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王安石、司馬光性情相投 政治對抗使其反目

王安石和司馬光, 兩人有很多相似之處。

首先是愛護百姓。 司馬光官越做越大, 排場卻越來越小, 乘馬車竟然不張車蓋, 自己舉著把扇子遮擋太陽。 理學家程頤都看不下去:“您老人家出門竟然沒有隨從騎士, 街市上老百姓不知道是誰, 萬一出點事咋辦?就算不出事, 也不夠威風。 ”司馬光說:“某惟求人不識耳。 ”一個字也沒提到安全和榮譽。

王安石也一樣, 他從總理的位置上退下來, 住在鐘山, 出門騎驢。 有人勸他:“騎驢不舒服, 還是坐肩輿(人抬的轎子)比較好。 ”王安石正色道:“自古王公雖不道, 未嘗敢以人代畜也。

”意思是:“我怎麼能把人當畜生用, 這是古代的壞蛋都不好意思做的啊。 ”

可見兩人都是善良的好同志。 他們其他方面也很相似。 比如不好聲色, 不熱衷升官, 不貪財。 王安石每月俸祿到手, 弟弟就聞風趕來, 要求見者有份, 王安石總是一笑:“隨便拿。 ”司馬光晚年住在洛陽, 買田宅, 房產證卻寫哥哥的名字。 按說他們絕對是一對好基友, 很能談得來。

可是眾所周知, 他們在當時卻水火不容, 王安石要強行推廣新法, 司馬光拼死反對。 王認為新法對百姓好, 司馬光認為差。 最終為此絕交, 從此形同陌路。 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 還是傳統思想的局限性, 限制了他們的眼界。

翻翻學術史就知道, 古往今來無數聰明人, 孜孜不倦地著書, 卻都是圍著六經打轉,

寫的不是“左傳發微”“孝經大義”, 就是“周易通解”“三禮新詮”。 眼界稍微開闊的, 也不過擴展到先秦諸子, 渾不知道天外有天, 世上還有更深邃的思想。

他們不知道, 中國的問題不是皇帝聖明與否的問題, 不是大臣忠奸的問題, 而是制度好壞的問題。 而好的制度需要好的理念, 好的理念也許會被現實摧毀, 但它是否存在過, 至少說明一個民族的思辨能力。 但中國從未出現過好的政治理念。

如果他們知道, 世上除了君主專制, 還有很多種制度, 除了君君臣臣, 還有憲法、民主這類理念;除了當忠臣, 還有做參議員、眾議員、總統的可能, 他們會糾結於新法舊法嗎?以他們的聰明, 很快就會發現, 無論新法舊法, 都沒有民主對百姓有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