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全面屏是供應鏈的“孩子”,手機廠商不應貪功炒作

全面屏概念結束了智慧手機市場短暫的“和平期”, 也讓今年的手機市場顯得格外熱鬧。 眾多主流品牌紛紛加入到全面屏大戰中來,

在這輪全面屏熱潮中, 小米等品牌雖熱炒全面屏概念, 卻因為受制於供應鏈, 並沒有實現規模出貨。 在釘科技看來, 無論終端廠商如何包裝這項“黑科技”, 全面屏的競爭根本上還是在比拼供應鏈能力。 因此, 概念無法驅動手機企業的持久成長, 缺乏對供應鏈的尊重和科學管理, 勢必會讓品牌和銷量受到傷害。

全面屏是供應鏈產物

客觀地看, 很多人知道“全面屏”這個名詞, 始於小米的MIX。 不過, 究竟什麼是全面屏手機, 業界至今其實並沒有統一的認知。

一般認為, 全面屏手機, 應是指一個正面全是螢幕的手機, 屏占比100%, 是高屏占比手機發展的最極致狀態。 但顯然, 就目前的技術和產品來看, 屏占比100%誰也做不到。 目前能夠稱之為“全面屏”的智慧手機,

螢幕比例一般為18:9, 屏占比大體在80%以上。

小米雖然帶熱了“全面屏”這個名字, 但就這個區別于傳統螢幕的產品及技術來說, 小米其實並不是首創者。

早在2013年, 夏普就發佈擁有“全面屏”概念的手機AQUOS Crystal, 屏占比達到78.5%, 而之後夏普又陸陸續續發佈了29款全面屏概念的手機。

但由於夏普手機彼時已經退出了中國市場, 且全球市場也缺乏競爭力, 全面屏概念並沒有被市場接受, 用戶對這一概念幾乎不瞭解。

小米MIX的誕生, 讓全面屏概念得以快速傳播。 據小米官方給出的資料, MIX屏占比達91.3%(實際屏占比遠低於這個數字)、陶瓷機身等良好的設計, 讓外界一度認為是小米發明了全面屏手機。

所以, 談全面屏手機, 有兩點是可以確定的:

其一, 嚴謹地說, 目前所有的全面屏手機都是“偽全面屏”, 因為屏占比都達不到100%, 只能說是一種更高屏占比的手機。

其二, “全面屏”這個概念由小米帶熱, 但這種“高屏占比”手機的技術和產品, 並不是小米發明和首創的。 如果非要溯源所謂的全面屏產品和技術, 夏普顯然比小米更早, 小米MIX的螢幕, 媒體查證都來自于夏普。

其實夏普率先推出全面屏概念的手機, 並不奇怪。 因為, 夏普不僅是手機廠商, 更是全球知名的面板廠商, 有“液晶鼻祖”之稱。 螢幕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比其他手機品牌更早, 是很自然的。 這也說明, 全面屏產品和技術, 並非某個手機企業的發明, 而是上游供應鏈的產物。

全面屏比的是供應鏈能力

全面屏從概念走向普及,

並不是某個手機企業的功勞, 而是供應鏈穩定成熟的結果。 比如, 小米MIX推出後, 沒有走向規模量產, 而僅僅是當做一款概念手機存在, 究其原因還是供應鏈環節存在問題, 小米無法保證供應鏈穩定供貨。

如今華為、榮耀、金立、OPPO、vivo等品牌都在全面銷售全面屏手機, 關鍵就在於打通了供應鏈, 能夠獲得較為穩定的供貨支持。

如果說小米在概念階段領跑了全面屏市場, 那麼在真正的出貨階段, 小米卻並沒有表現出任何優勢。 因為, 哪怕MIX2相對MIX已經在螢幕設計上做了更多妥協, 但在規模量產方面, 小米卻依然表現得不盡如人意。

比如, 《財經》新媒體就曾報導稱, 9月-10月在走訪中發現, 小米等品牌的全面屏手機缺貨情況較為嚴重。

而在小米官網和京東旗艦店上, 該款手機一度也處於無貨狀態。

小米MIX2的6GB+128GB/256GB版本, 北京地區無貨

小米MIX2的6GB+128GB/256GB版本,北京地區無貨

從供應鏈來看,小米雖然搶跑了全面屏市場,但先發未必先至。像全面屏這樣的手機螢幕方面的革新需要時間的沉澱,需要產業鏈環節的整體推進,需要軟硬體的協同配合,一味搶風頭的快,缺乏對供應鏈的足夠尊重,很可能導致產品體驗不佳與市場概念透支。

尊重供應鏈是關鍵

相對於上游企業,一些手機企業更喜歡熱炒概念,甚至將上游的技術包裝成自己發明的“黑科技”,包括全面屏、屏下指紋等,其實這些技術轉化為可量產的產品,基本都要依賴供應鏈環節的努力。

