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流年,長短皆逝 浮生,往來是客

閒時再讀《小窗幽記》, 哲人式的冷雋, 益人心智。 讀到“將難放懷一放, 則萬境寬”, 感觸頗深, 想起從未公開過的洗手間小窗內的隨意瓶插。

白天也不太明亮的小窗營造出一種幽玄深邃的感覺, 出入都會凝視許久, 心裡亮起了一盞燈......

在環境明亮的地方, 有很多東西我們反而感受不到, 過於清晰, 反而喪失了自我思考能力, 學習古典傳統的插花(不僅插花)藝術也是非常困難的。

古代建築的採光原理蘊藏著深奧的哲理, 這是現在的我們早已忽略的。

感恩我有一扇小窗!

每日心目靜觀, 神情爽滌, 覺灑灑靈空, 面上俗塵, 當亦撲去三寸。

時光, 濃淡相宜, 人心, 遠近相安。

流年, 長短皆逝。 浮生, 往來是客。

志要高華, 趣要淡泊。

藏巧於拙, 用晦而明, 寓清於拙, 以屈為伸。

曲枝兩弄, 便覺萬慮都忘, 妄想盡絕。

穿窗之白是何影?

指下之余是何音?

恬然樂之而悠然忘之者, 是何趣?

不可思量處, 是何境?

能事不宜盡華, 盡華則衰。

至奇無驚, 至美無豔。

看破有盡身軀, 萬境之塵緣自息;

悟入無懷境界, 一輪之心月獨明。

好景無詩, 虛攜囊中錦字。

人了了不知了, 不知了了是了了。

若知了了, 便不了。

樹無形次, 石無位置, 屋無宏肆, 人無機事。 本色清言。 (直等三月紫荊花綴幽幽)

隨緣便是遣緣,似舞蝶與飛花共適;

順事自然無事,若滿月皆盆水同圓。

順逆境中,縱橫自在。

許得清風入室。

流年不復記,

但見花開為春,花落為秋;

終歲無所營,

惟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擾。

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馳。

攬了一分閒事,此身永不得閒 :)

美的真相是什麼?

哲者會告訴你,美是主客觀統一時達至的情感綜合體驗。

詩人會告訴你,美是句子與標點編織出的內心漣漪。

畫家會告訴你,美是筆尖塗鴉時,紙面上倒影出的筆觸舞姿。

你的心會告訴你,美如空氣一樣,摸不到,卻時刻需要。又正如空氣一樣,厚薄濃淡,各有微別。

美的真相: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內心從不面對的逝去,從不坦露的渴求。那份注視後的快樂,來自於洗淨後的心靈呼吸,那短暫的失而復得。

玄奇之疾,醫以平易。

英發之疾,醫以深沉。

闊大之疾,醫以充實。

淺則求深,深則求淺,打動人的瓶插是沒有技巧痕跡的。

插花的美育,源于心居的構築......

五四之時,蔡元培曾提:“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他試圖用美學開啟國人思想的自由之匙,解放被禁錮的靈魂。

繼而陳獨秀《美術革命》一文發酵,這場運動被導向了另一個極端,又一個死胡同。國人不知不覺再次套上了新的枷鎖。

乃至如今已不再有人習慣,為自己構築一個“心居”,只懂四處購置“新居”。

銀屏金屋,仍顯家“徒”壁立;“房”布神州,卻居無定所。這個鎖到底何時了?

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世態人情,比明月清風更饒有滋味;

可作書讀,可當戲看。

書上的描摹,戲裡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藝作品;

人情世態,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

新奇得令人震驚,令人駭怪,給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娛樂。

惟有身處卑微的人,

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

而不是面對觀眾的藝術表演。

(直等三月紫荊花綴幽幽)

隨緣便是遣緣,似舞蝶與飛花共適;

順事自然無事,若滿月皆盆水同圓。

順逆境中,縱橫自在。

許得清風入室。

流年不復記,

但見花開為春,花落為秋;

終歲無所營,

惟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擾。

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馳。

攬了一分閒事,此身永不得閒 :)

美的真相是什麼?

哲者會告訴你,美是主客觀統一時達至的情感綜合體驗。

詩人會告訴你,美是句子與標點編織出的內心漣漪。

畫家會告訴你,美是筆尖塗鴉時,紙面上倒影出的筆觸舞姿。

你的心會告訴你,美如空氣一樣,摸不到,卻時刻需要。又正如空氣一樣,厚薄濃淡,各有微別。

美的真相: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內心從不面對的逝去,從不坦露的渴求。那份注視後的快樂,來自於洗淨後的心靈呼吸,那短暫的失而復得。

玄奇之疾,醫以平易。

英發之疾,醫以深沉。

闊大之疾,醫以充實。

淺則求深,深則求淺,打動人的瓶插是沒有技巧痕跡的。

插花的美育,源于心居的構築......

五四之時,蔡元培曾提:“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他試圖用美學開啟國人思想的自由之匙,解放被禁錮的靈魂。

繼而陳獨秀《美術革命》一文發酵,這場運動被導向了另一個極端,又一個死胡同。國人不知不覺再次套上了新的枷鎖。

乃至如今已不再有人習慣,為自己構築一個“心居”,只懂四處購置“新居”。

銀屏金屋,仍顯家“徒”壁立;“房”布神州,卻居無定所。這個鎖到底何時了?

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世態人情,比明月清風更饒有滋味;

可作書讀,可當戲看。

書上的描摹,戲裡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藝作品;

人情世態,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

新奇得令人震驚,令人駭怪,給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娛樂。

惟有身處卑微的人,

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

而不是面對觀眾的藝術表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