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找了八年的楊子榮:化名參軍,失聯後母親被打成“黑五類”

文 |周冉

1969年北京, 周恩來正陪美國一家民間藝術團觀摩京劇樣板戲《智取威虎山》。 這是1949年以來第一個來訪的外國民間藝術團體。 舞臺上由童祥苓扮演的戰鬥英雄楊子榮巧妙周旋于眾多土匪中間, 以一敵百, 機智勇敢, 贏得台下陣陣掌聲。 演出結束後, 紅色大幕緩緩拉開, 周恩來和藝術團團長詹姆斯走上台同演員一一握手, 詹姆斯激動地擁抱童祥苓, 大加稱讚說:“你是英雄!在美國, 你應該被授予林肯勳章!”

在當日晚宴上, 詹姆斯再次提起樣板戲《智取威虎山》, 他想知道楊子榮這位智勇雙全的英雄是戲劇塑造的還是真實人物,

並提出想見一下這位英雄的後人, 瞭解他的成長環境。 周恩來立刻回答:“毫無疑問, 楊子榮是一位真實的、家喻戶曉的革命英雄”, 同時詢問身邊的文化部部長, 楊子榮的家屬能否找到, “馬上和民政部門聯繫, 儘快找到!3天之內找不到人, 也要找到線索。 ”周恩來說。

找了八年的楊子榮

1966年, 以海林縣民政局烈士陵園管理站站長關會元為首的四人調查小組成立, 核心任務就是尋找烈士楊子榮家鄉的具體地址, 瞭解他的身世。 海林縣是楊子榮犧牲和埋葬的地方, 這裡有中國最早建立的楊子榮紀念館。

當年9月, 四人小組與通化、千山、瀋陽、大連等地的部隊聯繫, 尋找楊子榮的生前好友, 兩個多月過去了,

調查組無功而返。 當年年底, 關會元再次出發, 這一次, 他直奔北京, 去找《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 在那個特殊年代, 曲波因為這本知名度極高的小說, 已經從政治部主任淪為伙夫, 造反派認為他寫這本小說, 是在為自己樹碑立傳, 關於楊子榮的家鄉, 他也知之甚少。 關會元又找到當年偵察排成員孫大德, 孫大德也只知道楊子榮家鄉在膠東這一項。 膠東地區面積廣大, 光縣就有牟平、榮成、文登、乳山四個, 鄉鎮村屯更多達幾百上千, 根本無從尋找, 關會元又一次失望而歸。

1968年5月, 調查組又一次奔赴北京。 當時到北京出差需要拿著介紹信, 到指定地方, 接受統一分配住所。 調查組來到登記處時發現, 當天外地來京人員住宿分配已經排到3000多號,

開放的旅店基本滿員。 調查組決定分頭行動, 留下一人排號, 其餘人找到楊子榮當年的領導、時任駐京某部副政委的姜國政。 姜國政一聽說是調查烈士楊子榮的身世, 十分熱情, 他先為調查組安排在條件舒適的西郊賓館住下, 又組織了在京的曲波、孫大德等十幾位戰友座談, 為調查組提供線索。 座談會上, 大家共同的描述是:楊子榮身高一米七左右, 長條臉, 顴骨略高, 濃眉大眼, 開朗健談……

1969年, 周恩來下達尋找烈士家鄉和親屬的命令, 第38軍、東北烈士紀念館、海林縣民政部門再次組成了聯合調查組, 奔赴膠東。 當時尋找的線索有三個:1.楊子榮說過家鄉是膠東, 家裡有母親、妻子和哥哥;2.土改時家裡分了三間茅屋,

一頭毛驢;3.自己家門前有棵五抱粗的大槐樹。

煙臺地委接待了匆忙趕來的調查組, 召集各縣開電話會議, 要求各縣成立“尋找楊子榮辦公室”。 許多村屯在大喇叭裡一天三遍廣播, 要求村民提供線索。 一個星期後, 僅榮成縣一處就有近千條線索迅速彙集,

來反映情況的人一波接一波, 調查組忙於接待應付, 反復比對, 最終卻一一否定。

與此同時, 牟平縣嵎峽河村宋學芝老太太的事傳到了調查組, 經過核對, 宋學芝兒子楊宗貴參軍時的種種細節都和老兵的回憶相符, 家裡情況也一致, 但這麼多年過去了, 楊宗貴一張照片也沒留下, 調查組還是沒敢輕易確認。

