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4-7.5萬一分鐘請來日本三線製作,然後呢?中日合作動畫解析

ACG與泛娛樂

訪問三文娛網站3wyu.com查看產業必讀文章

中日合作動畫的發展、現狀, 以及這個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

四月伊始, 新番雲集, 《銀之守墓人》《全職高手》等國產動畫在業界和觀眾中都獲得了諸多關注。

《全職高手》動畫是閱文集團+視美精典, 這種網文IP改編的模式, 三文娛將舉辦私享會進行分享探討。

今天, 我們先來聊聊以《銀之守墓人》《從前有座靈劍山》等為代表的中日合作動畫。

從2016年初的《從前有座靈劍山》開始, 僅一年時間國內市場集中出現了十餘部中日合作改編動畫, 其中不乏頭部IP, 資方涉及騰訊、B站、愛奇藝、樂元素、網易等大平臺大廠商。

這些動畫得到諸多資源、光環, 肩負著觀眾們對“國漫崛起”的期待, 然而部分作品開播後的市場反應並不如人意, 與許多二次元粉絲心目中的日本動畫差距懸殊。

儘管如此, 國內眾多公司仍屢次嘗試去日本、韓國等尋求合作。

三文娛和繪夢動畫李豪淩、網易雷火遊戲部行銷總監《新倩女幽魂》動畫專案負責人崔忞敏、多位負責過中日韓合作動畫專案的業內人士以及堅持純國人製作動畫的艾爾平方盧恒宇交流了這個話題。 根據他們的分享, 三文娛為大家梳理中日韓合作動畫的緣由、發展、現狀, 以及這個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

作者:宛宛

日韓製作的七個優勢

( 首先要說明的是, 本文討論的合作指的是二維動畫, 不包括三維;主要講中日製作合作, 少量中韓製作合作;不涉及海外播出權等方面。 )

三文娛此前曾向國內十餘家動畫公司瞭解動畫製作成本, 以及成本背後的種種影響因素, 詳見《做一部國產動畫要多少錢?單部投資千萬起步,

成本直追日本》。

中國市場對國產優質動畫的極度渴求, 吸引了大量資源進入, 然而國內動畫行業並沒有準備好, 人才短缺、產能有限、製作水準良莠不齊等問題普遍存在, 以至於國內動畫製作價格追平乃至超過兩年前日本的價格, 但製作水準仍有距離。

在市場機會和資本的推動下, 部分中國公司開始選擇與日韓動畫製作公司尋求合作, 這種做法好處頗多:

一, 彌補了產能不足。

在公司人數有限, 國內人才短缺的情況下, 選擇日韓團隊協助代工, 可以大大提高年產作品的數量。 李豪淩表示, 現在繪夢每年15-16部作品中, 8-10部是在海外完成的。

二, 成片水準較穩定。

動畫製作流程的重中之重在於前期, 而國內前期製作人員非常稀缺。

由於長期接日本代工, 中國有一定的中後期製作資源和能力, 但優秀的導演、演出、人設、原畫等重要角色在國內屈指可數。 日韓動畫市場經歷幾十年的發展, 已經沉澱下一批成熟的從業者, 尋得和他們的合作, 在作品品質上會有較為穩定的保證。

三, 性價比相對較高。

日本動畫公司的製作預算大概在4-7.5萬元每分鐘, 就是說, 正常動畫的價格在4-5萬元每分鐘, 品質較高的一般在7.5萬左右, 上不封頂。 同理, 韓國動畫公司的製作預算大概在3-5萬元每分鐘, 逐漸興起的朝鮮和越南代工基地只需要2萬元左右每分鐘。 而同品質的動畫在國內基本需要5-8萬元每分鐘。 結合其他幾點, 日韓合作為作品提供了較高的性價比。

四, 增加行銷亮點。

日本動畫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眾所周知, 而自帶混血基因的合作動畫也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期待和驚喜。 尤其是最初試水的幾部片子, 比如《從前有座靈劍山》、《一人之下》、《侍靈演武:將星亂》等已經成功在國內觀眾心理打上了中日合作作品的標籤。

