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駛向東去 蒼茫霧海迎佳話

西元1659年 , 隨著一條從福建駛向日本的民間商船慢慢消失在茫茫霧海之中, 海上絲綢之路又迎來了一段佳話。

在中國的史冊典籍中, 朱舜水並沒有留下太多的事蹟, 然而, 他的大名卻讓黃遵憲、李大釗、魯迅等諸多近代留日中國學人無比崇敬。 特別是魯迅, 1904年, 當他從東京到仙台求學之際, 還專程前往茨城縣的常陸太田, 拜謁了位於瑞龍山的朱舜水墓, 表示了對朱舜水的仰慕之情。

隨著留日中國學人歸來, 朱舜水也終於從歷史的幕後走向了前臺。 在有志之士們的宣傳和介紹中, 這位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先驅者的神秘面紗在國人眼前被緩緩摘下。

原來, 朱舜水不僅是一位與顧炎武、黃宗羲、顏習齋、王夫之齊名的大學問家, 還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當清朝入關之後, 朱舜水以天下為重, 投筆從戎, 獻身於抗清鬥爭的時代洪流中, 並親歷鄭成功領導的北伐戰爭。 他在反清複明鬥爭中的事蹟, 可與南宋抗元愛國將領文天祥相媲美。

在曾經付出的千辛萬苦, 最終只不過成為被刺破的夢幻般的泡沫時, 朱舜水清楚地認識到, 歷史規律由不得人心可以隨意違逆, 大明的破敗, 也只不過是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最佳見證。 無限痛苦中, 他毅然決定踏上海上絲綢之路, 前往日本, 開啟了自己寓居東瀛的人生序幕。

一別23年,

朱舜水在異鄉演繹了他人生中最燦爛的篇章。 這燦爛篇章, 不僅為海上絲綢之路留下了一段佳話, 也讓這個默默無聞於中國史書的友好使者, 在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史上印染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矢志報國 夢滅遠走他鄉

朱舜水幼年生活的余姚、松江是當時全國經濟發展最繁榮的地區, 繁榮的經濟也使這一地域的知識份子思想活躍、教育發展興盛、文化積澱厚重。 這些都對朱舜水的成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使他在接受大量進步的思想與知識的同時, 逐步樹立起高遠的志向。 天資的聰穎和努力, 使年輕的朱舜水無論在儒家學問方面, 還是在修身、習武方面都有了很高的造詣。

朱舜水成年後, 明朝社會的衰敗日趨加快。

明熹宗朱由校繼位後, 魏忠賢等奸臣獨攬朝廷大權, 不斷製造冤案, 將對立的東林黨人打殺殆盡, 完全逐出明廷政權中心。 朱舜水的兄長朱之琦(啟明)也遭朝廷中閹宦奸臣誣陷迫害, 仕途坎坷, 不能一展才智報效黎民社稷, 最後被迫賦閑南京, 了其一生。 這件事讓朱舜水堅定了不走科舉入仕之路, 而是立志於格物致知、經世濟民的實學之道。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 多以四書五經為內容, 並且所寫文章都必須遵循一定的套路, 不允許個人發揮。 這些規定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參加科舉考試, 既學不到真學問, 也不能濟世救民。 因此, 朱舜水對踏入官場極不以為然, 斷然拒絕了朝廷的多次詔命。 在明朝滅亡朱舜水逃亡海外輾轉到日本後,

曾對其門人反復提及過此事:“我於崇禎十七年, 弘光元年, 前後被征二次, 不就。 四月間, 即授副使, 兼兵部郎中, 監方國公軍四十八萬複不拜。 後以虜變, 逋逃來此。 ”表明自己不與惡政同流合污的決心。

《余姚朱氏宗譜》卷首中的朱舜水畫像

雖然不願與惡政同流合污, 但朱舜水卻有一顆愛國之心。 隨著明王朝在北京的政權在1644年的破滅, 朱舜水就開始了他的積極救國征程。 從1645年到1659年的15年中, 朱舜水往返舟山與安南之間共6次, 往返於舟山與長崎之間則達7次之多。 遠離故國家鄉的朱舜水, 常年奔波在舟山、安南、日本之間, 表面上是從事海上貿易, 實則企圖在海外尋求財力和人力, 積聚力量, 實現恢復大明江山的大業, 表現出了強烈的民族氣節和情操。

