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古人智慧:放下,儒、釋、道的——減擔哲學、放下哲學、坐忘哲學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 古人的智慧卓爾不群, 留給我們後人的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相傳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老一小兩個和尚渡河, 在河邊遇到一位少女對河躊躇, 老和尚遂發善心, 背姑娘到了對岸, 然後放下, 繼續前行。 走了一會兒小和尚說:“佛門不近女色, 師傅怎可身背少女呢?”老和尚聽後笑答:“我都放下了, 你怎麼還背著呢?”

老和尚不愧得道高僧, 雖身背少女, 但心無旁騖, 而放不下的倒是沒背姑娘的小沙彌。 長老的言行使人深思。

放下, 不單單指行為上的放下, 更多的是指心靈上的放下。

人生在世有多少牽掛、多少得意、多少煩惱、多少失誤、多少成功、多少曲折。

如果能象老和尚那樣“放得下”該會怎麼樣?

儒家認為, 快樂人生是一種減擔哲學;佛教認為, 快樂人生是一種放下哲學;道家認為, 快樂人生還是一種坐忘哲學。 三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 它們都認為人要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在構建的物質家園中,

大力提倡減法哲學。 減去過度的物欲追求, 減去一切過度的執著和浮躁, ,減去一切有害于人生快樂的不必要的情感, 追求一種自然簡樸的生活方式, 就可以獲得人生的真正幸福和快樂。

人生究竟歸何處, 看破放下隨萬緣。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寵辱不驚, 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 望天空雲卷雲舒。

所謂“放下哲學”, 就是在人生道路上, 只有善於適度地放下財富、權勢、功名、美色和美言, 放下 工作壓力和危機挑戰, 放下不必要的執著與偏見, 放下人間的一切痛苦與恩怨, 放下驚喜與恐懼, 放下無限膨脹的貪得無厭之心, 放下自己永遠不能實現的盲目人生追求, 才能在“放下”的微笑中度過自己的快樂人生。

“放下”是哲學, 是智慧, 是積極、是淡然、是進取、是灑脫。 凡事應該放得下, 儘管很難, 也要去努力, 如此, 生機勃勃的青年、事業有成的中年、退休賦閑的老年都會有一顆健康的心靈, 有一份悠然的收穫,

有一份自在的生活。

人的一生, 總是在取捨之間, 面對不同的選擇, 學會放下, 學會滿足, 這是智者的心態, 是成功的階梯。 只有放下生活中不必要的東西, 才能邁出灑脫的一步, 活出自我的風采。

人之所以不快樂, 就在於不知如何放下。 常常會因為一些事而煩惱,

比如金錢、名利、地位等等, 帶著煩惱去忙碌, 必然會因為分心和消極情緒而影響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事實上, 該來的會來, 不該來的就算來了也不屬於自己, “命裡有時終須有, 命裡無時莫強求”。 人生苦短, 學會放下, 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快樂。

放下, 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 是一門心靈的學問。 人生在世, 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 有些東西是必須清空的。 該放下時就放下, 你才能夠騰出手來, 抓住真正屬於你的快樂和幸福。

放下壓力, 累與不累, 取決於心態;放下煩惱, 快樂其實很簡單;放下自卑, 把自卑從你的字典裡刪去;放下懶惰, 奮鬥改變命運;放下消極, 絕望向左, 希望向右;放下抱怨, 與其抱怨, 不如努力;放下猶豫, 立即行動,成功無限;放下狹隘,心寬天地寬。

立即行動,成功無限;放下狹隘,心寬天地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