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原來宣德爐還有這麼多講究

淨幾群書外

閑堂一物無

中間任灰燼

終與蕙蘭俱

自從可愛的宣德皇帝讓旗下創意公司改良了一把銅爐後, 宣德爐便被後世不厭其煩的仿造,

以至於真正的宣德造都讓今天的我們有點傻傻分不清楚了。 而從明代到清代, 每一個品種的宣德爐的樣貌都經歷了微妙的變化, 讓我們將其中有代表性的品種來一個明清大PK, 看完之後不知道是會讓大家產生一種“反清複明”的衝動還是覺得清代青出於藍呢?

沖耳爐

沖耳又稱朝天耳, 寓“敬天法人”之意。 從明中早期到晚期再到清代, 沖耳爐的爐身造型大致經歷了從高到扁, 再到高的演變。 而明清沖耳爐變化最為顯著的當屬耳朵, 明代的耳朵往往比較薄, 而清代的通常更加圓潤。 尤其是耳孔, 明代的往往是橢圓形, 而到了清代, 耳孔則呈現城門孔狀, 右圖這只清早期沖耳三足爐便是城門形的耳孔了。

押經爐

押經爐, 據記載是宣德皇帝賜給寺廟的(押經書嘛), 它的造型特點是耳朵上的那個凸起。 明代押經爐的耳朵往往是圓柱體, 如這件明晚期的“玉堂清玩”押經爐, 爐耳線條柔美;而到了清中期, 押經爐耳朵的柱體就大多變成方的了, 右圖的押經帶有長腳篆字款, 屬於典型清中期宮廷用爐的款識, 年代大約在雍正/乾隆間, 耳朵的柱體就是方方的, 您喜歡哪一款呢?

鬲式爐

而到了清代, 鬲爐的腿就沒有這樣的曲線了, 往往是筆直的, 或許我們欣賞起來會覺得有點僵硬。 當然, 和女孩子的身材一樣, 爐腿的粗細也很重要, 太粗或太細或許都不太好看了。

蚰龍耳爐

蚰龍耳爐是如今存世最多的宣德爐造型, 它從商周青銅器簋演變而來, 又參照了宋瓷經典造型而成, 和沖耳爐類似, 蚰龍耳爐的器身演變也是明代中早期高, 明晚器扁, 清代中期又變高。 欣賞蚰龍耳爐, 關鍵自然就是看這對耳朵的線條是否優美了, 如這件明中期的蚰龍耳爐, 耳朵線條柔軟極具曲線美, 而到了乾隆時期, 這位十全老人同志居然設計出了這樣三角耳朵的蚰龍耳爐, 實在有一點不能欣賞啊。 另外, 明代的耳朵位置大多靠上(在器身的中心線以上), 到了清代,耳朵的位置就有點下墜了。

朝冠耳爐

明代朝冠爐的耳朵幾乎是筆直向上的,就像左圖中我們所看到的這件明中期“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朝冠耳爐,而到了清代中期,朝冠爐的耳朵就會有一個很大的"S"字形的翻轉曲線,狠狠的拗了一個造型。

戟耳爐

戟耳爐的耳朵從方天畫戟的造型演變過來,據爐譜記載是皇帝賞賜給武將的。戟耳爐的年份和優劣自然主要就在耳朵啦,戟的流線度、力度和精神度,以及耳朵和肚子的連接是否自然。上圖兩件戟耳爐都不錯,左圖明代的風貌古樸,右圖清早期的線條優美,而到了清代中晚期,很多戟耳爐耳朵長得就很僵硬,也很不自然了,感覺就像生硬的裝上一對耳朵一般。

獅耳爐

獅耳爐的斷代同樣主要也是看耳朵。明代獅子頭部立體感比較強,造型多樣(有一些是有獠牙的),如這件獅耳簋式爐,獅子面部表情有點威武嚴肅,露出了獠牙。而到了清中期以後的獅子,氣場就弱了很多了,往往長得有一點像哈巴狗了,如右邊的這只,獅子還面帶笑意,如同寵物一般,乖乖的。

象耳爐

象耳簋式爐兩側塑象首耳,通常循“太平有象”之吉祥寓意。明代的大象造型往往更抽象,偏向於神象的感覺,如這件明代的象耳簋式爐,造型獨特,富含創意,有一點人們印象中普賢菩薩騎的大象一般。而到了清代,象耳造型更具象,更接近於我們動物園裡看到的大象小象們,卻少了一點神化的感覺。

