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有談資|神秘的中國姓氏地理分佈

中國大約有4100個姓氏, 其中, 一百個最流行的姓氏占了中國總人口的87%。 不僅如此, 大多數中國常用姓氏還都有著它們各自的地理“基礎”。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 在距今約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 就已經有明確的姓氏文字。

相比之下, 其他文明古國如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的人們都只有名而無姓;英國的貴族到11世紀開始使用固定姓氏, 平民到16世紀才普遍使用姓氏;義大利各城邦國家在19世紀開始使用, 日本平民在19世紀70年代開始使用, 泰國、土耳其等國家甚至在進入20世紀後才開始使用。

前不久, 美國《大西洋》月刊刊登題為《中國姓氏地理分佈》的文章稱, 對於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來說, 中國的常用姓氏卻少得可憐。 據估計, 87%的中國人口使用約100個常用姓氏, 而且有五分之一的中國人要麼姓李, 要麼姓王, 要麼姓張:這三個姓氏的人口總數達2.75億人(注:其中李姓9500萬,

王姓9200萬, 張姓8750萬)。 與之相比, 90%的美國人口擁有15萬個不同的姓氏。

鮮為人知的是, 大多數中國常用姓氏都有著它們各自的地理“基礎”。 中國問題專家安德魯製作了一些令人著迷的地圖, 告訴我們一些中國姓氏在哪些地方最為集中。 下面列舉了中國6大姓氏的地理分佈。

李姓:中國第一個大姓, 主要集中在華北平原、東北、雲南;王姓:主要集中在北方包括內蒙古與華北平原地區;張姓:中國第三大姓, 集中在華北平原與東北;陳姓:集中在南方, 特別是廣東與福建省。 因為大部分的華僑是從廣東和福建來的, 所以很多歐美和東南亞的華裔姓陳;郭姓:宋朝時期皇帝賜給回族人使用的姓氏, 主要分佈在寧夏、陝西一帶;馬姓:原意為“馬”,

集中在兩北和新疆、回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常用的一個姓。 中國民國時期馬步芳是最強的一個軍閥之一。

中國古今各民族以漢字記錄的姓氏共有11969個, 此外還有異譯、異體字姓氏3136個。 中國每一個大姓都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 每一個大姓至少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源頭,

在形成過程中帶有濃郁的地方性。

具體到每個省, 根據《中國四百大姓》一書統計, 河南是王、李、張、趙、馬、郭、韓、曹、田、杜、魏、任、傅、范、石、賈、侯、秦、閻、段、史等姓氏的第一大省。

山東是劉、孫、高、宋、董、于、姜、孟、邵、孔等姓氏的第一大省。

廣東是陳、黃、吳、林、鄭、梁、謝、鄧、馮、蔡、葉、蘇、鐘、廖、邱、江、黎、賴、溫等姓氏的第一大省。

四川是楊、何、羅、唐、袁、蔣、雷、文等姓氏的第一大省。

湖南是周、曾、彭、蕭、譚、尹、龍、賀、龔、向等姓氏的第一大省。

江蘇是徐、朱、丁、沈、姚、戴、夏、薛、顧、錢、嚴、湯等姓氏的第一大省。

湖北是胡、餘等姓氏的第一大省。

安徽是潘、程、汪、方、陶等姓氏的第一大省。

廣西是陸、韋、覃、奠等姓氏的第一大省。

浙江是金、毛等姓氏的第一大省。

江西是鄒、熊、萬等姓氏第一大省。

河北是白、郝、康等姓氏第一大省。

臺灣是洪姓第一大省。

山西是武姓第一大省。

據相關民俗專家研究分析, 當代中國100個最常見的大姓中, 有32個大姓分佈的重心在華北地區, 華北是中國姓氏起源的中心地帶。 而秦漢以來, 東北地區一直是我國北方民族的基地, 在當代中國100個常見大姓中,有兩個大姓的分佈重心在東北地區。幾千年來,華東地區一直是中原民眾南下移民的重要遷入之地。在當代中國100個常見大姓中,有19個大姓的分佈重心在華東地區,有6個大姓的分佈重心在西北的東部。

相關民俗專家介紹,姓氏來源雖然管道很廣,但主要源于黃帝。據考證,在當今100個大姓中,有69個姓屬於黃帝族,還有12個姓系由黃帝和炎帝族等共同形成,總計出自黃帝族的姓氏占80%以上。這說明黃帝族是產生中華姓氏的主體,黃帝是中華姓氏的共同始祖。

