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君首創一國二都,修高速公路,發明報警器,萬國來朝後成亡國君

話說隋文帝楊堅病逝死後, 繼位的楊廣愛美人愛江山更愛搞工程建設, 他覺得一個都城不過癮, 還想在江南弄出一個新都城來, 於是他馬上大刀闊斧地建新都於洛陽, 他任命丞相楊素擔任營建東都的“施工總監”, 任命宇文愷為“設計和技術總監”。 這對黃金搭檔, 一個監工監到晝夜不停, 一個鋪張浪費到幾近奢侈, 因此不但工程進展很快, 而且裝修得富麗堂皇。 很快, 東都洛陽就奇跡般建成了, 其規模是“前直伊闕, 後據邙山, 洛水貫其中”, 楊廣參觀後, 稱讚這是千古第一都。

為了使洛陽成為隋朝全國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 加強與江南各地區的聯繫, 就在東都洛陽建設期間, 楊廣的第二大業立馬付諸行動—開鑿運河。

楊廣的具體設想是:運河以東都洛陽為中心, 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 貫穿長江、黃河、海河、淮河、錢塘江等五大水系, 分為通濟渠、永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

全長兩千多公里。

為了使運河能儘快完成, 楊廣定下的工期是五年。 為此, 舉國上下民眾都投入到這場“開河”運動, 因為工期短, 工程量大, 在男工不足的情況下, 甚至動用了婦女兒童才竣工。

東南四十三州地, 取盡膏脂是此河。 但是不管怎麼說, 大運河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工程, 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這個中國第一個南水北調工程, 極大地繁榮了江南的經濟和文化發展, 而且造就了涿郡這個大都市。

建了新都, 又有了運河, 楊廣開始他的第三大業:巡遊。

從隋大業元年(西元605年)開始, 楊廣開始了十二年的漫漫出巡之旅, 這期間, 三下江都, 四次北巡, 一次西巡。

如果按方式來劃分, 他的出巡分為水上和陸上兩種。

首先看看楊廣的水上出巡。 開通了長達兩千多公里的運河, 好歹也得參觀參觀。 在水上出巡, 楊廣最感興趣的地方不是新建的東都洛陽, 而是江都。

大業元年(西元605年)八月十五日, 這是一個秋高氣爽皓月當空的中秋佳節, 楊廣決定來一次特別的“千里大賞月”, 儘管他極力打造的四段運河工程還在施工階段, 但絲毫不能阻止他出遊的雅興。 他乘龍舟, 走父皇楊堅歷時三年才開鑿出來的廣通渠, 目的地是千里之外的江都。 楊廣極盡奢侈之能事, 不說別的, 光是他乘坐的龍舟就可以用“巨無霸”來形容。

“巨無霸”高達四十五尺, 長二百丈, 共有四層, 最上層正中是接見官員用的大殿, 皇帝的“休閒活動中心”在左, 文武百官的“辦公室”在右。 中間兩層是豪華房間, 一共有一百二十間, 都是用黃金碧玉進行裝飾的, 豪華程度令人歎為觀止。 下層是宦官和隨從住的地方。

以上只是皇帝的“專舟”, 皇后、王子、百官也都有自己的“專舟”, 雖然規模比皇帝的龍舟小些, 但舟的設計和裝修標準都是一樣的, 花費的成本恐怕不會比《2012》中的諾亞方舟少多少。

一次出巡至少上百艘這樣的“豪華號”,再加上成百上千的護航兵船,不說別的,光是兩岸用來拉船的縴夫就有八萬人,龍船首尾相連,竟然綿綿數百里,所到之處,當地百姓都得做一件事—進獻美酒佳餚。

