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西南聯大裡的民盟教授們——紀念西南聯大成立80周年

昨天, 西南聯合大學建校八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西南聯大校友, 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雲南師範大學領導、師生代表都來紀念這所“中國最牛大學”!

這所“中國最牛大學”與民盟也有著極深的淵源。 如——

民盟早期秘密盟員、時任雲南省主席的龍雲對愛國民主運動持比較開明的態度, 客觀上為西南聯大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他甚至“請聯大的教授到家中來, 為自己講課”(《西南聯大行思錄》)。

西南聯大的校舍, 是由原民盟中央常委、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設計的。

西南聯大中的許多教授日後也成為了民盟的主要領導人, 西南聯大培養出的一大批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和科技工程傑出人物中, 也有許多加入了民盟(如錢偉長、鄭哲敏、任繼愈、陶大鏞等)。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 我們特整理了《西南聯大裡的民盟教授們》一文, 謹以此紀念“教育史上的奇跡”, 向西南聯大師生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民主科學傳統和學術自由風氣學習、致敬!

費孝通(1910年—2005年), 江蘇吳江人。 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 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歷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等職, 1996年12月起任名譽主席。 他一生著作等身, 因其在學術上取得的成就, 獲得了1980年度馬利諾夫斯基名譽獎、1981年度赫胥黎獎章、亞洲文化大獎、霍英東傑出獎等多項獎項。

曾任西南聯大法商學院社會系教授。

聞一多(1899年—1946年), 生於湖北黃岡浠水, 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堅定的民主戰士, 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 新月派代表詩人和學者。 代表作有詩集《紅燭》《死水》等, 作品主要收錄在《聞一多全集》中。 1946年夏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曾任西南聯大文學院中國文學系教授。

羅隆基(1896年—1965年), 江西省安福縣人。 著名政治活動家, 愛國民主人士, 中國民主同盟創始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 曾任森林工業部部長等職。

曾任西南聯大法商學院政治系教授。

錢端升(1900年—1990年),上海市曹行鄉人。著名法學家、政治學家。歷任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北京政法學院首任院長。他是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主要起草者。現設有部級獎項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紀念其學術貢獻。

曾任西南聯大法商學院政治系教授。

聞家駟(1905年—1997年),湖北浠水人,著名法國文學專家、翻譯家。聞一多先生的胞弟。曾任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譽副主席等職。

曾任西南聯大文學院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馮友蘭(1895年—1990年),河南南陽唐河人,著名哲學家,其作品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曾任西南聯大文學院哲學心理系教授。

金嶽霖(1895年—1984年),湖南長沙人。著名的哲學家、邏輯學家,是最早把現代邏輯系統地介紹到中國來的邏輯學家之一。為紀念金岳霖先生,設立有金嶽霖學術基金會。

曾任西南聯大文學院哲學心理系教授。

潘光旦(1899年—1967年),生於江蘇寶山。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民族學家。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一。著作有《優生學》、《人文生物學論叢》、《中國之家庭問題》等外,另有譯著《性心理學》等。

曾任西南聯大法商學院社會系教授。

吳晗(1909年—1969年),浙江義烏人。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等職務。在“文革”期間因其所著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而被批鬥,後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曾任西南聯大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朱光潛(1897年—1986年),安徽省桐城人。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等職。

曾任西南聯大文學院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華羅庚(1910年—1985年),江蘇金壇人。世界著名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也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曾任西南聯大理學院算學系教授。

曾昭掄(1899年—1967年),生於湖南湘鄉。化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我國近代教育的改革者和化學研究的開拓者,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副部長,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等職。

曾任西南聯大理學院化學系教授。

馬大猷(1915年—2012年),中國共產黨黨員。物理學家,教育家,聲學家,中國現代聲學開創者和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和聲學研究所創建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聲學學報》主編。

曾任西南聯大工學院電機工程系教授。

西南聯大大師如雲盛況以及異彩紛呈的業餘文化生活等,離我們已有80年之久。所幸的是西南聯大的師生們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的回憶文章,得以讓我們從他們的回憶中去瞭解聯大、認識聯大。我們特為大家分享民盟的一位大家——任繼愈先生的回憶文章,帶大家走進聯大——

任繼愈(1916年—2009年),山東德州人,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歷任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國社科基金宗教組召集人,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長等職。代表作《中國哲學史》。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只是為了把大學教育的長明燈持續下來,保持我國的學術文化不中斷。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在長沙合併為一校時稱“臨時大學”,遷昆明後正式定名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三校各推一人為常委:蔣夢麟(北大)、梅貽琦(清華)、張伯苓(南開)。三校常委集體負責領導。蔣夢麟、張伯苓常駐重慶,常委長期主持人是梅貽琦校長。

