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10年後這些人終結了大清王朝!

1/10清帝國滅亡前夕, 其陸軍可以號稱100萬, 但大概只有60萬戰鬥人員, 其中只有17.5萬人是現代化的正規軍。 可以看出, 改革並沒有起到其預想的效果。

一個原因是財政上的困難, 庚子拳亂後, 清政府已經無法在軍事上投入多少費用了。 【拍攝於1900年代。 攝影:斯塔福德·法蘭西斯】

2/10甲午戰後, 北洋大臣袁世凱在華北組建了“新建陸軍”, 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方組建了“自強軍”, 但清政府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這時, 這種西式部隊被證明是非常有用, 且值得推廣的。

3/10清廷在1904年公佈了建立由36個鎮組成的常備軍的計畫, 而原有的綠營部隊在1901年即開始裁減, 到1906年改編為巡營(在1907年改稱為巡防營)。

4/10這些部隊在平時維持治安, 戰時則作為輔助部隊。 同時, 政府取消了舊式武舉, 而在各省建立武備學堂, 以培養新式軍官。

5/10另一個措施是加強海軍和建立參謀機制。 北洋水師的喪失本是海軍建設的一大挫折, 經庚子一役, 諸海軍基地又相繼喪失, 清帝國已無海防可言。 1909年, 清政府決定成立海軍處, 並將殘餘的水師戰艦統一重編成巡洋和長江兩艦隊。 又在1910年改海軍處為海軍部, 力圖重振海軍。

6/10參謀機制上, 在1907年即仿照西制成立了參謀部門軍諮處, 隸屬陸軍部之下。 為了把軍事管理和指揮分開, 1911年年決定把它升格為獨立于陸軍部外的軍諮府。 但清帝國沒來得及看到這些改革的成效就壽終正寢了;結束清朝統治的, 正是這樣的新式軍隊。

7/10清朝規定,軍佐按專專業分為十一類;軍佐銜最多的設三等八級,最少的僅設一等二級。光緒二十一年首次規定,軍佐銜稱與同級軍官相同,只是在軍官銜稱前冠一個同字,如“同副都統”、“同正軍校”等。宣統元年,因“官名之上冠以同字,亦嫌界限不清”,故改為在銜稱前加專業名稱,如“軍需副都統”、“馬醫正參領”等。

8/10清政府開始對職與銜的搭配規定,要求十分嚴格,叫做“以官配職,俾參差”。但是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難以實現職銜完全一致。

9/10遂於宣統二年修改為,一般情況下要“以相當之官,任相當之職”,“但遇軍職需材一時無適當人選,克副厥職,則或大於軍職一級,或小於軍職一級之官佐,亦可酌量派充。惟無論大小,其相差之率,概以一級為限,不得更有逾越。”

10/10新軍成立後,在更新訓練方法、武器裝備的同時,也對軍服作出了改進。練兵處正式擬訂了包括禮服、常服、肩章、帽徽、領章等的新軍軍服樣式,至此,使用了數百年的中華民族傳統軍服-號衣,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7/10清朝規定,軍佐按專專業分為十一類;軍佐銜最多的設三等八級,最少的僅設一等二級。光緒二十一年首次規定,軍佐銜稱與同級軍官相同,只是在軍官銜稱前冠一個同字,如“同副都統”、“同正軍校”等。宣統元年,因“官名之上冠以同字,亦嫌界限不清”,故改為在銜稱前加專業名稱,如“軍需副都統”、“馬醫正參領”等。

8/10清政府開始對職與銜的搭配規定,要求十分嚴格,叫做“以官配職,俾參差”。但是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難以實現職銜完全一致。

9/10遂於宣統二年修改為,一般情況下要“以相當之官,任相當之職”,“但遇軍職需材一時無適當人選,克副厥職,則或大於軍職一級,或小於軍職一級之官佐,亦可酌量派充。惟無論大小,其相差之率,概以一級為限,不得更有逾越。”

10/10新軍成立後,在更新訓練方法、武器裝備的同時,也對軍服作出了改進。練兵處正式擬訂了包括禮服、常服、肩章、帽徽、領章等的新軍軍服樣式,至此,使用了數百年的中華民族傳統軍服-號衣,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