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涮羊肉、喝羊湯、吃羊蠍子……這才是北京冬天最不容錯過的饕餮盛宴

立冬已至, 天氣也將越來越冷, 俗話說“春發夏長, 秋收冬藏”, 北京的冬天也是實打實的冷, 而最幸福的莫過於外面天寒地凍, 而我們關起門來熱熱鬧鬧地吃美食, 所以北京的冬天怎麼能錯過這些美食呢?

涮羊肉

老北京有著名的九九歌:一九二九, 不出手;三九四九, 冰上走;五九六九, 沿河看柳;七九河開, 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這每一個九的第一天, 和最後一次九九的最後一天,

便是老北京人吃火鍋的日子, 所以這火鍋也稱九九鍋或者九九酒火鍋, 最後一個九指的就是白酒, 二鍋頭。 所以說老北京人一冬天至少要吃十次火鍋。

涮羊肉用的銅鍋中間有個煙囪, 能讓熱空氣快速上升, 加速底部炭火燃燒, 鍋子熱得快。

涮羊肉的清湯有小棗、枸杞、蔥白、薑片、開洋等等。

而且涮羊肉不能少了麻醬, 一碗麻醬, 可以用來蘸整個宇宙。

另外, 要吃手工鮮切羊肉,

一定要吃現場手切, 這樣才不會導致涮燙後口感的羊肉口感變差。 涮肉時候配著老北京芝麻燒餅, 趁熱掰開, 酥香誘人, 那真是一絕。

羊蠍子

所謂“羊蠍子”就是羊大樑, 因其形跟蠍子相似, 故而俗稱羊蠍子。

話說, “骨邊肉賽神仙”, 吃的時候, 先啃肉再吸髓, 吃像絕對透著股豪爽勁兒!甭管做火鍋、烤著吃、燉著吃,樣樣都是肉食吃貨的愛。

外面天寒地凍,關起門來喜氣洋洋吃羊蠍子,這是屬於北京的粗獷和隨性。

等到肉吃的差不多了,大白菜、凍豆腐、粉絲等就可以上場了,充分吸收了肉香的湯汁,化一切平淡為神奇。最後再加上一份面,不說了明天就去吃!

爆肚兒

羊身上都是寶,除了身上的肉可以涮火鍋,羊肚也被做成了另一道北京名小吃——爆肚兒。

老北京民間曾流行有“缺什麼補什麼”和“吃哪兒補哪兒”的說法,入秋後盛行用吃爆肚來補脾胃,舊京時不少老少爺們兒會來上二兩二鍋頭和剛出爐的芝麻燒餅,就著兩盤爆肚兒和一碗羊雜碎湯,要多美有多美啊。

羊肚其實就是羊胃,可以細分為肚板、肚仁、散丹等十多個部位,各有各的口感,並且都能做成爆肚兒,我們最常吃到的部位是散丹。吃爆肚最好的季節是秋天(現在吃也算揪住一個秋尾巴吧),所謂“一盤爆肚爽似秋”。

小料是爆肚的靈魂,爆肚的蘸料,最初用鹵蝦油,現在普遍是用芝麻醬、香油、醬豆腐、米醋、醬油、蝦油等,配以香菜蔥花,佐以辣椒油混合而成。趁熱蘸一下,哎呦喂!

羊肉餃子

羊肉餃子更是冬天必不可少,一是羊音同“陽”,冬天冷,應補充“陽氣”,二是冬天凍耳朵,餃子外形像耳朵,老北京認為,吃它可以提高耳朵的抗凍能力。

一人吃餃子說實話總有點兒淒涼,要麼回家和家人一起包,要麼呼朋引伴一起餃子宴吧!

