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秦軍對李牧屢戰屢敗,為何王翦卻能迅速滅掉李牧撐起的趙國?

西元前229年, 發生了一場曠世對決。 對決的雙方是秦國和趙國, 而雙方的統帥, 則是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的王翦和李牧。

王翦畫像

30多年前, 秦國在長平攻擊趙國, 是王齕對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 足足對峙了三年, 直到後來廉頗被趙括換走, 秦國換上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 才獲得勝利。

而這場戰爭, 由兩個頂尖名將對決, 按說應該也是非常漫長, 可事實並非如此, 王翦只用了幾個月時間, 就滅掉了趙國, 完美的完成了秦始皇交代的任務。

同為戰國四大名將, 廉頗對陣名氣不大的王齕都撐了3年多, 而李牧守趙國, 幾個月就被滅了, 對比太強烈。

是李牧太菜嗎, 還是說趙國已經弱到不堪一擊?李牧百戰百勝, 未嘗敗績, 而之前秦軍多次進攻趙國, 都被李牧擊敗, 說明他無愧於戰國頂尖名將的能力, 而趙國國力也沒有到不堪一擊的地步。

李牧畫像

那到底為何在這場曠世對決中, 王翦能快速獲勝呢?

1、百戰百勝的李牧, 趙國最後的頂樑柱

先來瞭解一下李牧是什麼樣的人吧。

李牧是戰國末年趙國人, 年輕時駐守邊疆, 對付匈奴。

最初, 他讓士兵練習騎射, 厚待士兵, 但卻一直不跟匈奴作戰, 每次匈奴來進攻,

都下令嚴守, 不准出戰, 雖然沒有損失, 但也沒有戰功。

匈奴

於是當時很多人認為他膽小, 害怕匈奴, 趙王火了, 將他換掉。 結果, 不到一年時間, 邊境被匈奴屢次侵犯, 損失很大, 趙王只好又把他找回來。

李牧最初不肯去, 趙王強迫他必須去, 他便說, 他還要用以前的策略,

趙王不得已, 只能答應了他。

回來之後, 李牧仍舊厚待士兵, 勤加練兵, 卻不出戰, 匈奴人什麼都搶不到, 卻堅信他是個懦夫。 李牧看時機成熟了, 便在匈奴入侵時出戰, 假裝小敗, 匈奴很高興, 單于帶領大軍前來進攻, 結果被李牧用奇兵, 擊殺十來萬人, 滅掉匈奴多個部落, 令單于倉皇逃竄。

李牧畫像

這戰令李牧威名大盛, 而匈奴人則長達10多年都不敢南侵。

西元前260年, 趙國在長平大敗, 被坑殺40萬人。 後世曾經有無數人扼腕歎息, 如果當時跟白起對抗的不是趙括, 而是將李牧從北方調回來, 鹿死誰手, 尚未可知啊。

白起劇照

西元前246年左右,趙王將李牧從邊疆調回,他也結束了十多年駐守邊疆的生涯。

沒多久,廉頗因政治鬥爭,逃亡魏國,李牧成為國內的頂樑柱,他在西元前243年,率軍進攻燕國,奪下武遂、方城兩座城池。

九年後,秦始皇派大將桓齮進攻趙國,擊破十萬趙軍,並擊殺了領軍大將。於是趙王任李牧為大將軍,領軍對抗秦軍,李牧率軍大破秦軍,桓齮倉皇逃走。

三年後,秦軍再次進攻趙國,李牧再次擊敗秦軍,破滅了秦始皇滅掉趙國的夢想。

李牧劇照

這個時候,趙國國力衰落,風雨飄搖,而李牧屢戰屢勝,多次挫敗秦軍,被趙王封為武安君(跟白起一樣),已經是趙國當之無愧的頂樑柱。

2、作戰不力的王翦,另闢蹊徑

又過了三年,時間來到了西元前229年,趙國發生地震,秦始皇決定趁機滅亡趙國。為了達成這個戰略目標,他派出了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

王翦劇照

王翦,是繼白起之後,秦國最出色的將領,他在後世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帶領60萬大軍滅楚國。而這時,還沒到滅楚國的時機,秦始皇讓他帶兵去滅趙國。

王翦帶兵進攻趙國,趙國則任李牧為大將軍,派他率軍對抗王翦。

王翦跟李牧,兩個戰國時期最頂尖的名將,就這樣在戰場上對決。開戰以後,王翦發現,李牧不愧是頂級名將,非常不好對付,據《戰國策》記載,桓齮作為王翦的部下,在這一戰中戰死。

歷史上對於這一段的描述較少,無法還原真相,甚至不能完全確定桓齮是不是真的戰死在此,但王翦必然是在戰場上受了挫折的。

戰場上受了挫折,王翦怎麼還能快速滅掉趙國呢?

