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項羽五虎大將之一,後投靠劉邦,因爭風吃醋而造反,死於非命

在劉邦各個擊破並殺害的異姓王中, 韓信收留鐘離眛、暗通陳豨, 自遺其咎, 有人說他“找死”;彭越僅因未隨劉邦親征而慘遭屠戮, 有人說他“很冤”;而淮南王英布兔死狐悲, 驚慌失措, 最後竟因一寵姬之故而舉起了反旗, 可謂“不值”。 然而, 英布之禍, 果然是因為爭風吃醋嗎?

英布是六縣(今安徽六安)人。 小時候, 有個看相的見了他, 驚異地說, 這個小傢伙將來會在受刑之後封王。 後來, 英布果然因犯法而受黥刑, 所以後人又稱他黥布。 受刑之後, 英布被押至秦都驪山服勞役, 期間, 他廣泛結交刑徒中的豪強頭目, 最後逃到長江中, 結為群盜。

秦末大亂, 義軍紛起, 英布帶著數千兄弟, 投靠了項梁, 後隨項羽。 刑徒出身, 盜賊經歷, 頭腦中還蓄滿著刑後稱王的夢想, 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性格特點, 而後來的事實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

項羽在巨鹿之戰大獲全勝之後, 帶領諸侯大軍和二十萬投降秦卒, 浩浩蕩蕩殺奔秦都。 到達新安(今河南澠池東)後, 項羽因為降卒們心生怨氣, 擔心節外生枝, 意外生變, 遂打算將這二十萬秦卒坑殺, 而大開殺戒, 親自實施這屠戮任務的, 就是英布。 在英布的指揮下,

二十萬人或殺或坑, 一夜之間化作孤魂野鬼, 其內心之毒辣, 手段之殘忍, 由此可見一斑。

英布之毒, 還不止此。 前206年, 項羽率諸侯軍進入咸陽, 殺死秦王子嬰, 滅亡秦朝, 分封諸侯後, 雖然封楚懷王為義帝, 但卻開始有了剪除懷王之心。 而最後將義帝殺死的, 卻又是英布。 當時, 項羽將義帝由彭城遷往偏遠的長沙郴縣(今湖南郴州)。 就在義帝快到郴縣之前, 項羽密令英布暗殺義帝。 於是, 英布遣將一路狂追, 將義帝殺死於去郴縣途中。 為一己之利而不惜弑君, 可謂冒天下之大不韙, 說明英布既不仁, 亦無德, 更不義。

確實, 英布的心裡只有自己的利益, 全然罔顧一切道德行為準則。 為了利, 他充當項羽的馬前卒, 無惡不作。 而當楚漢之爭劉邦漸處上風、劉邦又以更大的利益收買他時, 他幾乎沒怎麼考慮就投靠了劉邦。 據《史記·黥布列傳》記載, 英布歸漢以後, 劉邦接見時十分傲慢, 他立即後悔萬分, 竟“欲自殺”。 但看到自己居所飲食侍從皆如劉邦一樣豪華時, 他又“大喜過望”, 其心旌飄搖之狀、朝秦暮楚之態畢現。

劉邦滅掉項羽, 英布也如願以償, 被加封為淮南王, 顯赫一時。 他有一寵姬, 因病常常就醫, 中大夫賁赫恰巧住在醫生家對面, 賁赫希望結交寵姬鞏固權位, 便以重金打點寵姬, 又與她在醫生家飲酒聊天, 不久卻被英布得知。 這種事情, 並無多少出格, 事情又是寵姬主動向英布說的, 更不可能有輕浮之實, 對於裂地封疆的大王來說, 英布大可一笑置之, 但毫無判斷的他, 卻因妒生恨, 固執地認為賁赫與寵姬有染, 竟要問賁赫之罪, 出兵逮捕。 結果, 賁赫被逼逃至長安, 向劉邦狀告英布謀反。

劉邦當時將信將疑,並未草率行事,甚至已將賁赫扣押起來,打算進一步核實。而此時,英布卻又措置失當,竟將賁赫一家老小,全部殺害,然後倉促之下,舉起了反旗。當然,恰恰是這之前不久,淮陰侯韓信、梁王彭越均以反罪被殺,漢初三大異姓王死了兩位,對於英布來說,也有兔死狐悲之懼,造反,這也是誘因之一。於是,身為皇帝的劉邦,率軍親征,英布最後兵敗身死。

英布死前,劉邦與他在陣前曾有一番交談,劉邦問英布為什麼要反,英布竟回答說想做皇帝。由此可見英布的草率與輕狂。當年,劉邦與項羽決裂,新城三老董公就曾以“兵出無名,事故不成”阻止他的草率,建議劉邦以“弑君”之罪討伐項羽。劉邦從諫如流,聽從了董公的建議,得到了各地諸侯的回應和支援,最後將項羽消滅。可見真正成大事者,必須“師出有名”。一個“欲為帝耳”的理由輕易發兵,名不正而言不順,即便是英布手下將士,也會忍不住要笑的,這雖不能決定他的滅亡,至少加速了他的滅亡。

那麼,是什麼決定了英布的滅亡呢?司馬遷在《黥布列傳》中評價他說:“項氏之所阬殺人以千萬數,而(英)布常為首虐。功冠諸侯,用此得王,亦不免於身為世大僇。禍之興自愛姬殖,妒媢生患,竟以滅國!”項羽殺人,英布首罪;因愛生妒,竟至滅國。這就是司馬遷總結英布最後滅亡的原因。其實,這只是表像。竊以為,英布之滅亡,關鍵還是他修德不夠,作惡太多所致,多行不義必自斃。

劉邦當時將信將疑,並未草率行事,甚至已將賁赫扣押起來,打算進一步核實。而此時,英布卻又措置失當,竟將賁赫一家老小,全部殺害,然後倉促之下,舉起了反旗。當然,恰恰是這之前不久,淮陰侯韓信、梁王彭越均以反罪被殺,漢初三大異姓王死了兩位,對於英布來說,也有兔死狐悲之懼,造反,這也是誘因之一。於是,身為皇帝的劉邦,率軍親征,英布最後兵敗身死。

英布死前,劉邦與他在陣前曾有一番交談,劉邦問英布為什麼要反,英布竟回答說想做皇帝。由此可見英布的草率與輕狂。當年,劉邦與項羽決裂,新城三老董公就曾以“兵出無名,事故不成”阻止他的草率,建議劉邦以“弑君”之罪討伐項羽。劉邦從諫如流,聽從了董公的建議,得到了各地諸侯的回應和支援,最後將項羽消滅。可見真正成大事者,必須“師出有名”。一個“欲為帝耳”的理由輕易發兵,名不正而言不順,即便是英布手下將士,也會忍不住要笑的,這雖不能決定他的滅亡,至少加速了他的滅亡。

那麼,是什麼決定了英布的滅亡呢?司馬遷在《黥布列傳》中評價他說:“項氏之所阬殺人以千萬數,而(英)布常為首虐。功冠諸侯,用此得王,亦不免於身為世大僇。禍之興自愛姬殖,妒媢生患,竟以滅國!”項羽殺人,英布首罪;因愛生妒,竟至滅國。這就是司馬遷總結英布最後滅亡的原因。其實,這只是表像。竊以為,英布之滅亡,關鍵還是他修德不夠,作惡太多所致,多行不義必自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