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天山腳下的錫伯族傳奇

首發:《新華每日電訊》草地週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曉龍、關俏俏、宿傳義、胡虎虎

這是9月8日航拍的察布查爾大渠“龍口”。 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攝

9月, 伊黎河南岸的20萬畝水稻又熟了。 一陣潮濕的風拂過, 金色稻海翻起層層波浪。 這樣的景象在西天山腳下已重複了兩百多年。

我國西部的伊黎河穀, 最早的水稻種植者來自東北, 他們是攜家帶口、西遷守邊的錫伯族軍民。 西元1763年, 清乾隆二十八年, 一道聖旨從京師間, 收集整理出錫伯族家譜70張。

“許多家譜都在動盪歲月中散佚, 老爺子留住了珍貴的歷史。 ”幫助關文明將錫伯文家譜翻譯成國文的高俊濤為我們鋪開一張3米長、1米寬的家譜, 今年51歲的他也是錫伯族人, 酷愛讀史。

“你看這裡為啥多出了好幾個叉叉子, 說明那些年日子太平, 老百姓生活富足, 看這裡, 像突然斷檔了, 那八成是發生了大的動亂或戰鬥。

在高俊濤的點撥下, 記者從這些樹狀型家譜上發現, 代表著一個個家族的“樹”呈現出一種特別的形態, 它們雖然在“生長”, 卻鮮有“枝繁葉茂”的。

高俊濤說, 這些家譜具備較強代表性, 那些無法修家譜或家譜不全的家庭也大多如此。 換言之, 人丁不興的狀況在這個被當地人稱為錫伯“愛曼!”

史料記載, 錫伯族軍民西遷新疆30餘年後, 人口出現明顯增長, 但由於缺少灌溉水源, 可耕地面積有限, 糧食產量已難滿足生存所需。 時任錫伯營總管圖博特決定修渠引水, 開墾新地。

“那時都傳說皇上允諾錫伯營駐守滿60年就能回東北老家, 許多人不贊成費時費力修渠墾荒。 圖博特力排眾議, 用九族性命作擔保, 終於征得朝廷批准修渠。

”察縣水利局工程師孔慶英說。

西元1802年, 圖博特從8個牛錄各抽50壯丁共計400人, 于當年10月動工挖掘察渠。 近7年後, 底寬4米、深3.3米、長100公里的察渠全線放水。

孔慶英說, 這個工程是西遷的錫伯族人向苦難發起的第一次戰鬥, “大渠的建成使錫伯營新增耕地近8萬畝, 糧食產量猛增, 而渠水流經的維吾爾族村莊農業生產也獲得了可靠水源。 ”

察渠的修成也為新疆興建水利工程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1844年, 被清廷流放新疆的林則徐正在伊黎河北岸興修水利, 改造“湟渠”。 “與林則徐一同負責工程管理的正是時任錫伯營副總管色明阿, 而參與‘湟渠’建設的錫伯營官兵多達數百人。 這次改造工程完工後, 新增灌溉面積逾10萬畝。 直到今天, 這條大渠仍在造福兩岸各族百姓。

”孔慶英說。

然而, 更多的山區是水利工程鞭長莫及的。 察縣共有5個山區鄉, 南倚天山支脈烏孫山。 居住在山區的百姓有6萬多人, 占全縣人口的1/3。

長期以來, 山區鄉生產生活用水多是春來夏幹的山溝水或不多的幾眼泉水, 乾旱缺水使這裡成了全縣貧困人口最集中的區域。

兩年前, 中國共產黨向人民承諾,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這一主張在國土最西端的山鄉加尕斯台得到回應。

共產黨員、錫伯族人君勝是察縣加尕斯台鄉加尕斯台村包村幹部。 在新的“戰役”打響後, 他的任務是想方設法讓該村219戶、735名貧困人口擺脫窮困。

君勝曾在南疆工作10年,

能說一口流利的維吾爾語, 這使他很快摸清了維吾爾族人口占多數的加尕斯台村基本情況。

“近幾年實施的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老百姓吃水問題, 但種地還是缺水, 群眾收入十分有限, 遇到家中老人生病、小孩上學, 就可能一夜致貧。 ”君勝認為, 要戰勝貧困, 必須讓百姓從乾旱的田地外找到更廣的謀生路子。

根據每個貧困家庭特點, 鄉里開始向村民免費提供不同的生產工具——一座打饢(一種烤制的面餅)所用的饢坑, 或是一輛可出售冷飲、小吃或手工藝品的手推車等, 政府派來的老師將指導人們儘快掌握新的職業技能。

世代農耕的百姓鄉土情結十分重。 為了勸說人們接受新的擇業觀, 君勝記不清有多少時間花在村頭、炕頭和地頭, 只記得去年一年只有30個夜晚是在30公里外的縣城家中度過。

從一年前開始,加尕斯台村靠天吃飯的貧農少了,收入穩定的打饢人、巴紮攤主以及進入城市或縣城務工的勞動者人數快速增長。同時,教育、民政部門出臺的專門政策,為那些因上學、就醫等因素導致生活瀕臨困境的百姓提供了有力保障。

去年底,察縣貧困發生率降至3%以下,29個貧困村基礎設施條件全面改善,全部實現脫貧退出。

脫貧毫無疑問是一場艱苦的勝利,但君勝沒有時間慶祝,他的辦公桌上,防止村民再度返貧的計畫書已摞了厚厚一遝。

君勝說:“初戰告捷後,更要乘勝追擊!”

監製:易豔剛 | 責編:劉新華| 校對: 趙岑

只記得去年一年只有30個夜晚是在30公里外的縣城家中度過。

從一年前開始,加尕斯台村靠天吃飯的貧農少了,收入穩定的打饢人、巴紮攤主以及進入城市或縣城務工的勞動者人數快速增長。同時,教育、民政部門出臺的專門政策,為那些因上學、就醫等因素導致生活瀕臨困境的百姓提供了有力保障。

去年底,察縣貧困發生率降至3%以下,29個貧困村基礎設施條件全面改善,全部實現脫貧退出。

脫貧毫無疑問是一場艱苦的勝利,但君勝沒有時間慶祝,他的辦公桌上,防止村民再度返貧的計畫書已摞了厚厚一遝。

君勝說:“初戰告捷後,更要乘勝追擊!”

監製:易豔剛 | 責編:劉新華| 校對: 趙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