水上出巡著實讓楊廣風光了一把。楊廣再接再厲,馬上來了個陸上出巡。相對于水上出巡路線受運河的限制,陸上就不一樣了,條條大道通京師,想去哪裡都不成問題。

大業二年(西元606年)二月,也就是離他第一次水上出巡一年之後,他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陸上出巡。為了打造不一般的氣勢,出發前,他就做了大量的準備。不說別的,光是綢緞做的“黃麾”大旗就有三萬六千個,不說製作的成本,光是扛旗的人就得和大旗一樣多。而參與護駕的軍隊超過了六位數。

楊廣陸上出巡,第一站選擇去五原(今內蒙古五原)。在出巡期間,為了讓自己住得更舒服,他發明了一樣東西—可以移動的行宮。

什麼叫可以移動的行宮呢?就是指這行宮是用六合板之類的木質或鐵質材料做成的,他想休息時,要以最快的速度搭建好,要走時,又要以最快的速度收折好,然後趕赴下一站再去搭建,周而復始。如果僅僅是搭建一個行宮那倒也沒什麼,關鍵是,楊廣自從發明了這項專利後,就大有把專利進行到底之勢,隨後可以移動的宮殿、可以移動的六合殿、可以移動的城樓、可以移動的暸望台等新鮮玩意相繼出爐……

以上各種發明是這樣佈置的:行宮之外是六合殿,六合殿外是城樓,城樓之上有暸望台,城樓之外要圍著一圈帶著鐵菱角的轅車,任何東西一紮就碎,轅車之外是弓弩陣地,遇到敵情,弓箭伺候。弓弩陣地之外是錐尖陣地,抵擋牛馬等動物的靠近。錐尖陣地之外便是警戒區,以箭插地,以繩相連,上系銅鈴,有人一碰,便會發出“當當當”的警報聲。

水陸這樣規模盛大的出巡,也有好處,就是引得萬國來朝。這些主要來自西域的外國來賓對神奇的中國充滿了好奇。西元610年,一個燈火通明的元宵節,楊廣在東都洛陽舉行盛大的宴會,招待這些遠方而來的貴客—西域各部首領。

不說宴席都是“千元宴”、“萬元席”,光是宴席外助酒性的戲臺就大得驚人,吹拉彈唱的鼓樂手居然超過了五位數。據說鼓樂聲響起來的時候,方圓近十裡都能聽到天籟之音。又據說個別好奇的外賓忍不住摸到戲臺邊,去研究戲臺是怎樣建成的,結果發現戲臺的台柱很特別,居然搭建在一棵棵參天古樹上,而更令人稱奇的是這些古樹此時在寒冬臘月裡還盛開著鮮豔的花朵。

莫非這就是傳說中的鐵樹開花?有好心人為他們解開了心中的疑惑,告訴他們這些古樹上的花非花,乃是綾羅綢緞做成的裝飾花。

這些來賓大為讚賞漢人的精巧手藝,稱這樣的盛舉只應天上有,地上無。只有一個很不懂味的外賓,心直口快地說了一句令所有在場的漢人汗顏的話:你們隋朝難不成都達到小康生活了,沒有了窮人麼?為什麼寧可把這麼好的綾羅綢緞來裹樹,也不拿給他們穿呢?

隋朝隨行官員啞口無言。

據說人群中還有一個人附和了外賓的話,他這樣說:“楊廣根本就沒有什麼功德,他殘害兄弟,惡貫滿盈,他只不過揮霍著父輩留下來的強大基業罷了,卻這般奢侈浪費,這盛世太平的背後隱藏著巨大的洶湧波濤啊,如果不及時懸崖勒馬,離滅亡那一天也就不遠了。”

說話的人名字叫房玄齡,也就是後來李世民手下最出名的兩大謀士“房謀杜斷”中的一“房”。隨後的歷史進程證明,房玄齡的“隋朝滅亡論”一語成讖!

