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毀掉了孩子堅毅品質的六大手段,你也在用嗎?

童書媽媽讀書會10月讀的書是《堅毅》, 在北京讀書分享會上, 書友們笑稱:堅毅的品質, 其實絕大部分能考上大學的人都是具備的,

我們的教育體系中自動負責培養堅毅。

真的是這樣的嗎?

Amy老師一語道破天機:“看起來大多數的孩子似乎都走在堅毅的路上, 但缺少了興趣和熱情的伴隨, 我們的堅毅更像是被安排的堅毅。 ”

在Amy老師的教學和觀察中, 她發現很多家長不但不會培養孩子的快樂堅毅的能力, 還經常使用各種手段, 來扼殺孩子堅毅的潛質。

在《堅毅》這本書中, 作者列舉了大量的各行各業的佼佼者:能通過西點軍校嚴格測試的軍官, 被稱為美國“最有價值的球員”的橄欖球隊員史蒂夫楊, 被稱為英國最幽默的喜劇家之一的法蘭西斯卡……這些確實都是堅毅品質的代表人物。

但同時, 我腦海中浮現出更多的是我自己接觸過的一些小人物:

今年夏天在福建霍童古鎮,

遇到一位製作剪刀的老人, 他做了一輩子剪刀, 在霍童, 每一個出嫁的女孩陪嫁的物品中必定有老人做的一把剪刀, 當他跟我們說到他做的剪刀時, 滿足之情溢於言表。

去年夏天在雲南的沙溪古鎮, 在小工藝品的店鋪裡, 一個三十多歲的女子,

恬靜地坐在屋子的一角, 嘴角蕩著春風似的微笑, 手中不停地制做著一個個的手工藝品。

我七十歲的老父親, 一個研究了一輩子草藥的老人, 無論春夏秋冬, 他不停地在家鄉的山上溪邊採集各種中草藥, 然後日復一日地在家裡去皮、搗碎……日子慢悠悠地度過, 做了幾十年也沒有厭煩過。

有很多人找到了自己用一生的熱情和激情堅持做的事情, 樂在其中, 但他並沒有取得那麼輝煌的成就, 這樣平凡的堅毅往往是人們看不到的, 我自己更喜歡這樣平凡的堅毅, 因為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快樂和獨特之處。

無論是通過堅毅走到各個領域頂端的佼佼者, 還是很多默默無聞卻沉浸在自己熱愛事業中的小人物,

他們都在詮釋這樣的公式:

發現興趣+發展興趣+日常慣例=堅毅

熱情+堅持=堅毅

很多時候, 我們所追求的是一種的“成功學的堅毅學“, 而忽略了發現興趣、發展興趣、熱情、內在驅動力……這些對孩子一生的幸福更重要的關鍵字。

大家似乎覺得, 中國的孩子並不缺少堅毅, 可能是因為我一出大學校門, 就一直在做教育工作, 也磕磕絆絆工作了二十多年, 工作中會接觸大量的家庭和孩子, 感觸更多的是:大多數的孩子似乎都走在堅毅的路上, 但這條路上缺少了興趣和熱情的陪伴, 更像是被安排的堅毅。

當然, 隨著孩子的長大成人, 隨著社會中各種機遇的出現, 這種被安排的堅毅也很有可能幫助一個人, 走上某些領域金字塔的頂端。

是什麼毀掉了孩子的堅毅潛質?

這本書還有我們自己的親身經歷都在告訴我們:堅毅是可以被培養的, 同樣也是可以被毀掉的, 尤其是在很多抱著“孩子將來一定要出人頭地”期望的家庭裡, 可以讓孩子幸福一生的堅毅更容易被毀掉。

堅毅在英語裡的詞是Grit, 在古英語中的原義是砂礫, 即沙堆中堅硬耐磨的顆粒。 但有了持續的興趣, 有了激情, 堅毅這個詞並不像表面想得那麼冷酷、嚴峻。

我們就從熱情、激情、堅持、內在驅動力這幾個關鍵字裡來找一找。 很多時候, 我們打著“為孩子好”的幌子, 不斷毀掉孩子做事情的熱情和激情, 扼殺了多少寶貴的堅毅的種子!