1973年, 曲波在部隊檔案室無意中找到一張當年表彰會的百人合影, 其中身披大紅花的那人就是楊子榮。 由於照片人數眾多, 頭像很小, 國內翻拍技術不行, 曲波還托日本的朋友把照片局部放大, 送到了調查組手中。

此時宋學芝老太太早已去世, 經過戰友和楊宗貴哥哥楊宗福的辨認, 確認了楊宗貴就是剿匪英雄楊子榮。 一場耗時8年的尋找終於塵埃落定。宋學芝生前也曾向人念叨,話匣子裡的英雄楊子榮,會不會就是自己的二兒子楊宗貴。

烈士母親被打成黑五類

在曲波筆下,楊子榮是個41歲、富有經驗的偵查能手、抗日老戰士,雇工出身,被地主惡霸逼死雙親,從小受苦沒念過一句書卻絕頂聰明。真實的楊宗貴除了聰明機警,能說會道外,其他一概不符。

1920年,3歲的楊宗貴隨父母、哥哥、姐姐和小弟弟搭船闖關東,一路上風餐露宿,幾次死裡逃生,一家6口終於在安東(今丹東)郊外的大沙河村落腳。為了一家人的生計,父親楊世恩找了個瓦工的活兒,姐姐學紡絲。在安東,即使努力奔命,一家老小的生活依然難以為繼,最後全家商量,父親和女兒留下做工,母親帶著三個兒子回老家牟平。

有了父親和姐姐的貼補,家裡生活稍稍寬裕一些,楊宗貴有幸讀了兩年私塾,但好景不長,父親很快染病身亡,楊宗貴只好到姐姐所在的工廠學繅絲。12歲的楊宗貴早早步入社會,他在鴨綠江上放過木排,當過船工,給大戶人家當過護院,在礦區當過礦工。1943年,為了替挨打的工友出氣,楊宗貴跟礦區的日本監工幹了一架,偷偷跑回家鄉娶了17歲的農村姑娘徐萬秀。結婚第二年,楊宗貴瞞著妻子和母親,化名楊子榮參加解放軍,他年齡比營長還大,被分配到炊事班。

這一年,徐萬秀生下女兒,從此開始了照顧婆婆養育女兒的艱難生活。女兒3歲時,因為發燒無錢治病夭折,徐萬秀也病倒。婆婆宋學芝做主把大兒子楊宗福的長子楊克武過繼給徐萬秀,1952年徐萬秀因肺癌病世,死前瘦得只剩一把骨頭。

兒媳死後,祖孫二人靠吃野草團、地瓜蔓和毛草根過日子,實在揭不開鍋時還去牟平縣城要過飯。當時的村党支書孫承倛回憶說,1950年楊宗貴查無下落,我們便把他作為失蹤軍人對待。每年給楊宗貴的母親宋學芝10個幫工日,春種時5個幫工日,秋收時5個幫工日。1955年,鄰村回來個和楊宗貴一同去大連的復原兵。他說楊宗貴不是失蹤,而是投敵了,他親眼看見楊宗貴穿著大褂,戴著墨鏡和土匪攪在一起。

要強的宋學芝一口咬定,兒子不可能做這樣的事,自己有信為證,但她回家找了兩天,不得不對党支書承認,信找不到了,被她納鞋底用了。很快宋學芝的優待被取消,1966年還被打成黑五類分子。孫承倛回憶說:“批鬥會上,我還用槍托搗了她兩下,為此我將終生不安。”

宋學芝不服,她開始去縣裡告狀,去地區告狀,一場場官司下來,宋學芝氣得腦中風,偏癱在床上。小孫子只能靠鄰居親戚接濟。1966年,宋學芝彌留之際要見支書一面也沒能如願。她要求把自己埋在山頂上,要親眼看著兒子回來。

躺在床上餓了三天,宋學芝突然坐起來說,要是能吃上口熱乎乎的地瓜就好了,小孫子跑了十多裡路到遠房姑姑家要來了地瓜,連滾帶爬回到家,奶奶早咽氣了。

楊宗貴的哥哥楊宗福一家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即使認定楊宗貴就是烈士楊子榮後,楊家人也沒有享受過烈屬待遇。1991年7月1日,牟平縣的楊子榮廣場剪綵儀式後,縣民政局每月給楊宗福8元,第一次拿到這8塊錢,楊宗福激動得徹夜難眠。

