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千年暗室一燈即明—從東西方文藝復興看嘉靖魚藻紋大罐及明代藝術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性, 在於它是由傳統邁向近代的一個重要轉折。 明初的成就氣勢磅礡, 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邁入頂峰, 中國文明輝煌燦爛, 傲世全球。 邁入16至17世紀初的中國, 更見證了一場東方的文藝復興, 帶領中國社會步入劃時代的轉變。 佳士得香港將於今秋隆重呈獻「樂從堂藏明代宮廷珍器」晚間拍賣, 通過13件明代絕世瑰寶, 反映此「大時代」的璀璨歷史背景。

佳士得香港將於今秋隆重呈獻「樂從堂藏明代宮廷珍器」晚間拍賣

明代中晚期的中國正位處於傳統向近代邁進的轉捩點, 其文化盛況與明初由皇權主導滂礡大氣的成就不同, 是一場源自社會基層逐漸往上層擴展的運動, 為封建專制向近代啟蒙轉型的體現。 社會經濟發展澎湃, 呈現開放活潑的態勢, 遙遙領先世界上其他國家。 眾多領域如醫學、科學、文學及藝術的發展皆大放異彩,

活躍的市場經濟無疑地為文化的發展及傳遞提供了合適的平臺, 但進行推動、催化的核心則是王陽明的心學思想。

王陽眀強調, 「夫物理不外於吾心, 外吾心而求物理, 無物理矣」、「心外無理, 心外無物, 心外無事」, 理即在個人內心, 萬事萬物皆是從心的產物, 無需如程朱理學強調「格物致知」、「外心以求理」。 強調自我意識的唯心理論解放了長期受程朱理學規束的思想, 引發了探索、表達內心自我的思想潮流, 以及以情感自然為核心的審美觀。

心學帶領中國藝術進入一個新局面, 啟發了個人對自我意識的探索表達, 將藝術提升為創作者心象的形成與投射。 心學引發的思想潮流及美學觀念潛移默化地蔓延至整個中國,

甚至出現在禦窯廠瓷器之上, 其最閃耀的例子便是嘉靖一朝燒造的五彩魚藻紋大罐。 魚藻罐上的這卷魚圖切合晚明文人所崇尚的反璞歸真, 稚拙可愛的美學思想。 魚藻罐圖不但線條流暢灑脫, 毫不做作, 對魚的表情刻劃尤為真切, 令每條魚都個性鮮明, 似乎要活生生跳脫罐外一般, 達到了董其昌所說 : 「妙在能合, 神在能離」的境界。 作為道教的信徒, 相信嘉靖皇帝不會不知道老子所提倡的「複歸於璞」的思想, 也是因為有他這麼一個崇通道家思想的皇帝, 我們才能在皇家禦器上見到如此自由灑脫的畫風。

魚藻罐細節展開示意圖

嘉靖皇帝曾自稱「天池釣叟」, 可見他對魚這個題材情有獨鍾。 罐上的鯉魚系以紅釉覆蓋于黃釉上而成,

此法稱為「黃上紅」, 因「黃上」與「皇上」、「洪」與「紅」諧音, 因而傳達出「皇上洪福齊天」的祝願。 但為了呈現這樣的效果, 魚藻罐至少需要入窯三次, 大幅提高了製作難度。

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將領銜「樂從堂藏明代宮廷珍器」晚間拍賣

東方文藝復興強調唯心忘我的美學觀念, 反觀西方文藝復興著重寫實的具象風格。 在繪畫上, 以利用透視法將三維物體於二維平面表現出來為其目標。 被譽為「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萊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即擅長此法, 其以過人的洞察力, 配合自解剖學中領悟的道理, 以及光影、暈塗等技法, 將人及物體以超乎完美的形態表現出來。 其名作《救世主》(Salvator Mundi)中, 耶穌高舉右手施予祝福, 左手持代表世界的水晶球, 其描繪之細膩、生動, 令人驚歎。

