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長篇連載之37」西望祁連——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河西征戰紀實

西望祁連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河西征戰紀實

(連載之37)

焦元平 著 /天地出版社2001年出版

(接上期)

下卷 戰後歲月

第十二章 巾幗英姿

颯爽英姿五尺槍, 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 不愛紅裝愛武裝。

——毛澤東

有人說, 戰爭讓女人走開。

實際上, 戰爭離不開女人。

六十四年前, 在中國西部的那場戰爭中, 紅軍西路軍的婦女獨立團, 總部醫院, 被服廠, 前進劇團等單位1500名女戰士, 硬是靠堅定的信念、驚人的毅力,

用腳板丈量了甘肅西部的雪山、草地、荒原, 用血、淚澆灌了祁連山的雪蓮, 用寶貴的生命寫下了我軍戰史、婦運史。

1985年, 徐向前元帥在《歷史的回顧》一書中稱讚道:“我們的婦女獨立團, 就是在與總部失去聯繫的情況下, 遭敵重兵包圍而全部損失的。 她們臨然不懼, 血戰到底, 表現了中國婦女的巾幗英雄氣概。 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團的光輝業績, 將永彪史冊。 ”

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團, 是在戰火中淬火、錘煉起來的。 1936年10月10日, 這個團在甘肅會寧縣改建, 團長王泉媛(1), 政委吳富蓮(2), 轄3個營, 9個連, 約900人, 直屬四方面軍總指揮部。

婦女獨立團的前身, 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於1936年3月在川陝革命根據地通江縣組建的婦女獨立營。

婦女獨立營的組建, 是根據當時川陝根據地的形勢, 加強後方防衛, 集中主力粉碎川軍田頒堯之“三路圍攻“而成立的。 全營轄三個連, 共有400多人。 婦女獨立營由陶萬榮任營長(後名蘇鳳), 曾廣瀾任教導員, 秦基偉任軍事教官。 該營主要任務是警戒運輸, 通訊聯絡, 看押俘虜, 剿匪作戰。

婦女獨立營成立為時不久, 因蘇區擴編, 地方機關急需女同志參與具體工作, 加之全營內部流行一種麻症傳染病, 便將其中一部分散到各地方機關, 另一部分則創辦了一個婦女學校, 由曾廣瀾任名譽校長(此間為巴中市委書記), 劉桂蘭(原婦女獨立營指導員)任教務主任。

1934年3月, 省委第三次黨員代表大會決議, 將各部機關的女同志集中起來,

於長赤縣在原婦女獨立營的基礎上擴編為婦女獨立團, 轄三個營, 共有2000多名女戰士, 曾廣瀾任團長, 張琴秋任政委。

1935年2月, 婦女獨立團收編邊沿撤到中心地區的婦女工作人員, 擴建為婦女獨立師, 轄兩個團, 直屬紅四方面軍總部領導。 第一團為總部機動團, 戰鬥力較強, 該團曾隨中路縱隊紅三十軍及九軍一部配合作戰, 在駐守劍閣、阻敵增援的戰鬥中立下戰功。

其後, 婦女獨立師隨軍南下, 幾經轉戰, 傷亡較大, 使之人員銳減。

1936年10月, 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會甯, 紅四方面軍對婦女獨立師重新進行整編, 將全軍體質合格的女同志組成婦女抗日先鋒團, 這些女同志像男同志一樣, 留短髮, 打綁腿, 人均一槍, 並配發幾顆手榴彈。

該團轄三個營, 九個連(每連百餘人)。 政委吳富蓮, 團長王泉媛, 副團長曾廣瀾兼特派員, 參謀長彭玉茹, 政治部主任華雙全, 秘書李開芬, 宣傳幹事趙應蘭, 政治幹事張懷碧, 一營營長馬金蓮, 二營營長何福祥(後為姜菊英), 三營營長楊桂英。

1936年10月下旬, 紅四方面軍五軍、九軍、三十軍及總部直屬隊一部二萬一千八百多人西渡黃河, 奉命組成西路軍, 婦女團做為紅軍西路軍總部直屬隊的一支正規的婦女武裝部隊, 開始踏上了艱苦的西征歷程。