西南聯大值得懷念的是它的自由寬容、博大深宏的學風。團結師生的凝聚力是愛國主義。

聯大教授重創新,都以講自己的教材為榮,講現成的教科書為不光彩。這也是其他大學稀見的。

聯大抓體育抓得很緊,功課都及格、體育不及格不能畢業。聯大還規定,文科學生必選一門自然科學,理科學生必選一門人文科學,目的在於培養通識人才。

入學第一年,英文、國文(語文)都是重點必修課,必須學好,這兩門不及格不能升級。一年級語文課教師,記得有餘冠英、李廣田、沈從文等十來位。英語教師有王佐良、李賦甯、葉檉、查良錚等十來位。這些教大一英文、國文的教員,後來都成了知名的詩人、專家、學者。

1943年,中國也派遣遠征軍出國到緬甸,與美英聯軍共同作戰。中國軍隊需要大量翻譯到美英軍中當譯員(上尉軍銜)。時值寒假(只差半年畢業),西南聯大號召全校四年級男生都去當翻譯,體檢合格後培訓一個月,即上崗。可見西南聯大學生英文基礎比較扎實,文、理、法、工各科學生都能勝任。

平時學生考試,不必按照教師的講義來答卷,意見與教師相反,只要有根據,也可以拿高分。記得經濟系陳岱孫教授開《財政學》,這是一門既有理論又要聯繫實際的課程。經濟系的同學說,有一年考試題目是“假若我當財政部長”。西南聯大之所以人才輩出,既有個人的努力,也與鼓勵創新的學風有關。

西南聯大辦校正值戰爭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飛機轟炸,物價飛漲。師生在半饑半飽狀況下,卻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人才。自1938年至 1946年,先後在聯大畢業的本科生(包括持北大、清華、南開學籍的)總計有3700餘人。這些畢業生在當時以及新中國成立後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凡是到過西南聯大的中外學者,都認為西南聯大創造了辦大學的奇跡。

所謂奇跡,無非是對稀見事物的一種稱謂。奇跡出現,絕非偶然。魏晉哲學家王弼說過,“物無妄然,必由其理”。

西南聯大沒有什麼獨特之處,其實就是原來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奉行多年、行之有效的方針,就是“海納百川,心系天下(愛國主義),百家爭鳴,不斷創 新”,也就是“五四”精神在教育方面的具體化。由於民國期間長期軍閥混戰、政治混亂,只有教育界幾所有水準的大學保持著“五四”以來的“科學與民主”這一小塊淨土。北大、清華、南開等校按照教育規律辦學,辦學方針實事求是,教學方式百家爭鳴,不強求納入一個模式。同一課程,如“唐詩”,聞一多與羅庸兩人觀 點不同。一樣古文字學,唐蘭與陳夢家不同。同一課程,同一教授,今年與去年不同。教授之間互相聽課,師生之間可以互相保留不同的學術觀點。撰寫論文,學生 可以不同意導師的見解,只要持之有故,有充實的根據,教師就會通過他的論文。

聯大不提倡讀死書,同學們都十分關心國家大事。當時的頭等大事是支持抗戰。

聯大在科研工作中從不抱殘守缺,在戰時與海外大學交流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師生們密切關注國際學術前沿各領域。有人回國帶回一本新書(江澤涵教授的一本《拓撲學》),當時尚不具備複印條件,教授們曾輾轉手抄。

我在西南聯大先當過學生,後來又當教師。我是北大文科研究所的第一批研究生(一共招過兩屆,我是第一屆)。研究生與北大幾位導師教授同住在一個宿舍(靛花巷),又在同一個餐廳開伙食,因為房間小,分在兩處用餐。師生們朝夕相處,談學問,談生活,議論政治,也隨時講些歷史掌故,關係十分融洽。師生之間經常交流,有學術的,有思想的,這有點像古代的書院。北大文科研究所,正所長是傅斯年,副所長是鄭天挺,羅常培戲稱鄭天挺先生為“山長”(古代書院的導師及主持人)。