王翦判斷,光靠正面戰爭,要戰勝李牧很困難,必須除掉李牧。於是,他讓人用反間計,大肆賄賂趙王寵臣郭開,讓他進讒言,說李牧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

郭開畫像

趙王便派人前來收走李牧兵權,在這個國家危亡的時刻,李牧也豁出去了,不肯從命,依舊在前線對抗秦軍。

於是趙王便派人將李牧殺了,換了其他人統軍。

據說,李牧死的時候,趙王使者讓他自殺,他由於戰場受傷,手沒有力氣自刎,便用嘴巴咬著劍去撞樹,才成功自殺,淒慘無比。可惜一代名將,趙國最後的頂樑柱,就這樣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李牧死後,王翦只用了三個月就滅掉趙國,俘虜了趙王,順利完成任務,回去向秦始皇覆命了。

秦軍

可以想像,當王翦滅亡趙國,俘虜趙王時,他內心的悔恨有多深,而慘遭冤殺的李牧,想來也是死不瞑目的。

3、為何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唯一安享晚年的?

相信每個看到這段歷史的人,都會為李牧扼腕歎息,也痛恨王翦怎麼這麼小人,戰場上打不贏,就耍“陰招”。

可是,王翦那令人不恥的“陰招”卻是他獲勝的關鍵,甚至可以說,這是他勝過李牧的地方。

或許,大家會不恥于王翦的“陰招”,但是,如果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戰國四大名將,除了王翦,其他三人下場都很淒慘。

白起,堪稱最頂級的名將,卻被秦王賜死,鬱悶的自殺;廉頗,趙國名將,卻只能客死異鄉;李牧就更不用說了,最緊要的關頭,含冤而死。

白起被逼自殺

唯獨王翦,在秦始皇滅了六國之後,還能安享榮華富貴。

這背後的原因,跟他滅掉趙國的原因一致。那就是他除了優秀的軍事才華,還有著出色的政治能力。

在王翦攻打楚國時,秦始皇派了60萬大軍給他。他卻在出征前向秦始皇討要田地、賞賜之類的。不光如此,軍隊開拔以後,他還多次派人向秦始皇討要田地、財寶。

他身邊的人都看不下去了:你也太過分了吧,一而再,再而三的索要財產。

王翦卻說,我帶著60萬大軍出征,國內都沒什麼軍隊了,這種情況下,秦王那是寢食難安啊,我常常向他索要財產,秦王才能安心啊。

秦始皇劇照

這裡王翦有個沒明說的點,那就是他帶著全國的軍隊征戰,家人卻都在國內,如果他總想著多拿點錢給家裡,一來說明他沒什麼野心,貪財;二來說明他很顧家,打仗都想著家裡的子孫們,他的家人就是最好的人質,秦始皇不用擔心他造反。

事實也正是如此,王翦出征前向秦始皇要田地、財產,說要為子孫後代某點福利,秦始皇反而高興的大笑,其後幾次也分別滿足了他的要求。

再來看王翦戰勝李牧,他就是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政治智慧,用反間計殺了李牧,從而快速滅亡趙國。

如果說李牧的軍事能力是100分,或許王翦只有96分,但李牧的政治可能只有65分,而王翦是85分。而不同能力的疊加,不是簡單的加法,應該是乘法的效應,李牧的綜合能力是65*100=6500分,而王翦則是85*96=8160分,李牧輸的不冤。

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在某一項能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可能其他的複合能力就成了決定勝敗的關鍵。

同樣是兩名技術人員,技術能力相當的情況下,如果一個人不擅長溝通,而另外一個人擅長溝通,或許在項目中,第二個人成功的機會就會更大。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除了發展好自己的核心能力,還要發展其他維度的能力,給自己形成複合競爭力,在人生中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白起劇照

西元前246年左右,趙王將李牧從邊疆調回,他也結束了十多年駐守邊疆的生涯。

沒多久,廉頗因政治鬥爭,逃亡魏國,李牧成為國內的頂樑柱,他在西元前243年,率軍進攻燕國,奪下武遂、方城兩座城池。

九年後,秦始皇派大將桓齮進攻趙國,擊破十萬趙軍,並擊殺了領軍大將。於是趙王任李牧為大將軍,領軍對抗秦軍,李牧率軍大破秦軍,桓齮倉皇逃走。

三年後,秦軍再次進攻趙國,李牧再次擊敗秦軍,破滅了秦始皇滅掉趙國的夢想。

李牧劇照

這個時候,趙國國力衰落,風雨飄搖,而李牧屢戰屢勝,多次挫敗秦軍,被趙王封為武安君(跟白起一樣),已經是趙國當之無愧的頂樑柱。

2、作戰不力的王翦,另闢蹊徑

又過了三年,時間來到了西元前229年,趙國發生地震,秦始皇決定趁機滅亡趙國。為了達成這個戰略目標,他派出了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