有職業病的我一邊看《堅毅》這本書, 一邊忍不住將家長們常用的摧毀堅毅的手段, 列出了以下幾條:

手段一:孩子被過度安排

缺少自己安排並享受其中

對於父母來說,很大的誘惑就是替孩子做決定,以保證孩子始終做正確的事情。但其實做決定的過程是一個自我認知的練習過程,也就是說孩子需要有這樣一個過程,發現自己內的興趣。

孩子能自己做決定這一點很關鍵,是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點,並沉浸其中的土壤。因為被父母過度安排,孩子的興趣被貼上了高級或低級的標籤,馬術、鋼琴、高爾夫、舞蹈……這些高級的,就是應該鼓勵孩子做的事情,不管喜歡與否。

如果這些高級的愛好是孩子發自內心喜愛的,就另當別論了。如果不是發自內心喜歡,只是為了滿足家長虛榮心,那麼即使孩子被逼著學到了技能,也不會有熱愛和激情。

激情>技能

孩子被過度安排,會造成一個結果,就是:有了空餘的時間,不知道該做什麼?

各行各業的佼佼者,看看他們的傳記就會發現:他們的人生其實都會有迷茫的階段,這個階段是沒有人可以幫你做決定,沒有人來給你安排。靠自己摸索,感覺,思考,好像在冥冥之中,在迷霧之中抓住了一絲閃光,在這束光的指引下,很多人做出了影響自己一生命運的決定。

獨處,空白——在日益焦慮的教育中,顯得越來越珍稀和寶貴。

所以我在想,作為現在焦慮像霧霾那樣彌漫的社會中,我們敢每週給孩子一天的時間讓他自己來做決定嗎?如果你放膽嘗試一下,就會兩個發現:原來自己對孩子的把控是那麼強大;原來孩子獨立安排時間的能力也很強。

手段二:過於利己

缺少改變世界服務他人的意願

我們不否認人是利己的生物,但還有一點,能讓堅毅穩固下來的重要因素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給他人帶來利益,並從中獲得成就感,也可以說是一種使命感。這種由利他形成的正面回饋,可以進一步促進堅毅的形成。

就像書中舉的三個泥瓦匠的例子:

三個泥瓦匠分別被問:“你在做什麼?”

第一個泥瓦匠說:“我在砌磚。”

第二個泥瓦匠說:“我在蓋一座教堂。”

第三個泥瓦匠說:“我在建造上帝之物。”

我們都想讓孩子成為第三類型的人,有追求,有目標,有理想,同時又能獲得成就。

就像《堅毅》這本書中法蘭西斯卡所說的:自我價值感來自我們從其他人那裡獲得的對自己生活的感受。

我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是在一種純粹的鼓勵利己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少了非常重要的利他的目標。這也不利於形成一個人堅毅的品格。

愛孩子的我們有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出現下面的想法:什麼都為孩子考慮,什麼都為了孩子好,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孩子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即使對別人造成傷害也無所謂。

利己的想法很容易讓孩子只局限在自我之中,如果只以自己為中心,很難關注到別人的需要,也很難產生服務他人的的行動和人生價值感,也不會得到來自家庭之外的正面鼓勵。

如果一個人所有的行動都只是為了他自己,那麼遇到挫折時,他更容易放棄,因為他只要放棄對自己的要求就可以了,不用對別人感到抱歉,如果心懷改變世界服務他人的目標時,責任感和價值感會讓他走得更遠。

手段三:提供過於豐富的物質

失去了培養耐心和專注的土壤

能對一件事情或一個物品保持持續的熱情,是很難得的。就像身處自然中的孩子,拿著一個簡陋的小袋子,在樹林中專注地撿拾落葉中的橡果,幾個小時也不厭倦。

但物質條件太豐富了,孩子們得到的越來越多,電子玩具堆成小山,似乎很難找到自己最喜歡的,在玩具店或者超市的時候,永遠是家裡沒有的玩具才是最好的,而買回家後沒多久就被冷落到了一邊。

