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皇帝還得光棍做!

漢高祖劉邦得天下之後, 陸賈每次去見他, 總要提《詩經》怎麼說, 《尚書》怎麼說, 結果惹惱了不讀書的高祖皇帝, 罵他道:“乃公居馬上而得之, 安事《詩》《書》?”“乃公”就是你老子或你爺爺, 可見他對讀書人的不屑。 然而, 陸賈居然能頂著人家的唾沫大講“逆取之而順守之”。 劉邦一聽有點道理, 陸賈就大受鼓舞, 把肚裡的貨色倒成十二篇, 這就是有名的《新語》的由來。 (事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

陸賈雖明于文武之道, 卻頂多敢自詡為王佐之才, 絕不會自負有天目之表、帝王之資。 因為讀書人最大的理想, 是“致君堯舜上, 再使風俗淳”, 就像有“山中宰相”之譽的陶弘景自許的那樣:“我自不能為仲尼, 而能教人作仲尼, 猶如管仲不能自霸, 能使齊桓霸也。 ”(語見《道藏-華陽陶隱居內傳》。 )而不是“彼可取而代之”或“大丈夫當如此也”的英雄氣概。

讀書人最普遍的生存方式, 是“學得文武藝,

貨於帝王家”, 當一個穩當的職業經理人, 讀書人所能為的只能是鼓動三寸不爛之舌而為帝者師, 而難有做出頭椽子的膽略和氣魄。

《水滸傳》裡的宋江, 文有吳用, 謀有公孫贊, 武有林沖, 勇有李逵、魯智深, 還有一個名滿天下的盧俊義以及搞情報的戴宗, 一百來號兄弟, 可謂人才濟濟。 看他在江州題下的反詩:“心在山東身在吳, 飄蓬江海謾嗟籲。 他時若遂淩雲志, 敢笑黃巢不丈夫。 ”連黃巢都不在話下, 不能說他沒有王霸之志。 按說, 宋江是有足夠的條件與徽宗爭天下的, 然而讀書人宋江畢竟不是私鹽販子黃巢, 所以最終他還是受招安去了。

光棍李逵卻不一樣。 宋江大難不死, 為梁山眾英雄搭救上山, 李逵便跳起來道:“好哥哥, 正應著天上的言語。

雖然吃了他些苦, 黃文炳那賊也吃我割得快活, 放著我們有許多軍馬, 便造反, 怕怎地?晁蓋哥哥便做大宋皇帝, 宋江哥哥便做小宋皇帝, 吳先生做個丞相, 公孫道士便做個國師, 我們都做個將軍, 殺去東京, 奪了鳥位, 在那裡快活, 卻不好?不強似這個鳥水泊裡?”晁蓋死後, 宋江忸怩不肯當梁山泊主, 李逵又勸說道:“哥哥休說做梁山泊主, 便做了大宋皇帝, 卻不好!”

對於李逵的屢次攛掇, 宋江的回答卻都是一聲斷喝:“這黑廝又來胡說, 再休如此亂言, 先割了你這廝舌頭。 ”其實, 宋江的最大理想還是忠君報國。 這正是聖賢書讀多了的緣故, 這有他自己的話為證:“自幼曾攻經史, 長成亦有權謀。 ”

由此度之, 認為孟子式的“人皆可以為堯舜”, 不過是儒生們的嘴皮子功夫罷了。 世路上的英雄縱有諸多不若讀書人處, 卻有一樣是讀書人所無法比擬的, 那就是捨得一身剮, 即不怕死。

當了皇帝, 就是上了獨木橋, 就沒得退路了。 清聖祖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曾下詔說:“人臣可仕則仕,

可止則止, 年老致仕而歸, 猶得抱子弄孫, 優遊自適。 帝王仔肩無可旁委, 舜歿蒼梧, 禹殂會稽, 不遑寧處, 終鮮止息。 《洪範》五福, 終於考終命, 以壽考之難得也。 易遯六爻, 不及君主, 人君無退藏之地也。 ”(語見《清史稿-聖祖本紀三》。 )