《從前有座靈劍山》動畫宣傳圖

五, 拓展海外市場。

近年的中日合作動畫通常會在日本電視臺同步播出, 相比國內網路動畫管道較多, 推廣要求較高, 曝光較難的情況, 日本動畫只要在電視臺進行播出, 就會有相應的觀眾觀看, 提高了作品本身的影響力, 也成為國內動畫內容出海的案例。

六, 新增變現管道。

部分作品可以獲得海外平臺購買播出權的版權金, 而在播出增加受眾的同時,也提高了衍生品等後續變現的可能性。

七,借鑒成熟經驗。

在整個合作和交流中,日本動畫製作的規範體系、動畫市場的商業模式等可供國內團隊參考和借鑒,部分公司也會對將國內從業者派遣到日本進行學習培養。

雖然優勢突出,但實際上,目前國內市場卻對中日韓合作模式普遍存在兩大質疑:

為什麼合作動畫和印象中的日本動畫相去甚遠?

為什麼真的能完成合作的專案和公司寥寥無幾?

和日本動畫“不一樣”的中日合作動畫

三文娛對比了四部中日同步播出的動畫截至2017年3月29日在相關平臺的播放量。

我們發現,前四集播出後它們出現了播放量銳減,棄番率甚至接近50%。在這些動畫的觀眾評論中出現最高頻的吐槽是:和日本動畫不一樣,畫面崩壞,劇情跳躍。

觀眾的疑惑是可以理解的。

每年日本都有上百部新番開播,僅2017年4月就有61部新番即將播出,但實際上真正能給中國觀眾留下印象的只有十幾部甚至寥寥幾部當季最好的作品。

這61部裡有幾部為中國觀眾熟知?

像風靡全球的《海賊王》、《火影忍者》、《進擊的巨人》、《Fate/Zero》等,都是日本長期投入一線團隊生產、從激烈競爭中拼殺出來的超S級番,也就是說,觸達並給中國觀眾留下印象的都是日本最優質團隊生產最優質的動畫作品,而更大量的中等或者普通的作品是無緣進入中國普通動畫觀眾視線的。

於是,國內觀眾就形成了“超S級番就是日本動畫”的刻板印象。

然而,當中國項目在日尋求合作時,並沒有強勢的主動權,此前也只能與日方二三線公司、或者一線公司的二三線團隊進行合作,這主要受到日本製作公司檔期和動畫製作預算的影響。

首先一線製作團隊在日本同樣是稀缺資源,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日本本國的優質番。三文娛瞭解到,大部分日本頂級團隊的檔期已經排到2-3年後,即便有檔期,他們也不屑於接海外的代工項目。而中國目前對動畫內容的需求比較急迫,時間要求比較緊張,只能選擇檔期匹配的日方進行合作。

另一方面,此前中日合作專案的成本投入並不高,多數在4.5萬左右每分鐘。對於出資方來說,中日合作項目4.5萬每分鐘並不便宜,但在日本實際上只是三線作品的價格。

從成本投入的必要性考慮,目前國內動畫市場尚處於內容填充期,對好內容好作品的需求遠大于對製作水準的需求,大家都在用更多內容搏機會,低成本追求高產的打法也比較符合目前國內的市場情況。實際上國內多數作品更迫切的需要講一個好故事,之後精良的製作才能對優質的內容錦上添花。

在日本動畫行業高度標準化、流程化的前提下,團隊和製作預算基本圈定了動畫的品質區間,也意味著成片是無法和日本超S級作品相比較的。

摩擦不斷影響成片品質和後續合作

不過,造成中日合作專案畫面崩壞、故事跳躍另有其因。

製作流程的差異是大家公認的在中日合作動畫中的最大問題,也是影響成片品質的重要原因。製作時間有限,流程的調整和製作人員的摩擦造成了時間和成本的浪費,直接影響作品品質。