現在的孩子似乎很難找到自己最愛吃的食物,最喜歡的玩具。

這使我想起了別人給我講的一個關於一支口紅的真實的故事。

一位女企業家生重病即將離世,她唯一的女兒很年輕,在她的病床前哭著說:媽媽,您的企業就要毀在我的手裡了。 母親從枕頭底下摸索出一管嶄新的口紅給女兒,她說:只要你能把這支口紅完整地用完,公司就不會垮掉的。

雖然很不解,但年輕的女兒開始使用這支口紅。她的口紅很多,以前從來沒有哪一隻從頭到尾用完過,但這次,她聽從了過世的母親的話,堅持用完了這只口紅,直到最後剩下的都擰不出來了,她用一個口紅刷蘸著繼續用,雖然中間有厭煩的時候,但她都沒放棄。最後她拿著這管一點渣兒都不剩的口紅,突然明白了母親的用意,母親是在用瑣事培養她成為成功者的品質,那就是:耐心和堅持!

幾年過去了,母親的公司不但沒有毀在她手上,反而比以前更紅火。她用耐心和堅持戰勝了一切困難。後來她有了自己的女兒,再後來女兒上了學,女兒知道了外婆和母親都是了不起的女人。

有一次,女兒問母親:“我怎樣才能像外婆和您一樣成功呢?”她聽了笑了笑,從口袋裡取出一塊嶄新的橡皮,說:“只要你能把它完整地使完,不要剩下一點渣!”

這個故事我在有一次的家長課堂上講給家長聽,那時我的女兒快要上小學了,沒想到這個故事竟然給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她上小學後,她的橡皮和鉛筆都被她小心翼翼地用到最後,還特意用一個盒子來裝握不住的小鉛筆頭。

手段四:習慣打擊孩子

缺少恰當適時的鼓勵

在堅毅品格形成的道路上,抗挫折能力是很重要。就像書中所說的“習得性無助”——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孩子聽任別人的擺佈,消極性心態也容易在長期的打擊中形成。這和我們說的成長型思維恰好相反。

遇到挫折或者困難就認為孩子不行。也和孩子的成長環境有關係,在遇到挫折,得到鼓勵更多,並且能在關鍵時刻得到輕推一把的助力,更容易形成成長型思維。而遇到問題總是得到打擊的孩子,更容易形成消極放棄的心態,失去再試一次的勇氣。

我記得前一段時間去一個朋友家做客,女兒讓爸爸幫自己搜一首歌曲,因為她們班很多同學在唱,女孩說有“三天三夜十天半夜這樣”的歌詞,爸爸搜出來了,然後說了這麼一段話:你什麼記性呀?你說得一點都不對,什麼三天三夜十天半夜的?明明是“三天三夜 三更半夜”!

女兒非常沮喪。我想如果爸爸能說“你聽力不錯哦,記住了關鍵的幾個詞,所以我才搜出來了”,會是多麼好的鼓勵啊!

我記得自己上小學時,有一次老師問我們,知不知道一個同學家在哪兒,正好我去過她家,我就舉手了,結果老師要說出具體的街道門牌號,但我不知道是什麼街道多少號,我就是只知道怎麼從學校走到她家。然後老師操著一口濃重的河南話口音,一臉不耐煩地說:“你瞧你這個妮兒,這都說不清楚,還能幹啥?”後來我再也不敢舉手回答問題了。

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口中的打擊性話語,容易讓孩子走向習得性無助,而不是成長型思維。所以我們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先自省一下,如果不是鼓勵,而是打擊,我們最好先閉上嘴。

手段五:過於被糾正

缺少自己發現錯誤的機會

家長喜歡也習慣,把自己認為正確的告訴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殊不知,孩子正是在試錯的過程中成長出來的。試錯本身可以帶來樂趣,這種樂趣也是堅持不懈的動力。就像愛因斯坦說的“我一般反復思考幾個月 ,99 次都錯 了,第 100 次可能就對了。”