秦二世臨難之前, 求為黔首而不得, 只好自行了斷。 (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侯景兵敗時, 同樣怨懟昔日擁戴自己的部下們道:“爾令我為帝, 今日誤我。 ”(語見《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六十四》。 )皇帝沒得做了, 便只有死路一條, 再也做不回人了, 這就是康熙帝所謂的當天子的只有一往無前的道理, 也是侯景之輩悔不當初的抱恨所在。

光棍的第一等本領正是膽大包天, 當皇帝首先就得有一股不怕死的精神, 這同讀書人的軟骨頭完全不一樣。 中國史上兩個大一統的草莽皇帝劉邦和朱元璋,恰恰都是敢於玩命的硬傢伙。

《史記-高祖本紀》說,沛縣的民眾殺了父母官造反,要挑一個領頭的來主事。當時呼聲較高的人選主要有蕭何、曹參、夏侯嬰、劉邦和樊噲等人。蕭何原任沛縣主吏,相當於現在的縣政府辦公室主任。曹參原為沛獄掾,相當於看守所所長。夏侯嬰原為沛縣廄司禦,相當於現在的縣交通局局長,後來,提升為縣令史,即縣長助理,是個僅次於令、丞、尉的職務,在縣政府裡排名第四。應該說,蕭、曹、夏侯三人都是舊班子裡的頭面人物。

劉邦原來的職務是泗水亭的亭長。在秦代,“縣”下是“鄉”,“鄉”下是“亭”,因此“亭長”差不多相當於今天的村委會主任,是個一抓一大把的芝麻綠豆官。《漢書-百官公卿表》裡說,漢初的鄉一級單位有6622個,亭有29635個。漢依秦制,因此秦代村一級單位,應該也有這個數。就是說,劉邦是近三萬個村委會主任中的一個。

而樊噲則是五人中唯一的白丁,靠屠狗為生,因為是劉邦的連襟,在沛縣的那一幫街頭混混中小有名氣。可見,除了屠狗的樊噲之外,數劉邦資歷最淺,挑頭造反本不會有他的份,史書上說,“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也就是說,那些有頭有臉的幹部都怕做“出頭鳥”,都在乎身家性命,於是,“盡讓劉季”。

于此,我們知道劉邦受到眾人擁戴的根本原因,並不在於他的天縱英明,也不在於他長得像皇帝,更不是附會在他身上的種種靈異,而是因為他本就是個死有餘辜的負案在逃犯,就是亡命之徒。

劉邦當然明白自己的分量,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話:“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相推擇可者。”(語見《史記-高祖本紀》。)劉邦在推辭的話中,也特別強調說,自己“非敢自愛”,並非惜命之徒。

除了不怕死外,光棍們還有一個特點便是《史記-高祖本紀》所謂的“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士、農、工、商,國家雖把農民兄弟的政治地位定得高於商人和手工業者,但實際收入遠不如商人和手工業者。《漢書-食貨志》裡便說:“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史記-貨殖列傳》同樣說:“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

所以說,傳統中國的農民若安于本分,只能處於末位。其實不肯安分正是光棍們成就功業的第一動因。因此“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對統治階級來說是一種不安定因素,對農民自身來說卻可能是一次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所謂“家人生產作業”只是符合統治階級利益,卻不一定符合農民的利益。若不想一輩子做田舍郎,不想一輩子老死田間,那麼,成為社會的混混未嘗不是農民的另一種選擇。

在“不事家人生產作業”方面,與劉邦一樣的草莽同志最多。《南史》裡的陳高祖陳霸先是“不事生產”,《北史》裡的北周太祖宇文泰是“不事家人生產”,《舊五代史》裡的後樑太祖朱溫是“不事生業”,《舊五代史》裡的郭威同樣是“不事田產”。其他的,如《北史》裡的北齊開國皇帝高洋,《新五代史》裡的後唐開國皇帝李克用、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宋史》裡的太祖趙匡胤,《明史》裡的太祖朱元璋,都是出身于行伍的兵痞,更談不上家人田產了。