1945年,楊宗貴化名子榮參軍,本意是不想連累家人,卻在二十年後給母親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

一場耗時8年的尋找終於塵埃落定。宋學芝生前也曾向人念叨,話匣子裡的英雄楊子榮,會不會就是自己的二兒子楊宗貴。

烈士母親被打成黑五類

在曲波筆下,楊子榮是個41歲、富有經驗的偵查能手、抗日老戰士,雇工出身,被地主惡霸逼死雙親,從小受苦沒念過一句書卻絕頂聰明。真實的楊宗貴除了聰明機警,能說會道外,其他一概不符。

1920年,3歲的楊宗貴隨父母、哥哥、姐姐和小弟弟搭船闖關東,一路上風餐露宿,幾次死裡逃生,一家6口終於在安東(今丹東)郊外的大沙河村落腳。為了一家人的生計,父親楊世恩找了個瓦工的活兒,姐姐學紡絲。在安東,即使努力奔命,一家老小的生活依然難以為繼,最後全家商量,父親和女兒留下做工,母親帶著三個兒子回老家牟平。

有了父親和姐姐的貼補,家裡生活稍稍寬裕一些,楊宗貴有幸讀了兩年私塾,但好景不長,父親很快染病身亡,楊宗貴只好到姐姐所在的工廠學繅絲。12歲的楊宗貴早早步入社會,他在鴨綠江上放過木排,當過船工,給大戶人家當過護院,在礦區當過礦工。1943年,為了替挨打的工友出氣,楊宗貴跟礦區的日本監工幹了一架,偷偷跑回家鄉娶了17歲的農村姑娘徐萬秀。結婚第二年,楊宗貴瞞著妻子和母親,化名楊子榮參加解放軍,他年齡比營長還大,被分配到炊事班。

這一年,徐萬秀生下女兒,從此開始了照顧婆婆養育女兒的艱難生活。女兒3歲時,因為發燒無錢治病夭折,徐萬秀也病倒。婆婆宋學芝做主把大兒子楊宗福的長子楊克武過繼給徐萬秀,1952年徐萬秀因肺癌病世,死前瘦得只剩一把骨頭。

兒媳死後,祖孫二人靠吃野草團、地瓜蔓和毛草根過日子,實在揭不開鍋時還去牟平縣城要過飯。當時的村党支書孫承倛回憶說,1950年楊宗貴查無下落,我們便把他作為失蹤軍人對待。每年給楊宗貴的母親宋學芝10個幫工日,春種時5個幫工日,秋收時5個幫工日。1955年,鄰村回來個和楊宗貴一同去大連的復原兵。他說楊宗貴不是失蹤,而是投敵了,他親眼看見楊宗貴穿著大褂,戴著墨鏡和土匪攪在一起。

要強的宋學芝一口咬定,兒子不可能做這樣的事,自己有信為證,但她回家找了兩天,不得不對党支書承認,信找不到了,被她納鞋底用了。很快宋學芝的優待被取消,1966年還被打成黑五類分子。孫承倛回憶說:“批鬥會上,我還用槍托搗了她兩下,為此我將終生不安。”

宋學芝不服,她開始去縣裡告狀,去地區告狀,一場場官司下來,宋學芝氣得腦中風,偏癱在床上。小孫子只能靠鄰居親戚接濟。1966年,宋學芝彌留之際要見支書一面也沒能如願。她要求把自己埋在山頂上,要親眼看著兒子回來。

躺在床上餓了三天,宋學芝突然坐起來說,要是能吃上口熱乎乎的地瓜就好了,小孫子跑了十多裡路到遠房姑姑家要來了地瓜,連滾帶爬回到家,奶奶早咽氣了。

楊宗貴的哥哥楊宗福一家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即使認定楊宗貴就是烈士楊子榮後,楊家人也沒有享受過烈屬待遇。1991年7月1日,牟平縣的楊子榮廣場剪綵儀式後,縣民政局每月給楊宗福8元,第一次拿到這8塊錢,楊宗福激動得徹夜難眠。

1945年,楊宗貴化名子榮參軍,本意是不想連累家人,卻在二十年後給母親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