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南明為何不能像東晉南宋一樣劃江而治?從軍事地理角度告訴你原因

1644年, 大明崇禎十七年, 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風雲變幻的一年。 從三月十九日到五月初二, 短短兩個月不到, 北京即換了三個主人,

分別是明朝崇禎皇帝、闖王李自成和滿清皇帝順治, 實在是中國數千年歷史裡所極其罕見的一幕。

尤其是滿清入關, 更是影響極其深遠的“亡天下”, 僅次於1279年南宋亡於崖山所帶來的心理衝擊。 從實力來看, 滿清八旗總計不超過二十萬人口, 居然能奇跡般地征服了人口上億的大明, 以至於無數人在回顧那段歷史時, 不禁感慨“天不佑明”。

崇禎在位十七年, 李自成, 張獻忠四處肆掠, 滿清多次入寇, 京畿及中原、陝西等地區大都慘遭荼毒。 但儘管北京失陷, 崇禎自縊, 淮河以南的絕大部分地區依然處在明政府管轄之下, 自元代以來, 北方政權就已經極度依賴南方的漕運糧食以及財賦供給。

如滿清進入北京後不久, 兵部右侍郎金之俊即上書稱:“西北粒食全給于東南,

自闖亂後, 南粟不達京師, 以致北地之米價日騰。 ”

此外, 淮河以南是當時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僅僅就兵力對比來看, 南明弘光朝廷失敗後, 根據多鐸向清廷的奏報, 僅僅江北一地, 投降清軍的南明總兵多達23人, 副將47人, 馬步兵加起來總數達到23萬8千人之多。

如此之多的明軍, 單就數量而言, 已經超過了南下進攻的多鐸、阿濟格兩路清軍兵力總和!

可以說, 南明弘光朝廷, 無論是就人力, 還是物力而言, 都佔據著明顯的優勢。

那麼, 為什麼南明會失敗?

時光回到1644年五月初三, 這一天, 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監國。 五月十五日, 朱由崧正式即位為皇帝, 並改次年為弘光元年。

弘光政權定都南京的同時,

清軍和李自成正在陝西一帶激烈交戰。 弘光政權如果處置得當, 未嘗不可能像歷史上的東晉南宋一樣, 與北方長期劃江而治。

從軍事地理角度來看, 自古以來, 建都南方的政權, 如果想要對抗北方, 主要是依託長江和淮河。 這是因為, 長江縱貫東西, 綿延數千里, 上通巴蜀, 中經荊襄, 東連吳越, 上下游之間相互呼應, 使得整個南方的形勢得以完整。

位於長江以北的淮河更是南方政權的重要防線, 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總結道:“守江莫如守淮”, 也就是說, 單守長江的話, 一旦一處被突破, 就難以再防守。 但是如果守住淮河的話, 進可以進取中原, 守可以依託淮南廣大地區作為縱深。

南明諸位大臣也都能認識到守衛淮河的重要性,

如史可法稱“從來守江南者必于江北”, 應天巡撫左懋第也說, “夫能渡河而戰, 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 始能劃江而安。 ”

當時弘光朝廷的部署是:設立江北四鎮防禦淮河, 高傑駐守泗州管轄徐州等十四個縣;劉良佐駐守臨淮管轄鳳陽等九縣;黃得功駐守廬州管轄滁和等十一個縣;劉澤清則駐守淮安, 管轄淮海等十一個縣。 史可法則督師揚州居中調遣。 同時, 命令戶部郎中沈廷揚以海舟防江, 又命令總兵吳志葵駐守吳淞口。

此時, 在武昌鎮守的左良玉, 號稱有八十萬軍隊, 如果上下游能夠統籌兼顧, 南明未嘗不能守住東南半壁江山。

然而, 這一切, 都因為一件事而徹底改變。

時光再次回到1644年年初, 李自成進逼北京之際, 崇禎自己打算死守, 卻沒有放手讓太子監國南京。 有閣臣勸他說,

“太子監軍, 古來嘗有, 亦是萬世之計。 ”崇禎反駁說, “朕經營天下十幾年, 尚不能濟, 哥兒孩子家, 做得甚事?”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 李自成的兵鋒距離北京越來越近, 崇禎卻始終拿不定南遷或者太子監軍南京的主意。

此時此刻,老天還不想拋棄崇禎,機會的視窗依然打開。三月初一,距離破城只有半個月不到,陳州生員張攀再次向崇禎提議請太子監國南京。結果如出一轍,崇禎毫不留情地批評道,

“朕方責諸臣以大義,而使太子出,是倡逃也,其謂社稷何?”意思就是,我剛剛命令大臣們盡忠盡責,卻讓太子南遷,這是提倡大家逃命,置社稷於何地?

