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文化」千年不衰的首陽山伯夷叔齊祭祀

點擊↑↑↑藍色文字關注我們

首陽山秋色

伯夷叔齊墓碑

渭源縣最早稱首陽縣,因當地名山首陽山而得名。 《史記?伯夷列傳》記載,商末周初,地處今河北廬龍縣一帶的孤竹國雖遠離商朝京都朝歌,但經常受商紂王的戰爭騷擾,孤竹國之君墨胎初難以應對這動盪的局面,駕崩前下詔傳位於三子叔齊。 叔齊認為,伯兄為先,自己不能為君,而長子伯夷認為,父命難違,應立叔齊為君,就這樣二人各不就位,於是二人各自逃離孤竹,向西而行,途經千里到達西岐。 這時周文王已病逝,他的兒子武王姬發用木頭雕成文王之像載于車上,東行伐紂。 二人見此情景攔住武王進諫:“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臥弑君,可謂仁乎?”武王聽後大怒,想殺兩人,被薑子牙勸阻。

伯夷、叔齊為勸武王差點送命,感歎:“今天下暗,周德衰,其並乎周以塗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潔吾行。 ”於是離開周地,沿渭河西上,來到當時未入周朝版圖的戎羌之地——渭源首陽山,隱居起來。 幾年後,周武王滅掉殷商王朝,建立周朝,渭源一帶自然成為周朝統治之地。 於是二人連周朝土地上長出的糧食也不吃了,只採食蕨菜,直至餓死。

伯夷、叔齊死後,被當地人埋葬在首陽山。 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饑餓而死”的事蹟,深深打動了不少古今賢達志士,孔子、孟子尊稱他們為聖賢。 從此,歷朝歷代對伯夷、叔齊尊崇之至,首陽山因此也名聲遠揚。 秦漢時期,當地百姓就在首陽山修建廟宇,鑿洞雕像,舉行祭祀活動。

首陽山一塊碑文記載,首陽山享堂溝清聖祠始建于唐貞觀年間,“清聖”是對二位聖賢的美稱。 據《甘肅新通志》記載,元朝鞏昌(隴西)隴右王汪世顯曾在首陽山大興寺廟建築,道士、僧侶達數百人,祭祀香火旺盛。 明清以來,首陽山清聖祠屢遭兵災,但民間祭祀活動未斷,有時由縣官主祭,有時由鄉間賢人主持,延續下來,並且伴隨人們祭祀伯夷、叔齊,拜謁先賢的習俗,首陽山山會也歷久不衰。 每到清明節來臨,當地百姓便自發祭典,憑弔聖賢魂靈。

每年農曆四月初七至初九,生活在首陽山周圍數十公里的群眾以及不少渭河下游的文人雅士,或乘車,或步行,自帶乾糧,曉行露宿來到首陽山,住在石窟廟宇或自搭帳篷中,等待四月初八祭祀活動的到來。

全縣範圍內德高望重的文化名人、社會賢達自發聯合起來,組成祭祀領導小組,分工負責。 歉收年份派出人員向四鄉八村募捐錢糧,近年來則有社會各界商人政要捐資。 附近村莊自發組織歌舞隊,屆時會赴首陽山清聖祠前進行歌舞表演,娛神娛人。

主要祭祀人員在四月初七之前便著手準備,四月初七抵達首陽山,此時四鄰八鄉群眾已先期到達首陽山,在山下搭建帳篷作為臨時商鋪,花兒歌手也先後到來。 四月初八上午,祭祀儀式在清聖祠前雙塚之後的平臺開始,旗手東西肅立,主持人(一般由當地文化名人擔任)宣佈儀式開始,同地宣讀祭祀的意義,追緬二位聖賢的高風亮節。 隨後,鞭炮齊鳴,儀仗隊奏樂,禮賓依次登上臺階至清聖祠前,廟著祭祀開始。 禮生唱“內外肅靜、執事者各執其事”,然後依次升炮、擊鼓、鳴金、奏樂,主祭官就位、陪祭官就位,躬拜、盥洗、參神、復位。