當我自己不假思索想給孩子糾錯時,我就想起有個人做的一個看似無聊的研究,他研究了洗碗的方法有多少種,最後發現有250多種,所以很多時候,當我自己的孩子自得其樂地在做一些事情,但我總想去糾正她或打斷她的時候,我問自己:難道只有我們自己認為的是對的嗎?沒准,她通過自己試錯的過程,發現了更適合她自己的方法呢。

其實,在我控制自己不說之後,我也發現孩子十有八九都能通過自我糾正,來改變自己做事情的方法。

手段六:過於武斷,缺少聯接

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是否能堅持下去的另一個要素是情緒,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身為一名女性,我發現自己特別容易在衝動的時候放棄努力,做出一些錯誤的決定。

當孩子在情緒衝動下的時候,不是去武斷地干涉孩子的情緒,而是先建立聯接,孩子在和情緒共處的過程中,讓激動的情緒慢慢消去。

這就好比你是一個下水去救孩子的救生員,在告訴孩子下次不要游這麼遠的道理之前,你需要先游向他、抱住他,並且把他帶回岸上。是的,在做一切教導說服之前,最先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平復情緒的洪流,引導他,並和他建立聯接。

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如果我們武斷地用自己的方式去干涉他,批評他,我們本身也成了孩子畏懼的挫折和困難。

快樂地堅毅下去!

這是我在最後最想說的一句話: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快樂地堅持下去,即使遇到了困難,有了別人的幫忙,有了自己的信念,有了學習到的更多的技能和方法,我們會獲得更強大的力量。希望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都能獲得這種“快樂堅毅下去”的能力。

___END___

童書媽媽三川玲

備註:本文部分配圖來自繪本《蘇菲的傑作》,[美] 愛琳·斯安內利/著 [美] 簡·戴爾/繪。蘇菲是一隻蜘蛛,也是一位有天賦的藝術家,但是讓她堅持完成傑作的力量,卻來自她那顆一直關心別人發現別人需要的慈愛之心。

Amy園長:盧保英,天使家園兒童之家園長。長春師範大學英語教育專業畢業,北師大學前教育碩士,多年從事中美兩國兒童品格教育研究,國內首套系統兒童品格教材編寫者,每天最開心的事情是做孩子最知心的朋友。童書媽媽北京讀書會成員。

列出了以下幾條:

手段一:孩子被過度安排

缺少自己安排並享受其中

對於父母來說,很大的誘惑就是替孩子做決定,以保證孩子始終做正確的事情。但其實做決定的過程是一個自我認知的練習過程,也就是說孩子需要有這樣一個過程,發現自己內的興趣。

孩子能自己做決定這一點很關鍵,是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點,並沉浸其中的土壤。因為被父母過度安排,孩子的興趣被貼上了高級或低級的標籤,馬術、鋼琴、高爾夫、舞蹈……這些高級的,就是應該鼓勵孩子做的事情,不管喜歡與否。

如果這些高級的愛好是孩子發自內心喜愛的,就另當別論了。如果不是發自內心喜歡,只是為了滿足家長虛榮心,那麼即使孩子被逼著學到了技能,也不會有熱愛和激情。

激情>技能

孩子被過度安排,會造成一個結果,就是:有了空餘的時間,不知道該做什麼?

各行各業的佼佼者,看看他們的傳記就會發現:他們的人生其實都會有迷茫的階段,這個階段是沒有人可以幫你做決定,沒有人來給你安排。靠自己摸索,感覺,思考,好像在冥冥之中,在迷霧之中抓住了一絲閃光,在這束光的指引下,很多人做出了影響自己一生命運的決定。

獨處,空白——在日益焦慮的教育中,顯得越來越珍稀和寶貴。

所以我在想,作為現在焦慮像霧霾那樣彌漫的社會中,我們敢每週給孩子一天的時間讓他自己來做決定嗎?如果你放膽嘗試一下,就會兩個發現:原來自己對孩子的把控是那麼強大;原來孩子獨立安排時間的能力也很強。

手段二:過於利己

缺少改變世界服務他人的意願

我們不否認人是利己的生物,但還有一點,能讓堅毅穩固下來的重要因素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給他人帶來利益,並從中獲得成就感,也可以說是一種使命感。這種由利他形成的正面回饋,可以進一步促進堅毅的形成。

就像書中舉的三個泥瓦匠的例子:

三個泥瓦匠分別被問:“你在做什麼?”