1646年8月27日, 鄭芝龍投降了清朝, 時年23歲的鄭成功毅然與父決裂, 在福建家鄉安平鎮招兵買馬, 豎起了抗清複明的大旗。 他利用以騎兵為主的清軍不諳水戰的弱點, 積極操練擴大水軍力量, 出沒于海陸之間, 屢屢擊敗清軍,不久便把廈門及其周邊諸島牢牢掌控在手中,成為反清複明的根據地和大本營。1658年5月,朱舜水應鄭成功之邀從日本急赴廈門,監管北伐第二軍。朱舜水親臨前線,但是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這次失敗和鄭成功的兵敗福建,讓他終於認識到“盛世不可敵,壞地不可複,敗將不可振。若處內地,則不得不從清朝之俗。毀冕裂裳,髡頭束手,乃決蹈海全節之志。”

1659年冬,朱舜水辭別故土來到了他曾往返過六次的鄰國日本,這一年他60歲。朱舜水來到日本的時候,正是德川幕府時期。德川幕府奉行鎖國政策,是不允許外國人在日本滯留的,這對於朱舜水來說,無疑是個打擊。就在這個時候,日本學者安東省庵等,因極為欽佩朱舜水的學問道德,拜他為師,並上書長崎鎮巡,破例批准朱舜水定居日本。自此以後,朱舜水就再沒有離開過日本。

在日本的23年中,朱舜水與日本各方人士廣泛交流,博得日本學者的尊敬和愛戴,被尊稱為“日本的孔夫子”。西元1665年,日本水戶藩主德川光國仰慕朱舜水的才德,聘請他為賓師。朱舜水應邀移居江戶(今東京),招收徒弟,講授儒學,“雖老者白須白髮,亦扶杖聽講”。日本學者欽佩朱舜水的愛國氣節和淵博學識,從四面八方來求教。德川光國也十分器重他,經常向他詢問有關國家施政大計、禮樂典章制度、文化學術的問題,而且對他的生活的照顧也是無微不至。

海外漂泊 傳播中華文化

1682年4月17日,83歲高齡的朱舜水無疾而逝,德川光國親率門人弟子,恭臨主喪,並于常陸久慈郡大田鄉瑞龍山(今茨城縣久慈郡太田町瑞龍山麓,為德川氏墓地)為其建墓地,凡墳寢墓道,皆按明朝制式,並親題墓碑曰“明征君朱子墓”。第二年,又取古言:“德道博聞曰文,執事堅固曰恭”之句,追贈朱舜水以“文恭”的諡號,並親臨墓所,以弟子之禮拜祭。1684年,德川光國又在朱舜水所居之駒籠別莊建造一中國式的祠堂,並親作文以祭。自是每至忌日,都親舉祭禮。可見,在日本貴為上公的德川光國,對朱舜水恪盡弟子之禮,生前死後,始終恭敬如一,這種異國的師徒愛、賓主情,在中日關係史上光照後人。

縱觀朱舜水流亡日本前的歷程,充滿了一個愛國者為國操勞,背井離鄉,漂泊海外,歷盡艱辛而又毫不氣餒的悲壯情懷。朱舜水在到達日本後,又以其精深的學問和極其優秀的經世致用之才能,把優秀的中華文化傳播於異鄉,為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朱舜水曾為眾多的日本學生教授漢語知識。他採用直接使用漢文學習材料教授漢語的方法,要求日本學生直接使用“唐音”(漢語官話)誦讀漢籍,以發音“不異唐人之子”為標準,並要求學生對所學內容適當記憶與背誦。朱舜水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在加強口語訓練的同時,提高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對待漢語教材這一重要問題,朱舜水嚴格把關、親自改訂,表現出一名教育者高度的重視與責任感:“《南京話》一本錄上,多閩語不佳,希令眾徒別錄,不佞暇時當增刪之。”由於當時從福建到日本的民間商船很多,故許多日本學生同時學習南京官話與閩南語方言,但朱舜水認為漢語教材的目的性與針對性應明確,不應在其中出現官話與方言夾雜的情形。另外,朱舜水也十分重視漢字與詞彙的講授,對日本人在語音上的疑問,進行詳細解答。在《朱氏舜水談綺》一書中,可以看到朱舜水為學生今井弘濟講解過的常用漢語詞彙,分12大類、共計1084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朱舜水從事漢語教學是極可貴的,代表了當時對外漢語教學的最高水準。在朱舜水的精心教育下,今井弘濟、安積覺、德川光國等人的漢文水準日見精深,均成為水戶藩的早期學者,為水戶學派的形成打造了堅實的基礎,推動了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