我們同住的導師有羅常培、鄭天挺、陳寅恪、湯用彤、姚從吾幾位。

第一批研究生中,後來知名的有王玉哲(南開大學)、楊志玖(南開大學)、陰法魯(北京大學)、周法高(臺灣,院士)、逯欽立(東北師大)等。

清華大學的研究生有王瑤、馮契、季鎮淮、王浩等。南開設經濟研究所于重慶,其研究生的情況我不熟悉。

如問西南聯大何以能創造奇跡,可以明確回答,這奇跡來自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西南聯大關心天下大事(外抗日寇,內爭民主),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尊重別人的民主傳統,“五四”的火炬在聯大師生手中傳承下來。當時雲南地方政府對重慶的干預有所抵制,這種環境也增大了西南聯大民主運動空間。當年的 西南聯大師生人人關心國家命運,抗戰必勝、日寇必敗成為聯大師生的共識。

西南聯大雖早已結束,但聯大精神是常青的。

(本文是作者為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我心中的西南聯大――紀念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一書所作的序言,發表時略有刪節,轉載自人民網)

注:西南聯大裡的民盟教授們名單根據《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名錄》(雲南省西南聯大研究會副會長吳寶璋教授據《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整理)比對整理,因資料和能力有限,難免挂一漏萬,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本文來源於中國民主同盟公眾號)

編輯:文遠

錢端升(1900年—1990年),上海市曹行鄉人。著名法學家、政治學家。歷任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北京政法學院首任院長。他是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主要起草者。現設有部級獎項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紀念其學術貢獻。

曾任西南聯大法商學院政治系教授。

聞家駟(1905年—1997年),湖北浠水人,著名法國文學專家、翻譯家。聞一多先生的胞弟。曾任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譽副主席等職。

曾任西南聯大文學院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馮友蘭(1895年—1990年),河南南陽唐河人,著名哲學家,其作品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曾任西南聯大文學院哲學心理系教授。

金嶽霖(1895年—1984年),湖南長沙人。著名的哲學家、邏輯學家,是最早把現代邏輯系統地介紹到中國來的邏輯學家之一。為紀念金岳霖先生,設立有金嶽霖學術基金會。

曾任西南聯大文學院哲學心理系教授。

潘光旦(1899年—1967年),生於江蘇寶山。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民族學家。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一。著作有《優生學》、《人文生物學論叢》、《中國之家庭問題》等外,另有譯著《性心理學》等。

曾任西南聯大法商學院社會系教授。

吳晗(1909年—1969年),浙江義烏人。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等職務。在“文革”期間因其所著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而被批鬥,後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曾任西南聯大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朱光潛(1897年—1986年),安徽省桐城人。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等職。

曾任西南聯大文學院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華羅庚(1910年—1985年),江蘇金壇人。世界著名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也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曾任西南聯大理學院算學系教授。

曾昭掄(1899年—1967年),生於湖南湘鄉。化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我國近代教育的改革者和化學研究的開拓者,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副部長,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等職。

曾任西南聯大理學院化學系教授。

馬大猷(1915年—2012年),中國共產黨黨員。物理學家,教育家,聲學家,中國現代聲學開創者和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和聲學研究所創建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聲學學報》主編。

曾任西南聯大工學院電機工程系教授。

西南聯大大師如雲盛況以及異彩紛呈的業餘文化生活等,離我們已有80年之久。所幸的是西南聯大的師生們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的回憶文章,得以讓我們從他們的回憶中去瞭解聯大、認識聯大。我們特為大家分享民盟的一位大家——任繼愈先生的回憶文章,帶大家走進聯大——

任繼愈(1916年—2009年),山東德州人,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歷任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國社科基金宗教組召集人,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長等職。代表作《中國哲學史》。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只是為了把大學教育的長明燈持續下來,保持我國的學術文化不中斷。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在長沙合併為一校時稱“臨時大學”,遷昆明後正式定名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三校各推一人為常委:蔣夢麟(北大)、梅貽琦(清華)、張伯苓(南開)。三校常委集體負責領導。蔣夢麟、張伯苓常駐重慶,常委長期主持人是梅貽琦校長。

西南聯大值得懷念的是它的自由寬容、博大深宏的學風。團結師生的凝聚力是愛國主義。

聯大教授重創新,都以講自己的教材為榮,講現成的教科書為不光彩。這也是其他大學稀見的。

聯大抓體育抓得很緊,功課都及格、體育不及格不能畢業。聯大還規定,文科學生必選一門自然科學,理科學生必選一門人文科學,目的在於培養通識人才。

入學第一年,英文、國文(語文)都是重點必修課,必須學好,這兩門不及格不能升級。一年級語文課教師,記得有餘冠英、李廣田、沈從文等十來位。英語教師有王佐良、李賦甯、葉檉、查良錚等十來位。這些教大一英文、國文的教員,後來都成了知名的詩人、專家、學者。

