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甲午海戰真相:清軍炮內裝沙子並非腐敗

經典影片《甲午風雲》是1962年攝製的。 片中, 鄧世昌命令致遠艦上的水兵將彈頭拔下, 從炮彈中倒出的竟然是沙子。 看到這一情節,

每個中華兒女必然無比憤慨, 沒想到清廷的腐朽竟至於此。

然而, 為什麼大戰在即, 北洋海軍的炮彈中卻裝滿了沙子呢?原來, 當時北洋海軍各艦使用的炮彈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開花彈, 另一種則是實心彈。 開花彈的彈頭內填充的是火藥或炸藥, 擊中目標後會發生爆炸;而實心彈的彈頭內則很少裝藥或不裝藥, 更多時候是填充泥土、沙石來配重。 實心彈擊中目標後當然不會爆炸, 其作戰意圖是憑藉重力加速度擊穿敵艦引起進水。

影片中看到的, 實際上就是這種實心彈, 它雖然不會爆炸、威力小, 但卻是北洋海軍最常用的炮彈。 當時, 中國的近代軍工已經起步, 最成規模的是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和天津機器局, 但這兩家廠主要是生產陸軍用的小口徑行營炮、步槍以及相關彈藥, 對中、大口徑火炮所需的炮彈, 只能製造技術難度相對較低的實心彈, 而開花彈則要依賴進口。

據北洋海軍總教習、德國人漢娜根在甲午海戰後報告, 北洋旗艦定遠艦在戰前只補充了 55顆國產普通開花彈,

平均一門炮頂多分得十幾枚。 在海戰中, 僅一個半小時這類炮彈就打光了。 剩餘的3個多小時裡, 定遠艦的305毫米巨炮只能發射根本不會爆炸的實心彈。

而影片中鄧世昌試圖去撞沉的日本吉野艦, 海戰結束後尚剩餘120毫米和150毫米炮彈1251發,

各種機關炮彈6095發, 彈藥仍舊極其充足。 並且, 日本海軍用的所有炮彈, 均是開花彈。

北洋海軍極為稀缺的開花彈, 無論是外購還是自造, 彈內填充的都是黑火藥。 這種中國古代方士在煉丹時偶然發現的化學物質, 主要成分是木炭和硫磺, 其工作原理類似于過年時燃放的爆竹。 用這種黑火藥來充當炸藥, 只能通過爆炸時產生的衝擊波和炸開的炮彈碎片來殺傷敵軍、破壞敵艦, 其威力極為有限。 這也就是甲午海戰之前的歷次重大海戰中, 從來沒有一艘軍艦是被炮彈直接擊沉的原因所在。

1891年, 工程師下瀨雅允成功配製出了以苦味酸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藥, 定名“下瀨火藥”。 1893年1月28日, 日本海軍正式開始換裝填充了下瀨火藥的炮彈。 這種填充了下瀨火藥的炮彈威力極大。 它靈敏度高, 即便命中細小的繩索都能引發爆炸;爆炸後除形成衝擊波和炮彈碎片外, 還會伴隨有中心溫度高達上千度的大火, 足以把鋼鐵點燃;爆炸形成的火焰會像汽油著火一般四散流動, 就算在水中都能持續燃燒一段時間。

1894年9月17日午後,滿載新式炮彈的12艘日艦與北洋海軍主力在黃海大東溝遭遇,經過5小時鏖戰,參戰的12艘中國軍艦4沉2逃,其餘被重創以致難以修復。而中國軍艦的炮彈命中率雖也不低,但卻無法直接對日艦造成大的損壞,唯一明顯的戰果是鎮遠發炮擊中日本旗艦松島艦的彈藥房,引起連環爆炸,形成大火,導致軍艦重創。

1894年9月17日午後,滿載新式炮彈的12艘日艦與北洋海軍主力在黃海大東溝遭遇,經過5小時鏖戰,參戰的12艘中國軍艦4沉2逃,其餘被重創以致難以修復。而中國軍艦的炮彈命中率雖也不低,但卻無法直接對日艦造成大的損壞,唯一明顯的戰果是鎮遠發炮擊中日本旗艦松島艦的彈藥房,引起連環爆炸,形成大火,導致軍艦重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