第一個泥瓦匠說:“我在砌磚。”

第二個泥瓦匠說:“我在蓋一座教堂。”

第三個泥瓦匠說:“我在建造上帝之物。”

我們都想讓孩子成為第三類型的人,有追求,有目標,有理想,同時又能獲得成就。

就像《堅毅》這本書中法蘭西斯卡所說的:自我價值感來自我們從其他人那裡獲得的對自己生活的感受。

我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是在一種純粹的鼓勵利己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少了非常重要的利他的目標。這也不利於形成一個人堅毅的品格。

愛孩子的我們有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出現下面的想法:什麼都為孩子考慮,什麼都為了孩子好,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孩子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即使對別人造成傷害也無所謂。

利己的想法很容易讓孩子只局限在自我之中,如果只以自己為中心,很難關注到別人的需要,也很難產生服務他人的的行動和人生價值感,也不會得到來自家庭之外的正面鼓勵。

如果一個人所有的行動都只是為了他自己,那麼遇到挫折時,他更容易放棄,因為他只要放棄對自己的要求就可以了,不用對別人感到抱歉,如果心懷改變世界服務他人的目標時,責任感和價值感會讓他走得更遠。

手段三:提供過於豐富的物質

失去了培養耐心和專注的土壤

能對一件事情或一個物品保持持續的熱情,是很難得的。就像身處自然中的孩子,拿著一個簡陋的小袋子,在樹林中專注地撿拾落葉中的橡果,幾個小時也不厭倦。

但物質條件太豐富了,孩子們得到的越來越多,電子玩具堆成小山,似乎很難找到自己最喜歡的,在玩具店或者超市的時候,永遠是家裡沒有的玩具才是最好的,而買回家後沒多久就被冷落到了一邊。

現在的孩子似乎很難找到自己最愛吃的食物,最喜歡的玩具。

這使我想起了別人給我講的一個關於一支口紅的真實的故事。

一位女企業家生重病即將離世,她唯一的女兒很年輕,在她的病床前哭著說:媽媽,您的企業就要毀在我的手裡了。 母親從枕頭底下摸索出一管嶄新的口紅給女兒,她說:只要你能把這支口紅完整地用完,公司就不會垮掉的。

雖然很不解,但年輕的女兒開始使用這支口紅。她的口紅很多,以前從來沒有哪一隻從頭到尾用完過,但這次,她聽從了過世的母親的話,堅持用完了這只口紅,直到最後剩下的都擰不出來了,她用一個口紅刷蘸著繼續用,雖然中間有厭煩的時候,但她都沒放棄。最後她拿著這管一點渣兒都不剩的口紅,突然明白了母親的用意,母親是在用瑣事培養她成為成功者的品質,那就是:耐心和堅持!

幾年過去了,母親的公司不但沒有毀在她手上,反而比以前更紅火。她用耐心和堅持戰勝了一切困難。後來她有了自己的女兒,再後來女兒上了學,女兒知道了外婆和母親都是了不起的女人。

有一次,女兒問母親:“我怎樣才能像外婆和您一樣成功呢?”她聽了笑了笑,從口袋裡取出一塊嶄新的橡皮,說:“只要你能把它完整地使完,不要剩下一點渣!”

這個故事我在有一次的家長課堂上講給家長聽,那時我的女兒快要上小學了,沒想到這個故事竟然給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她上小學後,她的橡皮和鉛筆都被她小心翼翼地用到最後,還特意用一個盒子來裝握不住的小鉛筆頭。

手段四:習慣打擊孩子

缺少恰當適時的鼓勵

在堅毅品格形成的道路上,抗挫折能力是很重要。就像書中所說的“習得性無助”——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孩子聽任別人的擺佈,消極性心態也容易在長期的打擊中形成。這和我們說的成長型思維恰好相反。

遇到挫折或者困難就認為孩子不行。也和孩子的成長環境有關係,在遇到挫折,得到鼓勵更多,並且能在關鍵時刻得到輕推一把的助力,更容易形成成長型思維。而遇到問題總是得到打擊的孩子,更容易形成消極放棄的心態,失去再試一次的勇氣。

我記得前一段時間去一個朋友家做客,女兒讓爸爸幫自己搜一首歌曲,因為她們班很多同學在唱,女孩說有“三天三夜十天半夜這樣”的歌詞,爸爸搜出來了,然後說了這麼一段話:你什麼記性呀?你說得一點都不對,什麼三天三夜十天半夜的?明明是“三天三夜 三更半夜”!