婦女團戰士大多是來自川陝蘇區的20歲左右的年輕婦女, 最小的只有十一二歲。 從組建那天起, 她們就以勃勃的英姿, 機智勇敢的戰鬥作風, 讓男紅軍們刮目相看。 就連平常愛說女兵俏皮話的人, 也親昵地稱她們是“同志哥”了。

這年5月的一天晚上,營長陶萬榮率部運糧路過通江縣,她們在鷹尤山歇息時,發現被紅軍擊潰的軍閥田頒堯部殘兵慌不擇路地竄到這裡,並開始向山下運動。訓練有素的女戰士們,迅速佔領有利地形,待機破敵。那時川軍大多是“雙槍兵”——一肩扛鋼槍,身帶大煙槍。他們被紅軍打敗拖槍跑了大半天,累哼哼地爬到山腰一塊平地上,再也不想多走半步。“原地休息!”敵軍官剛下令,士兵們便將槍撂在一邊,口銜煙槍過起癮來。

陶營長看得真切,低聲命令大家迂回包抄,及至來到敵軍面前時也未被發覺。

“繳槍不殺!”

“紅軍優待俘虜!”

“雙槍兵”們看到從天而降的紅軍,嚇得魂不附體,跪下求饒:

“別開槍,我投降!”

就這樣,婦女獨立營沒費一槍一彈,沒損一兵一卒,就俘虜了一個團的殘兵敗將,繳獲了幾百條槍。俘虜中的一個軍官懊喪地嘀咕:“老子今天在‘共產婆’手裡翻了船,真倒楣!”

事後查實,這個俘虜原來是敵人的旅長,還帶著姨太太哩。

甜美的歌聲,舒展的舞姿,是婦女獨立團的“拿手戲”。說起跳舞,曾在蘇聯軍事學院學習過的張琴秋同志算是眾多女同志中的“蓋帽”者了。每當部隊宿營,女兵們點燃篝火,她們或講故事,或唱歌跳舞,都把大家逗得前仰後合,疲勞全消。要說唱歌,十三四歲的李小蘭,則算是她們中的佼佼者了,她九歲當了童養媳,十一歲時死纏硬磨地參了軍,曾經當過通信兵、護理員和宣傳員。她長得英俊,嗓音甜脆,感情豐富,歌唱得動聽極了。那首《十唱紅軍》,把蘇區人民送紅軍出征時的悲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位綠色軍營中的歌唱家,還經常冒著炮火硝煙到前沿陣地,用自編自演的順口溜和地方小調瓦解敵軍。那首《白軍兄弟好可憐》,就曾在敵人營壘裡引很大反響。歌詞是:

“白軍兄弟好可憐,官長拿你們不當人。

張口罵來動手打,打死他鄉無人問。

哎呀呀,好可憐,何必為他來賣命!”

小蘭的歌聲,在白軍陣地上“ 開鍋”了。有個士兵嘀咕:“媽呀,這像是說咱們的。媽那個蛋,這熊兵有啥幹頭!”接著,小蘭向白軍喊話:“白軍士兵兄弟們,窮人不打窮人哩,歡迎你們到紅軍來,當官的克扣你們的軍餉,白天喝酒又劃拳,夜裡與女人一頭眠,外帶吸毒抽大煙,你們為啥要為他們賣命?”話還沒說完,敵軍陣地上當官的下了命令:“快開槍,別聽共軍的宣傳!”他見士兵沒人開槍,便火冒三丈,邊打邊罵:“他娘的,你們想造反!”小蘭馬上唱道:

“官長對兵真野蠻,不開槍說你通‘共產’。

白軍兄弟呀,不槍斃也要挨皮鞭!”