王翦劇照

王翦,是繼白起之後,秦國最出色的將領,他在後世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帶領60萬大軍滅楚國。而這時,還沒到滅楚國的時機,秦始皇讓他帶兵去滅趙國。

王翦帶兵進攻趙國,趙國則任李牧為大將軍,派他率軍對抗王翦。

王翦跟李牧,兩個戰國時期最頂尖的名將,就這樣在戰場上對決。開戰以後,王翦發現,李牧不愧是頂級名將,非常不好對付,據《戰國策》記載,桓齮作為王翦的部下,在這一戰中戰死。

歷史上對於這一段的描述較少,無法還原真相,甚至不能完全確定桓齮是不是真的戰死在此,但王翦必然是在戰場上受了挫折的。

戰場上受了挫折,王翦怎麼還能快速滅掉趙國呢?

王翦判斷,光靠正面戰爭,要戰勝李牧很困難,必須除掉李牧。於是,他讓人用反間計,大肆賄賂趙王寵臣郭開,讓他進讒言,說李牧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

郭開畫像

趙王便派人前來收走李牧兵權,在這個國家危亡的時刻,李牧也豁出去了,不肯從命,依舊在前線對抗秦軍。

於是趙王便派人將李牧殺了,換了其他人統軍。

據說,李牧死的時候,趙王使者讓他自殺,他由於戰場受傷,手沒有力氣自刎,便用嘴巴咬著劍去撞樹,才成功自殺,淒慘無比。可惜一代名將,趙國最後的頂樑柱,就這樣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李牧死後,王翦只用了三個月就滅掉趙國,俘虜了趙王,順利完成任務,回去向秦始皇覆命了。

秦軍

可以想像,當王翦滅亡趙國,俘虜趙王時,他內心的悔恨有多深,而慘遭冤殺的李牧,想來也是死不瞑目的。

3、為何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唯一安享晚年的?

相信每個看到這段歷史的人,都會為李牧扼腕歎息,也痛恨王翦怎麼這麼小人,戰場上打不贏,就耍“陰招”。

可是,王翦那令人不恥的“陰招”卻是他獲勝的關鍵,甚至可以說,這是他勝過李牧的地方。

或許,大家會不恥于王翦的“陰招”,但是,如果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戰國四大名將,除了王翦,其他三人下場都很淒慘。

白起,堪稱最頂級的名將,卻被秦王賜死,鬱悶的自殺;廉頗,趙國名將,卻只能客死異鄉;李牧就更不用說了,最緊要的關頭,含冤而死。

白起被逼自殺

唯獨王翦,在秦始皇滅了六國之後,還能安享榮華富貴。

這背後的原因,跟他滅掉趙國的原因一致。那就是他除了優秀的軍事才華,還有著出色的政治能力。

在王翦攻打楚國時,秦始皇派了60萬大軍給他。他卻在出征前向秦始皇討要田地、賞賜之類的。不光如此,軍隊開拔以後,他還多次派人向秦始皇討要田地、財寶。

他身邊的人都看不下去了:你也太過分了吧,一而再,再而三的索要財產。

王翦卻說,我帶著60萬大軍出征,國內都沒什麼軍隊了,這種情況下,秦王那是寢食難安啊,我常常向他索要財產,秦王才能安心啊。

秦始皇劇照

這裡王翦有個沒明說的點,那就是他帶著全國的軍隊征戰,家人卻都在國內,如果他總想著多拿點錢給家裡,一來說明他沒什麼野心,貪財;二來說明他很顧家,打仗都想著家裡的子孫們,他的家人就是最好的人質,秦始皇不用擔心他造反。

事實也正是如此,王翦出征前向秦始皇要田地、財產,說要為子孫後代某點福利,秦始皇反而高興的大笑,其後幾次也分別滿足了他的要求。

再來看王翦戰勝李牧,他就是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政治智慧,用反間計殺了李牧,從而快速滅亡趙國。

如果說李牧的軍事能力是100分,或許王翦只有96分,但李牧的政治可能只有65分,而王翦是85分。而不同能力的疊加,不是簡單的加法,應該是乘法的效應,李牧的綜合能力是65*100=6500分,而王翦則是85*96=8160分,李牧輸的不冤。

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在某一項能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可能其他的複合能力就成了決定勝敗的關鍵。

同樣是兩名技術人員,技術能力相當的情況下,如果一個人不擅長溝通,而另外一個人擅長溝通,或許在項目中,第二個人成功的機會就會更大。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除了發展好自己的核心能力,還要發展其他維度的能力,給自己形成複合競爭力,在人生中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