首先行初獻禮,儀式有:獻花籃、迎帛迎爵、獻帛獻爵、躬拜。其次行亞獻禮,儀式有:迎牲、獻三牲、迎茗爵食、獻茗爵食、躬拜。

最後是行終獻禮,儀式有:迎饌、獻饌、呈箸、獻羹湯、躬拜、讀祝文、俯首、樂止、讀畢、複樂、躬拜、焚祝、焚帛、禮成、祭官退位、升炮、樂止、禮生告退。

廟祭結束後,民眾開始自由祭祀。禮生祭官赴首陽雙塚前行墓祭禮,儀式依次是:升炮、各祭官就位、參謁、培土、獻茗爵、獻時食供品、躬拜、恭讀祭文、侑食、奠爵、奠茗、焚祭文、禮畢、各祭官退位、升炮、禮生告退。

最後在清聖祠前舉行娛神娛人的獻藝活動,演出的節目一般有根據伯夷、叔齊故事改編的《采薇歌》和各村社的傳統秧歌戲以及原生態的師公歌舞。

在伯夷、叔齊祭祀結束後,群眾登山觀景,部分文人雅士單獨祭拜。山上山下,遊人如織,有賣小吃的,玩雜耍的,飲酒取樂的,漫花兒對歌的,也有山林間採摘蕨菜的。大家縱情山水,放鬆心情,進香還願,各得其所。

古往今來,在首陽山祭祀活動中,眾多名人名士曾遊覽名勝,瞻拜先賢,胡瓚宗、朱燮元、楊恩、王予望、左宗棠、張澍、何嘉瑤、成大猷、吳鎮、牛樹梅等留下了大量優美的詩文,為首陽山伯夷、叔齊祭祀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明朝人胡瓚宗有《首陽吟》:“青青首陽草,白白首陽心。豈不惡濁流,至潔亦可侵。伐紂縱有祠,輾轉自不禁。長揖謝尚父,洗耳商山陰。周粟亦可食,商祀嗟誰歆?是以竟餓死,清風流古今。”

從伯夷、叔齊到首陽山隱居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伯夷、叔齊捨生取義已成為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徵,後人對他們的崇拜敬仰深刻反映出中華民族的人生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尤受歷代文人推崇。首陽山也因伯夷、叔齊二人的名氣成為有名的名勝景點。生長在首陽山上的白薇,即蕨菜,也演繹成一種人文道德的象徵。

伯夷、叔齊祭祀是渭河源頭人民獨有的娛神娛人、寄託信仰的活動,集中展示了渭河流域傳統的祭祀形式,夾雜民間歌舞、小曲、秧歌、八面鼓舞等。伯夷、叔齊祭祀也是文人墨客寄託情思、作辭填賦的平臺,活動帶動了首陽山山會的繁榮,促進了商貿發展,也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伯夷、叔齊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和文人情懷,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其祭祀儀式的主持主要由當地德高望重的名人賢士擔任。新中國成立前,首陽山祭祀由縣令任主祭官,20世紀50年代,渭源縣連峰鄉文化名人陸聚賢擔任主祭官,鄉長為主持人。近年來,一般由文化系統的負責人擔任祭祀中的祭官和主持人。長期從事文藝、文化工作的李德清,精通伯夷、叔齊祭祀的生泡、擊鼓、鳴金、奏樂、就位、躬拜、盥洗、參神、復位以及獻初禮、亞獻禮、終獻禮、塚前祭祀、獻藝的所有程式和內容。李德清還根據伯夷、叔齊的詩歌《采薇閣》創編了《采薇歌》《采薇舞》等。2011年,李德清被甘肅省文化廳公佈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代表性傳承人。

首陽山伯夷叔齊祭祀是我市渭源縣、隴西縣、漳縣、岷縣、臨洮縣、安定區及渭河下游城市寶雞市、天水市等地慕名而來的文人學者與群眾,在每年農曆四月初七至初九日雲集渭源縣首陽山,祭祀伯夷叔齊、拜謁先賢的民俗活動。此項民俗活動以祭祀、歌舞為載體,含有歷史、宗教、民俗、藝術、商貿等諸多文化內容。2011年,首陽山伯夷叔齊祭祀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

