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日本”這個國號從何而來?原來它竟是中國皇帝無意間賜予的

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 “日本”這個國號到底是從何而來呢?日本用這個國號又用了多久時間?如今更多的人都將這兩個字漸漸賦予其他含義, 至於什麼含義, 糖糖也不便多說, 很多網友也都能猜到。

其實關於大家這個疑問, 糖糖的朋友也有過這樣的疑惑,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 在中國古代, 當時的日本一直都是被中國稱為“倭國”、“倭”之類的, 對於這樣的稱謂, 最早是出現在《後漢書》中。

而在此之前, 日本其實並沒有準確的國號, 也可以理解為他們的國家沒有名字。 其實, 這也很好理解, 當時的日本, 還是處於一個未開化的社會, 我國古代進入文明社會近千年, 日本卻還在過著“野人”一般的生活。

一直等到西元五世紀, 此時的日本終於迎來了第一次的大統一, 也將自己的國號定名為“大和”。 這也就是如今日本人為何稱自己為大和民族的由來了, 不過此時的“大和”還未形成自己獨有的大和文化,

但也接觸到了漢文化。

而在西元七世紀初, 日本為了學習中方文化, 不斷的派遣使臣到我國進行學習。 當時隋朝還未被唐朝代替, 隋朝皇帝在書中並未稱謂“倭國”, 而是稱“日本”。 因為日本是在東方, 又是太陽升起的地方,

再加上他們的圖騰也是太陽。 也正是因為這樣, 他們便將自己的國號改為了“日本”。

日本全面接觸漢文化, 是在隋唐時期, 他們深知自己文化十分落後, 對於我國的文化十分渴望。 通過不斷的學習之後, 對我國文化有了一定的瞭解之後, 漸漸知道“倭國”這一稱呼,

帶有一種歧視、羞辱的含義。

這也讓當時的日本越來越不滿意, 想要通過交涉, 讓當時的唐朝以“日本”來稱呼, 而非“倭國”。 據《新唐書·日本傳》記載:“咸亨元年(670年), 倭國遣使入唐, 此時倭國以‘稍習夏言, 惡倭名, 更號日本。 使者自言, 因近日出, 以為名’。 ”

只不過對於這樣的要求, 唐朝並不以為然。 對於當時的唐朝來說, 倭國就是蠻夷之地, 天朝的國威豈是他們能夠左右的, 以至於倭國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了清朝, 依舊未能改變。

而日本的“大和文化”, 也是通過派遣無數的遣唐使, 來到唐朝進行學習, 我國的很多傳統文化也都傳入到了日本, 尤其是中國的《禮記》傳入日本之後, 漸漸完善了“大和文化”並發展起來, 只不過日本卻並未將《禮記》學透, 有點東施效顰的感覺, 才有了如今的日本“文化”。

在糖糖看來,拋開日本二戰期間的所作所為來看的話,日本的不斷吸納他國文化,來充實自己,這種行為也是有可取之處的。至少清朝時期,漢文化就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反觀日本,卻依舊能看到許多漢文化的影子。

就如日本的和服,也是根據我國的漢服進行仿製的,建築保留了大量漢文化(特別是唐代)的精髓,而這些在中國本土卻很少能再看到這些的傳統服飾。可惜的是,日本沒有學會我國的仁義之心,在二戰期間的所作所為,處處顯露了毫無人性的一面。(感謝大家欣賞,後期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好的內容,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轉發、收藏)

在糖糖看來,拋開日本二戰期間的所作所為來看的話,日本的不斷吸納他國文化,來充實自己,這種行為也是有可取之處的。至少清朝時期,漢文化就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反觀日本,卻依舊能看到許多漢文化的影子。

就如日本的和服,也是根據我國的漢服進行仿製的,建築保留了大量漢文化(特別是唐代)的精髓,而這些在中國本土卻很少能再看到這些的傳統服飾。可惜的是,日本沒有學會我國的仁義之心,在二戰期間的所作所為,處處顯露了毫無人性的一面。(感謝大家欣賞,後期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好的內容,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轉發、收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