11月, 佳士得將有幸先後於紐約和香港, 分別呈獻代表了東西方文藝復興藝術巔峰的兩件曠世巨作——達・芬奇重現於世的傳奇畫作《救世主》, 以及世界大型彩色瓷器燒造的先驅、曾締造中國瓷器拍賣世界紀錄的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 這兩件珍罕絕倫之作此前更於佳士得香港藝廊破天荒同時亮相,開啟了一場穿越500年時空轉換、東西方文明碰撞的精彩對話。

達・芬奇《救世主》與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此前於佳士得香港藝廊展出

文藝復興的影響深遠,在其後的數百年,歐洲的藝術發展仍以寫實風格為主,直到19世紀末才轉向以表現自我為重的形式。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的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即強調,作畫應把個人對自然的主觀感覺融入其中,而不是以逼真呈現自然,這在西方藝術史上是一種嶄新的概念,與自文藝復興以後所提倡的寫實風格背道而馳,卻與陽明心學的審美觀極為相似。

嘉靖魚藻罐展現出心學裡「唯心忘我」的最高境界,融合了皇家禦器廠最先進的燒造技術與當時最為前衛的文人美學思想,是世界大型彩色瓷器燒造的先驅,也是中國宮廷貴氣的體現,更是明朝文藝復興裡一盞閃耀的明燈。

除了五彩魚藻紋大罐這一矌世絕作外,11月27日舉行的「樂從堂藏明代宮廷珍器」晚間拍賣亦將隆重推出另外12件明代藝術臻極之作,務求完整呈現這一東方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發展的精彩與輝煌。

明嘉靖 五彩魚藻紋蓋罐 六字楷書款

高 46 cm.

估價待詢

「五彩」即五色,其至嘉靖年間(1522 - 1566)發展已臻成熟。透過釉下青花及釉上黃彩、礬紅、綠彩及黑色輪廓線的結合,呈現濃重豔麗的畫面。禦制各式五彩瓷中,以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為其中翹楚,其製作難度之高,體積之大,可見一斑。嘉靖崇信道教,更追求「言必有意、意必吉祥」,魚寓「豐餘」、「餘裕」,嘉靖皇帝更自稱「天池釣叟」。此類魚罐今存世仍保有原蓋者實為寥若晨星,大多為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而本罐則為其中至精之作。早年曾屬移居香港的上海收藏大家胡惠春舊藏。2000年更締造中國古董拍賣歷史新高,創下當時世界中國瓷器最高之成交紀錄。

明洪武 釉裡紅纏枝花卉紋菱口盞托

直徑 20 cm.

估價:港元 500,000 - 700,000

禦器廠創建於洪武時期(1368 - 1398),但因元末戰亂,貿易受阻,景德鎮難以取得中東進口的上好青花鈷料。也正如此,洪武一朝與明清其他各朝不同,其釉下彩瓷生產之大宗並非青花瓷。此時禦瓷的彩料主要為銅,以其在釉下作著色劑,於特定的條件下燒出紅色。由於銅紅釉料的發色比鈷料更難控制,在窯中需要高溫還原燄氣氛燒成,否則呈色泛灰趨黃、或暈散模糊。此品即為一件釉裡紅成功之作,其上以扁圓菊花作主要紋飾,時代風格特色極為明顯。

明永樂 青花纏枝四季花卉紋折沿洗

直徑 26.3 cm.

估價:港元 12,000,000 - 18,000,000

永樂(1403 - 1424)一朝,風起雲湧,此時各式禦制器物,無論品質種類,皆反映此一盛世風華。景德鎮禦窯瓷器受外來新穎器物影響,猶以伊斯蘭風格至為突出。明永樂青花纏枝四季花卉紋折沿洗即為一例。其器型獨特,於中國前未曾見,當為13世紀後期從埃及及敘利亞一帶的金屬器及玻璃器演變而來。據傳這類瓷器是鄭和第四次及其後數次下西洋(1413 - 1433)為前往中東所作。土耳其托普卡帕宮所藏一件同類造型的相似器即可能因此流入中東。而這類瓷器同樣受到宮廷許可,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均見有類似藏品。

明初 龍泉青釉刻牡丹紋大花盆

直徑 61 cm.