文化的差異也在製作中造成了極大的挑戰。

內容行業是一個主觀性極強的行業,作品本身也自帶製作團隊調性的印記。面對和日本市場和文化都不同的中國內容改動畫,日方團隊對原著的理解會存在差異,影響成片的故事性。比如日方團隊並不懂中國的武俠修仙內容,也不瞭解中國古代的文化,講出來的“日式武俠修仙”故事中國的觀眾就不一定看得懂。

團隊的不可控是影響成片品質的潛在風險。

製作團隊在日本,有更成熟的製作流程和習慣,中方對其控制力較弱。而在進入日韓市場的早期,有可能遇人不淑,與一些不靠譜的公司合作,打款後更無法控制製作進程和品質。

在中日韓合作中,會有出資方、中間管理方、製作方等多個角色,無論是在早期的製作方選擇,預算的制定,到製作過程的劇本分鏡等,在中國的潛規則就是出資方更強勢。而在日本的製作過程中,出資方和製作方是平等的,甚至製作方會主動權更強。所以這種角色地位的不同也會在整個製作過程中引發不小的摩擦。

這些因素影響了中日合作的順利進行,也影響了動畫成片的品質。

但這些問題主要出現在漫改動畫作品的中間管理模式中,一是漫改動畫已經有漫畫內容,在改編時會追求尊重原作。二是中間管理模式採用雙導演制度,即中方一名導演總負責,日方一名執行導演負責動畫製作。中方的動畫製作公司進行海外發包和中間管理,並根據需求、時間、預算等多個因素進行流程拆分。流程拆分細節很多,協調就比較複雜,潛在問題就比較多。比如日本的中期價格較高,前期比較出彩,但有些中國文化很強的專案前期只能在國內完成,還有一些日方導演不合適,中方導演全控,有些動畫國內掌握前期部分,有些只做到劇本、分鏡。

相比之下,合作中的直接外發模式或許就能規避一些問題。

崔忞敏告訴三文娛,網易遊戲並沒有動畫製作經驗,所以在這部動畫的中日合作中,中方主要負責提供遊戲原設作為創作參考,日方擁有腳本企劃、形象設計、演出形式等自由創作的權利。雖然仍會面臨文化差異、游改動畫創新與還原的抉擇等問題,但在流程方面的摩擦會少很多。

除了國內遊改動畫一般採用直接外發模式,一些漫改動畫也會選擇直接外發模式,比如優酷土豆的《侍靈演武:將星亂》就是出資方主導外發給小丑社製作,沒有中方製作公司進行中間管理。兩種模式各有優劣,具體選擇由出資方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侍靈演武》動畫宣傳圖

也有資深業內人士向三文娛透露,韓國由於多年從事外包工作,風格介於日本的固執和中國的靈活之間,在合作中更容易協調,但平均製作水準沒有日方高,如何甄別並選擇靠譜的團隊合作就更為重要。

更多的問題:語言、業界資源、信任

除了這些合作中的問題,還有一些問題導致合作無法達成或者中途夭折。這些問題也是國內動畫公司早期前往海外市場遇到的最大障礙。

語言問題。語言問題直接限制了溝通,早期並不是每個來日韓尋求合作的中國公司都具備流利的當地語言能力。

資源問題。初來乍到對當地情況不夠瞭解,也沒有相關領域的人脈積累,沒有對日本公司的具體情況和製作水準進行正確評估的方式。

信任問題。這一度是難以達成合作的重要原因。中國公司探索日韓市場,而當地公司並沒有嘗試過和中國公司的合作,部分穩妥的日本公司出於不信任,會選擇拒絕合作。

而為了緩解這些問題,作為早期海外合作開荒者的繪夢動畫也開始嘗試在日韓設立全資子公司。李豪淩告訴三文娛,在當地建公司會有比較穩定的團隊,可以提供品質上的保證。但製作風格會變成瓶頸,成本也較高。

