏上了琅琊古道。踏石而行,滿目蒼翠,貫耳鳥語。

琅琊古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長約500米,條石鋪成,蜿蜓於山腰,由低漸高,平坦而幽深。古道兩旁樹木參天,枝葉茂盛,形成天然棚蓋,晴天可以遮陽,雨天可以擋雨,遊人至此,常常流連忘返。

琅琊寺

觀罷深秀湖的山光水色,繼續前行至山腰,只見蔥蘢玉秀的古樹之中,一片樓臺殿宇,“廊腰曼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鬥角。”這便是古琅琊寺。月洞形山門上書“琅琊勝境”四字。

琅琊寺原名寶應寺,為唐代大歷年間淮南路刺史李幼卿與法琛和尚所創建。據說,李幼卿與法琛和尚在造寺之前,曾先繪圖呈送唐代宗。恰巧代宗皇帝頭天夜裡夢見在一片山林深處有一座寺院,其形狀、規模和那張圖上畫的頗為相似。代宗十分高興,特賜名“寶應”。後又易名為“開化禪寺”、“開化律寺”,因其坐落在琅琊山中,人們便同稱為琅琊寺。

據《琅琊山志》載,琅琊寺的極盛時期是唐宋兩代,樓殿規模宏大,和尚最多時達800多人。古寺內外,曾有亭台20與作:無梁殿右側有清風亭,亭側又有洗筆亭;殿左有春亭;東面有茶仙亭,悟經台旁有洗心亭;右側有曉光亭;琅琊山左山頭有東峰亭;南天門古碧霞元君殿南有會峰亭;雪鴻洞上有梅亭;念佛樓右側有琴台,琴台南有寂樂亭等。

由於世事的變遷,琅琊寺及其周圍建築幾興幾毀,很多亭台早已不復見了。現在的建築,大部分是民國初年由達修主持重新修建起來的。建築保持了古代原有的格局和式樣。許多碑刻、石刻、古磚依然可見,所以琅琊寺正門內有一幅對聯說:“古寺猶存明季石,山門尚有建康磚。”

除了部分明代建築外,還有唐碑、宋刻,都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琅琊古寺正以新的姿態迎接八方遊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