估價:港元 1,500,000 - 2,500,000

宣德(1426 - 1435)以前,浙江龍泉窯亦為明代宮廷燒制青瓷。全器外壁滿飾凸雕牡丹,此乃明初禦窯青瓷其中一件大型器物,同時亦為罕見器型之一。高浮雕紋樣凸出器表,使釉色出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

明成化 琺華釉蓮池紋梅瓶

高 38 cm.

估價:港元 3,000,000 - 5,000,000

「琺華」彩即製作之時于陶胎表面採用立彩方式勾勒紋飾凸線,此種工藝早於元代(1280 - 1368)已在山西一帶的陶器上出現,直至15世紀才在景德鎮瓷器有更成熟的技藝發展。正如此瓶所示,器上白蓮浪花反襯深紫藍地,藉以營造月下觀花之境。如今只有巴黎吉美博物館的一件館藏與本品之器型紋飾相對應,可見此類梅瓶之稀罕。

明嘉靖 五彩嬰戲圖罐

六字楷書款

高 14 cm.

估價:港元 2,000,000 - 3,000,000

嬰戲圖素為宋畫常見之題材,藉孩童嬉戲玩耍、畫面熱鬧以取太平盛世之象。其童真童趣、無憂無慮,為嘉靖喜愛的題材之一。罐上畫有八名童子,其各持玩具桃枝,或騎竹馬、或散置佛塔。嬰戲題材常見於嘉靖之青花瓷器。然此器卻以青花五彩繪飾,更有茄紫釉色點綴其中。

明嘉靖 黃地紅彩雲龍紋罐

六字楷書款

高 13.4 cm.

估價:港元 4,000,000 - 6,000,000

至於同為嘉靖時期之黃地紅彩雲龍紋罐,只見有代表冷、暖二色的紅、黃彩釉。先著以代表帝皇之色的黃色,再以黑線勾勒輪廓,後填紅地形成黃龍騰躍雲間的色彩反差,構成所謂「黃上紅」之裝飾手法。而如此強烈的火紅色調正是嘉靖禦瓷的特色之一。

明宣德 黃釉仰鐘式盌

雙圈六字楷書刻款

直徑 15.2 cm.

估價:港元 26,000,000 - 35,000,000

15世紀早期開始研發多種新式釉色,黃釉即其中之一。明黃為帝王用色,此例于瓷器織品尤為顯著,此為黃釉名器。如此器般所結合之造型、釉色,實為罕稀至極。此盌為仰鐘式,更是難能可貴,流通市場上僅見此例,傳世品僅知另外一例藏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該盌于1925年點查號為「麗」字,原藏地點為紫禁城古董房,可見此盌之珍貴。

明萬曆 五彩鳳紋葫蘆形壁瓶

雙長方六字楷書款

高 31 cm.

估價:港元 1,000,000 - 1,500,000

葫蘆已喻福錄,更象徵多子多孫、繁衍不息、長久不絕。此類葫蘆形壁瓶於18世紀頗為流行,但造型較為扁平。萬曆器形較豐滿,存世極為少見。北京故宮博物院、天津博物館均有類似之鳳紋壁瓶,但只上半部所繪之雲鳳紋相同,下半的圖案則各有異。

明萬曆 青花長命富貴倭角方盒

六字楷書款

13 cm.

估價:港元 260,000 - 350,000

青花瓷在明代幾乎作為生產主流,然而鈷料品質在此期間卻極為參差,此亦與中東地區對優質鈷料的供應息息相關。萬曆青花於鈷藍色調上的變化可謂多姿多采。此品其釉下藍調色彩著實濃豔非常,蓋上繪有佛手柑般之奇石,並以折枝牡丹菊花圍繞旁邊。

明永樂 剔紅牡丹紋蓋盒

「大明永樂年制」款

直徑 26.3 cm.

