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譚嗣同十八歲時的一首詞,也是他唯一的詞作,死得可惜了

譚嗣同是晚清維新變法“戊戌六君子”之一, 也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臨刑之時的絕筆詩“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堪稱晚清時的最強音。

譚嗣同出身官宦世家, 父親曾擔任湖北巡撫, 良好的家庭教育讓他打下了扎實的傳統文化底子, 另一方面他又積極的睜眼看世界, 對滿清王朝的腐朽深惡痛絕。

十五歲時, 譚嗣同從甘肅到湖南瀏陽拜師讀書, 在此期間, 他開始接受西方進步思想, 精神上深受觸動, 他在反復思考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救中國?

十八歲時, 譚嗣同返回蘭州, 目睹山河破碎、民生凋敝, 他深刻的認識到:只有徹底改革舊制度, 中國才能迎來新生。 使命在心, 譚嗣同不禁熱血翻湧, 寫下了一首詞:

《望海潮·自題小影》

曾經滄海, 又來沙漠, 四千裡外關河。 骨相空談, 腸輪自轉, 回頭十八年過。 春夢醒來麼?對春帆細雨, 獨自吟哦。 惟有瓶花, 數枝相伴不須多。

寒江才脫漁蓑。 剩風塵面貌, 自看如何?鑒不因人, 形還問影, 豈緣醉後顏酡?拔劍欲高歌。 有幾根俠骨, 禁得揉搓?忽說此人是我, 睜眼細瞧科。

這首詞是題寫在一張照片上, 也可能是他第一次照相, 故而鄭重其事的題了一首詞勉勵自己。 首三句, 他用極精煉的筆法概括了行程, 蒼茫空曠中暗藏一顆雄心。

接下來, 他在反省自己:十八年來, 我在空談著個人的前途命運, 只關心自己的未來, 現在該醒醒了, 國事日非, 外侮不斷, 應該去承擔一個成年人的責任了。

下片轉而寫到自己, 我從江南來到塞北, 臉上不經意間染上了風塵之色, 攬鏡自照, 再對比相片裡的自己, 為何反差如此之大呢?

此處表面上是寫鏡中人和影中人的區別, 實則是寫自己的變化。 照相之時, 他青春煥發, 好像剛喝過酒, 而現在呢, 想到天下大事, 臉色越發的凝重和焦慮。

一念及此, 他忍不住拔劍高歌, 時不我待, 我輩正當奮起!再不覺醒, 心中的那幾根俠骨恐怕要被消磨殆盡, 看著鏡中人, 他幾乎不敢相信那就是自己。

也許, 只有當國家、家庭或者個人遭遇重大變故時, 一個人才會變得成熟, 懂得承擔責任。 十八歲的譚嗣同在耳聞目睹祖國的愚昧落後時, 一下子成了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十五年後, 維新變法遭遇失敗, 旁人勸他逃亡日本, 他斬釘截鐵的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

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 此國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 請自嗣同始。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