缽式爐

缽爐是存世很少的一種宣德爐,記載是宣德皇帝賞賜寺廟的(和尚化緣用的缽嘛)。缽爐通體光素,因此,"身材"和"皮膚"是決定一個缽爐優劣的最重要元素。明清缽爐在造型上也有很大不同,明代的就像我們所看到的這只明晚期至清早期缽式爐("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上大下小,蒜頭形的,比例優美,而到了清中期,缽爐就變成接近滾圓的了。

點金

點金銅爐由於其特殊的色彩和工藝,在市場上每每創下高價。其中最有名的一只當屬王世襄舊藏,如今存於上海龍美術館的崇禎沖天耳三足爐了,2010年在北京匡時拍出1512萬元高價。年份早,工藝佳的點金爐,點金部分和爐身感覺幾乎能夠溶於一體,而且灑金顯得奔放寫意,有一點像當代的抽象畫一般。而到了清中期以後,這項工藝就顯得比較粗糙了,點金往往在表面凸起,灑金呆板,當然其身價就相去甚遠了。

在很多器物門類上,藏家們更喜歡明代的瀟灑或者文人氣,而不喜歡清代器物更多呈現出的循規蹈矩,但客觀來說,每一個年代的銅爐都有其精品存在,每個人的審美不同,很多藏家看來,清朝的宮廷銅爐如同其官窯瓷器一般,典雅、秀美,同樣有著極高的審美趣味。無論哪個門類的收藏,多看實物,多比對,去粗存精,總是正確的收藏之道。

拍品推薦

清康熙 乾清宮款御用灑金鬲式爐

直徑:11cm

材質:銅

品相:全品

描述:此件器物在光緒三十年時,已經被自稱為Hatoun長官的人收藏,並於2005年上拍,可謂來源可靠,傳承有序,又因為其上有“乾清宮”款識,可知此件器物必為乾清宮御用之器。銅爐年份和官民界限向來見仁見智,而若此件之證據來源確鑿者十分難得,為清代禦窯銅爐精品。銅爐造型仿商周青銅器鬲變化而成,尺寸較小,爐壁厚實,器形挺拔,三足線條優美,小器大樣。金色斑點參滲蟹殼青色之間,如金栗玉毫,觀之雅致,持之沉實,叩之音妙,乃爐中妙品。

來 源:Hatoun Jan.28.1904.Gnv. (Hatoun 長官在1904年1月28日在銅爐上題字)。佳士得倫敦2005年藝術品拍賣會中國瓷器工藝品2005-07-12,lot號0036

起拍價:380,000 元

清 銅鎏金宗喀巴像

高:11cm

材質:銅

品相:全品

描述:此尊佛像趺坐於蓮花寶座之上,雙手結說法印,且分別各牽一株蓮花開於雙肩,這與文殊菩薩的標識一樣,因藏密尊奉宗喀巴為文殊菩薩的化身,故經雙肩的蓮花為其身份的標誌。頭戴通人冠,面相莊嚴,神態沈靜。軀體端正挺直,身著袒右肩式袈裟,內穿交領式僧衣,這是西藏僧人的典型裝束。衣紋刻劃厚重寫實,做工精細。束腰仰覆式蓮花座,蓮瓣扁平挺拔,時代特徵鮮明。整體具有鮮明的十八世紀內地漢藏風格。

起拍價:26,000 元

清 壽山石雕返老還童像

高:15.5cm

材質:石

品相:全品

描述:器物藝術性極強,為典型清代壽山石作品,以畫皮的形式表達年老與年少之間的交替,寓意深刻,十分具有視覺衝擊力,給人以極大的震撼。此件器物或表現祝壽返老還童,或歲月蹉跎。

起拍價:20,000 元

清光緒 祭蘭釉豆

高:26cm

材質:瓷

款識:大清光緒年制

品相:蓋碎,下半部有窯縫,一處飛皮

描述:器物為清代官窯立件,皇家禮器,雖殘猶珍。此豆圓口直腹,下為喇叭形高足。其形仿青銅豆,端正凝重,古樸大方。通體剔刻各種幾何形圖案,紋樣規整精細,遍體鱗紋與曲波紋,均仿自青銅器。圈足內壁刻“大清光緒年制”橫楷書款。清代用瓷器仿製青銅器,專供祭祀所用,為皇室特有。清代禮儀典禮所用各色釉豆,其造型共有兩類,一類較為挺拔,為乾隆嘉慶時所見,一類較為圓潤,為咸豐之後所作,此時清王朝國力漸衰,因此禮儀用器燒制數量極少,本品即為後者之佳例。參閱:《江西藏瓷全集--清代(下)》,鐵源主編,朝華出版社,2005年,第169頁。《關氏所藏晚清官窯瓷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83年,第139頁,圖147