女兒非常沮喪。我想如果爸爸能說“你聽力不錯哦,記住了關鍵的幾個詞,所以我才搜出來了”,會是多麼好的鼓勵啊!

我記得自己上小學時,有一次老師問我們,知不知道一個同學家在哪兒,正好我去過她家,我就舉手了,結果老師要說出具體的街道門牌號,但我不知道是什麼街道多少號,我就是只知道怎麼從學校走到她家。然後老師操著一口濃重的河南話口音,一臉不耐煩地說:“你瞧你這個妮兒,這都說不清楚,還能幹啥?”後來我再也不敢舉手回答問題了。

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口中的打擊性話語,容易讓孩子走向習得性無助,而不是成長型思維。所以我們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先自省一下,如果不是鼓勵,而是打擊,我們最好先閉上嘴。

手段五:過於被糾正

缺少自己發現錯誤的機會

家長喜歡也習慣,把自己認為正確的告訴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殊不知,孩子正是在試錯的過程中成長出來的。試錯本身可以帶來樂趣,這種樂趣也是堅持不懈的動力。就像愛因斯坦說的“我一般反復思考幾個月 ,99 次都錯 了,第 100 次可能就對了。”

當我自己不假思索想給孩子糾錯時,我就想起有個人做的一個看似無聊的研究,他研究了洗碗的方法有多少種,最後發現有250多種,所以很多時候,當我自己的孩子自得其樂地在做一些事情,但我總想去糾正她或打斷她的時候,我問自己:難道只有我們自己認為的是對的嗎?沒准,她通過自己試錯的過程,發現了更適合她自己的方法呢。

其實,在我控制自己不說之後,我也發現孩子十有八九都能通過自我糾正,來改變自己做事情的方法。

手段六:過於武斷,缺少聯接

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是否能堅持下去的另一個要素是情緒,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身為一名女性,我發現自己特別容易在衝動的時候放棄努力,做出一些錯誤的決定。

當孩子在情緒衝動下的時候,不是去武斷地干涉孩子的情緒,而是先建立聯接,孩子在和情緒共處的過程中,讓激動的情緒慢慢消去。

這就好比你是一個下水去救孩子的救生員,在告訴孩子下次不要游這麼遠的道理之前,你需要先游向他、抱住他,並且把他帶回岸上。是的,在做一切教導說服之前,最先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平復情緒的洪流,引導他,並和他建立聯接。

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如果我們武斷地用自己的方式去干涉他,批評他,我們本身也成了孩子畏懼的挫折和困難。

快樂地堅毅下去!

這是我在最後最想說的一句話: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快樂地堅持下去,即使遇到了困難,有了別人的幫忙,有了自己的信念,有了學習到的更多的技能和方法,我們會獲得更強大的力量。希望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都能獲得這種“快樂堅毅下去”的能力。

___END___

童書媽媽三川玲

備註:本文部分配圖來自繪本《蘇菲的傑作》,[美] 愛琳·斯安內利/著 [美] 簡·戴爾/繪。蘇菲是一隻蜘蛛,也是一位有天賦的藝術家,但是讓她堅持完成傑作的力量,卻來自她那顆一直關心別人發現別人需要的慈愛之心。

Amy園長:盧保英,天使家園兒童之家園長。長春師範大學英語教育專業畢業,北師大學前教育碩士,多年從事中美兩國兒童品格教育研究,國內首套系統兒童品格教材編寫者,每天最開心的事情是做孩子最知心的朋友。童書媽媽北京讀書會成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