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老子的9句經典名言,句句道盡人生真諦

1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譯文:最高的善德, 像水一樣。 水乃萬物之源, 可它卻利養萬物而於世無爭,

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態。 它安處於眾人不喜歡的卑下之地, 所以接近於道。

感悟:老子用水來比喻有高尚品行的人, 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 一是柔, 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 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人爭。 人的至柔至剛全在一念之間, 生活中剛柔並濟方顯英雄本色。 人生並不是只有一條路才能通向勝利的彼岸。 具有“強者”的資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態, 這是歲月積澱的人生智慧。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 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 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感悟:天下事物, 在表觀上總是分為真、善、美和假、惡、醜兩個對立的方面。

自古都說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每個人的看法不同看到得東西不同, 所有每個人的境界不同, 凡事都有兩面, 有的人行善的善果, 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 就像達摩祖師所說的一樣, 行善不能總掛在心理面你做了多少善事, 多麼多麼的偉大, 這樣的善是虛偽的也是無有功德的, 一切隨緣。

3合抱之木, 生於毫末;九層之台, 起於累土;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譯文:合抱的粗木, 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 是一筐土一筐土築起來的;千里的行程, 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

感悟:走一千里路, 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 做事情也應是從頭做起, 逐步進行。 再艱難的事情, 只要持續不懈的行動,

必能有所成。 萬事起於忽微, 量變才能引起質變。

4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

——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

譯文:“寵”來了, 就很高興;“寵”走了, 就很失落;“辱”來了, 就很傷心;“辱”走了, 就如釋重負。 一顆心隨著外界的毀譽飄來蕩去, 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寧清淨。 喜怒無常, 悲歡不定, 就象生了大病一樣。

感悟: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我們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太注重自己的成敗得失了。 我們的心裡裝滿了很多我們以為應該非常在乎的東西:錢財、名譽、地位、親情、友情、愛情等等。 對這些外在的東西執著的越多, 我們的心就越不能自由。 事實上, 這些東西都是建立在“有”這個層次上, 說到頭都是“鏡花水月”、“電光石火”、“夢幻泡影”一類的東西, 是不值得我們過分重視的。

5我有三寶, 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譯文:我有三寶, 我一直都在持守著它。 一個是慈愛, 一個是節儉, 一個是不出人頭地。

感悟:這裡所列出的三“寶”其實是接近“道”的方法和途徑。

第一種“寶”, 叫慈愛。 慈愛就是對宇宙裡所有的眾生無差別的熱愛。 這種熱愛是宇宙中最偉大的感情, 能產生出宇宙裡最偉大的動力, 甘願為眾生奉獻自己的一切, 是犧牲小“我”而成就大“我”的不二法門。

第二種“寶”, 叫克制。 克制就是在明白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前提下, 堅決不去做那些違反“道”的、不能做的事情。

第三種“寶”, 叫“不敢為天下先”。 不敢為天下先, 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就是“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就是自覺、自願地去“處下”、“處後”, 為了造就最後共同的大利。

6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譯文:罪過沒有比行私縱欲更為嚴重的, 禍患沒有比貪得無厭更為嚴重的, 災難沒有比貪欲必得更為慘痛的。 所以說懂的知足知止而心無貪求, 才能經常適可而滿足。

感悟:人生在世, 貴在懂得知足常樂。 擁有一顆豁達開朗平淡的心, 在繽紛多變、物欲橫流的生活中, 拒絕各種誘惑, 心境變得恬適, 生活自然就愉悅了。

7民之從事, 常于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 則無敗事。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譯文:人們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時失敗了, 如果能始終如一、持之以恆、慎終如始, 事情就不會失敗了。成語“功敗垂成”就出自這裡。

感悟:人們從事事業,經常在即將成功時卻失敗了,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不能遵循自然規律,心存輕忽。如果做事情都能有始有終,堅持不懈,那就不會失敗了。

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譯文: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

感悟:事物達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現形式將歸於自然。

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譯文:愈是讓人喜愛的東西,想獲得它就必須付出很多;珍貴的東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時候也會讓人感到愈難過。因此人要知道滿足,知道適可而止,如此方可長久。

感悟:愈是讓人喜愛的東西,想獲得它就必須付出很多; 珍貴的東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時候也會感到愈難過。 所以,知足的人比較不會受到屈辱, 凡事適可而止的人比較不會招致危險, 生活得更長久。

事情就不會失敗了。成語“功敗垂成”就出自這裡。

感悟:人們從事事業,經常在即將成功時卻失敗了,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不能遵循自然規律,心存輕忽。如果做事情都能有始有終,堅持不懈,那就不會失敗了。

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譯文: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

感悟:事物達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現形式將歸於自然。

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譯文:愈是讓人喜愛的東西,想獲得它就必須付出很多;珍貴的東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時候也會讓人感到愈難過。因此人要知道滿足,知道適可而止,如此方可長久。

感悟:愈是讓人喜愛的東西,想獲得它就必須付出很多; 珍貴的東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時候也會感到愈難過。 所以,知足的人比較不會受到屈辱, 凡事適可而止的人比較不會招致危險, 生活得更長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