早在西周時期,隨著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實行,就已形成了一套嚴格的姓氏制度。當時,姓氏只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奴隸主貴族才有,平民、奴隸往往有名字無姓氏。姓和氏仍然分開使用,姓的功能在於“明血緣”、“別婚姻”。姓的數量比較有限,而且主要用於稱呼女性貴族。男性貴族雖然有姓,但更多的是用氏來稱呼,氏的功能在於“標身份”、“別貴賤”。

氏的命名方式有許多種,有的以世系為氏,有的以封國為氏,有的以采邑為氏,有的以官職為氏。因此,氏的數量明顯超過姓的數量,《左傳》稱春秋時期“某氏”者有654處,而據明末清初顧炎武《日知錄》所載,春秋時期的姓卻只有40多個。

秦朝建立後,隨著奴隸主貴族宗法統治的解體,與之相應的那套姓氏制度也被廢除。姓氏不再作為標榜貴族身份的標誌,一般平民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姓與氏之間的區別逐步消失,合而為一。

到了漢代,中國姓氏制度基本趨於穩定和普及,每個家族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子孫後輩代代相傳。此後各個時代,中國姓氏在數量上增減損益,在稱謂上承變相交。

而那些稀有的姓氏,成因主要為少數民族姓氏衍生而來,或與民間傳說有關。

比如采姓是一個十分罕見的姓氏,但分佈很廣,其來源至少有三種說法。而陳橋鑲唐樓村的采姓家族的姓氏來歷,則來自于皇帝的一時興起。他們的祖先原來姓米,明嘉靖時,米氏族人米自詳在朝為官,因為政績出色,深得皇帝贊許,嘉靖皇帝一高興,就給了米自詳一種獨特的賞賜,賜姓為采。嘉靖皇帝認為給“米”加上一撇,猶如給米自詳加了一頂官帽,世代流傳下去,這是一種最為特別的獎勵,這樣,“米”姓就變為采姓,流傳至現在。

在當代中國100個常見大姓中,有兩個大姓的分佈重心在東北地區。幾千年來,華東地區一直是中原民眾南下移民的重要遷入之地。在當代中國100個常見大姓中,有19個大姓的分佈重心在華東地區,有6個大姓的分佈重心在西北的東部。

相關民俗專家介紹,姓氏來源雖然管道很廣,但主要源于黃帝。據考證,在當今100個大姓中,有69個姓屬於黃帝族,還有12個姓系由黃帝和炎帝族等共同形成,總計出自黃帝族的姓氏占80%以上。這說明黃帝族是產生中華姓氏的主體,黃帝是中華姓氏的共同始祖。

早在西周時期,隨著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實行,就已形成了一套嚴格的姓氏制度。當時,姓氏只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奴隸主貴族才有,平民、奴隸往往有名字無姓氏。姓和氏仍然分開使用,姓的功能在於“明血緣”、“別婚姻”。姓的數量比較有限,而且主要用於稱呼女性貴族。男性貴族雖然有姓,但更多的是用氏來稱呼,氏的功能在於“標身份”、“別貴賤”。

氏的命名方式有許多種,有的以世系為氏,有的以封國為氏,有的以采邑為氏,有的以官職為氏。因此,氏的數量明顯超過姓的數量,《左傳》稱春秋時期“某氏”者有654處,而據明末清初顧炎武《日知錄》所載,春秋時期的姓卻只有40多個。

秦朝建立後,隨著奴隸主貴族宗法統治的解體,與之相應的那套姓氏制度也被廢除。姓氏不再作為標榜貴族身份的標誌,一般平民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姓與氏之間的區別逐步消失,合而為一。

到了漢代,中國姓氏制度基本趨於穩定和普及,每個家族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子孫後輩代代相傳。此後各個時代,中國姓氏在數量上增減損益,在稱謂上承變相交。

而那些稀有的姓氏,成因主要為少數民族姓氏衍生而來,或與民間傳說有關。

比如采姓是一個十分罕見的姓氏,但分佈很廣,其來源至少有三種說法。而陳橋鑲唐樓村的采姓家族的姓氏來歷,則來自于皇帝的一時興起。他們的祖先原來姓米,明嘉靖時,米氏族人米自詳在朝為官,因為政績出色,深得皇帝贊許,嘉靖皇帝一高興,就給了米自詳一種獨特的賞賜,賜姓為采。嘉靖皇帝認為給“米”加上一撇,猶如給米自詳加了一頂官帽,世代流傳下去,這是一種最為特別的獎勵,這樣,“米”姓就變為采姓,流傳至現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