估價:港元 8,000,000 - 12,000,000

就漆器而言,正如其它工藝般,漆器在永樂年間臻于高峰。宮廷御用監所造之剔紅漆器在永、宣年間可謂成就斐然。明初漆器線條盡顯流暢,花紋層次更趨立體,且不比其他時期遜色。明永樂剔紅牡丹紋蓋盒即為佳例。蓋面刻飾牡丹三朵,每朵牡丹皆以不同角度呈現,重重花瓣優雅綻放,葉片茂密蔥郁。盒側亦刻飾蓮花、菊花及山茶花等植物。層疊交錯的紅漆與底色的赭漆之間,還有一層黑漆薄層可讓漆匠作為指標。永樂帶款瓷器不多,而合於御用標準之漆器則常帶禦款。此盒底部內緣即豎刻典型「大明永樂年制」針劃款。乾隆皇帝(1736 - 1795 在位)亦擁有一件圖案相近之牡丹漆盒,因此盒為其珍重,乾隆遂於1782年在盒內題詩一首,此盒現正藏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嘉靖 禦制戧金填漆牡丹龍紋菊瓣盤

描金《大明嘉靖年制》直款

直徑 18.1 cm.

估價:港元 1,200,000 - 1,800,000

宮中御用監所造的另一作品。可見盤心飾一折枝木槿,四周繞有趕珠雲龍。此盤運用戧金及填漆手法:戧金處予以陰紋勾勒線路,並在其內填金;填漆則於器面刻出陰線花紋,再以彩漆填入磨平。此盤盤底帶有刀刻戧金款,北京故宮博物院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均有同類藏品。

明嘉靖

剔犀如意雲紋六方執壺

「大明嘉靖年制」楷書刻款

高 23.8 cm.

估價:港元 6,000,000 - 8,000,000

其上所飾之如意雲紋為漆器常見之圖案。該器形紋樣極具特色,追本溯源當來自伊斯蘭金屬器。漆器多為木胎,然木胎漆器用於執壺製作時,因壺頸、壺嘴及把手過度纖細而容易毀損,為避此險,遂以金屬制胎。此剔紅執壺似乎為孤品。此執壺來源有緒,並曾展覽于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及日本松濤美術館,足見其珍貴。

這兩件珍罕絕倫之作此前更於佳士得香港藝廊破天荒同時亮相,開啟了一場穿越500年時空轉換、東西方文明碰撞的精彩對話。

達・芬奇《救世主》與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此前於佳士得香港藝廊展出

文藝復興的影響深遠,在其後的數百年,歐洲的藝術發展仍以寫實風格為主,直到19世紀末才轉向以表現自我為重的形式。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的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即強調,作畫應把個人對自然的主觀感覺融入其中,而不是以逼真呈現自然,這在西方藝術史上是一種嶄新的概念,與自文藝復興以後所提倡的寫實風格背道而馳,卻與陽明心學的審美觀極為相似。

嘉靖魚藻罐展現出心學裡「唯心忘我」的最高境界,融合了皇家禦器廠最先進的燒造技術與當時最為前衛的文人美學思想,是世界大型彩色瓷器燒造的先驅,也是中國宮廷貴氣的體現,更是明朝文藝復興裡一盞閃耀的明燈。

除了五彩魚藻紋大罐這一矌世絕作外,11月27日舉行的「樂從堂藏明代宮廷珍器」晚間拍賣亦將隆重推出另外12件明代藝術臻極之作,務求完整呈現這一東方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發展的精彩與輝煌。

明嘉靖 五彩魚藻紋蓋罐 六字楷書款

高 46 cm.

估價待詢

「五彩」即五色,其至嘉靖年間(1522 - 1566)發展已臻成熟。透過釉下青花及釉上黃彩、礬紅、綠彩及黑色輪廓線的結合,呈現濃重豔麗的畫面。禦制各式五彩瓷中,以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為其中翹楚,其製作難度之高,體積之大,可見一斑。嘉靖崇信道教,更追求「言必有意、意必吉祥」,魚寓「豐餘」、「餘裕」,嘉靖皇帝更自稱「天池釣叟」。此類魚罐今存世仍保有原蓋者實為寥若晨星,大多為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而本罐則為其中至精之作。早年曾屬移居香港的上海收藏大家胡惠春舊藏。2000年更締造中國古董拍賣歷史新高,創下當時世界中國瓷器最高之成交紀錄。

明洪武 釉裡紅纏枝花卉紋菱口盞托

直徑 20 cm.