中日韓合作可行,但更需要走通中國自己的動畫模式

在可見的好處和風險面前,為了尋求產能和穩定品質,中日韓合作的模式依舊是可行的。

這需要選擇靠譜的團隊合作,好的公司也有差團隊,在選擇與日韓公司合作時,更重要的是看什麼團隊合作,包括團隊的導演、製片、原畫、演出等等分別是哪些人,有過什麼作品;對日韓製作團隊要保有耐心,如果預算足夠、對片子的品質有更高要求,可以選擇等到在優秀團隊有檔期的時候進行合作;出資方也應更信任製作方。

如果有中方優質團隊確定好前期內容,發包到比較靠譜的日方團隊,是可以達成品質穩定的成片的。

但是,在通過合作加快內容生產的同時,一個行業的崛起需要的仍是本國公司和人才的推動。

“國內是有能力作出好作品的,”有業內人士向三文娛表示,“比如視美精典製作的《全職高手》是可以媲美日本一流作品的國產動畫,同樣預算也是日本一流動畫的標準。”(視美精典請記得給三文娛廣告費)

但中國的優秀動畫作品依然鳳毛麟角,一方面內容是一個需要時間的行業,國內成人向動畫從《十冷》到現在也僅僅五年的時間,另一方面,內容是一個慢行業,而目前國內動畫最缺的是能穩住自己安心做事的人,“我們開始缺少老一輩的那種匠人精神。”

而行業的先行者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給以人為本的動畫行業帶來更多的資源,吸引更多人才進入中國動畫市場,探索符合動畫行業的商業模式。中國人這麼多,不缺故事講得好和畫的好的人,只是他們沒進入動畫行業,或者沒有被發現和重視。

而在資本熱捧日式動畫的背景下,隨著90後一代人的成長,二次元從亞文化轉化為年輕人的主流文化,中國觀眾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動畫呢?

無論是中日韓合作,還是國內團隊死磕,面對日益紅海的日式動畫市場,盧恒宇提出了他的思考:

“我們有沒有可能跳脫出日式動畫的框架,吸取日本好的東西,但去尋找更符合中國的講述方式或者形式,做一些更符合我們自己習慣的東西呢。”

這大概是每個中國動畫人應該考慮的問題吧。

◆END◆

............................................................

三文娛ACG行業招聘求職群,大家長按二維碼入群

三文娛執事:swyzs2 群主拉您進群

三文娛網站已上線:3wyu.com

............................................................

三文娛

新文化,新娛樂,新內容

乾貨最多的動漫產業新媒體

原創內容,未經同意,嚴禁轉載。

而在播出增加受眾的同時,也提高了衍生品等後續變現的可能性。

七,借鑒成熟經驗。

在整個合作和交流中,日本動畫製作的規範體系、動畫市場的商業模式等可供國內團隊參考和借鑒,部分公司也會對將國內從業者派遣到日本進行學習培養。

雖然優勢突出,但實際上,目前國內市場卻對中日韓合作模式普遍存在兩大質疑:

為什麼合作動畫和印象中的日本動畫相去甚遠?

為什麼真的能完成合作的專案和公司寥寥無幾?

和日本動畫“不一樣”的中日合作動畫

三文娛對比了四部中日同步播出的動畫截至2017年3月29日在相關平臺的播放量。

我們發現,前四集播出後它們出現了播放量銳減,棄番率甚至接近50%。在這些動畫的觀眾評論中出現最高頻的吐槽是:和日本動畫不一樣,畫面崩壞,劇情跳躍。

觀眾的疑惑是可以理解的。

每年日本都有上百部新番開播,僅2017年4月就有61部新番即將播出,但實際上真正能給中國觀眾留下印象的只有十幾部甚至寥寥幾部當季最好的作品。

這61部裡有幾部為中國觀眾熟知?