禮生唱“內外肅靜、執事者各執其事”,然後依次升炮、擊鼓、鳴金、奏樂,主祭官就位、陪祭官就位,躬拜、盥洗、參神、復位。

首先行初獻禮,儀式有:獻花籃、迎帛迎爵、獻帛獻爵、躬拜。其次行亞獻禮,儀式有:迎牲、獻三牲、迎茗爵食、獻茗爵食、躬拜。

最後是行終獻禮,儀式有:迎饌、獻饌、呈箸、獻羹湯、躬拜、讀祝文、俯首、樂止、讀畢、複樂、躬拜、焚祝、焚帛、禮成、祭官退位、升炮、樂止、禮生告退。

廟祭結束後,民眾開始自由祭祀。禮生祭官赴首陽雙塚前行墓祭禮,儀式依次是:升炮、各祭官就位、參謁、培土、獻茗爵、獻時食供品、躬拜、恭讀祭文、侑食、奠爵、奠茗、焚祭文、禮畢、各祭官退位、升炮、禮生告退。

最後在清聖祠前舉行娛神娛人的獻藝活動,演出的節目一般有根據伯夷、叔齊故事改編的《采薇歌》和各村社的傳統秧歌戲以及原生態的師公歌舞。

在伯夷、叔齊祭祀結束後,群眾登山觀景,部分文人雅士單獨祭拜。山上山下,遊人如織,有賣小吃的,玩雜耍的,飲酒取樂的,漫花兒對歌的,也有山林間採摘蕨菜的。大家縱情山水,放鬆心情,進香還願,各得其所。

古往今來,在首陽山祭祀活動中,眾多名人名士曾遊覽名勝,瞻拜先賢,胡瓚宗、朱燮元、楊恩、王予望、左宗棠、張澍、何嘉瑤、成大猷、吳鎮、牛樹梅等留下了大量優美的詩文,為首陽山伯夷、叔齊祭祀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明朝人胡瓚宗有《首陽吟》:“青青首陽草,白白首陽心。豈不惡濁流,至潔亦可侵。伐紂縱有祠,輾轉自不禁。長揖謝尚父,洗耳商山陰。周粟亦可食,商祀嗟誰歆?是以竟餓死,清風流古今。”

從伯夷、叔齊到首陽山隱居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伯夷、叔齊捨生取義已成為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徵,後人對他們的崇拜敬仰深刻反映出中華民族的人生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尤受歷代文人推崇。首陽山也因伯夷、叔齊二人的名氣成為有名的名勝景點。生長在首陽山上的白薇,即蕨菜,也演繹成一種人文道德的象徵。

伯夷、叔齊祭祀是渭河源頭人民獨有的娛神娛人、寄託信仰的活動,集中展示了渭河流域傳統的祭祀形式,夾雜民間歌舞、小曲、秧歌、八面鼓舞等。伯夷、叔齊祭祀也是文人墨客寄託情思、作辭填賦的平臺,活動帶動了首陽山山會的繁榮,促進了商貿發展,也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伯夷、叔齊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和文人情懷,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其祭祀儀式的主持主要由當地德高望重的名人賢士擔任。新中國成立前,首陽山祭祀由縣令任主祭官,20世紀50年代,渭源縣連峰鄉文化名人陸聚賢擔任主祭官,鄉長為主持人。近年來,一般由文化系統的負責人擔任祭祀中的祭官和主持人。長期從事文藝、文化工作的李德清,精通伯夷、叔齊祭祀的生泡、擊鼓、鳴金、奏樂、就位、躬拜、盥洗、參神、復位以及獻初禮、亞獻禮、終獻禮、塚前祭祀、獻藝的所有程式和內容。李德清還根據伯夷、叔齊的詩歌《采薇閣》創編了《采薇歌》《采薇舞》等。2011年,李德清被甘肅省文化廳公佈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代表性傳承人。

首陽山伯夷叔齊祭祀是我市渭源縣、隴西縣、漳縣、岷縣、臨洮縣、安定區及渭河下游城市寶雞市、天水市等地慕名而來的文人學者與群眾,在每年農曆四月初七至初九日雲集渭源縣首陽山,祭祀伯夷叔齊、拜謁先賢的民俗活動。此項民俗活動以祭祀、歌舞為載體,含有歷史、宗教、民俗、藝術、商貿等諸多文化內容。2011年,首陽山伯夷叔齊祭祀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