白軍士兵忍無可忍,有人高聲喊道:“咱們都是娘養的,憑啥讓人欺負呢?!”小蘭趁熱打鐵再唱:

“棄暗投明當紅軍,拖槍過來受歡迎。

天下工農一家人,歡迎你們投紅軍。

小蘭的歌聲,瓦解了白軍士兵的鬥志,敵方陣地出現了叫駡聲、歎氣聲、埋怨聲。一位白軍士兵氣鼓鼓地叫喊:“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在哪裡幹還不是一樣?走,咱不受這份窩囊氣了!”果然,當天就有30多個白軍士兵投誠了紅軍。

也親昵地稱她們是“同志哥”了。

這年5月的一天晚上,營長陶萬榮率部運糧路過通江縣,她們在鷹尤山歇息時,發現被紅軍擊潰的軍閥田頒堯部殘兵慌不擇路地竄到這裡,並開始向山下運動。訓練有素的女戰士們,迅速佔領有利地形,待機破敵。那時川軍大多是“雙槍兵”——一肩扛鋼槍,身帶大煙槍。他們被紅軍打敗拖槍跑了大半天,累哼哼地爬到山腰一塊平地上,再也不想多走半步。“原地休息!”敵軍官剛下令,士兵們便將槍撂在一邊,口銜煙槍過起癮來。

陶營長看得真切,低聲命令大家迂回包抄,及至來到敵軍面前時也未被發覺。

“繳槍不殺!”

“紅軍優待俘虜!”

“雙槍兵”們看到從天而降的紅軍,嚇得魂不附體,跪下求饒:

“別開槍,我投降!”

就這樣,婦女獨立營沒費一槍一彈,沒損一兵一卒,就俘虜了一個團的殘兵敗將,繳獲了幾百條槍。俘虜中的一個軍官懊喪地嘀咕:“老子今天在‘共產婆’手裡翻了船,真倒楣!”

事後查實,這個俘虜原來是敵人的旅長,還帶著姨太太哩。

甜美的歌聲,舒展的舞姿,是婦女獨立團的“拿手戲”。說起跳舞,曾在蘇聯軍事學院學習過的張琴秋同志算是眾多女同志中的“蓋帽”者了。每當部隊宿營,女兵們點燃篝火,她們或講故事,或唱歌跳舞,都把大家逗得前仰後合,疲勞全消。要說唱歌,十三四歲的李小蘭,則算是她們中的佼佼者了,她九歲當了童養媳,十一歲時死纏硬磨地參了軍,曾經當過通信兵、護理員和宣傳員。她長得英俊,嗓音甜脆,感情豐富,歌唱得動聽極了。那首《十唱紅軍》,把蘇區人民送紅軍出征時的悲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位綠色軍營中的歌唱家,還經常冒著炮火硝煙到前沿陣地,用自編自演的順口溜和地方小調瓦解敵軍。那首《白軍兄弟好可憐》,就曾在敵人營壘裡引很大反響。歌詞是:

“白軍兄弟好可憐,官長拿你們不當人。

張口罵來動手打,打死他鄉無人問。

哎呀呀,好可憐,何必為他來賣命!”

小蘭的歌聲,在白軍陣地上“ 開鍋”了。有個士兵嘀咕:“媽呀,這像是說咱們的。媽那個蛋,這熊兵有啥幹頭!”接著,小蘭向白軍喊話:“白軍士兵兄弟們,窮人不打窮人哩,歡迎你們到紅軍來,當官的克扣你們的軍餉,白天喝酒又劃拳,夜裡與女人一頭眠,外帶吸毒抽大煙,你們為啥要為他們賣命?”話還沒說完,敵軍陣地上當官的下了命令:“快開槍,別聽共軍的宣傳!”他見士兵沒人開槍,便火冒三丈,邊打邊罵:“他娘的,你們想造反!”小蘭馬上唱道:

“官長對兵真野蠻,不開槍說你通‘共產’。

白軍兄弟呀,不槍斃也要挨皮鞭!”

白軍士兵忍無可忍,有人高聲喊道:“咱們都是娘養的,憑啥讓人欺負呢?!”小蘭趁熱打鐵再唱:

“棄暗投明當紅軍,拖槍過來受歡迎。

天下工農一家人,歡迎你們投紅軍。

小蘭的歌聲,瓦解了白軍士兵的鬥志,敵方陣地出現了叫駡聲、歎氣聲、埋怨聲。一位白軍士兵氣鼓鼓地叫喊:“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在哪裡幹還不是一樣?走,咱不受這份窩囊氣了!”果然,當天就有30多個白軍士兵投誠了紅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