估價:港元 500,000 - 700,000

禦器廠創建於洪武時期(1368 - 1398),但因元末戰亂,貿易受阻,景德鎮難以取得中東進口的上好青花鈷料。也正如此,洪武一朝與明清其他各朝不同,其釉下彩瓷生產之大宗並非青花瓷。此時禦瓷的彩料主要為銅,以其在釉下作著色劑,於特定的條件下燒出紅色。由於銅紅釉料的發色比鈷料更難控制,在窯中需要高溫還原燄氣氛燒成,否則呈色泛灰趨黃、或暈散模糊。此品即為一件釉裡紅成功之作,其上以扁圓菊花作主要紋飾,時代風格特色極為明顯。

明永樂 青花纏枝四季花卉紋折沿洗

直徑 26.3 cm.

估價:港元 12,000,000 - 18,000,000

永樂(1403 - 1424)一朝,風起雲湧,此時各式禦制器物,無論品質種類,皆反映此一盛世風華。景德鎮禦窯瓷器受外來新穎器物影響,猶以伊斯蘭風格至為突出。明永樂青花纏枝四季花卉紋折沿洗即為一例。其器型獨特,於中國前未曾見,當為13世紀後期從埃及及敘利亞一帶的金屬器及玻璃器演變而來。據傳這類瓷器是鄭和第四次及其後數次下西洋(1413 - 1433)為前往中東所作。土耳其托普卡帕宮所藏一件同類造型的相似器即可能因此流入中東。而這類瓷器同樣受到宮廷許可,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均見有類似藏品。

明初 龍泉青釉刻牡丹紋大花盆

直徑 61 cm.

估價:港元 1,500,000 - 2,500,000

宣德(1426 - 1435)以前,浙江龍泉窯亦為明代宮廷燒制青瓷。全器外壁滿飾凸雕牡丹,此乃明初禦窯青瓷其中一件大型器物,同時亦為罕見器型之一。高浮雕紋樣凸出器表,使釉色出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

明成化 琺華釉蓮池紋梅瓶

高 38 cm.

估價:港元 3,000,000 - 5,000,000

「琺華」彩即製作之時于陶胎表面採用立彩方式勾勒紋飾凸線,此種工藝早於元代(1280 - 1368)已在山西一帶的陶器上出現,直至15世紀才在景德鎮瓷器有更成熟的技藝發展。正如此瓶所示,器上白蓮浪花反襯深紫藍地,藉以營造月下觀花之境。如今只有巴黎吉美博物館的一件館藏與本品之器型紋飾相對應,可見此類梅瓶之稀罕。

明嘉靖 五彩嬰戲圖罐

六字楷書款

高 14 cm.

估價:港元 2,000,000 - 3,000,000

嬰戲圖素為宋畫常見之題材,藉孩童嬉戲玩耍、畫面熱鬧以取太平盛世之象。其童真童趣、無憂無慮,為嘉靖喜愛的題材之一。罐上畫有八名童子,其各持玩具桃枝,或騎竹馬、或散置佛塔。嬰戲題材常見於嘉靖之青花瓷器。然此器卻以青花五彩繪飾,更有茄紫釉色點綴其中。

明嘉靖 黃地紅彩雲龍紋罐

六字楷書款

高 13.4 cm.

估價:港元 4,000,000 - 6,000,000

至於同為嘉靖時期之黃地紅彩雲龍紋罐,只見有代表冷、暖二色的紅、黃彩釉。先著以代表帝皇之色的黃色,再以黑線勾勒輪廓,後填紅地形成黃龍騰躍雲間的色彩反差,構成所謂「黃上紅」之裝飾手法。而如此強烈的火紅色調正是嘉靖禦瓷的特色之一。

明宣德 黃釉仰鐘式盌

雙圈六字楷書刻款

直徑 15.2 cm.