起拍價:11,000 元

1980年 張大千訂燒曉芳窯白釉玉壺春瓶

高:18cm

材質:瓷

款識:大風堂

品相:全品

描述:蔡曉芳(1938-),中國臺灣台中縣清水人。臺北工專(即現今臺北科技大學)電機科畢業不久後,因想瞭解窯業並增進研究電子和電機材料用爐的知識,於1962年進入中國生產力中心籌辦的第一屆窯業工程人員訓練班研習。在一年半的課程中,向來自國內、外窯業陶藝專家求學,進行了全方位的學習。其作品曾多次代表臺灣赴他國展覽,受到國際藝術界肯定。尤為德國及日本藏家爭相收藏。當年國畫大師張大千在世時,甚愛蔡曉芳作品的釉色,約三、四年的時間裡,大風堂饋贈的陶瓷禮品,都是由蔡曉芳先生製作,張大千曾贊許蔡曉芳先生的作品:造型優美,用色典雅,在他的作品裡可以感受中華文化內斂的人文神韻。參閱:2012年嘉德秋拍“憶梅庵長物”專場同款梅瓶成交九十六萬港元。參閱:《壹閣佳器》一九九一年,香港中文大學

起拍價:7,000 元

到了清代,耳朵的位置就有點下墜了。

朝冠耳爐

明代朝冠爐的耳朵幾乎是筆直向上的,就像左圖中我們所看到的這件明中期“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朝冠耳爐,而到了清代中期,朝冠爐的耳朵就會有一個很大的"S"字形的翻轉曲線,狠狠的拗了一個造型。

戟耳爐

戟耳爐的耳朵從方天畫戟的造型演變過來,據爐譜記載是皇帝賞賜給武將的。戟耳爐的年份和優劣自然主要就在耳朵啦,戟的流線度、力度和精神度,以及耳朵和肚子的連接是否自然。上圖兩件戟耳爐都不錯,左圖明代的風貌古樸,右圖清早期的線條優美,而到了清代中晚期,很多戟耳爐耳朵長得就很僵硬,也很不自然了,感覺就像生硬的裝上一對耳朵一般。

獅耳爐

獅耳爐的斷代同樣主要也是看耳朵。明代獅子頭部立體感比較強,造型多樣(有一些是有獠牙的),如這件獅耳簋式爐,獅子面部表情有點威武嚴肅,露出了獠牙。而到了清中期以後的獅子,氣場就弱了很多了,往往長得有一點像哈巴狗了,如右邊的這只,獅子還面帶笑意,如同寵物一般,乖乖的。

象耳爐

象耳簋式爐兩側塑象首耳,通常循“太平有象”之吉祥寓意。明代的大象造型往往更抽象,偏向於神象的感覺,如這件明代的象耳簋式爐,造型獨特,富含創意,有一點人們印象中普賢菩薩騎的大象一般。而到了清代,象耳造型更具象,更接近於我們動物園裡看到的大象小象們,卻少了一點神化的感覺。

缽式爐

缽爐是存世很少的一種宣德爐,記載是宣德皇帝賞賜寺廟的(和尚化緣用的缽嘛)。缽爐通體光素,因此,"身材"和"皮膚"是決定一個缽爐優劣的最重要元素。明清缽爐在造型上也有很大不同,明代的就像我們所看到的這只明晚期至清早期缽式爐("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上大下小,蒜頭形的,比例優美,而到了清中期,缽爐就變成接近滾圓的了。

點金

點金銅爐由於其特殊的色彩和工藝,在市場上每每創下高價。其中最有名的一只當屬王世襄舊藏,如今存於上海龍美術館的崇禎沖天耳三足爐了,2010年在北京匡時拍出1512萬元高價。年份早,工藝佳的點金爐,點金部分和爐身感覺幾乎能夠溶於一體,而且灑金顯得奔放寫意,有一點像當代的抽象畫一般。而到了清中期以後,這項工藝就顯得比較粗糙了,點金往往在表面凸起,灑金呆板,當然其身價就相去甚遠了。

在很多器物門類上,藏家們更喜歡明代的瀟灑或者文人氣,而不喜歡清代器物更多呈現出的循規蹈矩,但客觀來說,每一個年代的銅爐都有其精品存在,每個人的審美不同,很多藏家看來,清朝的宮廷銅爐如同其官窯瓷器一般,典雅、秀美,同樣有著極高的審美趣味。無論哪個門類的收藏,多看實物,多比對,去粗存精,總是正確的收藏之道。

