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李世民推到魏征墓碑是為什麼?為什麼過後又重修並且認錯?

魏征, 敢言他人所不敢言, 而且不達意圖誓不甘休, 創始了前史上君“畏”臣之先河, 樹立了歷代君臣聯繫直抒己見的模範。 魏征曾向太宗面諫五十次, 呈奏十一件, 終身諫諍多至“數十萬言”, 其次數之多, 言辭之激烈, 情緒之堅決, 在我國前史上堪稱“牛逼”。

魏征(580---643), 字玄成, 館陶(今河北館陶)人, 一說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人。 唐初政治家, 少時失怙, 家貧, 但胸懷大志, 喜好讀書, 曾落髮為道士。 隋末參與李密的瓦崗軍起義, 後隨李密歸唐, 又為竇建德抓獲, 任起居舍人。 竇建德身後, 他為李淵太子李建成信重, 任太子洗馬。 玄武門之變後, 李世民即位, 喜愛他的直爽, 擢為諫議大夫。 他為太宗顧問國事, 遇事進諫, 所提定見貫穿一條“居安思危、節奢以儉”的主導精神, 魏征口無遮攔直諫領導, 對太宗貞觀年間的政治清明大有裨益。

直諫軍事:有一次, 唐太宗鑒於兵源缺少,

下詣徵用不到參軍年紀的男丁入伍。 當詔令轉到門下省時, 魏征竟拒詣意而不簽字。 太宗大怒, 直斥道:“朕意已決, 事與汝何關?”魏征回道:“竭澤而漁, 下一年無魚;焚林而獵, 下一年無獸。 中男放逐, 租賦雜徭下降, 更何況兵不貴多而貴精, 毋須湊數。 ”唐太宗沉吟半晌, 命令中止徵兵之事, 還賞魏征一口金甕。

直諫家事:貞觀八年, 長孫皇后替唐太宗找來了一位才貌出眾的女子鄭氏為嬪妃, 正要歸入宮中, 魏征毅然勸阻, 道:“此女子已與陸氏訂有婚約, 皇帝不搶民女, 勿壞人家功德, 願皇上體恤大眾之苦。 ”可是, 其他大臣則稱陸鄭之間本無什麼婚約, 而陸氏亦上表否定婚約一事。 魏征清楚簡略地說:“陸氏否定此事, 是避殺身之禍, 不得已才這麼做。

”太宗不肯再羈絆, 所以取消納鄭氏為妃之事。

直諫政事:貞觀八年, 皇甫德參上書道:“修東宮洛陽, 勞民傷財。 地租收取過多。 婦女喜梳高髻, 宮中所化。 ”太宗怒道:“德參要大唐不役一人, 不收鬥租, 宮人無發, 就稱心如意。 ”魏征諫道:“上書不偏激不能動主人心, 狂夫之言, 擇善而從。 陛下因不再愛聽直言而發怒, 沒了以往胸襟。 ”太宗聽了魏征的諫言, 轉怒為喜, 還升了皇甫德參為督查禦史。

貞觀十六年(642), 魏征患病臥床, 唐太宗派人探望。 魏征終身節省, 家無正寢, 唐太宗當即命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建築材料, 悉數為魏征締造大屋。 西元643年, 魏征病逝家中。 太宗親臨弔唁, 痛哭失聲, 說:“夫以銅為鏡, 能夠正衣冠;以古為鏡, 能夠知興替;以人為鏡,

能夠知得失。 我常保此三鏡, 以防己過。 今魏征殂逝, 遂亡一鏡矣。 ”並親書碑銘。 魏征葬禮按其遺願, 極端簡略。

魏征逝世後, 因魏征從前引薦過先後被黜戮的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 稱譽他們有宰相之才, 李世民便置疑魏征私結朋黨。

加之又有風聞, 說魏征生前曾自錄下給皇帝的諫詞, 給其時記載前史的官員褚遂良觀看, 李世民愈加火冒三丈。 他不只取消了衡山公主許配魏征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而且在魏征身後半年屍骨未寒之際, 命令推到了魏征的墓碑。

貞觀十八年頭, 李世民君臣在協商是否對高麗用兵時, 再次說到現已逝世一年多的魏征。 李世民自負地說, 魏征生前勸他不要東征高麗是個過錯, 過後他很快懊悔了。 之所以沒有再提這件事, 主要是怕阻塞進言途徑。 李世民東征高麗失敗後, 耳邊重又響起自己大吹牛皮地批判魏征的話, 不得不對群臣說出了“如果魏征在, 決不會讓我有今日”的檢討話, 一邊承認過錯, 一邊又命令重修魏征墓, 而且讓魏征的兒子秉承了國公的爵位。

魏征,堅強不屈的品格,直抒己見的諫言,引薦賢達的公心,登高望遠的眼光,值得當代為官者學習學習。

而且讓魏征的兒子秉承了國公的爵位。

魏征,堅強不屈的品格,直抒己見的諫言,引薦賢達的公心,登高望遠的眼光,值得當代為官者學習學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