朱舜水的政治理想是以儒家思想為宗旨,建立一個選賢舉能、政教修明的社會。為了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他非常重視興辦學校,培養人才。明朝滅亡的教訓讓他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 為此他專門寫了一篇《學校議》,介紹了中國歷代從中央到地方設立學校的大致情況,闡述了學校對於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他感到日本文教不足實在可惜,為了在日本“興學育才”多次大聲疾呼,並為其發展發揮了指導作用。

1670年,德川光國請朱舜水編寫了《學宮圖說》,此書總結了從古至今作為學習場所的學堂建築,在此之前日本還沒有學校制度,此書成為了日本學校制度的起源。後來水戶藩第九代藩主德川齊昭就是根據書中記載的具體內容,在水戶建立了日本的第一所學校。在教學實踐中,朱舜水痛斥明末八股取士,認為教育應該講究實際,注重實效和實用,提倡文武合一,為日本培育出一大批文武全才。他還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不同接受能力來決定教授的內容及多少。

朱舜水對日本教育的貢獻,梁啟超有很準確的評價,他以“光明俊偉的人格,極平實淹貫的學問,極盹摯和藹的感情,給日本全國人民以莫大的感化”。朱舜水在日本講學授道23載,桃李遍天下,其教育思想、教育實踐特色對日本的教育思想影響巨大。

和平使者 推動中日友好

朱舜水本人博學多才,在向日本人民傳授學問思想之外,還不遺餘力地傳播中國的科學技術文化。梁啟超曾說,“舜水不獨為日本精神文明界之大恩人,即物質方面,所給他們的益處也不少。”朱舜水到日本之後仍然注意農業生產,關注收成的好壞。在寫給日本友人的信中說“貴邦秋收無恙是為第一要事”“禾稼不成,則人民之以為食,大足為君相之憂”。當他看到陰雨連綿,便抱病給水戶藩的學生小宅生順去信詢問莊稼的生長情況;他還曾致信日本地方官吏,給予農業方面具體的技術指導,“田多沮洳,水浸則土膏不存,土寒則禾稼不發者,蓋謂秋收之後,三冬及早春而言耳。二三月間,田盡深耕,起大土塊翻而複之,如伏虎蹲羊,然後以水灌及之,使土酥而釋然後,用之然後用平打平…… ”顯示了他對農業技術的重視與精深的研究。

朱舜水在建築工程方面具有很高造詣,71歲時應德川光國興建學校之請,製作了《學宮圖說》及其模型。德川光國命工匠製作三十分之一比例的建築模型,朱舜水對工匠在殿堂構造方法的不明之處一一說明,使建築一年竣工。現存日本最大的孔廟東京湯島聖堂,就是據此模型於1690年建造,總面積達3.8萬平方米,其大成殿內的神龕上至今供奉著朱舜水帶至日本的孔子像。此外,朱舜水仿照西湖與廬山的風景,在江戶的小石川設計建造了後樂園,並親自向工匠教授後樂園石橋的建築方法。

朱舜水的醫藥學知識也極為豐富,曾向日本朋友對如何辨證施治與正確用藥談過看法:“醫者之用藥,元氣無傷,而止於虛弱,則補之。邪氣侵淩,虛火炎上,則祛之,祛之瀉之,即所以補之也。若不知標本之治,而遽投以參芪附子,未有不害之者也。蘇子曰:故進藥宜審其虛實寒熱燥濕輕重,未可執方以誤後人也。”

可見,作為一位中國的儒家學者,朱舜水將“學問”從儒家經典這個傳統的範圍上升到“博物學”的更高層面,對日本社會在農學、建築、藝術、醫學等方面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文化使者。

寓居東瀛的23年中,朱舜水將中國文化系統地傳播到日本,不僅加深了兩國人民間的相互瞭解,也促進了日本文化的發展,豐富了日本文化的內涵,受到了日本人民的尊敬和喜愛。朱舜水弘揚了中國文化,促進了中日友誼,對於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而言,朱舜水功不可沒。至今,日本人民還在以各種方式紀念著他。

幾百年來,朱舜水的事蹟在日本民間廣為傳頌,他的紀念銅像也受到了日本國民的敬仰。朱舜水在日本的光輝事蹟,直到近現代才傳至中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掀起了學習朱舜水學問的熱潮,相關學者從各個方面研究了朱舜水的事蹟和思想。朱舜水抗清的行動深刻影響了清末愛國青年的思想,他們接受了朱舜水的思想之後,都踴躍參加了革命。

朱舜水推進了中日友好交往的歷史步伐,在他之後,更多維護中日友好的和平使者往返于中日之間,為推動中日關係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文/張健 標題書法/夏薇 圖片來源/昵圖

