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正文

李嘉誠124個經商智慧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長江取名基於長江不擇細流的道理, 因為你要有這樣豁達的胸襟, 然後你才可以容納細流 沒有小的細流, 又怎能成為長江?只有具有這樣博大的胸襟, 自己才不會那麼驕傲, 不會認為自己樣樣出眾, 承認其他人的長處, 得到其他人的幫助, 這便是古人說的“有容乃大”的道理。 我之所以選擇“長江”這個名字, 就是勉勵自己必須有廣闊的胸襟。

【李嘉誠語錄】

早年, 李嘉誠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 遇事容易衝動, 缺乏周密的考慮。 日本統治香港時, 街上行人很少, 十二三歲的李嘉誠, 只要看到行人就想超越, 養成後來走路比人快的習慣, “這是我好勝習慣使然。 ”

後來, 李嘉誠給別人打工, 艱苦自學, 不與人同餐, 也不與人同遊。 他認為自己終有一天, 要超越同齡人。 漸漸地, 他一天比一天進步, 內心隱隱感到驕傲, 直到後來自己創業, 步入商界。

為了提醒自己“驕傲必帶來失敗”,

他以“長江”作為公司的名稱, 意在告誡自己:“要如長江彙聚百川, 才能細水長流。 ”

李嘉誠由一個微賤的打工仔, 成為香港首富;長江由一間破舊不堪的山寨廠, 成為龐大的跨國集團公司。 他的巨大成功, 主要得益於他“不擇細流”的用人之道。

在李嘉誠的高層領導班子裡, 既有精于行業領導的“老手”, 也有頗具金融頭腦的財務專家, 既有年輕有為的港人, 也有作風嚴謹的西方人。 李嘉誠作為組織最高決策者, 非常注重與大家建立融洽的互信、合作關係, 最大限度地使每個人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

毫無疑問, 李嘉誠之所以成就了自己的商業帝國, 是因為他始終明確了這樣一點:單靠自己的力量, 很難應對複雜的商業考驗,

個人的力量和智慧始終是有限的, 只有天下之才為我所用才能做成大買賣。

李嘉誠的包容之心, 不僅體現在他廣泛吸納各種人才上, 還體現在他不與別人樹敵上面, 即使與人發生過隔閡, 他也能坦然與之合作, 實現自己的商業目標。

李嘉誠曾經幫助包玉剛收購了九龍倉, 又擊敗置地購得中區新地王, 但是並未因此與紐璧堅、凱瑟克結為冤家。 一場博弈之後, 大家握手言歡, 聯手發展地產項目。 所以, 他在商業競爭中非常注意加強與對方合作, 充分照顧到對方的利益。 於是, 他和生意場上的許多人結成了合作夥伴、打成一片, 創造了“只有對手而沒有敵人”的奇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