烤鴨

要說北京烤鴨的來歷,它最初並不產自北京,也不叫烤鴨。它的老家在南京,明朝時叫“炙鴨子”,後來隨著明成祖朱棣遷都,沿京杭大運河“遊”到了北京。

現在的北京烤鴨分兩大派系:一派是燜爐燒鴨,沿用南京老手藝——鴨子不見明火,排在爐子裡燜熟,也叫“南爐鴨”;另一派是掛爐烤鴨,是當下流行的做法,鴨子掛在明火上烤炙,算是正經烤熟的。

看片鴨簡直就是一種莫大享受:一般的吃法是,甜麵醬+蔥條+黃瓜條/蘿蔔條+烤鴨肉+荷葉餅,柔韌甘甜的面皮和帶著汁水的鴨肉,還有蔥段的辛辣,在味蕾中次第綻放。

炙子烤肉

老北京一種傳統吃法,叫炙子烤肉。以前的人們喜歡在爐子上放一塊燒熱的鐵板,下面松枝旺燒,羊肉在鐵板上滋滋作響,全家人圍爐而坐,美滋滋地一邊吃一邊烤。

醬肘子

醬肘子裹著烙餅那叫一個香。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濃香醇厚。

買回家去炒倆小菜,就著肘子,甭管您是單啃還是烙餅卷肉、夾春餅、夾燒餅都倍兒香!

鹵煮

火燒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腸、肺頭剁小塊,從鍋裡舀一勺老湯往碗裡一澆,再來點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

熱騰騰的一碗端上來,火燒、豆腐、肺頭鹵煮吸足了湯汁,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還是小腸。腸酥軟,味厚而不膩,沒有任何異味。偶爾吃到一片白肉更是滿口脂香。

炒肝+包子

炒肝就包子,別多問,這就是北京老炮兒的江湖規矩。

所謂炒肝並不是炒的,而是煮出來的,而且除了肝,還有肥腸,肥腸一般要比肝多一些。最後放澱粉,因為比較濃稠,要不停攪拌,還是挺有“炒”的感覺的。

炸醬麵

炸醬麵在老北京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就和陝西的扯面、重慶的小面、武漢的熱乾麵....一樣,在當地是人們心心念念的那一碗,老北京炸醬麵,你不吃到舔碗那就算不得美味。

炸醬麵的靈魂就在於那一碗醬,醬是用五花肉丁做原料,把肥肉炸出油,肉丁自然不膩。其中的重點就在一個“炸”字,北京人稱為“小碗乾炸”。鑒別上好小碗乾炸的標準在於:炸好的醬放在碗裡,用筷子中間劃開,縫隙不粘合,這樣才算真正上好的小碗乾炸。

褡褳火燒

褡褳火燒屬油煎食品,只有吃現烙的才能盡顯美味。豬肉大蔥的褡褳火燒,皮兒薄陷兒大。趁著起鍋的熱氣,一鏟下去,三或六個(一或二兩),成排入碟,淋上甜醋,咬一口,外焦裡嫩,滿嘴流油。再喝上一口小米粥,那叫一個香!

醬牛肉

“掌櫃的,您給來盤兒醬牛肉”,這是童年老電影裡小酒館兒、小飯鋪、飯莊等,常聽見客人向掌櫃的點的酒菜兒。

似乎沒有醬牛肉做下酒菜兒,喝酒就覺得少點兒“韻味兒”。而醬牛肉也可以作為一個下飯的葷菜,也可以夾在烙餅或芝麻燒餅裡吃,越吃越覺得“香”!

魚頭泡餅

魚頭泡餅是一道北京市的地方傳統名菜,屬於京幫菜。是以北方醬、燉為基礎,改良而成的一道特色北京菜。

此菜魚頭鹹鮮微辣,嫩而香味濃郁,五花肉油而不膩,油鹽餅酥脆,蘸湯後鬆軟可口。 此菜醬香濃郁,配帶面餅,用湯汁泡食,一菜兩吃。

羊湯

關於北京的羊雜湯,白鐵錚在《老北平的故古典兒》講得最為細緻入微:需要羊肚一個,羊心肺頭一份,大多不帶羊肝,要用花椒水洗羊肚,淨水灌肺頭,邊灌邊吹氣,使肺葉充氣,用麻繩系住,一起放在大鍋裡煮。水開之後稍微煮一下,倒掉污水,再加水,把花椒大料茴香用布包好,一起文火燉,把肺頭的麻繩解開,去除沫子。

如果再講究一些,第二遍煮之前,最好在鍋裡放半斤香油,叫羊雜入味,這樣味道會更好。第二遍煮不能煮十成熟,八成足夠,這時撈起來,切成細絲,再接著煮到軟爛十成熟。

再配上熱烘烘的芝麻燒餅,冬天驅寒補身子的絕配。

茶湯

茶湯並沒有茶,只是如沏茶一般,的主要原料是糜子面,紅糖,白糖,芝麻,花生,瓜子仁,青絲紅絲。茶湯顏色杏黃,質地細膩,味甜潤而香醇,既不粘碗又不糊嘴,吃過一口,令人回味無窮。

麵茶

麵茶是老北京的漢族傳統小吃。麵茶是黍子面或小米麵煮成的糊狀物,表面淋上芝麻醬,芝麻醬要提起來拉成絲狀轉著圈地澆在麵茶上,一個字形容——香!!