最後,這些不務正業者,卻都成就了最大的功業。他們不治田產,卻置下了最大的產業。這正是歷史的吊詭所在。

光棍們的最後一個特點是生性豁達,抗打擊力特強,可以泰山崩於前而泰然處之。晉人潘岳總結漢高祖劉邦的成就時,說他僅“豁達大度而已也”。(語見《全晉文-西征賦》。)對於大唐王朝的締造者李淵,史書上同樣如此贊他:“倜儻豁達,任性真率。”(語見《舊唐書-高祖本紀》。)大史學家司馬光在提到宋太祖的諸多優良品性時,照樣少不了“豁達”二字:“太祖聰明豁達,知人善任使。”(語見《涑水記聞》卷一。)

而讀書人最大的毛病是太執著於固有的“成”,缺的正是“豁達”二字。學有所成或業有所成對讀書人反倒成了裹手裹腳甚至裹人心智的繩索,不如光棍的一無所有,可以“吃他娘,喝他娘”地玩命。

漢末大軍閥袁術與袁紹兄弟倆還有一個身份,那便是學閥,袁家正是研究《孟氏易》的學術世家,所以袁氏兄弟都可以算是讀書人中的翹楚。

《後漢書-袁安傳》說,袁家從袁安的祖父袁良開始習《孟氏易》,從此步入仕途。經過數世的人脈積累,袁家到袁湯的兩個孫子袁紹(袁成之子)、袁術(袁逢之子)時,儼然已是海內巨室。然而,袁術也罷,袁紹也罷,興家的本錢都不外是父祖的余蔭。史書上說,袁紹靠祖上的聲名,小小年紀便被朝廷征辟為議郎,弱冠便當上了濮陽縣的領導,有清正的聲譽。因遭母喪,在家服喪三年,又補服父喪,又在家服喪三年。喪期滿了,袁紹又隱居洛陽,不隨便結交人,卻好遊俠,與張孟卓、何伯求、吳子卿、許子遠、伍德瑜等人皆為江湖中的朋友。因為袁紹的名頭太大了,又不接受大將軍何進的辟命,弄得朝廷都緊張起來,中常侍趙忠有一次對眾宦官們說:“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呼征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為乎?”即這小子不知道要幹什麼?袁紹的叔父袁隗知道後,多次責備袁紹說:“汝且破我家!”你是想讓人來抄家嗎?袁紹才不得不出來接受征辟。(事見《三國志-魏書-袁紹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後來袁紹雖為董卓通緝,卻能從容脫險,並借此起家,雄居幽、並、青、冀四州,三分天下有其一,成為當時最大的軍事割據集團。

袁紹的堂弟袁術則是漢末最有名的野心家。袁術以袁姓出於陳,是舜之後,得應運之次,後來終於在淮南稱帝。(事見《三國志-魏書-董二袁劉傳》裴松之注引《典略》雲。)袁紹同袁術一樣有稱帝的野心,史書上說,袁紹曾經得到一枚玉印,同曹操在一起時,還特意向他展示過。(事見《三國志-魏書-太祖本紀》裴松之注。)玉印是天子用璽,所以袁紹是向曹操展露心跡以為試探。後來,勢力有限的袁術要將帝號歸於袁紹,派人托話給他說:“漢之失天下久矣,天子提挈,政在家門,豪雄角逐,分裂疆宇,此與周之末年七國分勢無異,卒強者兼之耳。加袁氏受命當王,符瑞炳然。今君擁有四州,民戶百萬,以強則無與比大,論德則無與比高。曹操欲扶衰拯弱,安能續絕命救已滅乎?”袁紹暗地裡還很以袁術的勸進為然。(事見《三國志-魏書-董二袁劉傳》裴松之注引《魏書》雲。)如果沒有官渡之敗,袁紹的稱帝怕也是遲早間的事。

