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張克仁作品:隴西擔擔麵

​​由於工作的緣故, 我對定西(實指安定)的山山水水, 一草一木, 風土人情, 飲食習俗, 比較瞭解, 常聽周圍的人說定西無“小吃”。 其實,

小吃還是有的, 只不過是沒有以本地名命名的“名吃”罷了。

就拿多數人喜愛的麵食來說, 都是冠之於外地名字, 蘭州牛肉麵, 臨洮熱涼麵, 隴西大肉面, 岷縣羊肉面片, 就連隴中人喜食的漿水飯也冠之以通渭雜糧面。 正因如此, 我發現定西人的的確確沒有特別“好的一口”, 更談不上為鍾情於一食而“要死要活”。

同樣是工作的緣故, 我漸漸對定西周邊地方的吃食留意了起來, 比如一直心嚮往之而魂牽夢繞、念念不忘的隴西擔擔麵。 在寫這篇文章前, 我始終以為擔擔麵為隴西所獨創所獨有, 甚至我還想到了說不定是幾百年鞏昌府食文化的遺風, 信心滿滿準備寫一篇關於擔擔麵的考證文章。 那曾想, 上百度一查, 很是“沮喪”, 原來擔擔麵的歷史在天府之國的成都,

源于挑夫們在街頭挑著擔擔賣面而得名。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百度詞典上介紹完“成都擔擔麵”一欄後, 在介紹“其它各地擔擔麵”時, 只列舉了“隴西擔擔麵”。 儘管如此, 我還是寧願相信好吃的成都人是從我們這邊將擔擔麵傳過去的, 為什麼不是名震一方的軍功世家汪世顯祖孫三代替蒙元攻城掠地, 鎮守西南的時候將家鄉的擔擔麵傳到了“天府之國”呢!

第一次的事兒總是會令人印象深刻, 我第一次獨自吃隴西擔擔麵的情形也是如此。 那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初冬的早晨, 天剛麻麻亮, 我在隴西大街上找尋地道的擔擔麵飯館。 以我多年的經驗, 這時候如果有人從不同方向走向哪家麵館,

那十有八九應該是本地最正宗最地道的了。 我隨著幾個人進入了一家“隴西擔擔麵”的館子, 門面是極普通、極樸素、極簡約的那種。 讓我驚異的是, 在一角有幾個身背書包的小學生正在吃著飄著熱氣和肉味的擔擔麵, 還時不時冒出一句兩句隴西話的鄉音, 不知為什麼, 頓感親切和踏實, 就這家了!

於是我放心地一邊等著上面, 一邊觀察起來。 做面的過程和做涼麵有幾分相似, 怪不得聽人說隴西擔擔麵其實就是隴西熱涼麵。 面不是“擀”, 也不是“壓”, 而是“扯”, 一個“扯”字, 道出了這種面製作中的所有奧妙和無盡的美妙!

扯面師傅看似在有條不紊地玩雜耍, 但常言說的好啊, “臺上一分鐘, 台下十年功”, 在之前的和麵、醒面、溜條環節中,

肯定是下了大氣力的。 黃亮筋道的面扯好進鍋出鍋撈出上案涼溫入碗, 然後便是帶一點祖傳秘方色彩澆的“湯汁”, 或是再加肉、加腸、加蛋。

湯汁是經過數小時熬制的濃稠亮晶富含蛋白的鹵, 有人也叫面鹵或澆頭。 大肉和肥腸是幾種秘料煮制出來的, 再加上幾葉菠菜和幾根紅蘿蔔細條, 老闆娘麻利地像彈琴一樣將十幾種定碗調料依次調入, 於是一碗色、香、味俱全, 香氣撲鼻, 滑溜可口, 酥香微酸, 濃郁微辣, 沁人心扉的擔擔麵就來到了你的跟前。

吃上一碗爽遍全身, 走出飯館回味無窮, 高興一天!

​(隴西視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