一次出巡至少上百艘這樣的“豪華號”,再加上成百上千的護航兵船,不說別的,光是兩岸用來拉船的縴夫就有八萬人,龍船首尾相連,竟然綿綿數百里,所到之處,當地百姓都得做一件事—進獻美酒佳餚。

水上出巡著實讓楊廣風光了一把。楊廣再接再厲,馬上來了個陸上出巡。相對于水上出巡路線受運河的限制,陸上就不一樣了,條條大道通京師,想去哪裡都不成問題。

大業二年(西元606年)二月,也就是離他第一次水上出巡一年之後,他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陸上出巡。為了打造不一般的氣勢,出發前,他就做了大量的準備。不說別的,光是綢緞做的“黃麾”大旗就有三萬六千個,不說製作的成本,光是扛旗的人就得和大旗一樣多。而參與護駕的軍隊超過了六位數。

楊廣陸上出巡,第一站選擇去五原(今內蒙古五原)。在出巡期間,為了讓自己住得更舒服,他發明了一樣東西—可以移動的行宮。

什麼叫可以移動的行宮呢?就是指這行宮是用六合板之類的木質或鐵質材料做成的,他想休息時,要以最快的速度搭建好,要走時,又要以最快的速度收折好,然後趕赴下一站再去搭建,周而復始。如果僅僅是搭建一個行宮那倒也沒什麼,關鍵是,楊廣自從發明了這項專利後,就大有把專利進行到底之勢,隨後可以移動的宮殿、可以移動的六合殿、可以移動的城樓、可以移動的暸望台等新鮮玩意相繼出爐……

以上各種發明是這樣佈置的:行宮之外是六合殿,六合殿外是城樓,城樓之上有暸望台,城樓之外要圍著一圈帶著鐵菱角的轅車,任何東西一紮就碎,轅車之外是弓弩陣地,遇到敵情,弓箭伺候。弓弩陣地之外是錐尖陣地,抵擋牛馬等動物的靠近。錐尖陣地之外便是警戒區,以箭插地,以繩相連,上系銅鈴,有人一碰,便會發出“當當當”的警報聲。

水陸這樣規模盛大的出巡,也有好處,就是引得萬國來朝。這些主要來自西域的外國來賓對神奇的中國充滿了好奇。西元610年,一個燈火通明的元宵節,楊廣在東都洛陽舉行盛大的宴會,招待這些遠方而來的貴客—西域各部首領。

不說宴席都是“千元宴”、“萬元席”,光是宴席外助酒性的戲臺就大得驚人,吹拉彈唱的鼓樂手居然超過了五位數。據說鼓樂聲響起來的時候,方圓近十裡都能聽到天籟之音。又據說個別好奇的外賓忍不住摸到戲臺邊,去研究戲臺是怎樣建成的,結果發現戲臺的台柱很特別,居然搭建在一棵棵參天古樹上,而更令人稱奇的是這些古樹此時在寒冬臘月裡還盛開著鮮豔的花朵。

莫非這就是傳說中的鐵樹開花?有好心人為他們解開了心中的疑惑,告訴他們這些古樹上的花非花,乃是綾羅綢緞做成的裝飾花。

這些來賓大為讚賞漢人的精巧手藝,稱這樣的盛舉只應天上有,地上無。只有一個很不懂味的外賓,心直口快地說了一句令所有在場的漢人汗顏的話:你們隋朝難不成都達到小康生活了,沒有了窮人麼?為什麼寧可把這麼好的綾羅綢緞來裹樹,也不拿給他們穿呢?

隋朝隨行官員啞口無言。

據說人群中還有一個人附和了外賓的話,他這樣說:“楊廣根本就沒有什麼功德,他殘害兄弟,惡貫滿盈,他只不過揮霍著父輩留下來的強大基業罷了,卻這般奢侈浪費,這盛世太平的背後隱藏著巨大的洶湧波濤啊,如果不及時懸崖勒馬,離滅亡那一天也就不遠了。”

說話的人名字叫房玄齡,也就是後來李世民手下最出名的兩大謀士“房謀杜斷”中的一“房”。隨後的歷史進程證明,房玄齡的“隋朝滅亡論”一語成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