然而,出身學術世家的袁氏兄弟,到底不是從基層奮鬥上來的草莽。袁術也罷,袁紹也罷,兄弟二人都是面子上的人物,缺的恰恰就是一股無賴氣和寵辱不驚的抗壓能力。在漢末群雄爭霸的亂局中,最有政治和軍事優勢的哥倆,一人氣得吐血而死,一人落得鬱鬱而終,居然成了最早被淘汰出局的落敗者,此亦足證讀書人的無能為力。所謂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信然。文/田夫(摘自《洗腳上岸讀歷史》)

中國史上兩個大一統的草莽皇帝劉邦和朱元璋,恰恰都是敢於玩命的硬傢伙。

《史記-高祖本紀》說,沛縣的民眾殺了父母官造反,要挑一個領頭的來主事。當時呼聲較高的人選主要有蕭何、曹參、夏侯嬰、劉邦和樊噲等人。蕭何原任沛縣主吏,相當於現在的縣政府辦公室主任。曹參原為沛獄掾,相當於看守所所長。夏侯嬰原為沛縣廄司禦,相當於現在的縣交通局局長,後來,提升為縣令史,即縣長助理,是個僅次於令、丞、尉的職務,在縣政府裡排名第四。應該說,蕭、曹、夏侯三人都是舊班子裡的頭面人物。

劉邦原來的職務是泗水亭的亭長。在秦代,“縣”下是“鄉”,“鄉”下是“亭”,因此“亭長”差不多相當於今天的村委會主任,是個一抓一大把的芝麻綠豆官。《漢書-百官公卿表》裡說,漢初的鄉一級單位有6622個,亭有29635個。漢依秦制,因此秦代村一級單位,應該也有這個數。就是說,劉邦是近三萬個村委會主任中的一個。

而樊噲則是五人中唯一的白丁,靠屠狗為生,因為是劉邦的連襟,在沛縣的那一幫街頭混混中小有名氣。可見,除了屠狗的樊噲之外,數劉邦資歷最淺,挑頭造反本不會有他的份,史書上說,“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也就是說,那些有頭有臉的幹部都怕做“出頭鳥”,都在乎身家性命,於是,“盡讓劉季”。

于此,我們知道劉邦受到眾人擁戴的根本原因,並不在於他的天縱英明,也不在於他長得像皇帝,更不是附會在他身上的種種靈異,而是因為他本就是個死有餘辜的負案在逃犯,就是亡命之徒。

劉邦當然明白自己的分量,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話:“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願更相推擇可者。”(語見《史記-高祖本紀》。)劉邦在推辭的話中,也特別強調說,自己“非敢自愛”,並非惜命之徒。

除了不怕死外,光棍們還有一個特點便是《史記-高祖本紀》所謂的“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士、農、工、商,國家雖把農民兄弟的政治地位定得高於商人和手工業者,但實際收入遠不如商人和手工業者。《漢書-食貨志》裡便說:“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史記-貨殖列傳》同樣說:“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

所以說,傳統中國的農民若安于本分,只能處於末位。其實不肯安分正是光棍們成就功業的第一動因。因此“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對統治階級來說是一種不安定因素,對農民自身來說卻可能是一次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所謂“家人生產作業”只是符合統治階級利益,卻不一定符合農民的利益。若不想一輩子做田舍郎,不想一輩子老死田間,那麼,成為社會的混混未嘗不是農民的另一種選擇。

在“不事家人生產作業”方面,與劉邦一樣的草莽同志最多。《南史》裡的陳高祖陳霸先是“不事生產”,《北史》裡的北周太祖宇文泰是“不事家人生產”,《舊五代史》裡的後樑太祖朱溫是“不事生業”,《舊五代史》裡的郭威同樣是“不事田產”。其他的,如《北史》裡的北齊開國皇帝高洋,《新五代史》裡的後唐開國皇帝李克用、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宋史》裡的太祖趙匡胤,《明史》裡的太祖朱元璋,都是出身于行伍的兵痞,更談不上家人田產了。