像風靡全球的《海賊王》、《火影忍者》、《進擊的巨人》、《Fate/Zero》等,都是日本長期投入一線團隊生產、從激烈競爭中拼殺出來的超S級番,也就是說,觸達並給中國觀眾留下印象的都是日本最優質團隊生產最優質的動畫作品,而更大量的中等或者普通的作品是無緣進入中國普通動畫觀眾視線的。

於是,國內觀眾就形成了“超S級番就是日本動畫”的刻板印象。

然而,當中國項目在日尋求合作時,並沒有強勢的主動權,此前也只能與日方二三線公司、或者一線公司的二三線團隊進行合作,這主要受到日本製作公司檔期和動畫製作預算的影響。

首先一線製作團隊在日本同樣是稀缺資源,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日本本國的優質番。三文娛瞭解到,大部分日本頂級團隊的檔期已經排到2-3年後,即便有檔期,他們也不屑於接海外的代工項目。而中國目前對動畫內容的需求比較急迫,時間要求比較緊張,只能選擇檔期匹配的日方進行合作。

另一方面,此前中日合作專案的成本投入並不高,多數在4.5萬左右每分鐘。對於出資方來說,中日合作項目4.5萬每分鐘並不便宜,但在日本實際上只是三線作品的價格。

從成本投入的必要性考慮,目前國內動畫市場尚處於內容填充期,對好內容好作品的需求遠大于對製作水準的需求,大家都在用更多內容搏機會,低成本追求高產的打法也比較符合目前國內的市場情況。實際上國內多數作品更迫切的需要講一個好故事,之後精良的製作才能對優質的內容錦上添花。

在日本動畫行業高度標準化、流程化的前提下,團隊和製作預算基本圈定了動畫的品質區間,也意味著成片是無法和日本超S級作品相比較的。

摩擦不斷影響成片品質和後續合作

不過,造成中日合作專案畫面崩壞、故事跳躍另有其因。

製作流程的差異是大家公認的在中日合作動畫中的最大問題,也是影響成片品質的重要原因。製作時間有限,流程的調整和製作人員的摩擦造成了時間和成本的浪費,直接影響作品品質。

文化的差異也在製作中造成了極大的挑戰。

內容行業是一個主觀性極強的行業,作品本身也自帶製作團隊調性的印記。面對和日本市場和文化都不同的中國內容改動畫,日方團隊對原著的理解會存在差異,影響成片的故事性。比如日方團隊並不懂中國的武俠修仙內容,也不瞭解中國古代的文化,講出來的“日式武俠修仙”故事中國的觀眾就不一定看得懂。

團隊的不可控是影響成片品質的潛在風險。

製作團隊在日本,有更成熟的製作流程和習慣,中方對其控制力較弱。而在進入日韓市場的早期,有可能遇人不淑,與一些不靠譜的公司合作,打款後更無法控制製作進程和品質。

在中日韓合作中,會有出資方、中間管理方、製作方等多個角色,無論是在早期的製作方選擇,預算的制定,到製作過程的劇本分鏡等,在中國的潛規則就是出資方更強勢。而在日本的製作過程中,出資方和製作方是平等的,甚至製作方會主動權更強。所以這種角色地位的不同也會在整個製作過程中引發不小的摩擦。

這些因素影響了中日合作的順利進行,也影響了動畫成片的品質。

但這些問題主要出現在漫改動畫作品的中間管理模式中,一是漫改動畫已經有漫畫內容,在改編時會追求尊重原作。二是中間管理模式採用雙導演制度,即中方一名導演總負責,日方一名執行導演負責動畫製作。中方的動畫製作公司進行海外發包和中間管理,並根據需求、時間、預算等多個因素進行流程拆分。流程拆分細節很多,協調就比較複雜,潛在問題就比較多。比如日本的中期價格較高,前期比較出彩,但有些中國文化很強的專案前期只能在國內完成,還有一些日方導演不合適,中方導演全控,有些動畫國內掌握前期部分,有些只做到劇本、分鏡。

相比之下,合作中的直接外發模式或許就能規避一些問題。

崔忞敏告訴三文娛,網易遊戲並沒有動畫製作經驗,所以在這部動畫的中日合作中,中方主要負責提供遊戲原設作為創作參考,日方擁有腳本企劃、形象設計、演出形式等自由創作的權利。雖然仍會面臨文化差異、游改動畫創新與還原的抉擇等問題,但在流程方面的摩擦會少很多。