老北京講究喝麵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攏起,貼著碗邊,轉著圈喝,麵茶很燙,其實用吸溜更加恰當。碗裡的麵茶和麻醬一起流到碗邊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醬又是麵茶。

疙瘩湯

老北京管吃完飯喝湯叫溜縫兒,疙瘩湯是最受歡迎的溜縫兒美味之一。疙瘩湯,番茄、雞蛋、面疙瘩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喝下去暖呼呼的特別讓人幸福。

糖葫蘆

拿著一串,遊走在故宮的宮牆邊、北海的白塔下,這才是最有老北京興味的。

冰糖葫蘆,這是北京的叫法,以前北平城裡賣糖葫蘆,除了擺攤,還有專門走街串胡同的,或提著籃子,或扛著稻草紮的籤筒,一路走一路吆喝。

冰糖葫蘆所用的果子,傳統的自然以山楂為主,後來卻也有山藥、葡萄、橘瓣、荸薺等。

凍柿子

冬日黃燦燦的特別好看,關鍵是還特別好吃!“凍柿子”是老北京特有的吃法,要霜降後才摘的柿子,冷凍儲存到冬天,此時裡面只剩一包水,只能吸食。

先喝汁後吃皮,甘甜如蜜清涼適口,令人頓覺舒暢,火氣漸消。所以老北京把它叫“喝了蜜”。

烤紅薯

在胡同口、街口常看到賣烤白薯的大爺,用鐵皮桶做成爐腔,內有炭火。白薯必須入窖存放一段時間,讓水氣消失,這樣外皮兒才會顯得蔫,吃起來才會甜。

趁熱撕開有些焦糊的外皮,滿眼橘紅色的白薯瓤兒,其實貼在皮上的那部分最甜。價格便宜,又冒著熱氣,所以這烤白薯是北京最平民化的冬天的美食了。

老北京優酪乳

要您覺得膩,老北京優酪乳喝喝。一勺子舀下去看似嫩豆腐,舀上來在勺子裡微微晃動,放到嘴裡入口瞬間就融化,有一種童年的趣味。

糖炒栗子

老北京的糖炒栗子曾與烤白薯、糖葫蘆一起被視為冬日裡最具風味的三種時令小吃,清代描寫北京風情的詩句寫道:“栗香市前火,菊影故園霜”。

一到冬天,各種糖炒栗子前就排起了大隊,老字型大小炒出的栗子“中實充滿,殼極柔脆,手微剝之,殼肉易離而皮膜不粘。”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果侵權請聯繫刪除)

吃像絕對透著股豪爽勁兒!甭管做火鍋、烤著吃、燉著吃,樣樣都是肉食吃貨的愛。

外面天寒地凍,關起門來喜氣洋洋吃羊蠍子,這是屬於北京的粗獷和隨性。

等到肉吃的差不多了,大白菜、凍豆腐、粉絲等就可以上場了,充分吸收了肉香的湯汁,化一切平淡為神奇。最後再加上一份面,不說了明天就去吃!

爆肚兒

羊身上都是寶,除了身上的肉可以涮火鍋,羊肚也被做成了另一道北京名小吃——爆肚兒。

老北京民間曾流行有“缺什麼補什麼”和“吃哪兒補哪兒”的說法,入秋後盛行用吃爆肚來補脾胃,舊京時不少老少爺們兒會來上二兩二鍋頭和剛出爐的芝麻燒餅,就著兩盤爆肚兒和一碗羊雜碎湯,要多美有多美啊。

羊肚其實就是羊胃,可以細分為肚板、肚仁、散丹等十多個部位,各有各的口感,並且都能做成爆肚兒,我們最常吃到的部位是散丹。吃爆肚最好的季節是秋天(現在吃也算揪住一個秋尾巴吧),所謂“一盤爆肚爽似秋”。

小料是爆肚的靈魂,爆肚的蘸料,最初用鹵蝦油,現在普遍是用芝麻醬、香油、醬豆腐、米醋、醬油、蝦油等,配以香菜蔥花,佐以辣椒油混合而成。趁熱蘸一下,哎呦喂!