最後,這些不務正業者,卻都成就了最大的功業。他們不治田產,卻置下了最大的產業。這正是歷史的吊詭所在。

光棍們的最後一個特點是生性豁達,抗打擊力特強,可以泰山崩於前而泰然處之。晉人潘岳總結漢高祖劉邦的成就時,說他僅“豁達大度而已也”。(語見《全晉文-西征賦》。)對於大唐王朝的締造者李淵,史書上同樣如此贊他:“倜儻豁達,任性真率。”(語見《舊唐書-高祖本紀》。)大史學家司馬光在提到宋太祖的諸多優良品性時,照樣少不了“豁達”二字:“太祖聰明豁達,知人善任使。”(語見《涑水記聞》卷一。)

而讀書人最大的毛病是太執著於固有的“成”,缺的正是“豁達”二字。學有所成或業有所成對讀書人反倒成了裹手裹腳甚至裹人心智的繩索,不如光棍的一無所有,可以“吃他娘,喝他娘”地玩命。

漢末大軍閥袁術與袁紹兄弟倆還有一個身份,那便是學閥,袁家正是研究《孟氏易》的學術世家,所以袁氏兄弟都可以算是讀書人中的翹楚。

《後漢書-袁安傳》說,袁家從袁安的祖父袁良開始習《孟氏易》,從此步入仕途。經過數世的人脈積累,袁家到袁湯的兩個孫子袁紹(袁成之子)、袁術(袁逢之子)時,儼然已是海內巨室。然而,袁術也罷,袁紹也罷,興家的本錢都不外是父祖的余蔭。史書上說,袁紹靠祖上的聲名,小小年紀便被朝廷征辟為議郎,弱冠便當上了濮陽縣的領導,有清正的聲譽。因遭母喪,在家服喪三年,又補服父喪,又在家服喪三年。喪期滿了,袁紹又隱居洛陽,不隨便結交人,卻好遊俠,與張孟卓、何伯求、吳子卿、許子遠、伍德瑜等人皆為江湖中的朋友。因為袁紹的名頭太大了,又不接受大將軍何進的辟命,弄得朝廷都緊張起來,中常侍趙忠有一次對眾宦官們說:“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呼征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為乎?”即這小子不知道要幹什麼?袁紹的叔父袁隗知道後,多次責備袁紹說:“汝且破我家!”你是想讓人來抄家嗎?袁紹才不得不出來接受征辟。(事見《三國志-魏書-袁紹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後來袁紹雖為董卓通緝,卻能從容脫險,並借此起家,雄居幽、並、青、冀四州,三分天下有其一,成為當時最大的軍事割據集團。

袁紹的堂弟袁術則是漢末最有名的野心家。袁術以袁姓出於陳,是舜之後,得應運之次,後來終於在淮南稱帝。(事見《三國志-魏書-董二袁劉傳》裴松之注引《典略》雲。)袁紹同袁術一樣有稱帝的野心,史書上說,袁紹曾經得到一枚玉印,同曹操在一起時,還特意向他展示過。(事見《三國志-魏書-太祖本紀》裴松之注。)玉印是天子用璽,所以袁紹是向曹操展露心跡以為試探。後來,勢力有限的袁術要將帝號歸於袁紹,派人托話給他說:“漢之失天下久矣,天子提挈,政在家門,豪雄角逐,分裂疆宇,此與周之末年七國分勢無異,卒強者兼之耳。加袁氏受命當王,符瑞炳然。今君擁有四州,民戶百萬,以強則無與比大,論德則無與比高。曹操欲扶衰拯弱,安能續絕命救已滅乎?”袁紹暗地裡還很以袁術的勸進為然。(事見《三國志-魏書-董二袁劉傳》裴松之注引《魏書》雲。)如果沒有官渡之敗,袁紹的稱帝怕也是遲早間的事。

然而,出身學術世家的袁氏兄弟,到底不是從基層奮鬥上來的草莽。袁術也罷,袁紹也罷,兄弟二人都是面子上的人物,缺的恰恰就是一股無賴氣和寵辱不驚的抗壓能力。在漢末群雄爭霸的亂局中,最有政治和軍事優勢的哥倆,一人氣得吐血而死,一人落得鬱鬱而終,居然成了最早被淘汰出局的落敗者,此亦足證讀書人的無能為力。所謂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信然。文/田夫(摘自《洗腳上岸讀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