在釘科技看來,手機企業需要更加尊重供應鏈:

其一,避免進行概念包裝和炒作。全面屏是螢幕技術的進步,依賴供應鏈環節的完善,不是某個手機品牌的獨有技術。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的手機品牌已經認識到,全面屏會是一項基礎能力,並不能算是企業和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和戰略重點,這一點,是包括小米在內的不少手機企業需要反思的。

比如,OPPO便不認為全面屏是多麼特殊的“黑科技”,R11s還是在拍照能力方面繼續強化;華為Mate 10系列也不特別強調全面屏概念,而是更多的強調麒麟970的技術能力,特別是AI能力;榮耀暢玩7X雖然採用全面屏設計,但給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強大的拍照能力,千元檔的價位,以及系統的深度優化和軟體與螢幕進行了大量適配。

其二,尊重產業鏈的發展規律。全面屏從概念到普及,需要一個過程。像小米此前那樣,脫離規模量產談概念,並不會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反而會受到更多的質疑,於品牌形象不利。其實即便是現在,全面屏也談不上可以馬上普及。

螢幕資源在現階段,結構性緊張很容易出現。儘管此前有消息稱下半年各面板廠商會陸續量產,包括京東方、天馬微電子和輝光電等面板廠商都會加入供應商行列,但產能爬坡畢竟也需要時間。需要注意的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記憶體、光學感測器、螢幕等元器件呈現出資源緊張的狀態,這也直接導致了智慧手機價格的普遍上漲,同時也從側面表明,從資源角度來看,全面屏的普及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手機企業應該遵循產業規律,不能脫離供應鏈能力去追求市場先行。

全面屏並非小米們所包裝的那樣,是多麼高深的“黑科技”,其發展、成熟主要依靠供應鏈環節的支撐。手機企業應更多地進行趨勢判斷、產能規劃,而不是繞過供應鏈,進行概念包裝和炒作。當熱炒的技術概念無法成為企業和產品的差異化能力,無法轉化為可規模量產的產品,最終只會受到供應鏈和用戶們的鄙視,甚至是拋棄。

小米MIX2的6GB+128GB/256GB版本,北京地區無貨

從供應鏈來看,小米雖然搶跑了全面屏市場,但先發未必先至。像全面屏這樣的手機螢幕方面的革新需要時間的沉澱,需要產業鏈環節的整體推進,需要軟硬體的協同配合,一味搶風頭的快,缺乏對供應鏈的足夠尊重,很可能導致產品體驗不佳與市場概念透支。

尊重供應鏈是關鍵

相對於上游企業,一些手機企業更喜歡熱炒概念,甚至將上游的技術包裝成自己發明的“黑科技”,包括全面屏、屏下指紋等,其實這些技術轉化為可量產的產品,基本都要依賴供應鏈環節的努力。

在釘科技看來,手機企業需要更加尊重供應鏈:

其一,避免進行概念包裝和炒作。全面屏是螢幕技術的進步,依賴供應鏈環節的完善,不是某個手機品牌的獨有技術。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的手機品牌已經認識到,全面屏會是一項基礎能力,並不能算是企業和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和戰略重點,這一點,是包括小米在內的不少手機企業需要反思的。

比如,OPPO便不認為全面屏是多麼特殊的“黑科技”,R11s還是在拍照能力方面繼續強化;華為Mate 10系列也不特別強調全面屏概念,而是更多的強調麒麟970的技術能力,特別是AI能力;榮耀暢玩7X雖然採用全面屏設計,但給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強大的拍照能力,千元檔的價位,以及系統的深度優化和軟體與螢幕進行了大量適配。

其二,尊重產業鏈的發展規律。全面屏從概念到普及,需要一個過程。像小米此前那樣,脫離規模量產談概念,並不會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反而會受到更多的質疑,於品牌形象不利。其實即便是現在,全面屏也談不上可以馬上普及。

螢幕資源在現階段,結構性緊張很容易出現。儘管此前有消息稱下半年各面板廠商會陸續量產,包括京東方、天馬微電子和輝光電等面板廠商都會加入供應商行列,但產能爬坡畢竟也需要時間。需要注意的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記憶體、光學感測器、螢幕等元器件呈現出資源緊張的狀態,這也直接導致了智慧手機價格的普遍上漲,同時也從側面表明,從資源角度來看,全面屏的普及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手機企業應該遵循產業規律,不能脫離供應鏈能力去追求市場先行。

全面屏並非小米們所包裝的那樣,是多麼高深的“黑科技”,其發展、成熟主要依靠供應鏈環節的支撐。手機企業應更多地進行趨勢判斷、產能規劃,而不是繞過供應鏈,進行概念包裝和炒作。當熱炒的技術概念無法成為企業和產品的差異化能力,無法轉化為可規模量產的產品,最終只會受到供應鏈和用戶們的鄙視,甚至是拋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