屢屢擊敗清軍,不久便把廈門及其周邊諸島牢牢掌控在手中,成為反清複明的根據地和大本營。1658年5月,朱舜水應鄭成功之邀從日本急赴廈門,監管北伐第二軍。朱舜水親臨前線,但是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這次失敗和鄭成功的兵敗福建,讓他終於認識到“盛世不可敵,壞地不可複,敗將不可振。若處內地,則不得不從清朝之俗。毀冕裂裳,髡頭束手,乃決蹈海全節之志。”

1659年冬,朱舜水辭別故土來到了他曾往返過六次的鄰國日本,這一年他60歲。朱舜水來到日本的時候,正是德川幕府時期。德川幕府奉行鎖國政策,是不允許外國人在日本滯留的,這對於朱舜水來說,無疑是個打擊。就在這個時候,日本學者安東省庵等,因極為欽佩朱舜水的學問道德,拜他為師,並上書長崎鎮巡,破例批准朱舜水定居日本。自此以後,朱舜水就再沒有離開過日本。

在日本的23年中,朱舜水與日本各方人士廣泛交流,博得日本學者的尊敬和愛戴,被尊稱為“日本的孔夫子”。西元1665年,日本水戶藩主德川光國仰慕朱舜水的才德,聘請他為賓師。朱舜水應邀移居江戶(今東京),招收徒弟,講授儒學,“雖老者白須白髮,亦扶杖聽講”。日本學者欽佩朱舜水的愛國氣節和淵博學識,從四面八方來求教。德川光國也十分器重他,經常向他詢問有關國家施政大計、禮樂典章制度、文化學術的問題,而且對他的生活的照顧也是無微不至。

海外漂泊 傳播中華文化

1682年4月17日,83歲高齡的朱舜水無疾而逝,德川光國親率門人弟子,恭臨主喪,並于常陸久慈郡大田鄉瑞龍山(今茨城縣久慈郡太田町瑞龍山麓,為德川氏墓地)為其建墓地,凡墳寢墓道,皆按明朝制式,並親題墓碑曰“明征君朱子墓”。第二年,又取古言:“德道博聞曰文,執事堅固曰恭”之句,追贈朱舜水以“文恭”的諡號,並親臨墓所,以弟子之禮拜祭。1684年,德川光國又在朱舜水所居之駒籠別莊建造一中國式的祠堂,並親作文以祭。自是每至忌日,都親舉祭禮。可見,在日本貴為上公的德川光國,對朱舜水恪盡弟子之禮,生前死後,始終恭敬如一,這種異國的師徒愛、賓主情,在中日關係史上光照後人。

縱觀朱舜水流亡日本前的歷程,充滿了一個愛國者為國操勞,背井離鄉,漂泊海外,歷盡艱辛而又毫不氣餒的悲壯情懷。朱舜水在到達日本後,又以其精深的學問和極其優秀的經世致用之才能,把優秀的中華文化傳播於異鄉,為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朱舜水曾為眾多的日本學生教授漢語知識。他採用直接使用漢文學習材料教授漢語的方法,要求日本學生直接使用“唐音”(漢語官話)誦讀漢籍,以發音“不異唐人之子”為標準,並要求學生對所學內容適當記憶與背誦。朱舜水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在加強口語訓練的同時,提高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對待漢語教材這一重要問題,朱舜水嚴格把關、親自改訂,表現出一名教育者高度的重視與責任感:“《南京話》一本錄上,多閩語不佳,希令眾徒別錄,不佞暇時當增刪之。”由於當時從福建到日本的民間商船很多,故許多日本學生同時學習南京官話與閩南語方言,但朱舜水認為漢語教材的目的性與針對性應明確,不應在其中出現官話與方言夾雜的情形。另外,朱舜水也十分重視漢字與詞彙的講授,對日本人在語音上的疑問,進行詳細解答。在《朱氏舜水談綺》一書中,可以看到朱舜水為學生今井弘濟講解過的常用漢語詞彙,分12大類、共計1084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朱舜水從事漢語教學是極可貴的,代表了當時對外漢語教學的最高水準。在朱舜水的精心教育下,今井弘濟、安積覺、德川光國等人的漢文水準日見精深,均成為水戶藩的早期學者,為水戶學派的形成打造了堅實的基礎,推動了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