1943年,中國也派遣遠征軍出國到緬甸,與美英聯軍共同作戰。中國軍隊需要大量翻譯到美英軍中當譯員(上尉軍銜)。時值寒假(只差半年畢業),西南聯大號召全校四年級男生都去當翻譯,體檢合格後培訓一個月,即上崗。可見西南聯大學生英文基礎比較扎實,文、理、法、工各科學生都能勝任。

平時學生考試,不必按照教師的講義來答卷,意見與教師相反,只要有根據,也可以拿高分。記得經濟系陳岱孫教授開《財政學》,這是一門既有理論又要聯繫實際的課程。經濟系的同學說,有一年考試題目是“假若我當財政部長”。西南聯大之所以人才輩出,既有個人的努力,也與鼓勵創新的學風有關。

西南聯大辦校正值戰爭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飛機轟炸,物價飛漲。師生在半饑半飽狀況下,卻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人才。自1938年至 1946年,先後在聯大畢業的本科生(包括持北大、清華、南開學籍的)總計有3700餘人。這些畢業生在當時以及新中國成立後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凡是到過西南聯大的中外學者,都認為西南聯大創造了辦大學的奇跡。

所謂奇跡,無非是對稀見事物的一種稱謂。奇跡出現,絕非偶然。魏晉哲學家王弼說過,“物無妄然,必由其理”。

西南聯大沒有什麼獨特之處,其實就是原來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奉行多年、行之有效的方針,就是“海納百川,心系天下(愛國主義),百家爭鳴,不斷創 新”,也就是“五四”精神在教育方面的具體化。由於民國期間長期軍閥混戰、政治混亂,只有教育界幾所有水準的大學保持著“五四”以來的“科學與民主”這一小塊淨土。北大、清華、南開等校按照教育規律辦學,辦學方針實事求是,教學方式百家爭鳴,不強求納入一個模式。同一課程,如“唐詩”,聞一多與羅庸兩人觀 點不同。一樣古文字學,唐蘭與陳夢家不同。同一課程,同一教授,今年與去年不同。教授之間互相聽課,師生之間可以互相保留不同的學術觀點。撰寫論文,學生 可以不同意導師的見解,只要持之有故,有充實的根據,教師就會通過他的論文。

聯大不提倡讀死書,同學們都十分關心國家大事。當時的頭等大事是支持抗戰。

聯大在科研工作中從不抱殘守缺,在戰時與海外大學交流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師生們密切關注國際學術前沿各領域。有人回國帶回一本新書(江澤涵教授的一本《拓撲學》),當時尚不具備複印條件,教授們曾輾轉手抄。

我在西南聯大先當過學生,後來又當教師。我是北大文科研究所的第一批研究生(一共招過兩屆,我是第一屆)。研究生與北大幾位導師教授同住在一個宿舍(靛花巷),又在同一個餐廳開伙食,因為房間小,分在兩處用餐。師生們朝夕相處,談學問,談生活,議論政治,也隨時講些歷史掌故,關係十分融洽。師生之間經常交流,有學術的,有思想的,這有點像古代的書院。北大文科研究所,正所長是傅斯年,副所長是鄭天挺,羅常培戲稱鄭天挺先生為“山長”(古代書院的導師及主持人)。

我們同住的導師有羅常培、鄭天挺、陳寅恪、湯用彤、姚從吾幾位。

第一批研究生中,後來知名的有王玉哲(南開大學)、楊志玖(南開大學)、陰法魯(北京大學)、周法高(臺灣,院士)、逯欽立(東北師大)等。

清華大學的研究生有王瑤、馮契、季鎮淮、王浩等。南開設經濟研究所于重慶,其研究生的情況我不熟悉。

如問西南聯大何以能創造奇跡,可以明確回答,這奇跡來自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西南聯大關心天下大事(外抗日寇,內爭民主),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尊重別人的民主傳統,“五四”的火炬在聯大師生手中傳承下來。當時雲南地方政府對重慶的干預有所抵制,這種環境也增大了西南聯大民主運動空間。當年的 西南聯大師生人人關心國家命運,抗戰必勝、日寇必敗成為聯大師生的共識。

西南聯大雖早已結束,但聯大精神是常青的。

(本文是作者為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我心中的西南聯大――紀念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一書所作的序言,發表時略有刪節,轉載自人民網)

注:西南聯大裡的民盟教授們名單根據《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名錄》(雲南省西南聯大研究會副會長吳寶璋教授據《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整理)比對整理,因資料和能力有限,難免挂一漏萬,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本文來源於中國民主同盟公眾號)

編輯:文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