除了國內遊改動畫一般採用直接外發模式,一些漫改動畫也會選擇直接外發模式,比如優酷土豆的《侍靈演武:將星亂》就是出資方主導外發給小丑社製作,沒有中方製作公司進行中間管理。兩種模式各有優劣,具體選擇由出資方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侍靈演武》動畫宣傳圖

也有資深業內人士向三文娛透露,韓國由於多年從事外包工作,風格介於日本的固執和中國的靈活之間,在合作中更容易協調,但平均製作水準沒有日方高,如何甄別並選擇靠譜的團隊合作就更為重要。

更多的問題:語言、業界資源、信任

除了這些合作中的問題,還有一些問題導致合作無法達成或者中途夭折。這些問題也是國內動畫公司早期前往海外市場遇到的最大障礙。

語言問題。語言問題直接限制了溝通,早期並不是每個來日韓尋求合作的中國公司都具備流利的當地語言能力。

資源問題。初來乍到對當地情況不夠瞭解,也沒有相關領域的人脈積累,沒有對日本公司的具體情況和製作水準進行正確評估的方式。

信任問題。這一度是難以達成合作的重要原因。中國公司探索日韓市場,而當地公司並沒有嘗試過和中國公司的合作,部分穩妥的日本公司出於不信任,會選擇拒絕合作。

而為了緩解這些問題,作為早期海外合作開荒者的繪夢動畫也開始嘗試在日韓設立全資子公司。李豪淩告訴三文娛,在當地建公司會有比較穩定的團隊,可以提供品質上的保證。但製作風格會變成瓶頸,成本也較高。

中日韓合作可行,但更需要走通中國自己的動畫模式

在可見的好處和風險面前,為了尋求產能和穩定品質,中日韓合作的模式依舊是可行的。

這需要選擇靠譜的團隊合作,好的公司也有差團隊,在選擇與日韓公司合作時,更重要的是看什麼團隊合作,包括團隊的導演、製片、原畫、演出等等分別是哪些人,有過什麼作品;對日韓製作團隊要保有耐心,如果預算足夠、對片子的品質有更高要求,可以選擇等到在優秀團隊有檔期的時候進行合作;出資方也應更信任製作方。

如果有中方優質團隊確定好前期內容,發包到比較靠譜的日方團隊,是可以達成品質穩定的成片的。

但是,在通過合作加快內容生產的同時,一個行業的崛起需要的仍是本國公司和人才的推動。

“國內是有能力作出好作品的,”有業內人士向三文娛表示,“比如視美精典製作的《全職高手》是可以媲美日本一流作品的國產動畫,同樣預算也是日本一流動畫的標準。”(視美精典請記得給三文娛廣告費)

但中國的優秀動畫作品依然鳳毛麟角,一方面內容是一個需要時間的行業,國內成人向動畫從《十冷》到現在也僅僅五年的時間,另一方面,內容是一個慢行業,而目前國內動畫最缺的是能穩住自己安心做事的人,“我們開始缺少老一輩的那種匠人精神。”

而行業的先行者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給以人為本的動畫行業帶來更多的資源,吸引更多人才進入中國動畫市場,探索符合動畫行業的商業模式。中國人這麼多,不缺故事講得好和畫的好的人,只是他們沒進入動畫行業,或者沒有被發現和重視。

而在資本熱捧日式動畫的背景下,隨著90後一代人的成長,二次元從亞文化轉化為年輕人的主流文化,中國觀眾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動畫呢?

無論是中日韓合作,還是國內團隊死磕,面對日益紅海的日式動畫市場,盧恒宇提出了他的思考:

“我們有沒有可能跳脫出日式動畫的框架,吸取日本好的東西,但去尋找更符合中國的講述方式或者形式,做一些更符合我們自己習慣的東西呢。”

這大概是每個中國動畫人應該考慮的問題吧。

◆END◆

............................................................

三文娛ACG行業招聘求職群,大家長按二維碼入群

三文娛執事:swyzs2 群主拉您進群

三文娛網站已上線:3wyu.com

............................................................

三文娛

新文化,新娛樂,新內容

乾貨最多的動漫產業新媒體

原創內容,未經同意,嚴禁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