崇禎沒想到的是,他這個輕率且孤注一擲的決定,為後來南明的混亂和短命栽下了無窮無盡的禍根。

1644年冬天,在當時的北京,南京相繼出現了“北太子”、“南太子”案。北太子,即真太子朱慈烺,於1645年2月被清廷殺害。

但是關於“南太子”身份的爭執,卻在弘光朝廷引發了軒然大波。

1644年12月,鴻臚寺少卿高夢箕南下途中結識一個自稱為皇太子的少年,並將其交給弘光帝。但是曾任太子東宮老師,大學士王鐸並不認識這個所謂的太子,此外,許多曾經在崇禎朝廷上任職的官員,如曾經擔任東宮講官的劉正宗、李景廉看了偽太子之後都不認識。

本來,太子的真偽已經明確。

但是,意想不到的是,坐鎮武昌的左良玉卻利用這個理由發起了內戰。

而這場要命的內戰,徹底終結了南明弘光政權~~~

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清軍已經南侵的情況下,左良玉假稱奉先帝太子密諭,以“清君側”為名,發兵前往南京討伐馬士英。

一直以來都做著偏安大夢的弘光朝廷,頓時陷入兩線作戰的要命境地。弘光帝發出了“上游急,則赴上游;敵急,則禦敵”的旨意。馬士英等人明明知道清兵已經進入江蘇北部,卻顧頭不顧屁股地調江北四鎮中的黃得功到安徽太平府、劉良佐則到對岸江北,夾江堵截左良玉。

弘光朝廷不是沒有有識之士,刑部侍郎姚思孝等人勸諫道:左良玉稍緩,北尤急,乞無撤江北兵馬,固守淮揚,控扼潁、壽。就連弘光皇帝本人也說:劉良佐兵還宜留江北防守。

然而,弘光朝廷的兵部尚書馬士英氣急敗壞地說說出了讓所有人瞠目結舌的一句話,“寧死北,無死逆”,也就是說,他寧可死在滿清手中,也不願死于左良玉之手。

結果,江北防線崩盤,兵力空虛,根本無力阻擋清軍南下。四月初五日,多鐸率領大軍南下,沿途州縣望風歸降。四月十三日,清軍佔領淮河據點泗州,守衛泗州的總兵率部南逃。當天晚上,清軍渡過淮河。

四月十八日,清軍抵達揚州郊外。二十五日,揚州城破,史可法、揚州知府任民育、何剛等壯烈殉國。五月十五日,弘光帝從南京出逃,大事去矣。

回顧整段歷史,滿清猶如摧枯拉朽一般擊敗了看似龐大的弘光政權,歷史上往往歸咎於政權腐敗。

其實不然,左良玉放棄荊襄東下,馬士英為了堵截左良玉放棄淮河,南明在地緣防禦上已經徹底失敗,拿什麼去抵抗清軍?

所以,當時有人評論說,“明末南都之亡,亡于左良玉內犯”。

此時此刻,老天還不想拋棄崇禎,機會的視窗依然打開。三月初一,距離破城只有半個月不到,陳州生員張攀再次向崇禎提議請太子監國南京。結果如出一轍,崇禎毫不留情地批評道,

“朕方責諸臣以大義,而使太子出,是倡逃也,其謂社稷何?”意思就是,我剛剛命令大臣們盡忠盡責,卻讓太子南遷,這是提倡大家逃命,置社稷於何地?

崇禎沒想到的是,他這個輕率且孤注一擲的決定,為後來南明的混亂和短命栽下了無窮無盡的禍根。

1644年冬天,在當時的北京,南京相繼出現了“北太子”、“南太子”案。北太子,即真太子朱慈烺,於1645年2月被清廷殺害。

但是關於“南太子”身份的爭執,卻在弘光朝廷引發了軒然大波。

1644年12月,鴻臚寺少卿高夢箕南下途中結識一個自稱為皇太子的少年,並將其交給弘光帝。但是曾任太子東宮老師,大學士王鐸並不認識這個所謂的太子,此外,許多曾經在崇禎朝廷上任職的官員,如曾經擔任東宮講官的劉正宗、李景廉看了偽太子之後都不認識。

本來,太子的真偽已經明確。

但是,意想不到的是,坐鎮武昌的左良玉卻利用這個理由發起了內戰。

而這場要命的內戰,徹底終結了南明弘光政權~~~

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清軍已經南侵的情況下,左良玉假稱奉先帝太子密諭,以“清君側”為名,發兵前往南京討伐馬士英。

一直以來都做著偏安大夢的弘光朝廷,頓時陷入兩線作戰的要命境地。弘光帝發出了“上游急,則赴上游;敵急,則禦敵”的旨意。馬士英等人明明知道清兵已經進入江蘇北部,卻顧頭不顧屁股地調江北四鎮中的黃得功到安徽太平府、劉良佐則到對岸江北,夾江堵截左良玉。

弘光朝廷不是沒有有識之士,刑部侍郎姚思孝等人勸諫道:左良玉稍緩,北尤急,乞無撤江北兵馬,固守淮揚,控扼潁、壽。就連弘光皇帝本人也說:劉良佐兵還宜留江北防守。

然而,弘光朝廷的兵部尚書馬士英氣急敗壞地說說出了讓所有人瞠目結舌的一句話,“寧死北,無死逆”,也就是說,他寧可死在滿清手中,也不願死于左良玉之手。

結果,江北防線崩盤,兵力空虛,根本無力阻擋清軍南下。四月初五日,多鐸率領大軍南下,沿途州縣望風歸降。四月十三日,清軍佔領淮河據點泗州,守衛泗州的總兵率部南逃。當天晚上,清軍渡過淮河。

四月十八日,清軍抵達揚州郊外。二十五日,揚州城破,史可法、揚州知府任民育、何剛等壯烈殉國。五月十五日,弘光帝從南京出逃,大事去矣。

回顧整段歷史,滿清猶如摧枯拉朽一般擊敗了看似龐大的弘光政權,歷史上往往歸咎於政權腐敗。

其實不然,左良玉放棄荊襄東下,馬士英為了堵截左良玉放棄淮河,南明在地緣防禦上已經徹底失敗,拿什麼去抵抗清軍?

所以,當時有人評論說,“明末南都之亡,亡于左良玉內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