羊肉餃子

羊肉餃子更是冬天必不可少,一是羊音同“陽”,冬天冷,應補充“陽氣”,二是冬天凍耳朵,餃子外形像耳朵,老北京認為,吃它可以提高耳朵的抗凍能力。

一人吃餃子說實話總有點兒淒涼,要麼回家和家人一起包,要麼呼朋引伴一起餃子宴吧!

烤鴨

要說北京烤鴨的來歷,它最初並不產自北京,也不叫烤鴨。它的老家在南京,明朝時叫“炙鴨子”,後來隨著明成祖朱棣遷都,沿京杭大運河“遊”到了北京。

現在的北京烤鴨分兩大派系:一派是燜爐燒鴨,沿用南京老手藝——鴨子不見明火,排在爐子裡燜熟,也叫“南爐鴨”;另一派是掛爐烤鴨,是當下流行的做法,鴨子掛在明火上烤炙,算是正經烤熟的。

看片鴨簡直就是一種莫大享受:一般的吃法是,甜麵醬+蔥條+黃瓜條/蘿蔔條+烤鴨肉+荷葉餅,柔韌甘甜的面皮和帶著汁水的鴨肉,還有蔥段的辛辣,在味蕾中次第綻放。

炙子烤肉

老北京一種傳統吃法,叫炙子烤肉。以前的人們喜歡在爐子上放一塊燒熱的鐵板,下面松枝旺燒,羊肉在鐵板上滋滋作響,全家人圍爐而坐,美滋滋地一邊吃一邊烤。

醬肘子

醬肘子裹著烙餅那叫一個香。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濃香醇厚。

買回家去炒倆小菜,就著肘子,甭管您是單啃還是烙餅卷肉、夾春餅、夾燒餅都倍兒香!

鹵煮

火燒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腸、肺頭剁小塊,從鍋裡舀一勺老湯往碗裡一澆,再來點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

熱騰騰的一碗端上來,火燒、豆腐、肺頭鹵煮吸足了湯汁,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還是小腸。腸酥軟,味厚而不膩,沒有任何異味。偶爾吃到一片白肉更是滿口脂香。

炒肝+包子

炒肝就包子,別多問,這就是北京老炮兒的江湖規矩。

所謂炒肝並不是炒的,而是煮出來的,而且除了肝,還有肥腸,肥腸一般要比肝多一些。最後放澱粉,因為比較濃稠,要不停攪拌,還是挺有“炒”的感覺的。

炸醬麵

炸醬麵在老北京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就和陝西的扯面、重慶的小面、武漢的熱乾麵....一樣,在當地是人們心心念念的那一碗,老北京炸醬麵,你不吃到舔碗那就算不得美味。

炸醬麵的靈魂就在於那一碗醬,醬是用五花肉丁做原料,把肥肉炸出油,肉丁自然不膩。其中的重點就在一個“炸”字,北京人稱為“小碗乾炸”。鑒別上好小碗乾炸的標準在於:炸好的醬放在碗裡,用筷子中間劃開,縫隙不粘合,這樣才算真正上好的小碗乾炸。

褡褳火燒

褡褳火燒屬油煎食品,只有吃現烙的才能盡顯美味。豬肉大蔥的褡褳火燒,皮兒薄陷兒大。趁著起鍋的熱氣,一鏟下去,三或六個(一或二兩),成排入碟,淋上甜醋,咬一口,外焦裡嫩,滿嘴流油。再喝上一口小米粥,那叫一個香!

醬牛肉

“掌櫃的,您給來盤兒醬牛肉”,這是童年老電影裡小酒館兒、小飯鋪、飯莊等,常聽見客人向掌櫃的點的酒菜兒。

似乎沒有醬牛肉做下酒菜兒,喝酒就覺得少點兒“韻味兒”。而醬牛肉也可以作為一個下飯的葷菜,也可以夾在烙餅或芝麻燒餅裡吃,越吃越覺得“香”!