估價:港元 26,000,000 - 35,000,000

15世紀早期開始研發多種新式釉色,黃釉即其中之一。明黃為帝王用色,此例于瓷器織品尤為顯著,此為黃釉名器。如此器般所結合之造型、釉色,實為罕稀至極。此盌為仰鐘式,更是難能可貴,流通市場上僅見此例,傳世品僅知另外一例藏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該盌于1925年點查號為「麗」字,原藏地點為紫禁城古董房,可見此盌之珍貴。

明萬曆 五彩鳳紋葫蘆形壁瓶

雙長方六字楷書款

高 31 cm.

估價:港元 1,000,000 - 1,500,000

葫蘆已喻福錄,更象徵多子多孫、繁衍不息、長久不絕。此類葫蘆形壁瓶於18世紀頗為流行,但造型較為扁平。萬曆器形較豐滿,存世極為少見。北京故宮博物院、天津博物館均有類似之鳳紋壁瓶,但只上半部所繪之雲鳳紋相同,下半的圖案則各有異。

明萬曆 青花長命富貴倭角方盒

六字楷書款

13 cm.

估價:港元 260,000 - 350,000

青花瓷在明代幾乎作為生產主流,然而鈷料品質在此期間卻極為參差,此亦與中東地區對優質鈷料的供應息息相關。萬曆青花於鈷藍色調上的變化可謂多姿多采。此品其釉下藍調色彩著實濃豔非常,蓋上繪有佛手柑般之奇石,並以折枝牡丹菊花圍繞旁邊。

明永樂 剔紅牡丹紋蓋盒

「大明永樂年制」款

直徑 26.3 cm.

估價:港元 8,000,000 - 12,000,000

就漆器而言,正如其它工藝般,漆器在永樂年間臻于高峰。宮廷御用監所造之剔紅漆器在永、宣年間可謂成就斐然。明初漆器線條盡顯流暢,花紋層次更趨立體,且不比其他時期遜色。明永樂剔紅牡丹紋蓋盒即為佳例。蓋面刻飾牡丹三朵,每朵牡丹皆以不同角度呈現,重重花瓣優雅綻放,葉片茂密蔥郁。盒側亦刻飾蓮花、菊花及山茶花等植物。層疊交錯的紅漆與底色的赭漆之間,還有一層黑漆薄層可讓漆匠作為指標。永樂帶款瓷器不多,而合於御用標準之漆器則常帶禦款。此盒底部內緣即豎刻典型「大明永樂年制」針劃款。乾隆皇帝(1736 - 1795 在位)亦擁有一件圖案相近之牡丹漆盒,因此盒為其珍重,乾隆遂於1782年在盒內題詩一首,此盒現正藏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嘉靖 禦制戧金填漆牡丹龍紋菊瓣盤

描金《大明嘉靖年制》直款

直徑 18.1 cm.

估價:港元 1,200,000 - 1,800,000

宮中御用監所造的另一作品。可見盤心飾一折枝木槿,四周繞有趕珠雲龍。此盤運用戧金及填漆手法:戧金處予以陰紋勾勒線路,並在其內填金;填漆則於器面刻出陰線花紋,再以彩漆填入磨平。此盤盤底帶有刀刻戧金款,北京故宮博物院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均有同類藏品。

明嘉靖

剔犀如意雲紋六方執壺

「大明嘉靖年制」楷書刻款

高 23.8 cm.

估價:港元 6,000,000 - 8,000,000

其上所飾之如意雲紋為漆器常見之圖案。該器形紋樣極具特色,追本溯源當來自伊斯蘭金屬器。漆器多為木胎,然木胎漆器用於執壺製作時,因壺頸、壺嘴及把手過度纖細而容易毀損,為避此險,遂以金屬制胎。此剔紅執壺似乎為孤品。此執壺來源有緒,並曾展覽于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及日本松濤美術館,足見其珍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