拍品推薦

清康熙 乾清宮款御用灑金鬲式爐

直徑:11cm

材質:銅

品相:全品

描述:此件器物在光緒三十年時,已經被自稱為Hatoun長官的人收藏,並於2005年上拍,可謂來源可靠,傳承有序,又因為其上有“乾清宮”款識,可知此件器物必為乾清宮御用之器。銅爐年份和官民界限向來見仁見智,而若此件之證據來源確鑿者十分難得,為清代禦窯銅爐精品。銅爐造型仿商周青銅器鬲變化而成,尺寸較小,爐壁厚實,器形挺拔,三足線條優美,小器大樣。金色斑點參滲蟹殼青色之間,如金栗玉毫,觀之雅致,持之沉實,叩之音妙,乃爐中妙品。

來 源:Hatoun Jan.28.1904.Gnv. (Hatoun 長官在1904年1月28日在銅爐上題字)。佳士得倫敦2005年藝術品拍賣會中國瓷器工藝品2005-07-12,lot號0036

起拍價:380,000 元

清 銅鎏金宗喀巴像

高:11cm

材質:銅

品相:全品

描述:此尊佛像趺坐於蓮花寶座之上,雙手結說法印,且分別各牽一株蓮花開於雙肩,這與文殊菩薩的標識一樣,因藏密尊奉宗喀巴為文殊菩薩的化身,故經雙肩的蓮花為其身份的標誌。頭戴通人冠,面相莊嚴,神態沈靜。軀體端正挺直,身著袒右肩式袈裟,內穿交領式僧衣,這是西藏僧人的典型裝束。衣紋刻劃厚重寫實,做工精細。束腰仰覆式蓮花座,蓮瓣扁平挺拔,時代特徵鮮明。整體具有鮮明的十八世紀內地漢藏風格。

起拍價:26,000 元

清 壽山石雕返老還童像

高:15.5cm

材質:石

品相:全品

描述:器物藝術性極強,為典型清代壽山石作品,以畫皮的形式表達年老與年少之間的交替,寓意深刻,十分具有視覺衝擊力,給人以極大的震撼。此件器物或表現祝壽返老還童,或歲月蹉跎。

起拍價:20,000 元

清光緒 祭蘭釉豆

高:26cm

材質:瓷

款識:大清光緒年制

品相:蓋碎,下半部有窯縫,一處飛皮

描述:器物為清代官窯立件,皇家禮器,雖殘猶珍。此豆圓口直腹,下為喇叭形高足。其形仿青銅豆,端正凝重,古樸大方。通體剔刻各種幾何形圖案,紋樣規整精細,遍體鱗紋與曲波紋,均仿自青銅器。圈足內壁刻“大清光緒年制”橫楷書款。清代用瓷器仿製青銅器,專供祭祀所用,為皇室特有。清代禮儀典禮所用各色釉豆,其造型共有兩類,一類較為挺拔,為乾隆嘉慶時所見,一類較為圓潤,為咸豐之後所作,此時清王朝國力漸衰,因此禮儀用器燒制數量極少,本品即為後者之佳例。參閱:《江西藏瓷全集--清代(下)》,鐵源主編,朝華出版社,2005年,第169頁。《關氏所藏晚清官窯瓷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83年,第139頁,圖147

起拍價:11,000 元

1980年 張大千訂燒曉芳窯白釉玉壺春瓶

高:18cm

材質:瓷

款識:大風堂

品相:全品

描述:蔡曉芳(1938-),中國臺灣台中縣清水人。臺北工專(即現今臺北科技大學)電機科畢業不久後,因想瞭解窯業並增進研究電子和電機材料用爐的知識,於1962年進入中國生產力中心籌辦的第一屆窯業工程人員訓練班研習。在一年半的課程中,向來自國內、外窯業陶藝專家求學,進行了全方位的學習。其作品曾多次代表臺灣赴他國展覽,受到國際藝術界肯定。尤為德國及日本藏家爭相收藏。當年國畫大師張大千在世時,甚愛蔡曉芳作品的釉色,約三、四年的時間裡,大風堂饋贈的陶瓷禮品,都是由蔡曉芳先生製作,張大千曾贊許蔡曉芳先生的作品:造型優美,用色典雅,在他的作品裡可以感受中華文化內斂的人文神韻。參閱:2012年嘉德秋拍“憶梅庵長物”專場同款梅瓶成交九十六萬港元。參閱:《壹閣佳器》一九九一年,香港中文大學

起拍價:7,000 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