魚頭泡餅

魚頭泡餅是一道北京市的地方傳統名菜,屬於京幫菜。是以北方醬、燉為基礎,改良而成的一道特色北京菜。

此菜魚頭鹹鮮微辣,嫩而香味濃郁,五花肉油而不膩,油鹽餅酥脆,蘸湯後鬆軟可口。 此菜醬香濃郁,配帶面餅,用湯汁泡食,一菜兩吃。

羊湯

關於北京的羊雜湯,白鐵錚在《老北平的故古典兒》講得最為細緻入微:需要羊肚一個,羊心肺頭一份,大多不帶羊肝,要用花椒水洗羊肚,淨水灌肺頭,邊灌邊吹氣,使肺葉充氣,用麻繩系住,一起放在大鍋裡煮。水開之後稍微煮一下,倒掉污水,再加水,把花椒大料茴香用布包好,一起文火燉,把肺頭的麻繩解開,去除沫子。

如果再講究一些,第二遍煮之前,最好在鍋裡放半斤香油,叫羊雜入味,這樣味道會更好。第二遍煮不能煮十成熟,八成足夠,這時撈起來,切成細絲,再接著煮到軟爛十成熟。

再配上熱烘烘的芝麻燒餅,冬天驅寒補身子的絕配。

茶湯

茶湯並沒有茶,只是如沏茶一般,的主要原料是糜子面,紅糖,白糖,芝麻,花生,瓜子仁,青絲紅絲。茶湯顏色杏黃,質地細膩,味甜潤而香醇,既不粘碗又不糊嘴,吃過一口,令人回味無窮。

麵茶

麵茶是老北京的漢族傳統小吃。麵茶是黍子面或小米麵煮成的糊狀物,表面淋上芝麻醬,芝麻醬要提起來拉成絲狀轉著圈地澆在麵茶上,一個字形容——香!!

老北京講究喝麵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攏起,貼著碗邊,轉著圈喝,麵茶很燙,其實用吸溜更加恰當。碗裡的麵茶和麻醬一起流到碗邊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醬又是麵茶。

疙瘩湯

老北京管吃完飯喝湯叫溜縫兒,疙瘩湯是最受歡迎的溜縫兒美味之一。疙瘩湯,番茄、雞蛋、面疙瘩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喝下去暖呼呼的特別讓人幸福。

糖葫蘆

拿著一串,遊走在故宮的宮牆邊、北海的白塔下,這才是最有老北京興味的。

冰糖葫蘆,這是北京的叫法,以前北平城裡賣糖葫蘆,除了擺攤,還有專門走街串胡同的,或提著籃子,或扛著稻草紮的籤筒,一路走一路吆喝。

冰糖葫蘆所用的果子,傳統的自然以山楂為主,後來卻也有山藥、葡萄、橘瓣、荸薺等。

凍柿子

冬日黃燦燦的特別好看,關鍵是還特別好吃!“凍柿子”是老北京特有的吃法,要霜降後才摘的柿子,冷凍儲存到冬天,此時裡面只剩一包水,只能吸食。

先喝汁後吃皮,甘甜如蜜清涼適口,令人頓覺舒暢,火氣漸消。所以老北京把它叫“喝了蜜”。

烤紅薯

在胡同口、街口常看到賣烤白薯的大爺,用鐵皮桶做成爐腔,內有炭火。白薯必須入窖存放一段時間,讓水氣消失,這樣外皮兒才會顯得蔫,吃起來才會甜。

趁熱撕開有些焦糊的外皮,滿眼橘紅色的白薯瓤兒,其實貼在皮上的那部分最甜。價格便宜,又冒著熱氣,所以這烤白薯是北京最平民化的冬天的美食了。

老北京優酪乳

要您覺得膩,老北京優酪乳喝喝。一勺子舀下去看似嫩豆腐,舀上來在勺子裡微微晃動,放到嘴裡入口瞬間就融化,有一種童年的趣味。

糖炒栗子

老北京的糖炒栗子曾與烤白薯、糖葫蘆一起被視為冬日裡最具風味的三種時令小吃,清代描寫北京風情的詩句寫道:“栗香市前火,菊影故園霜”。

一到冬天,各種糖炒栗子前就排起了大隊,老字型大小炒出的栗子“中實充滿,殼極柔脆,手微剝之,殼肉易離而皮膜不粘。”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果侵權請聯繫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