朱舜水的政治理想是以儒家思想為宗旨,建立一個選賢舉能、政教修明的社會。為了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他非常重視興辦學校,培養人才。明朝滅亡的教訓讓他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 為此他專門寫了一篇《學校議》,介紹了中國歷代從中央到地方設立學校的大致情況,闡述了學校對於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他感到日本文教不足實在可惜,為了在日本“興學育才”多次大聲疾呼,並為其發展發揮了指導作用。

1670年,德川光國請朱舜水編寫了《學宮圖說》,此書總結了從古至今作為學習場所的學堂建築,在此之前日本還沒有學校制度,此書成為了日本學校制度的起源。後來水戶藩第九代藩主德川齊昭就是根據書中記載的具體內容,在水戶建立了日本的第一所學校。在教學實踐中,朱舜水痛斥明末八股取士,認為教育應該講究實際,注重實效和實用,提倡文武合一,為日本培育出一大批文武全才。他還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不同接受能力來決定教授的內容及多少。

朱舜水對日本教育的貢獻,梁啟超有很準確的評價,他以“光明俊偉的人格,極平實淹貫的學問,極盹摯和藹的感情,給日本全國人民以莫大的感化”。朱舜水在日本講學授道23載,桃李遍天下,其教育思想、教育實踐特色對日本的教育思想影響巨大。

和平使者 推動中日友好

朱舜水本人博學多才,在向日本人民傳授學問思想之外,還不遺餘力地傳播中國的科學技術文化。梁啟超曾說,“舜水不獨為日本精神文明界之大恩人,即物質方面,所給他們的益處也不少。”朱舜水到日本之後仍然注意農業生產,關注收成的好壞。在寫給日本友人的信中說“貴邦秋收無恙是為第一要事”“禾稼不成,則人民之以為食,大足為君相之憂”。當他看到陰雨連綿,便抱病給水戶藩的學生小宅生順去信詢問莊稼的生長情況;他還曾致信日本地方官吏,給予農業方面具體的技術指導,“田多沮洳,水浸則土膏不存,土寒則禾稼不發者,蓋謂秋收之後,三冬及早春而言耳。二三月間,田盡深耕,起大土塊翻而複之,如伏虎蹲羊,然後以水灌及之,使土酥而釋然後,用之然後用平打平…… ”顯示了他對農業技術的重視與精深的研究。

朱舜水在建築工程方面具有很高造詣,71歲時應德川光國興建學校之請,製作了《學宮圖說》及其模型。德川光國命工匠製作三十分之一比例的建築模型,朱舜水對工匠在殿堂構造方法的不明之處一一說明,使建築一年竣工。現存日本最大的孔廟東京湯島聖堂,就是據此模型於1690年建造,總面積達3.8萬平方米,其大成殿內的神龕上至今供奉著朱舜水帶至日本的孔子像。此外,朱舜水仿照西湖與廬山的風景,在江戶的小石川設計建造了後樂園,並親自向工匠教授後樂園石橋的建築方法。

朱舜水的醫藥學知識也極為豐富,曾向日本朋友對如何辨證施治與正確用藥談過看法:“醫者之用藥,元氣無傷,而止於虛弱,則補之。邪氣侵淩,虛火炎上,則祛之,祛之瀉之,即所以補之也。若不知標本之治,而遽投以參芪附子,未有不害之者也。蘇子曰:故進藥宜審其虛實寒熱燥濕輕重,未可執方以誤後人也。”

可見,作為一位中國的儒家學者,朱舜水將“學問”從儒家經典這個傳統的範圍上升到“博物學”的更高層面,對日本社會在農學、建築、藝術、醫學等方面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文化使者。

寓居東瀛的23年中,朱舜水將中國文化系統地傳播到日本,不僅加深了兩國人民間的相互瞭解,也促進了日本文化的發展,豐富了日本文化的內涵,受到了日本人民的尊敬和喜愛。朱舜水弘揚了中國文化,促進了中日友誼,對於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而言,朱舜水功不可沒。至今,日本人民還在以各種方式紀念著他。

幾百年來,朱舜水的事蹟在日本民間廣為傳頌,他的紀念銅像也受到了日本國民的敬仰。朱舜水在日本的光輝事蹟,直到近現代才傳至中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掀起了學習朱舜水學問的熱潮,相關學者從各個方面研究了朱舜水的事蹟和思想。朱舜水抗清的行動深刻影響了清末愛國青年的思想,他們接受了朱舜水的思想之後,都踴躍參加了革命。

朱舜水推進了中日友好交往的歷史步伐,在他之後,更多維護中日友好的和平使者往返于中日之間,為推動中日關係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文/張健 標題書法/夏薇 圖片來源/昵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