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小兒貧血是怎麼得的?

小兒常見貧血的原因有哪些

不同年齡組的小兒, 其貧血的原因有所不同。 小兒生後即有嚴重貧血者, 首先考慮是分娩過程中的失血所致;生後48小時內出現貧血、黃疸者以新生兒溶血病的可能性較大,

常見ABO或Rh血型不合所致;對嬰幼兒期發病者, 應多考慮營養性貧血、感染性貧血和溶血性貧血;對學齡前及學齡兒童應多考慮慢性失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及其他造血系統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貧血。 其他原因尚有紅細胞內在缺陷因素引起。

為什麼小兒容易發生貧血

小兒容易發生貧血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 這與小兒特有的生理、病理特點有著密切的關係, 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骨髓造血代償特點。

小兒出生後, 骨髓已成為最主要的造血器官, 6歲以前, 尤其嬰幼兒, 生長發育迅速, 新陳代謝很快, 所有紅髓都在參加造血, 所以, 骨髓造血的代償功能很差,

特別在患感染性疾病、失血、溶血等情況下, 需要造血增多, 動用全部紅髓仍不能滿足需要時, 骨髓造血容易失代償而發生貧血。

造血物質缺乏。

造血原料主要包括氨基酸、鐵、葉酸和維生素B12等。 早產兒體內儲鐵不足, 小兒免疫力較低, 易得腸炎和腸道寄生蟲病, 均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因對牛乳過敏、胃腸道畸形、餵養不當、偏食、厭食等因素, 使鐵、葉酸和維生素B12等造血原料消耗、丟失過多, 容易患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生長發育快。

小兒在嬰兒期生長發育很快, 需要的造血原料也多, 而此階段小兒胃腸功能尚未發育成熟, 難以吸收足夠的營養物質, 所以, 易致營養缺乏性貧血。

遺傳代謝性疾病及中毒。

小兒時期溶血性貧血常與遺傳代謝性疾病有關,

如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症、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地中海貧血等;小兒肝腎功能尚未發育成熟, 解毒能力差, 易發生中毒引起貧血, 如苯、鉛、砷、蛇毒、細菌毒素等易引起溶血性貧血, 氨甲喋呤、某些抗癲癇藥物等易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如何通過病史的詢問, 初步瞭解小兒貧血的原因

>>>>

餵養史。

詳細瞭解嬰幼兒的餵養方法及飲食的質與量, 對診斷及病因分析有重要意義。 如1歲以內單純餵養乳類, 少加輔食, 可能引起缺鐵性貧血及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

既往史。

詢問有關寄生蟲病特別是鉤蟲病。 有無慢性腹瀉病、嚴重肺結核、慢性腎病等, 這些疾病與貧血的發生均有關係。

此外, 還要詢問有無服用對造血系統有不良反應的藥物, 如氯黴素和磺胺類等。

>>>>

家族史。

瞭解家族中是否有與遺傳有關的貧血, 如蠶豆病、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地中海貧血等, 這些病人家族(或近親)中常有同樣病人。

>>>>

貧血的伴隨症狀。

如伴有黃疸和血紅蛋白尿, 提示溶血;伴有骨骼疼痛提示骨髓浸潤性病變;伴有嘔血、便血、血尿等應警惕血液系統疾病;伴有神經和精神症狀如嗜睡、震顫等要考慮維生素B12缺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